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要体现在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较为理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其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于他们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从而为社会主义学说和人的发展学说注人了新的内容。

(一)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为实现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明确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毛泽东认为,实现人的解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那些遭受着深重的阶级压迫和社会压迫、自身个性被压抑和束缚的人们,是永远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的。而人的彻底解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为了顺应这个历史过程,必须首先解放人的个性。被束缚的个性如果得不到解放,就不可能实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当然,毛泽东主张实现人的解放,张扬人的个性,并不是鼓励人们盲目地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号召广大人民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肯定和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解放被旧制度束缚的人的个性,才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最终实现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目标。正因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和殖民压迫,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解放人民群众的个性。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样把解放和发展人的个性看作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目标。

2.明确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在毛泽东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于实现人们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早在“五四”运动前,毛泽东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指出旧中国的教育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片面、畸形发展,科学论证了体育与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等重要论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伙食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从而造成学生健康不良的问题,毛泽东作出了要保证青少年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勉励全国青少年朝着“三好”的全面发展方向努力。1957年,毛泽东总结了中外教育史的经验和我国在50年代中期教育界关于“全面发展”问题的讨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此可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

当然,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德、智、体三方面的地位是完全等同的。在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德育始终是起点、重点和核心。在对人的全面培育中,德是起方向和动力作用的,是一个人的灵魂。而进行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看一个人是否道德高尚,主要看两个方面:首先,要看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毛泽东认为,正确的思想和意志是革命行动的首要前提。要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更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所总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所提倡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建国初期毛泽东所领导的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后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主要目的都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使人们抛弃旧思想、旧观念,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其次,要看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毛泽东把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社会主义新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他之所以号召人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雷锋精神,其目的也都在于塑造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毛泽东还认为,塑造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3.明确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毛泽东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有三条: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如果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得不到维护,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一化三改”,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其目的就

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他认为,中国办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社会主义教育,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任务和规律,它的根本任务在于为新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科学地指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便使教育为无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毛泽东特别强调实践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活动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载体。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一基本原理,同时根据当时战争和生产的需要,强调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提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法,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勇于参加社会实践,从事多方面的锻炼。刘少奇所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办学思想,实际上就是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后来,毛泽东之所以发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要求人们拿起锤子就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其重要目的也在于培养“亦文亦武”、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二)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深化。

1.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

邓小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为先导。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和“左”的路线把人的思想牢牢地禁锢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中,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精神萎靡,不敢创新,严重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文革”结束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文革”所导致的思想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许多人的思想还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本本主义、个人迷信盛行。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强调指出,如果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由此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人的全面发展无法正常推动。为此,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批判了“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实践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在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国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正是通过解放人的思想,才推动了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从而为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视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

2.强调“四有”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提出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要求,反复强调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此基础上,他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即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邓小平认为,我国要在特别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可以说,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表现。

3.强调两个文明建设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人的需求的不断满足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有赖于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必备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的发展问题不能靠空谈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只能靠积极地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只有物质文明发达了,创造出丰富的产品来全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才能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才能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的需要和个性,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人得以更全面的发展。当然,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但它本身并不能代替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要表现在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提高上。正因如此,邓小平始终认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尽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难以做到,但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并朝这个目标努力,有利于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内涵要与时俱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人们不仅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且必须讲效率、讲民主、讲法制,必须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因此,江泽民在坚持“四有”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发展目标:培养大批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认为,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他曾多次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当然,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有机结合,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平起平坐的。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江泽民号召新时期的广大青年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四个统一”的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青年学生要坚持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人的集合。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既要考虑个人的发展,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从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首先,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都依赖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的发展。人发展的越全面,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江泽民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人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也就处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

3.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无论对社会进步还是人的发展来说,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有赖于政治、文化、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很明显,把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人民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归宿。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满足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无从谈起。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经济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政治上确立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法律基础。此外,我国还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推进现代化建设,从而保证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和谐,并通过五大文明的和谐发展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提出科学发展观,都进一步凸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促进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根本一致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