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带一路”与其他行业发展

47. 从物流视角看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其背景是什么?

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全球物流一体化的基础支撑。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要把优秀的外资企业“引进来”,要让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中国制造”卖出去,要把外国商品买进来,这种“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全球物流一体化做基础支撑。美国、德国、日本长期位居全球贸易大国也是因为较早建立了全球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世界500强中都有他们的物流巨头。“一带一路”战略将利于中国构筑全球物流一体化的国家物流战略通道。

二是中国经济全球突围呼唤建立国家战略物流通道。中国是全球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国,也因此遭遇美日等西方国家的“非常待遇”,在东部和南部的海上通道上,美日构筑“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掐住了中国向东的海上物流生命线;在西部中亚地区,美日也在推行各自的“丝绸之路战略”或“丝绸之路外交”,钳制中国向西的陆上物流生命线。“一带一路”建设利于中国经济全球突围,利于构筑中国与周边邻国互利共赢的战略物流通道。

三是中国物流全局性升级呼唤顶层设计和战略工程。长期以来,中国物流成本畸高,中国物流发展局限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中国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发展失衡,中国物流服务贸易已经长达20多年逆差。“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性工程,其建设发展由国家主席和总理推动,由国务院制定发展规划,这势必牵动各地政府携手共推,利于东中西地区物流联动,利于全国物流走向一盘棋发展。

48. 怎样看待铁路对发展“一带一路”物流的作用?

铁路是建设“一带一路”上物流大动脉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第一次腾飞主要靠“中国制造”拉动,但制造业比重过高。如今,中国经济打造升级版,第二次腾飞需要靠“中国服务”拉动,服务业比重要需提高。而物流业是“中国服务”的最具潜力的新生军之一。中国物流要做这个引擎,铁路应该作为大动脉支撑。作为幅员辽阔的大陆型国家,美国也是坐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发展起来,但美国在高速铁路上远远落后于中国,至今没有建成一段远距离高速铁路。同样作为幅员辽阔的大陆型国家,中国可以坐在高速铁路上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南北是5500公里,东西5200公里,在漫长的大陆上做远距离物流,铁路是最经济、最安全、最快捷的。过去经济发展,一则过于集中发展东部地区,没有考虑到西部地区;二则过于投资发展公路,忽视铁路战略型价值。今天,要通过铁路调整资源的区域匹配和结构,一方面把铁路投向西部地区,投向中部地区,投向交通枢纽和城镇人口密集度比较高的地方。另一方面在结构上实现空运、铁路、公路、水运的无缝链接。

49. 国内航运业应如何积极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从世界海运大国向世界海运强国的转身?

乘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中国航运业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应努力实现三大突破:

第一,海运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运输组织联盟化和全球范围的现代物流发展的形势,应着力加强高端海运服务水平建设,逐步实现中国海运产业结构与国际接轨。

第二,大力推动沿海港口的建设和改造。不断加强沿海港口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建设,建立健全港口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港口管理规范工作。

第三,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海运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应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强化海洋环境的宏观与微观保护,实现海道、航线、船舶的维护工作三位一体。

50. 为什么要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平台,推动“一带一路”辐射国家和地区商贸和物流资源的整合发展?

“一带一路”覆盖众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政治体制等,自然有不同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这就导致“一带一路”辐射地区看起来是一个大市场,其实也是一大盘散沙碎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正是用交通物流作为金线,把碎片化的区域利益串起来,连成一片。这除了需要强化中国与“一带一路”辐射的国家建立利益协商机制,做好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外,更需要大量平台型企业去落实。

互联网时代,或者说电子商务时代,重建“丝绸之路”,我们不能沿袭传统商业思路,要有新思路和新手段。中国不仅仅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铁路、港口、公路、机场建设,还要把中国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先进互联网及电商企业带过去。这些企业具有隐形的商业生态磁场,能把沿线国家碎片化的利益吸附在统一平台上,并加速整合升级。

51.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如何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一是加强磋商消除贸易壁垒。建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自由贸易谈判机制,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规则、条例的研究和制定,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创造必要条件。

二是优化通关服务。建立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认定机制,确定交易主体的真实性并建立交易主体与报关服务的关联体系。逐步完善直购进口、网购保税等新型通关监管模式。加快电子口岸结汇、退税系统与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支付等企业系统联网,实现口岸监管的前推后移、分类通关管理。

三是推进跨境物流业发展。出台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促进跨境物流配送企业提质增效。鼓励国内物流配送企业与大型国际快递企业实施多元化合作配送模式,打造高效快捷的“一带一路”物流体系。

四是促进我国电商企业发展。积极利用WTO等相关国际组织的标准和协商体系,帮助国内企业处理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纠纷。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及相关国际组织的电子商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的示范实施。

五是发挥侨团组织作用。在跨境电子商务建设的大背景下,侨团可以提供在金融、法律、政策方面的信息服务,成为协调政企、帮扶企业、整合资源、支持电商及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

52.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要信息先行?

要致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建设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筑新路、兴土木,建设无数的港口、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打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物理环境。这些固然重要,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正在悄悄改变一切,虚拟空间正在构建,并覆盖现实世界。就像旅行一样,人未行,声先到,你还未出发,你的信息已经到达目的地。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信息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于实体,所以如何处理好实体与和虚拟的关系是关系到效率、效益、效用的重大问题。信息对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决定了信息必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决定了信息必须首先动员起来,“互联网+”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

53. “一带一路”建设中信息优先的好处有哪些?

“一带一路”建设中信息优先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应用的,顶层与底层兼顾的科学设计;有利于超大空间的资源整合和市场配置,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根本上促进资源节约、消耗降低、效率提高,实现绿色发展;有利于世界发展的透明、开放、公平、多元,统筹利益分配,打破传统壁垒,解决市场失灵、竞争失衡、待遇不公和畸形发展等问题;有利于以最快速度建立协同机制,凝聚合作力量,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合作共赢;有利于最短时间、最大范围、最为真实地展示中国的担当精神,分享中国的创新力量。

54. 信息优先应该重点围绕哪几个方面?

一是畅通信息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原则,优先考虑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洲际海底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项目。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快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高沿线国家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以区域一体化思路,统筹频率资源,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

二是鼓励信息和通信企业走出去。信息本无国界,应当树立信息普惠的思想,让相关国家共享信息技术成果,共同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我国是信息产业大国,发展“一带一路”绝不是为了倾销过剩产能,要树立大国担当理念,输出真正领先的技术、企业和产品。鼓励优秀的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信息设备制造企业以及专注于分支领域的中小企业,迈进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

三是发展开放互动的信息平台。树立地球村的理念,冲破信息围栏,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建立跨境的电商平台、物流平台、行业服务云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整合沿线国家的信息市场和资源,更好地开展分类服务、普惠服务、高效服务、泛在服务。

55. “一带一路”为我国支付产业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自由贸易区纷纷设立,这些给我国支付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域内跨境旅游、商务等规模将不断扩大,并带动跨境线下、线上支付规模快速增长。区域政治、经济、人文等合作的加深将促使区域跨境旅游、商务、留学快速发展。此外,中国与沿线国家、区域内其他国家间跨境电子商务规模也将日益扩大,这将推动我国跨境线上支付规模快速增长。

二是区域内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发展,并带动支付清算业务发展。未来沿线各国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将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之间合作将加强,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也将逐步推进。支付业务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也将随着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发展而发展。

三是区域内信息技术交流将更加频繁,支付产业技术、标准合作空间广阔。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兴支付产业大国,支付标准较为完善,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巨大,这给我国支付产业带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四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支付行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提供机会。

56.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应该如何提升?

第一,借助城镇化,增强发展主导力。“一带一路”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

了全球性的战略支撑,而旅游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逐渐成为城镇化的主导力量,利用其强大的整合能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有机深度的产业转型中实现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城镇化。

第二,借助国际化,增强品牌形象力。借助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我国的旅游品牌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彰显出本土化的品牌基因,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品牌助推器,成为中国国家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借助一体化,增强产业融合力。基础设施对旅游业有强大推动作用。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完善,一体化趋势也都非常明显。未来,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将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力。

第四,借助市场化,增强系统生命力。“一带一路”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经济已经从小国经济进入大国经济,当小国经济变成大国经济,那么小国旅游自然也就要变成大国旅游。

57. 我国旅游业系统性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从点状引擎到综合引擎的提升。传统的中国旅游依靠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法制建设、文化发展等综合性引擎来带动。

二是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的提升。过去我国的旅游业以创造外汇和发展经济为主要功能,未来旅游业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都将进一步加强。

三是从单一主导到综合推动的转变。过去我国旅游业主要靠政府主导,未来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集聚起各种社会力量,综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是从单一盈利到综合盈利的转变。过去我国旅游业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未来将形成综合性的盈利模式。

58.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差强人意,还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海丝旅游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观念不到位、资金匮乏、对外开放不足和旅游人才缺乏,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可进入性大为减弱。此外,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面对共同的旅游市场,各地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地区间的竞争远大于合作,争夺共同的旅游市场大于联合开发市场,将本可共同开发的旅游资源人为割裂。

59. 为什么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旅游?

(1)区域竞争的压力。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发挥旅游中心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道路。向协作要效益,已成为旅游业界的共识。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形成了首都都市度假旅游圈、青藏铁路沿线旅游、香格里拉区域旅游、环太湖健身度假旅游圈、大长江三角洲旅游、东三省老工业基地旅游、粤港澳旅游、陆上丝绸之路旅游圈、湄公河跨区域旅游等九大重点旅游区。跟这些先行地区相比,海丝城市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全国各方区域旅游合作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要提升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整体实力,实行合作是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内部整体提升的需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城市单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旅游业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旅游资源无法共享,旅游产品雷同化,旅游业整体形象尚不尽人意,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市场分割,产业营运成本趋高,管理体制不顺,各地区的旅游企业之间缺少协作精神,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等。区域旅游合作是克服这些弊端的有力举措。

(3)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旅游收入的需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城市的旅游业各自为政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各个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下降,进一步遏制区域内各城市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作为一项开放性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实行合作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合作来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和更多的外部效益,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和税收,提高旅游住宿业和旅行社就业岗位,带动交通、餐饮、商贸、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60.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对外农业合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倡议下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既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丰富和支撑,更是对农业开放事业的有利促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人多、地狭、缺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通过国内农业生产维持供求平衡已不可能。大豆、棉花、玉米、植物油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近年来不断上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中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国内紧缺农产品的管控力,防范和化解粮食进口风险。

(2)有利于促进周边安全稳定。周边国家安全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大局。“周边是首要”是中国外交指导方针之一。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由于各种因素,阿富汗、孟加拉国、蒙古、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长期处于缺粮状态,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扩大同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将有效提升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帮助其解决粮食危机,实现兴边富边、安边固边。

(3)有利于配合中国外交工作。对外农业合作项目与民生息息相关,受众面广,影响较大。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老挝等国开展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科技园等项目取得较大成功,前往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不是去抢占当地资源和市场,而是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对外开展农业合作项目将推动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境外资源开发、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误解,抑制“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论调的不良影响。

6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农业资源和市场情况是怎样的?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农林牧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在世界农业中居于突出位置,是中国开展对外农业合作的重点对象。

(1)中亚地区。中亚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大麦、水稻等。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粮食200—500万吨,以小麦和面粉为主。乌兹别克斯坦的支柱产业是棉花种植,年产约370万吨,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棉花出口国。该地区草场广阔,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土库曼斯坦有世界闻名的阿哈尔捷金马。吉尔吉斯斯坦的羊毛产量居中亚国家之首。乌兹别克斯坦年产羔羊皮约160万张,居世界第二位。

(2)东南亚地区。东南亚高温多雨,适宜多种农作物生产,除粮食生产外,还有橡胶、棕榈油、蕉麻、咖啡等经济作物。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约占全球稻米出口的40%。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的橡胶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印尼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东南亚森林覆盖率较高,印尼是世界第三大热带森林国家。此外,该地区渔业资源也比较丰富。

(3)南亚地区。南亚农业历史悠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也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黄麻和茶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印度可耕地达1.2亿公顷,居亚洲之首,它是世界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第四大粗粮生产国。巴基斯坦水果资源丰富,有“东方水果篮”之称,棉花出口是其外汇主要来源。

(4)西亚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各国主要发展畜牧业,与畜产品相关的手工业是重要出口商品,如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伊朗的羊毛地毯等。经济作物有椰枣、榛子、橄榄油等。以色列的滴水灌溉、土壤暴晒、低毒农药等多种农业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5)东欧地区。东欧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大量的可耕地、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其中,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可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草场牧场面积约7260万公顷,淡水资源约占全球的20%。近年来,俄罗斯粮食产量不稳定,每年需大量进口。乌克兰拥有约全球1/3的黑土地,人均粮食产量达1.5万吨,居世界前列。它是世界小麦、大麦和玉米的五大出口国之一。

(6)东北非地区。在尼罗河的滋养下,该地区曾是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农业是本地区各国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机械化和生产率水平较低。埃及是传统农业国,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棉花在该国农产品出口中占重要位置。苏丹经济作物大多数以出口为导向。其中,长绒棉产量较高,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世界第四位;芝麻出口约占全世界的一半;阿拉伯胶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

62. 对外农业合作面临哪些困难?

首先,对外农业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规模较小,质量和效益也有待提高。

其次,“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普遍实力较弱,缺乏政策扶持。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规模普遍不大,缺乏对外经营人才队伍。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外方的补贴政策往往都难以享受,再加上农业在投入和产出上的劣势,造成农业“走出去”长期踏步不前。

第三,对外农业援助缺乏内在造血功能,成功率不高。中国对外农业援助项目过于追求政治目标,援助资金和商业融资难以有效结合,对项目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往往造成项目长期依赖援助资金或移交后快速没落。

第四,与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有限,技术示范推广效果不够明显。中国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交流和合作较少。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体地位,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引进来的技术示范推广难度较大。

63.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农业合作有哪些建议?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是一项益民生、利长远的系统工程。由于沿线国家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农业资源和市场各有特点,扩大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农业合作,需服务大局、深入谋划、积极创新、稳妥推进,努力开拓对外农业国际合作新局面。

(1)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在深入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和市场的基础上,组织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和专家共同制定“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农业合作规划。既要有短期计划,也要有中长期规划;既包括总体规划,也要有国别规划;既

有内部规划,也要与外方商定规划。

(2)理顺国内各方关系。在商业性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政府为引导的原则。尤其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效益较低。在现行政策下,农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难以享受到补贴。要有力推动农业“走出去”,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4)创新多双边合作模式。鼓励不同环节的农业企业联合出海,在国外开展上下游合作,构建作物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涉农产业链。重点考虑农业前期开发和公益项目,鼓励投资和援助项目相结合,以援外项目为先导,带动农业投资进入当地市场。继续引进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增加建设示范农场,带动企业和农户踊跃参与。通过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

(5)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企业要在海外发展壮大,更多地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对农业“走出去”可创新方式给予适当补贴,根据中国农业企业在海外生产的特点,推动设立海外农业发展专项基金。

(6)切实帮助沿线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综合战略,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要以农业促全面合作、促共同发展、促周边稳定。只有帮助外方真正实现农业发展,树立中国农业的良好形象,才能使中国对外农业合作成为“有源之水”。

64.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电力行业面临哪些发展机遇和风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年人均用电量低于5000度,电源项目设备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电力投资具有刚性需求。这些国家能源资源丰富,比如中亚有丰富的煤炭、油气资源,东南亚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等,与我国先进的电源项目施工、电力装备制造、电厂运维能力形成优势互补。因此,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建设企业、装备制造企业,都是新的发展机遇。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注意存在的风险及挑战:一是国家风险。主要包括征收、国有化、战争、宗教矛盾以及恐怖活动等政治事件,这是对外投资最大的、最不可预测的风险。二是产业风险。主要包括项目开发环境、行业周期风险、产业配套风险、监管政策风险和竞争格局风险等。三是投资风险。包括项目审批风险,政策、金融、文化、人力资源等市场服务环境,政府运行效率以及价值取向等软环境风险,建设过程中劳工、税收、建设条件、设备和材料采购与供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风险等。四是整合风险。企业在建设和收购海外资产后,在公司管控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要进行整合。在部分境外并购项目中,有的中国企业后期整合不力,导致经营上的困难或整合失败。

65.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能源产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

能源是“一带一路”战略中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在立足于国内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升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水平。加快能源合作的步伐,有利于促进全球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尤其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地区,既蕴藏着丰富的传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也是新能源的富集区,如风能、太阳能。这些能源资源在满足国内发展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随着中国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能源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大多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能源需求大,实施能源合作,对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去有重要的意义。

66. 和过去相比,在“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下,能源企业走出去会有怎样的优势?

当前,我国不论是装备制造业、电网企业、发电企业都已具备走出去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际间的合作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前些年,中国在缅甸投资水电,但是因为政治原因,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被叫停,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能源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和经济问题,还存在政治上的问题。因此,企业走出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但是如果政府之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家战略部署下进行海外商业投资,比起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独立走出去应对风险,显然优势大得多。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地为能源企业的境外发展规避风险、提供支持。因此,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下走出去,可以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中国能源出口还能够带动相关装备产业,壮大民族工业发展。

67.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能源安全有何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2010年,中国GDP规模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09年我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达到3.87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我国贸易往来主要依赖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我国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5.18亿吨,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另外,我国70%的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中国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和伊朗等西亚五国进口石油1.3亿吨,占中国进口石油的48.4%。原油进口路线主要依靠海上运输,有五分之四的路程要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线路。中东和非洲的政治局势动**,以及马六甲海峡的线路安全性问题,都促使我国要开辟新的线路,减少对其依赖度,安全的获取石油。中亚地区油气丰富,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基地”。而中亚地区对油气等资源的消耗较少,对中国—中亚的资源合作提供了可行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构想,为深化和拓展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能源国际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提出能源资源合作的重大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争取在能源国际贸易、上下游合作、装备和技术服务出口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68. 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环保产业的发展中贯彻落实“五通”?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环保产业“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成为“走出去”的政策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政策沟通”要求我们与这些国家加强政策对话与交流,了解这些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基础。“民心相通”则进一步夯实民意基础,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

(2)“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推动环保产业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在推进“设施联通”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甚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环节之一。在“贸易畅通”中,可以加上更多绿色内容,推动绿色贸易,加大环保产业、环保服务业的出口数量,鼓励环境产品的贸易流通,实施优惠政策,大力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

(3)“资金融通”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资金保障机制。开展多边金融合作,倡议更多的资金投向节能环保产业,要求重大项目投资都要考虑环保设施建设需求,实施绿色信贷,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资金保障机制。

69.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陆上和海洋两个方面。

(1)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水资源严重不足。地貌形态以沙漠和草原为主,其中沙漠面积占总面积的1/4以上。中亚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西北地区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相关度,同时还存在核污染、生物污染、工业污染、地震灾害、土地沙漠化、人口过快增长等问题,其生态脆弱,整体上对于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也不够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咸海生态危机为标志,该地区的生态受到空前破坏。

(2)“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总体为高山峻岭、地震活跃带、岩溶与喀斯特地貌,分布多条国际河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环境压力、空气的跨国污染、水资源破坏、热带雨林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飙升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3)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困扰。海洋生态问题长期存在,如气候变化、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

70.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将推动语言服务行业新发展?

(1)工程合作项目连通,小语种需求明显。“一带一路”极大地推进沿线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腾飞。但无论是国家的战略合作、还是大型工程项目的商务往来,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小语种多达40余种,而我国目前教授的语种才20余种,这意味着“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精通小语种的翻译人才。

(2)交通建设连通,语言场景需求增加。“一带一路”优先打通缺失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丰富交通方式。然而,沿线交通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国内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届时,将有大批工人前往国外务工,这迫切需要操作简单的语言服务工具,方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国外务工的生活。

(3)商贸往来连通,亟需全新的语言服务。“一带一路”也会更大力度地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交流与合作,跨境电商将蓬勃发展,贸易往来越来越自由化。对于做全球生意的商家而言,语言沟通无疑是跨国商务进行的最大障碍。

(4)旅游文化连通,语言碎片化需求增加。随着合作战略的达成,旅游将作为促进对外交往的重要载体得以大力推广。但是“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区域广泛,多达几十种的小语种将极大程度地影响旅游体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