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被泄露(1/3)

微-杨炎荐举崔元翰做补阙(谏官名)。崔元翰恳求,希望能取中进士,做考场中的佼佼者。但是不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希望能预先得到题目。这事被崔敖知道了,考试那天早晨,试场大门刚开,崔敖对主考官强烈地提出要求,如果考现在封中的题目,我不参加。主考官明白崔敖知道了题目泄露的事,愕然之后另行出题。当年,崔元翰和崔敖都被取中。

找对了人

微-李固言生于凤翔农村,性格敦厚,没有人荐举,就去参加京试,住在表亲柳家。柳家的兄弟们,经常嘲笑他,说他不明白事理。他们认为不求人举荐没有能考上的道理,等候听他失意的消息,还偷着写了“此处有屋出租”的字条贴在李固言的头巾上。李固言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出门,看见的人都偷着笑。许孟容当时做右常侍(官名),是一个没权势的官,不被人看重。人称常侍官为貂脚,没力量替年轻人说话。李固言想拿自己的文章去求教人,跟柳氏兄弟商量。柳氏兄弟就带他到许孟容的住地,让他去见。许孟容说:“我是个闲官,没能力帮你。但是,你的心意,我记在心里。”又看到李固言头巾上的纸条,知道他忠厚。第二年,许孟容做主考官,取李固言作状元。

武则天发明“密封卷”

微-在朝廷的科举考试中,武则天发现有从中舞弊的现象,有些官宦家的子弟,不学无术,结果他们考试成绩反而很好。后来得知是他们的老子走了阅卷人的后门,提高了考试的成绩。武则天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发生,就规定在统一的考纸上将考生的姓名严密地糊上,以使考官秉公按答案的优劣选拔人才,从而消除了阅卷人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一字不写得第一

微-天宝二年(743年)这一年,参加科举听选的生员数以万计。李林甫用来遥、苗晋卿等趋炎附势的小人主管吏部选事。经铨选,入等者64人。其中新贵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爽,在考试中“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居然被选为第一名。这种附势作弊之风引起群议沸腾。李林甫亲自典选时,别人判完的卷子,他连批语也看不懂。主考官严回判语用“杕杜”(孤立高大貌,喻成绩突出)二字,李林甫不认得“杕”(音第,形容树木孤立)字,问吏部侍

郎韦陟:“此云‘杖杜’何也?”韦陟心里说“还吃饱撑的哪”,而表情上又不能显露出来,弄得他啼笑皆非,不知如何回答。

不见花落地

微-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一年仲春,孟浩然又赴京城长安参加选拔进士的科举考试。他见题目为《春晓》,略加思忖,欣然命笔,当即赋《五绝》一首。诗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本是一首抒发惜春之情的佳作妙篇,谁料那考官一看,却嗤鼻笑道:“只听风雨声,不见花落地,岂非盲人耳?”孟浩然因此又名落孙山。

查名须向榜头看

微-唐朝高宗皇帝执政时,有个贫寒秀才名叫范叔,一年年底,范叔冒着风雪,赴京赶考。路过襄阳时,听说县令是自己的拜把兄弟,就想去找他借点银两,好上长安求取功名。

范叔兴冲冲来到县衙,不料被差役挡在门外,任

他磨破嘴皮也不肯给他这个衣衫褴褛的穷儒生通报。后来,好说歹说,差役总算答应向县太爷禀报。谁知在门口等了半天,差役却回复说老爷查过了同窗的名册,没有什么叫范叔的人。范叔万万想不到往昔结为金兰之交的钱某,竟是个翻脸不认人的家伙,一气之下,对天发誓说:“此番上京赴考,倘不金榜题名,我范叔决不返道襄阳!”

后来,范叔以出色才华和妙微精耀的文章独占鳌头,中了头名状元。入仕之日,他挥笔作诗一首,派人送往襄阳,面交钱知县,诗云:“残年风雪上长安,举世谁怜范叔寒?寄语襄阳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

不胡诌应数

微-据《唐才子传》记载:有一年京城长安举行会试,主考官出了道《终南望余雪》的诗题,要求每个考生作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状景诗。

有个来自洛阳的年轻书生祖咏,是诗人王维的好友。他看罢试题沉吟良久,然后挥毫写了一首五言绝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毕便起身交卷。监考官一看,惊奇地问:“你为何不把十二句写完?”祖咏说:“作文行当于行,止当于止。吾意已尽,岂能喋喋不休,胡诌应数?”说罢扬长而去。

那监考官望着这古怪考生远去的背影,重又拿起他的诗卷展目细览,发现虽是短短四句,却可谓意

到情到,言尽笔止。监考官反复吟诵,不由得击节三叹。

诗来诗往

微-唐时,尚未出名的诗人,常需诗坛名家的荐引,科举仕途才有希望。一日,青年诗人朱庆馀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求见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看了他的诗稿,挑选了最好的26篇,广为推荐,为朱庆馀大造舆论。朱庆馀不忘张籍推荐之恩,在将近考试之期,作了一首《闺意献张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借闺房情事来隐喻科举考试,自比将见公婆面的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把会试的主考官比作舅姑。诗人以试问的口气请教张籍,询问自己能否考中。张籍读罢,酬和了一首《七绝》,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因为朱庆馀是浙江绍兴人,所以被称之为“越女”。

父名犯讳,子不得中进士

微-唐元和五年(810年),21岁的李贺到了长安,正准备第二年春天“就进士试”,却发生了一件事先没有料到的事:原来,我国封建时代很重视避讳,对于皇帝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写出或说出来。如汉文帝名恒,汉代人就把“恒山”改称“常山”。不仅避本字,连同音的字也要避讳。

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进”“晋”同音,因此,嫉妒他才华的人便借此排挤李贺,说他应该避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韩愈闻悉,大为不平,特意写了一篇短文《讳辨》,

替李贺辩护。文中质问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终因敌不过世俗的偏见,李贺只得满怀失望地回故乡去了。

诚恨遗才

微-唐代有一位诗人名叫章孝标,为求仕途,于元和十三年(818年)赴长安参加选拔进士的科举考试,不料榜上无名,他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仰天兴叹。离开京城之日,他感慨万千,写了一首名为《归燕》的七言绝句,托人转呈本届春闱的主考官庾承宣。诗云:“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当庾主考读到这首满含感伤之情的留诗时,也不禁喟然长叹“诚恨遗才,诚恨遗才!”,大有伯乐错过千里马之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