二、“一带一路”与文化传播

33.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文化应如何发挥应有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之路。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促进文化交流,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面向丝路国家的开放。

文化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先行作用。“一带一路”虽然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的一个战略架构。因此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产业是其中的战略基础。应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

34. 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开展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社会系统,它涵盖了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包容对话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最终形成“兵对兵,将对将,各行各业要通畅”的立体化互动格局。其中,考虑到语言、民族、宗教和制度差异造成的深刻隔阂,文化交流是人文交流最重要的载体,包括哲学、语言、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艺术、建筑、饮食、服装、旅游等领域的深入交流,能够跨越各种利益和认知的障碍,达到逐渐积累信任和认知的效果。此外,人文交流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努力,要着眼于长远打算,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人文交流最不受政治经济关系影响的原因所在,是一种最具有免疫力的交往形式。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要切实重视推进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文纽带。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一带一路”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如何跨越沿线国家民众间的心理隔阂,包括民族恩怨、利益冲突、文化和宗教壁垒。只有通过加强交流对话广植人脉网络,通过包容互鉴增加彼此友谊,通过共同进步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走上一条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

35. 如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能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更有助于发掘沿线深厚的人文资源,在交融往来中实现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共同浇灌人类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加强教育文化合作。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加强青年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鼓励沿线各国互办文化年、艺术节、文艺展演等交流活动,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让各国的宝贵文化资源进一步为全世界所熟知。加强体育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二是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加强传媒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强化与沿线国家在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四是加强科技合作。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在生态、气候、医疗、工程技术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五是加强公共外交。加强沿线国家之间政治团体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外交,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支持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加强民间组织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36.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有什么积极作用?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向外界展示中国价值观念,扩大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经济贸易,但其结果远远超出经贸范畴,伴随经贸活动的是文化的交流,而且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也更为深层和久远。

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以文化和价值为核心和载体的国家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世界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的传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良好的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与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在与沿路各国的交往过程中,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认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接纳,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双方对彼此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为这种文化和价值的交流,为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的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这种文化认同和接纳为政治、经济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路各国,很多国家在历史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的浸润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价值的认同和接纳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和区域影响,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另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价值的交流,有利于打破东西方各自为中心的自恋情结,让西方看到拥有丝绸及四大发明的东方文明古国不仅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在新时期也形成了现代文明和优秀文化。同时,也让东方国家看到西方近现代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其先进的文化滋养和优秀的价值观念,并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进文化和价值的升华,进一步提高民族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37. 在利用“一带一路”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带一路”不限于交通贸易,它实际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友谊之路、文明传播之路。在向沿路各国,甚至世界展示和传播文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开放和兼容的文化发展方针,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内容上要去陈纳新,吸收代表时代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在形式上,要充分发挥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接受世界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文化形式、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筑能够满足文化发展要求的平台,建设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正确处理人类共同价值与地域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我们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明成果,当然包括文化与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正视文化与价值所具有的“共同性”文明的一面,积极吸收其优秀成果;一方面要充分警惕某些域外文化与价值的局限性与消极性,当前,特别是要全面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所宣称的“普世价值”所具有的独特而具体的含义,谨防其消极影响和不利渗透。

(3)丰富和发展本国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必然“行之不远”,中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对南海周边国家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历史经验的告诫。在全球或区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最深层次的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要想在价值和信仰的冲突与磨合中取胜,我们所倡导的价值与信仰必须反映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方向,这种高势能的文化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与传播技术,在内容上应该符合人自身的解放诉求与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期望。

38.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是什么?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

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第一,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二,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中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机制,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实我国同这些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三,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39. 简述“一带一路”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关系。

(1)“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功能性战略,而是一个超级的综合性战略,战略的落实,关键是要变中国的战略为国际社会共同的战略,这就需要通过多层面、多渠道的双边或是多边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发展上的共识,共同打造文化互认、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产业互容的利益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共识与价值的认同,来建构面向未来的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各相关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实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前提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落实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

(2)“一带一路”战略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建立在文化共识之上的经济合作倡议,强调的是合作机制与平台的建立与建设,突出在合作机制与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及相应的区域发展地位。由此可见,文化共识的达成与取得是落实这一战略的基础,而文化价值的融合与新价值建构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实这一基础与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主要的一个战略路径。

(3)“一带一路”战略亟需战略突破口及战略落实的抓手。在战略突破口的选择方面,更具需求优势、亲和力与认同性极高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所以,在资本聚合的过程中,如何根据合作国家的文化资源特性,建构不同价值形态的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通过产业资本来发展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业态,从而实现保护不同的文化生态,这是极为重要又极具战略前瞻性的突破口与重要抓手。

40. 文化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维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战略共识维度。一是文化产业战略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急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前置的一个战略;二是文化及其产业是“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与抓手,其战略意义不低于基础设施在互联互通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三是文化及其产业拓展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与视角,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

(2)战略资源维度。文化资源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对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整合,并使之能够有效地流动与充满活力,才能有效地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融合、共同发展。

(3)战略平台维度。战略平台主要是指在“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化机制。一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化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包括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平台化机制;三是各种战略力量聚合的平台化机制;四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诉求而形成的双边、多边或者是区域化的平台发展机制;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及信息管理技术融合,以及大数据技术、云服务平台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平台化战略维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战略资本维度。资本及其市场是“一带一路”文化产业战略推动的核心力量,没有战略资本及其市场的存在,就难以形成“一带一路”格局中的文化产业战略。所以,战略资本维度是文化产业战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战略资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资本市场,在“一带一路”架构下不断发展统一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十分重要。为此,应该重点关注:一是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基金及亚投行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投资;二是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三是重点发展“一带一路”格局下不同层面的产业投资基金与股权投资基金。

(5)战略产业链整合维度。产业链整合是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质而确立的。如何发挥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先发优势,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产业资源,按照产业分工与整合的内在规律,合理布置产业布局与产业链布位,不断在高端、战略产业链整合中占有主动权,是有效利用战略产业链整合策略,整合产业资源,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的关键。

(6)战略效应维度。一是基于共识的战略认同;二是基于广泛合作交流的国际形象的树立及国际影响的产生;三是基于文化竞争力基础之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四是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彰显尊重历史文明,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自信与勇气。

41. 简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1)规划布局重点区域。根据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历史渊源、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确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东线以山东、江苏、浙江为重点;中线以福建、广东为重点;西线以海南、广西为重点。以沿海大城市及重点港口城市为依托,发挥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等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支持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与东盟、亚太、阿拉伯、欧洲经济圈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合作能力,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大系统。

(2)发挥节点城市作用。发挥主要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突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城镇,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高地,辐射带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沿海有关节点城市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及丝绸之路港口群建设,加强跨省联动,发挥地域、产业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支持大连、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广州、汕头、深圳、湛江、北海、海口、三亚等重要港口城市发挥技术、人才、交通、资金等方面优势,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建设特色文化园区。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竹器、刺绣等手工艺文化产业项目升级改造,建设特色文化园区。加强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开发、演

艺剧目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转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广。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沿海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规划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实施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带动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依托国家数字内容贸易服务平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数字化内容建设工程,丰富丝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4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有哪些?

(1)文化旅游。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开发,科学编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系列品牌,建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布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验消费场所,打造差异化的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鼓励旅游资源与演艺娱乐、影视整合,通过文化创意改造提升现有的各类文化旅游基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演艺娱乐。依托丝路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国际化演艺精品。创建特色丝绸之路演艺品牌,融合科技手段创新产品形式,丰富演艺娱乐产品体系,延伸演艺产业链,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演艺娱乐行业发展壮大。布局一批具有丝绸之路元素、地方特色的演艺精品和演艺娱乐场所。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演出设施体系,形成若干丝绸之路演艺精品汇集、集聚效应明显的演艺娱乐特色产业集聚区。

(3)工艺美术。进一步增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力度,坚持师徒传承与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推进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深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民族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化用品、工艺品和旅游商品,加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产业化、精品化道路。推进工艺美术行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丝绸之路特色工艺美术企业。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量身打造民俗文化园或民俗文化展示厅,采用灵活互动的方法全方位诠释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及产品,增强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

(4)创意设计。促进海丝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加强创意设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接,推动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提升各类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产品创意设计和制作生产。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提高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重视青年设计力量,探索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同搭建相关平台,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青年人才的交流与沟通,推进建立青年设计人才交流框架和机构。

43. 如何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区域合作?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文化资源状况,坚持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加强沿线地区的文化产业分工和协作。积极开放文化市场,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鼓励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设相对集中的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发挥现有区域合作框架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整体规划,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点突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政策的沟通协调,统筹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建立联盟等形式,加强政策互通、相互投资、项目对接,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避免无序竞争。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与地方加强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中心,引导创意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协会、行会、论坛、联盟等民间组织和活动的作用,支持举办相关交流研讨活动,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44. 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自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建设“一带一路”逐步形成共识。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经贸交流、文化融合、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世人所称颂。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文化不仅要成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的纽带,更要全方位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特别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发展、扩大经贸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促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为核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集聚区,在产业发展上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要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同时,沿线地区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可以将沿线地区相关省区和城市串联起来,更好地发掘沿线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在切实增强丝绸之路国内沿线的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45. 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效应,还可以通过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加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沟通互信。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加强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之义。

第二,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重要探索。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理念在文化产业领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通过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打破按照行业、按照行政区划单打独斗的状况,防止和克服盲目性,避免地区间基于短期利益的博弈,将会对改善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问题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三,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创新活力,特别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特色,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沿线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从而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46. 媒体合作对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媒体合作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必要环节。文化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积极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媒体间形成合作共赢,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倡导网络金融,有利于共同促进沿途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传递正能量,有利于传播中国以及中亚、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