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五科举笑谈(1/3)

——

科举也有“少年班”

微-据史料所载,早在汉时朝廷就选拔了一些年龄在12岁以下的“奇童”在太学读书。唐代科举则专门设立了“少年班”—童子科,只要是10岁以下,能通一经并且《孝经》《论语》每卷能诵文十通者,就可以入“科”,给予身份。当然,由于年少不经事,他们虽有功名,却不能去治民。

考生流行“打秋风”

微-“打秋风”一词其实是唐代文人的“吃蹭饭”的江浙方言变化而来的。唐代是我国科考制度最鼎盛的时期。不拘一格地开科取士,让许多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看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在浩浩如过江之鲫的赶考大军中,有人金榜题名成了贵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更多的人则是必须在年复一年的赶考中等待机会,身上的盘缠用尽了,就靠亲友接济“蹭饭”为生。好在当时唐王朝国富民强,养一些这样的闲人也不是很吃力。当时的终南山、嵩山等地寺院住满了大量欲求功名的学者名士。而京城里那些先富起来的官僚士绅,也乐意周济那些前来“蹭饭”的后辈、同乡的学子,期望这些人功成名就后能成为自己的帮手。普通的民众出于同情也会尽力帮助那些贫困潦倒的读书人。但“蹭饭”毕竟不是件很光彩的事儿,那些文人显贵后来回忆起当年的尴尬往事时,就想用半是矫情半是自嘲的附庸风雅给自己遮遮羞,于是,一个与“蹭饭”一词有高度关联的“打秋风”就这样诞生了。

只有一人参加的考试

微-元和(唐宪宗年号)中期,正值秋试。令狐楚布告说,先举行5场考试,以取人才。5场为诗、歌、文、赋、帖经。一般以诗求荐的,每年都会有十几人,但这一年却一个也没有。有的人从千里外赶来,明了情况,也都离去。唯独卢弘正只身请见,要求参加考试。令狐楚命人给他安排住处,非常优待

,并委派幕客毕纵观察卢弘正的行为谈吐。只有卢弘正一个人参加考试,令狐楚就决定每天考一场,求精而不求快。

无法下笔

微-武则天朝时,吏部有个参加铨选考试的人沈子荣,试卷有200道题,可是考试那天他一直没动笔。有人问他怎么不答,他说:“无非是运气不佳,今日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当的,有一道题中讲述的事迹倒跟我知道的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人名又不同。”到第二年又参加考试,题目是关于“水磨”的论述,沈子荣又未动笔,人们又问到他时,他说:“我能答的水磨是蓝田县的,今天问的是富平的水磨,我如何下笔?”听到的人没有不为他鼓倒掌的。

常杂与鲍帖

微-唐朝时,常兖在礼部任官,批阅杂文试卷后说,想在文章上超越他人,绝对要锐意向前。他阅卷能通过的,常常不超过100人。做过祭酒(国子监长官)的鲍防后来也任礼部官,在帖经上要求非常严格。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常杂”“鲍帖”。意思是说,常兖对于杂文的要求,鲍防对于帖的要求,极严格。

曾题名处添前字

微-唐中宗时代,进士们都要到慈恩塔去把名字逐一写在上面,然后由工匠錾刻在上面。过后,其中如果有人做到将相的官,就重新用朱笔描一遍,并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前”字,称“前进士”。不仅如此,即使他在及第前后在别的地方题过的名字也都要加一“前”字,以示尊荣。所以,过去有人在诗中写道:“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意思说,在题名处加上“前”字的人,丢弃的衣服也很贵重。

不在乎一个进士

微-杨国忠的儿子杨暄以通晓经书被举荐,由礼部侍郎达奚珣考他,不及格。达奚珣准备公布杨暄落第,又惧怕杨国忠的势力,不敢决定。达奚珣让他儿子达奚说带着自己的书信去候见杨国忠,说明情况。达奚

说到了杨家门前,天刚五更。烛光、火把通明,杨国忠将去参加早朝,冠盖、仪卫如云。杨国忠刚要上马,达奚说就跑过去,在烛光下参谒。杨国忠以为他的儿子一定能考中,手扶彩幡的杆子微笑,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达奚说禀告说:“奉我父亲的命令,来报告宰相,你儿子没有考中。但是,不敢宣布落第。”杨国忠大声说:“我儿子还愁不富贵吗?在乎一个进士?你们这些出卖人的鼠辈!”丢下达奚说,骑上马走了。

请痛快换个题目

微-乔彝参加京兆府的考试,有两个考官。乔彝天快中午时去叩门请见。试官让人领他进来,他醉醺醺的。一看题目是《幽兰赋》,乔彝不肯做,说两个男人相对坐在这里写什么《幽兰赋》,请痛快改个题目。试官就改题目为《渥洼马赋》,乔彝说这可以。拿起笔一挥而就。其中有这样的警句:“四蹄曳练,翻瀚海之惊澜;一喷生风,下湘山之乱叶。”意思是,那马蹄撒开,大海之浪涛为之翻腾;打一个喷嚏生出的风,刮得湘山树叶纷飞。试官准备取他第一。京兆府尹说,这个人锋芒太露,只能取第二。

是不是李三盖代的文章

微-李绛是唐宪宗时代的宰相,他的前辈曾经是襄州都督的部属。李绛准备赴考,需要人推荐。当时樊泽做节度使,张正甫做节度判官,主管乡荐的事。张正甫知道李绛是一个有前途的人,就向樊泽禀告,说举子中谁也不如李绛,咱们只举荐他一个人,把准备赠送给诸举子的钱物都给他。樊泽高兴地答应,并同时举荐李绛的弟弟做同舍郎。李绛很感激樊泽的恩德。不到十年,李绛做到宰相。樊泽的儿子樊宗易在朝里做官,有人问李绛,樊宗易的文章怎么样?李绛开玩笑说:“盖代”(盖世文章)。后来人们把盖代作为口碑,每看到什么新的文章,都会

说:“是不是李三(指李绛)盖代的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