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体制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要以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为核心,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

(一)当前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体系存在巨额不良资产

银行体系存在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是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到2001年底为止,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5.37%,照此推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约为2.3万亿元。而在2000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已经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据保守的估计,2001年底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总损失高达2.80万亿元,约占GDP当年的29.2%;而2001年中国的财政收入仅为1.64万亿元,占GDP的17.1%。由此可见,银行系统的巨额不良资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么沉重的一个包袱。

2.金融市场发育不全

严格地说,我国真正的金融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旧体制的碰撞中,中国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发育不全问题。

第一,货币市场发展滞后。虽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框架,但远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市场体系。如商业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企业短期债券市场等发展缓慢。另外,中国货币市场工具品种单调,相互替代性差,利率市场化程度低,也影响了货币市场的发展。

第二,股票市场不规范。在股票市场产权制度设计时,用行政手段和计划方法将股票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和社会公众股。把上市公司的普通股又分割为A股和B股,同时规定国家股不准上市流通,能够上市的只有公众股和B股。这种人为的股权分割,使我国的股票市场成为割裂的市场,造成严重的股权不平等,占上市公司总股权约四分之三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变现,失去了利用市场增殖的机会,不能同社会公众股同股同权。同时,中国的股票市场投机性强,不利于股票市场的正常发展。

第三,企业债券市场几乎缺失。中国几乎不存在企业债券市场。据统计,到2001年底,企业债的发行余额只占整个市场债券余额德4%,而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余额分别占到62%和34%。企业债券市场的缺失,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形成社会对企业预算的硬约束对企业经营的强有力的监督。因为,以这种方式融资的企业,如果还不上公众的债务,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和社会的动**。

3.金融监管不够完善

当前金融监管不够完善的主要表现是:一是金融法制不健全,有些金融法律已经过时,无法满足金融发展的要求;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二是金融部门内控机制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够规范,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三是监管方式落后,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行政干预。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1.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金融

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宏观经济政策要通过金融传导才能得以实施。国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运行。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功能。我国政府对当今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宏观调控不够敏感有力,这与金融系统不能敏感有效的反映经济运行状况不无关系。

2.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首先,对于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来说,由于国有银行担负着对公有制企业巨量的政策性贷款,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使用资金的效率意识不强,甚至还贷意识都比较薄弱。这就影响了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效率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使其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很难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从长期来看,不改革国有银行体制,对于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其次,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说,向国有银行融资远没有公有制企业方便,又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尤其是货币市场的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就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如江泽民所说:“金融涉及千家万户和方方面面,如果不能保证存款的支付或者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金融市场出现动**,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不规范,金融监管的不到位、没有力,使我们面临的由金融风险而导致的社会风险的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面对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巨大挑战,这种压力就更大了。

(三)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体制的路径思考

1.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他说:“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些。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

第一,要保障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独立履行职能职责,改善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现在的问题是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地位,仍受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过多控制和干预。随之而来的是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仍带有很强的计划性或直接行政干预性,尚未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方式。

第二,要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至今仍在办理诸如特定贷款之类的政策性业务。同时,原有的政策性贷款所形成的历史包袱又非常沉重,这就使商业银行只重吸收存款,忽视资产风险管理,甚至也不讲究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核心问题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是政企关系,应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划清二者的边界,政府要真正放开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使其真正成为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独立法人企业。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是完全是一种信用关系

,即使国有企业也不能借钱不还。只有在彻底厘清政府、企业和银行的关系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进行管理。这应该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2.积极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

第一,大力培育货币市场。当前应该把短期融资市场作为发展重点。目前商业信用不规范,商业票据流动性极差,极大地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深化。近期内,需要加快开发票据市场,为企业短期融资提供市场条件。同时,扩大同业拆借市场,使金融业的短期资金融通以市场融资为主。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市场化水平,扩大本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此外,要开发新的短期金融工具,增强流动性,丰富货币市场。

第二,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大力促进中长期信贷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确立企业自筹资金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规范股市市场,有关股市发展的行政性管制措施应尽快取消,而在入市、交易资金、税收、佣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进一步完善,为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大力发展多样化、多类型的股票市场,以使其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

3.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现代经济是建立在货币与信用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因此,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对于中国经济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建立健全金融法规,严格依法监管。法律是监管的基础,也是监管的手段。依法监管是金融监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这就要求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备的金融法规,并且根据金融发展的形势适时的加以调整和完善,以保证金融法规的有效性。

第二,要形成主管部门外部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约束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金融监管是政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而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监管应处于首位。政府要对金融机构的成立、市场准入、经营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监管,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对于金融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建立公司化管理模式,完善监事会、董事会、经营者的运行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制衡功能,从而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市场约束有利于纠正政府监督的失灵和弥补内控机制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责任意识和经营意识。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监督功能,需要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等。

第三,更新监管理念,转变监管方式。要树立新的监管理念,“如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单一风险监管向法人整体风险监管转变、‘一次性’监管向持续性监管转变、业务监管向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转变、定性监管为主向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等等。要转变监管方式,由以行政监管为主向以市场手段监管为主转变,把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结合起来,大力提升金融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