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一带一路”战略影响

一、“一带一路”与经济发展

1.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1)“一带一路”有利于构筑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它在继续提升东部、南部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将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于解决区域间发展差距问题,形成公平竞争与开放合作的统一市场,最终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都是有利的。

(2)“一带一路”有利于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它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要素引入为主转化为要素输出与输入平衡发展,即在加大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相关产业“走出去”力度的同时,也加强资源、能源和高新技术引入。

(3)“一带一路”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它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化解过剩产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推动低端制造业的区域转移;拉动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带动沿海地区优化外贸结构;扩大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增强电力、高铁、工程、机械、汽车产业等相对成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一带一路”有利于创新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合作的方式。它通过渐进式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等合作方式,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投资机会;通过建设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及丝路基金,可以进一步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业务国际参与度和话语权。

(5)“一带一路”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它不仅通过沿线各国保障陆上、海上资源能源运输线的安全,也有利于通过沿线国家实现我国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减少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既实现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也促进地缘安全。

2. “一带一路”的六条经济走廊分别是什么?

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建设六条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工程。

一是中蒙俄经济走廊。这条经济通道连接东三省,向东可以抵达海参崴出海口,向西到俄罗斯赤塔进入亚欧大陆桥,具有运输成本低、时间短,经过的国家少、海关通关成本也低等优势,是一条潜力巨大的经济走廊。

二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是一条从中国东部城市江苏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港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全长10900公里,辐射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何依托便捷的铁路运输系统,推动沿线国家通关便利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建设一条便捷高效的经济大通道,是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课题。

三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这条链接中国—中亚和西亚沿线国家的经济走廊是一条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必经之地。

四是中巴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将北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一条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

五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尽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但各方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链接起来,对沿线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六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该经济走廊东起珠三角经济区沿南广高速公路、桂广高速铁路,经南宁、凭祥、河内至新加坡,将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载体和纽带,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分工、联动开发、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体,开拓新的战略通道和战略空间。

3.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格局是怎样的?

(1)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3大梯度。

东部板块,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规模较大,进入工业化中期,依靠体制改革与扩大开放,持续高速增长。

中部板块,呈现出两种发展类型,一是资源型高收入国家,如中东石油输出国家;一是资源型欠发达国家,如中亚等资源型国家,处于较低的工业化阶段,国家依靠资源贸易,处于欠发达阶段,经济增长缓慢。

西部板块,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阶段,表现为技术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总量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2)“沿海、沿河、沿路”经济和城市化空间格局特征显著。“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形成“沿海、沿河和沿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空间格局。沿海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印度洋沿岸地区。沿河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区域主要分布在8个大河城市带。沿路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区域主要分布于欧亚第一大陆桥、第二大陆桥、第三大陆桥沿线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化水平空间上呈西北高东南低,而城市区域人口总量则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

4.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板块各有什么特征?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中西三大板块产业分工协作不合理,发展互补性强。

东部板块,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经济区,作为全球制造工厂,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资金、劳动力、技术资源丰富,是最为瞩目的制造加工品输出地。服装、木材制品、半导体等电子产品从这里输向全球。

西部板块,欧洲国家科技先进,工业发达,占据产业微笑曲线研发和制造、品牌和知识产权高端,牢牢地掌握着全球化下高附加值的收入链。但主要自然资源缺失,迫切需要对外拓展发展空间。

中部板块,中东、北非和中亚地带主要依靠石油输出发展经济,西亚、中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产业体系单一。东南亚、南亚部分国家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但中部板块国家总体处于产业微笑曲线传统制造、资源输出低端,能源、矿产等资源富集,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国家合作发展的重点领域。

5.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包括哪些新内涵?

当前,新常态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从增长动力看,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动力转换。一是需求拉动出现新变化。二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三是资源配置动力内生化。

(2)从经济结构看,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结构优化。一是产业组织出现新特征。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三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3)从发展质量看,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提质增效。一是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二是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是增长的包容性不断增强。四是有效化解各类风险。

(4)从制度环境看,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二是政府宏观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三是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6. 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工业比重大,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重工业,对于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致使我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比较差,大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产业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缺乏技术创新与品牌意识,不利于新型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品牌的力量,积极研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拥有自己的核心产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7. 我国经济转型面临哪些障碍?

(1)观念陈旧。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般认为发展就是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与竞争意识比较强,在这种环境下,快节奏的激烈竞争使一些地方性政府落入到数字化的简单对比中,各地的GDP锦标赛竞相开展,他们热衷于比速度、比数量、比规模,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增长就是发展,将经济的发展简单的定义为一些项目数字的增长,过于在乎总量、速度等指标,忽略了质量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狂热性的观念误区主要表现在“唯GDP论”上,我国各级政府将GDP的增长层层加码,层层竞争,甚至把GDP的增长与领导的业绩直接挂钩,这种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是我国经济模式转变的主要障碍。

(2)体制障碍。目前,我国产品的生产标准比较低,修改周期较长,替代速度慢,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使我国的经济在粗放型模式下很难转变;另外,经济体制在产权权益上分配不合理,大量的垄断行业占着很多经济资源,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成长,而市场调节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更加增长了垄断企业的气势,不利于经济模式的转变;再者,我国税收模式不合理,税收结构本身鼓励的就是重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转型的发展。

(3)增长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政府性投资的依赖性比较强,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不大。另外,不合理的投机结构也制约着经济转型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很多投资都集中房产业,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少,厂房和生产设备的投资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与不稳定性增大。

(4)缺少创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始终重视“创新”二字,虽然创新的口号始终没有停,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创新速度缓慢,创新的发展满足不了当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一直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提高生产力的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解放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高和解放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发展又离不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批批高科技产业的助推,经济模式的转型也只是纸上谈兵。

8. 在“一带一路”的理念下我国经济怎样转型?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在“一带一路”的理念下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交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经济转型的发展。

(1)经济体制的转变。当前,国际环境不是太好,进出口贸易受阻,必须着力发展国内经济,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做到这一点必须增加普通大众的收入,只有人民的收入提高了,才有能力消费,提高国内需求,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国内消费的环保意识,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过去政府的投资行为不合理,投资的对象主要是过剩产业,所投资的乘数作用较小,并不对经济发展起太大的作用,如果改变原来的经济体制,有效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就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加强“内驱外引”。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发展环境,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强化“内驱外引”,首先突出投资驱动,着力加强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投资,通过加大自主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加强内驱主要是强化国内重大项目的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等,加大制造业、社会事业项目的投资。其次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本要素外部投入向科技创新内在驱动方向转变,制定一系列科技创新的优惠策略。扩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科研层次和水平的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的发展,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端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为经济转型提供人才的储备与支持。另外要加强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目标,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与各个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经济转型开辟道路。

(3)转变观念误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错误的发展观念,利用科学的发展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区别,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能只注重片面的经济增长,还要注重经济的平衡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另外,设立合理的政绩考核目标,不能单纯以GDP的发展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高低,要积极遏制“数字”攀比风,积极发挥政绩考核的正确作用,引导各级政府用正确的观念对待经济的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方法,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9. “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势有哪些?

“一带一路”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带”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走廊。同时,上合组织决定开辟从连云港到圣彼得堡的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总里程近8500公里。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已经启用,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一路”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建设中缅印经济走廊、泛北部湾沿海国际经济走廊、中越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等五大西南国际经济走廊,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将以通路、通航、通商为突破口,加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力推优势产业发展。

10. “一带一路”怎样促进出口增长?

“一带一路”辐射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等几大经济走廊,沿线国家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球总量的23.9%,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为中国出口提供新的增长点。当前,我国对东盟、非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增速,我国连续五年成为东盟第一大交易伙伴。

“一带一路”将推动以项目承包等形式输出劳务及先进的装备、技术、管理等,使其完成由低端制成品、消费品向高新技术的出口转型,打造系统化的贸易产业链。此外,周边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比较优势,在交通、通信、农业、化工、纺织、能源、金融、科技等诸多领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空间广阔。

11.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建设,我国政府应该有何作为?

第一,政府不能代替市场发挥作用,而是应该有效发挥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做好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对市场起到进一步规范和激发企业活力的作用。

第二,国家应着力打造东中西部联动的国际大通道,在内陆构筑一些国际大通道或者经济走廊,直接和国际市场连接,这是提高我国全方位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渠道,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优势互补的作用,东部的丰富要素资源可以为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提供要素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定要采取联动发展的方式。

第三,应加快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平台的建设,其中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园区以及保税区等,形成一些资本、商品和人才聚集池,利用国际大通道进行整合,推进对外开放。

第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面临转移或者转型的压力,如果向周边地区布局,特别是沿边地区布局,就可以利用跨境的低劳动力成本,同时为进入国际市场找到一个好的跳板,这样一个布局是通过完善相应的平台创新或者平台建设来逐步实现的。

12. “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将为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带来哪些战略机遇?

首先,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相关制造业海外投资。当前“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当可观,与之相关的工程建筑、钢铁业、建筑材料业、装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乃至通信、电子、化工等制造业都将获得强劲的增长驱动力。

其次,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将改善沿线国家的整体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的提升将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提高运输效率。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不仅会催生大量跨境贸易和人员流动,还会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直接投资。

再次,沿线国家间的产业合作将推进中小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投资环境改善将为中国中小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创造更好条件;另一方面,沿线国家间产业合作的加强会减少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障碍。

最后,“一带一路”将拉动服务业投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相关生产服务业境外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将推动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拓展;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会刺激贸易、运输、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境外直接投资。

13. “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推动经济重心西移有何帮助?

西北五省区作为古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主体,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建设的重点区域。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北地区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西北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但与此同时,西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受偏居内陆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各省区经济外向化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不仅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对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造成了消极影响。中国与亚欧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有助于全面提升西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今后,西北地区不仅可以与国内的东北、中部、东部地区加强经济联系,向东承接产业转移,而且可以向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扩大开放,大力发展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助推西北地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西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可以缩小其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乏力所造成的缺口,保障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重心西移。

14. 怎样加强国际区域金融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多样化的金融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仅靠单边努力难以发挥协同作用、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建立健全多边金融合作机制。

(1)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以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东盟与中日韩(10+3)金融合作机制等为主要载体,从多边合作入手,逐步建立“一带一路”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机制。一是强化区域监管当局间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当局间的沟通互动,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升在重大问题上的政策协调性和监管一致性,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二是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实现对“一带一路”区域内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析、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确保区域金融安全稳健运行。三是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共同应对风险和处置危机的制度安排,协调各方的行动,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2)促进金融机构双向进入。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互相设立跨境分支机构,提高沿线国家的金融一体化程度。一方面,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通过在沿线国家设立银行分支机构配合装备产能输出,增进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投融资政策的了解,与当地金融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并购债券、融资代理等金融合作,以银行的跨境一体化经营服务于跨境产业链。另一方面,欢迎沿线国家金融机构“走进来”。沿线国家金融机构来华设立分支机构,将为我国企业利用其海外丰富网点资源和地缘优势“走出去”提供直接触点,为跨境商业合作提供跨境结算、资金池、内保外贷等金融服务,丰富我国跨境金融支持载体,做大做强多边金融机构。

(3)成立多边金融机构。我国已牵头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旨在以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多边金融合作方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资金支持。国际金融机构正式运作后,要充分发挥其在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领军作用,重点是撬动各国、各界资本共同参与。一是充分发挥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和信用背书作用,吸纳成员国乃至全球资本。二是持续扩大业务范围、提升服务价值、强化协调能力,以丰厚回报凝聚各国金融资源。三是保持开放、包容、公平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强自身信誉、稳定资金来源。

15.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多元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当前,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正逐渐转变为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贸易。“一带一路”的贸易合作,主要体现为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金融合作上的形式多样化。金融合作多元化主要包括:

(1)开展双边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中央银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协议。货币互换方面,2008年以来,我国已经与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泰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多国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互设金融机构与项目融资合作。目前,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广泛开展了互设金融机构与项目融资的合作。在项目融资合作方面,中资金融机构也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合作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3)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促进各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开放,推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加深。亚洲债券市场倡议在推动区域债券市场发展、促进债券品种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合作、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6.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往来有什么特点?

第一,双边贸易增速较快,但在沿线国家贸易中的整体占比不高。这表明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化,双边贸易增长将具备很大潜力。

第二,双边经贸往来结构不平衡,除西亚北非外对我国贸易普遍逆差。在沿线包括的国家中,仅有蒙古、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马来西亚、泰国、马其顿、斯洛伐克和7个中东产油国共14个国家对我国贸易实现顺差。

第三,双边经贸往来地区间差异较大,中东欧、部分独联体国家对我国贸易依赖度较低。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北非,俄罗斯、蒙古及中亚地区贸易量在1000亿美元以上,贸易规模较大,其中与东南亚11国贸易突破4400亿美元,但对其他几个地区贸易量较小。

17. 如何突破贸易瓶颈,打造支持“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金融大动脉?

为有效破除“一带一路”贸易发展瓶颈,商业银行必须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业务与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帮助企业深化贸易伙伴合作关系、优化经贸往来环境、提升商品贸易竞争力、有效规避各类风险。

第一,大力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突破交易货币的瓶颈。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融资与投资过程中使用占比不断提升,产品更加多样,流动渠道更加畅通,在帮助企业降低因汇率变动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人民币计价贸易与投资机会。

第二,主动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突破贸易不平衡的瓶颈。我国与大部分沿线国家的贸易呈现顺差,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有必要主动调整贸易结构,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平衡,实现各方互惠共赢。

第三,创新银行服务模式,突破贸易便利化水平低的瓶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体仍相对较低,物流、海关等贸易服务、管理综合水平不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要不断创新银行服务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

第四,加快海外机构建设,突破境外金融服务的瓶颈。商业银行应积极做好布局,一方面结合客户业务特点,以我国在各区域重点贸易伙伴国为优先目标,完善机构设置;另一方面加强与未设机构沿线国家的主流银行同业授信及互委业务关系的建立,通过开展信用证、保函等基础结算和贸易融资、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业务合作,扩大对我国企业贸易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第五,发挥风险管控专业性,突破贸易风险的瓶颈。商业银行要发挥专业经验,娴熟运用国际规则帮助企业开展贸易,还要发挥自身在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管控专业能力,运用资金交易、保值避险等产品服务及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规避交易风险。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发挥在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的作用,在规则制定过程中为中国企业争取权益。此外,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也应充分发挥植根本土、了解当地市场交易环境的优势,帮助企业做好风险提升与交易对手的甄别工作。

18. 如何营造“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良好环境?

第一,加快推动区域贸易协定与贸易便利化建设,营造公平、便捷的贸易环境。要加快推进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积极提升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欧盟、印度等的贸易自由化水平,以多点开花的贸易布局优化与沿线国家贸易结构、扩大市场规模。同时积极深化与周边地区海关、边检等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二,政府机构助力贸易项目的撮合与推进。“一带一路”地区沿线贸易环境复杂,单纯依靠金融机构与企业自身推动贸易难度较大。要充分借助政府间的外**作推动经贸往来,发挥我国政府代表团队、使领馆的作用广泛吸引交易对手,同时辅以银行专业支持,形成“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良好贸易撮合机制。

第三,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货物贸易产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双管齐下。政府部门要出台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差异化支持贸易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同时指导金融机构针对性加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以服务外包的发展与服务贸易的扩大带动货物贸易发展水平。

第四,在岸金融与跨境金融紧密结合,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随着上海等地自贸区建设的深入,配套金融改革的范围也从在岸金融向跨境金融逐步延伸。要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跨境金融创新自主权与灵活性,以便商业银行境内机构、海外机构更好地联动,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经贸企业差异化金融需求。

第五,推动开发性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联动创新。一是建议优化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整合商业银行客户、产品资源与丝路基金资金优势,创新丝路基金与商业银行支持贸易发展的合作模式,切实发挥外汇储备对经贸发展的支持作用。二是深化商业银行与信用保险公司、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发挥政策性金融担保作用,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一带一路”贸易融资投放力度。

19.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

投资贸易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传统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中之重,需要各方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努力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多双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条件,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

二是努力促进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三是努力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加强与有关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消除投资壁垒,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协调解决工作签证、投资环境、融资需求、优惠政策等问题。

四是拓展相互投资领域。继续推动在农林牧渔业及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水淡化、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等领域合作。加大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五是努力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加强与有关国家在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合作,推动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积极与有关国家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

六是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支持中国“走出去”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0. 如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资金融通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经贸合作也将形成大量的货币流转,因此,资金融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进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积极与有关国家共同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21. 什么是区域经济国际化?其模式主要包括哪几种?

区域经济国际化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通过生产、投资、金融和贸易,使该区域的资本、信息、技术、劳动、资源等要素超越区域界限,使地区的经济发展超越区域界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过程。区域经济国际化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自身特有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区域国际化过程中对企业、产业、商品和要素市场、社会环境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东亚发展模式。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的区域性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现象及其运行方式。东亚模式在实施“外资主导型”对外经贸战略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自身资本实力,注重社会公平。二是拉美发展模式。指智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依靠自身资源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量利用欧美外资,通过实施贸易替代和进口替代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发展模式。三是我国的苏南、温州与珠三角模式。苏南地区的国际化模式是政府主导,实施以加工贸易和“引进来”为主的国际化战略模式。珠三角模式则是以港澳台和国外投资带动的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家庭工业为起点,由民间资本自发形成的“小商品、大市场”格局的模式。

22. 如何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国际资本的流动更加关注市场机会和投资成本。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基础、资源承载、资本实力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必须创新模式,主动适应国际国内正在发生改变的经济发展趋势,走出一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国际化道路。“引进来”应注重提质,“走出去”应注重扩面。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引进来”战略不动摇,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多考虑外资所能外溢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多研究外资项目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力,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让外资的进入最大限度地为某个行业或领域做到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放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一些领域和企业在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

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率水平降低,更应当积极主动地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我国一些行业的优势,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强对外投资,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布局,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23.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完善筹资机制的途径有哪些?

“一带一路”战略资金需求量巨大,政府难以包打天下,必须创新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

一是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信贷项目。完善民营资本参与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参与热情。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一带一路”股权投资基金。

二是要加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模式的配套制度建设。尽快明确PPP等模式的合规性,择机将其提升到立法层次,并适度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由规划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有意识地设计多个PPP等创新方案,尽快进入招标实际操作,发挥范本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要吸纳境内外资金支持战略开发项目。充分依托政府信用,向境内外金融市场发行“一带一路”战略专项债券,引导外汇储备、社保、保险、主权财富基金等参与“一带一路”投资。

24. 简述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发展历程。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一条货币之路。纵观中国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货币流通与丝路贸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近代货币信用制度的出现,则标志着海上丝路贸易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期,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丝路贸易发展的同时,中外的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也得到发展。在陆上贸易最为繁荣的隋唐时期,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而货币和信用的输出相对较少。当时的贸易主要以互市贸易、朝贡和绢马为主。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颁布过“金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的勒令。以后各代也发出过类似的禁令(即朝廷严禁货币输出)。由于我国古代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统治者可能担心货币流出造成财政困难。

随着陆路交通受阻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展起来,早期出现少量的货币输出,随着建立白银本位制,中国开始表现为商品输出、白银流入的特点。宋代和明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中国输往海外以金、银、铜钱、绢和瓷器为主,从海外输入香料、珠玉、象牙和犀牛等奢侈品。自南宋以来,中国大量购买海外珍宝、香料、药材,造成长期贸易逆差,金、银、铜钱大量外流,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苏门答腊岛等地,流通使用中国铜钱,甚至引起“钱荒”,就与铜钱大量流出有着密切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之后,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开始表现出商品输出、白银流入的特点,国际收支随之逆转。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成了白银本位制的建立,并且白银的地位更加突出,银钱体系得以建立。

到了近代,国家之间的海上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考虑到易地兑换的难度和货币运送缺乏安全性等因素,近代货币信用制度应运而生。新式银行把货币、信用逐步与贸易发展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规避了贸易风险,极大地优化了外贸结构和运作。此外,近现代货币信用制度还促进了贸易融资,支持了技术和贸易的紧密结合。如股份公司通过承兑、贴现、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方式为贸易融资提供便利,扩展了贸易范围和规模。

25. “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什么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加深。尽管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跨境使用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与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在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国际化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加快推动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关键。

“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一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定,中国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及投融资货币。另一方面,庞大的贸易和基建投资规模将推动人民币计价及支付走进当地市场,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人民币在更多的区域中心使用,有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机构也应强化相关的风险控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沟通磋商,充分发挥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的业务合作机制和平台作用,扩大利益契合点,推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6.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哪些挑战?

在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之前,美国推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俄罗斯倡导亚欧合作模式,欧盟提出构建欧洲与中亚的战略联盟,一场大国的博弈已经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遇到严峻的挑战。

第一,多国货币博弈加剧。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不仅给美国带来不菲的铸币税,还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对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管理都有影响。人民币在中亚、中东地区地位的提高,可能会引发不同经济体的货币竞争,甚至带来一定的政治经济矛盾。

第二,我国商品、金融期货市场不发达,难以实现石油、粮食、矿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石油现货市场有一定的定价权,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没有建立高度国际化的商品期货市场。如果中国不能尽快建立起包括石油、黄金、粮食、矿产品在内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期货市场,不能建立高效的远期价格引导平台,中国就很难真正掌握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人民币国际化也就缺乏支撑。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较低。由于受到严格监管、资本管制、国外市场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工商企业。而且,走出去的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少数欧美国家,丝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数量极少,丝路经济带建设缺乏足够的金融机构的支撑,意味着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缺乏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文化差异大。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金融模式具有特殊性,借贷双方可以参与投资和合作共赢,但不能收利息,这与中国的金融模式相差甚远。如果不能尽快熟悉和掌握这些国家的游戏规则,人民币国际化就会面临较大的文化冲突,难以达到新的高度。

27.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突破口有哪些?

第一,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卢布之间的关系,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尊重市场主体的货币选择,不一定特别强调在双边贸易、投融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取代美元或其他主要货币,以降低不必要的摩擦。实际上,不少沿线国家自身就有较强的使用人民币的主观意愿,只要中国坚持发展双边贸易,并且坚持投资拉动、促进贸易,增加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便利性,切实降低人民币的交易成本,就可以自然形成人民币区域化,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更加坚实。

第二,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的一项长期战略,必须根据政治环境好坏、市场接受程度、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丝路经济带建设中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以便更好地配合和推动道路相通、货物相通。

第三,以能源计价和贷款作为突破口。在上海自贸区以及中东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大力发展人民币计价的能源、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鼓励主流国际投资机构参与市场交易,使之成为国内外金融主体都参与的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国际竞争的高端是规则,中国应该充分借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建立并完善一整套人民币大宗商品定价的市场规则和机制,从而获得人民币石油、天然气及其他大宗商品的期货定价权,引导石油等大宗商品的现货市场价格,夯实人民币能源、大宗商品计价结算的市场基础。由于当今贸易具有贷款、投资驱动的特征,应该发挥人民币贸易融资和直接投资的积极作用,在重大支撑项目建设中,有意识地将能源、资源产品作为抵押品和还款保障,例如制定“石油换贷款”计划,通过掌握一定的能源、矿产品、农产品供给,从供求两个方向同时发力,推动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结算,使人民币计价结算功能实现质的飞跃。

第四,创新金融合作模式,组建国际银团以清扫文化障碍。丝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园区、经济新区建设需要大规模、长期的资金支持,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国必须创新金融模式,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关键城市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适当的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的互动机制,满足境外人民币资金需求,并引导人民币金融产品定价。

28. 怎样建立区域金融安全保障机制?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金融安全挑战压力加大,有必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金融安全保障机制,抵御要素波动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类金融风险,维护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1)夯实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基础。随着金融开放进程加速,根据“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大,外部金融风险可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冲击我国的金融安全,必须尽快提升国家金融安全保障能力。一是进一步理顺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有效的价格体系是压缩套利空间和防范外部冲击的必要条件,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上海银行间同行拆放利率(Shibor)为完善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的支点,拓展利率市场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完善国家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紧密跟踪国际金融形势变化,设立国际游资的预警体系和机制,对金融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综合管理,制定国家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处理预案。三是牵头区域成员国共同成立金融稳定基金。发起建立金融风险国别援助机制,减缓金融风险蔓延、加剧,确保区域成员国金融安全。

(2)强化企业金融风险抵御能力。在海外投资和产能输出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是完善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加快构建对外投资金融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建设境内外机构的全球统一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境内外风险战略的统一、政策制度的统一、风险计量的统一以及风险评估的统一。二是发起海外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针对海外投资风险特点,设立援助性基金,提升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缓释能力。三是加强金融风险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商务部、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咨询机构要充分利用其经济信息资源优势、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金融风险信息服务和解决方案。

29. 在丝绸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怎样实现区域资源合作互赢?

通过签署自贸协定等各种经贸合作协议,技术、资金相对短缺的资源出口国和资源稀缺的经济相对发达国家可以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实现路径有二:

第一,市场主导合作共赢模式。逻辑框架是:在国际合作日益开放和深入的大背景下,资源大国开放本国矿业市场,依托资源优势,积累经济建设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所需外汇,为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资源需求国矿业公司通过股权并购、风险投资、购买产能等方式参与东道国资源开发,为本国经济发展谋取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保障。这种模式具体包括股权并购、风险勘探、购买产能等不同实现形式。

第二,国际地缘战略合作模式。逻辑框架是: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资源安全是国际地缘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围绕资源合作,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通过签署相关协议,资源禀赋丰裕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从而拓展各自的战略空间,实现共赢的战略目标。这种模式包括合资开发、建立能源共同体、组建战略联盟等合作实现形式。

30. 怎样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分三步走:

第一,塑造区域共同市场,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探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结算,为自由贸易区发展奠定基础。一是扩大人民币支付结算的范围和对象,选择性地改变、突破和打通国际贸易格局下的人民币国际支付结算的通道,培育和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的专属群体和特定领域,其中能源领域的人民币国际支付与结算是突破重点,尤其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上的人民币结算。二是推进中国—中亚区域金融一体化、中国—东南亚人民币区域化以及中欧双方之间的货币清算机制与双边结算机制。中国联合中亚各国,在地区战略层面共同建设多层次市场化投融资体系,提供区域贸易融资及人民币跨境服务,依托大量的投资和经济贸易来往,塑立人民币在东南亚诸国的储备货币地位。

第二,在条件成熟的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一是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为自由贸易区,推动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二是在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基础上,创造东亚经济与西亚、南亚及欧盟经济对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扩展阶段,进一步将自贸区范围向欧亚两端伸展,作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三是建立中国—独联体国家自由贸易区。

第三,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包括众多经济体,这些经济体之间经济社会制度不同,运行体制相异,发展水平悬殊,贸易政策难协调。但“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在历史上已自发形成了密切联系的经济活动,这种以市场为动力的一体化,绕过了影响贸易、资本流动和其他经济交流的制度和法律障碍。因此,建议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共同体”,共同体内坚持非歧视性原则,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所作决定采用“灵活协商”或“实质性多数”方式。

3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经贸领域有哪些功能?

在经贸领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能可以进行以下定位:一是保障货物自由贸易、要素自由流动的基本功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具有现代意义的通道,不仅是海上运输通道,而且还包括航空运输和管道输送方式,以及陆地通道,其基本定位就是保障“货物自由贸易、要素自由流动”。二是联结亚洲、非洲、欧洲各国的贸易和经济的纽带功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由沿线节点港口互联互通构成的、辐射港口城市及其腹地的贸易网络和经济带。三是制度建设和经济治理功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含了中国与各条航线节点国家建立的经贸合作关系,以及经贸合作规则和制度建设。通过经贸制度建设和经济合作,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共同体。四是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平衡器功能。当前,中国外经贸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加强与新兴及发展经济体的外经贸关系十分必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外经贸平衡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总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走出去”功能,承载了中国全面开放的重任,是中国构建多元平衡开放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组成部分。

32. 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积极意义?

在提出创立新型地区开发银行之前,我国一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创建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里开展活动。新型地区开发银行成功创立,不仅能给整个“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融资,而且会树立新的标准,这跟传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不同,是在创造新的国际体系。它会使我国对外投资、对外开发的战略变得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这些渠道会逐渐代替我国现在大量政府主导的援助和投资。通过新型国际组织的投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我国的利益是共同的。我国一方面要不断重申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使它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势;另一方面,要创造新的国际体系,让传统的发达国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愿意接受现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向新兴经济体出让更多的话语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