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张思德

这部影片风格朴实、人物生动、真实感人,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的主旋律影片。

——中宣部《关于组织观看影片张思德的通知》

影片档案

拍摄年份:2004年

类型:剧情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原著:刘恒

编剧:刘恒

导演:尹力

主演:唐国强 饰演 毛泽东

吴军 饰演 张思德

邹爽 饰演 白子秀

刘莹 饰演 邱月梅

荣耀

2004年,影片获得第11届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导演奖;2006年,影片获得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故事片奖。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以深刻的感召力,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其教育作用功不可没。

历史背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3年2月9日,毛泽东向陕甘宁边区军民发出“丰衣足食”的号召。根据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八路军各部队从1942年春起,先后大规模地展开了大生产运动。

至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敌后全体抗日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同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为纪念张思德,毛泽东于9月8日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人物:张思德

张思德(1998-1927)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其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著名演讲。

光影故事

黄昏时分,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在落日余晖的辉映下,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红色面纱。这里一望无际都是纵横的沟壑,如海的山峦。在不远处的一道寸草不生的土梁上,隐隐出现了一个八路军战士的身影,他个头不高,上身**,手里举着一把枪,一张憨厚敦实的脸上沁满了汗珠。他不歇气地奔跑着,脚上的草鞋只剩下一只,并且已经磨掉了一大半。他的步伐越来越快,爬过土梁、穿过河流、涉过草地,渐渐被淹没在万丈霞光中……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二周年,党组织举办了歌咏大会。中央警卫团直属警卫队内卫班也参加了节目,他们要合唱《大刀进行曲》。张思德作为内卫班的一名成员,从未登台表演过,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所以,即使要从很远的地方徒步赶来参加这个节目,他也心甘情愿。

正好就在内卫班的节目即将开始时,张思德气喘吁吁地冲进了后台,负责舞台的刘秉钟看见张思德后,一把将他拽了过去,“赶不回来就算了,喘得跟母牛一样!”说着,便撩开背景布,把张思德塞了进去

土台上,十几名战士已经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见张思德挤上了台。刘秉钟飞快地往台上码砖。他怕张思德显矮,便给他多码了一块,并说:“扯开驴嗓子好好唱,这回不露脸就没下回了!”

幕布抖动,在掌声中迟迟不肯拉开。小白在前边揪着幕布,一脸焦急和怨色,“张思德同志!能不能快点儿呀!”

张思德踏上了砖头,晃了一下。刘秉钟抓住他脏乎乎的脚脖子。张思德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上的草鞋只剩了半只。

幕布在掌声中拉开了。汽灯高悬,光芒刺目。十几个战士站成两排,后排的人比前排高出一头。一张张激动的面孔都直眉瞪眼地盯着指挥。满脸灰土和汗水的张思德显得异常的喜悦。

小白紧张得直咽唾沫。他把口琴塞在嘴里,吹完前奏,一直高举着的左手大刀一样的往下一劈。粗犷的歌声扑面而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由于调门儿起高了,战士们一个个脸红脖子粗,听上去有点儿声嘶力竭。张思德脑门儿上青筋暴跳,他的脸脏乎乎的,嘴巴张得最大,表情纯真而陶醉。

台下无数笑脸在火把的光影中闪动,许多人跟着唱起来,但是很快就汇成了一体,气势恢弘。人群中很不起眼的地方,出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等人的笑脸。警卫队队长古远兴给毛泽东点上烟,“唱得不强,给直属队丢人了。

毛泽东没有接他的话,直接问:“那个脸巴子脏乎乎的人是谁?”

“哪个?”古队长不解。

“嘴张得最大的那个。”

古队长回答道:“他叫张思德!刚从警卫一连调过来,响当当的老战士了。

突然,汽灯熄灭了,台上顿时一片漆黑,开始骚乱起来,但歌声更加嘹亮了:“梯子!梯子!”不知谁喊了一声。很快,汽灯恢复了明亮,大家看到张思德正用脖子驮着刘秉钟,是他们将汽灯修好的。漆黑的夜晚,在内卫班窑洞里,战士们都熟睡了 。一片黑暗,只有茅草发出窸窸率率的声音。小白嘟囔:“睡不着……老鼠成亲闹洞房呢。”张思德怕自己打草鞋影响到战士休息,便跑到炊事班窑洞。伙夫王九山也没睡,他在缝补一个破旧的面箩子。在灶台外侧,张思德坐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又开始编草鞋。

不久,卫士们护送毛泽去解放日报社,毛泽东无意看到了他们脚上都穿着新草鞋,便问:“你们换轮胎了?

众人对主席的话赶到差异。毛泽东却欣赏地看着草鞋说:“式样不错,谁的手艺?”

班长用手指了一下:“张思德。”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车后的张思德。

“噢,你就是那个梯子吧?”毛泽东幽默地说。

卫士们再次莫名其妙。毛泽东解释说:“他们在戏台上嚷嚷梯子,我还真以为拿来个梯子。灯一亮,梯子原来是你呀!”

山间土路上,一辆汽车在急速奔驰。在车的后踏板上站着张思德,他的身体随着汽车的颠簸不停地摇晃。在车上,幼儿园老师邱月梅在为几个五、六岁的儿童发食物,他们都是烈士的遗孤。“这个孩子怎么一直不说话?别动!”邱月梅按住一个做危险动作的孩子。这个孩子叫宋光明,他的父母都在皖南事变中被敌人枪杀了,当时他亲眼目睹了一切。

在河边,孩子们在尽情地嬉戏。张思德站在河里给宋光明洗身子。孩子怕水,紧紧抓着张思德的腰带。邱月梅一边洗孩子的脏裤子,一边说:“张思德同志,洗得可以了吧?”

“再洗洗。”张思德头也没抬。

“你以为真是你儿子呀?邱月梅开玩笑地说,“这孩子不说话,我们谁都没办法了。你有没有办法?”

张思德不好意思地说:“我有啥办法?”

邱月梅看到张思德害羞的神情,忍不住想要逗他,说道:“孩子叫你叫得那么甜,白叫了?”

张思德被邱月梅说得很不好意思。

为了让宋光明开口说话,张思德为他买了糖,

并请刘秉钟过来帮忙。刘秉钟蹲在张思德和孩子们的对面,看着远处的河岸边正有匹马在吃草,便指着马对孩子们说:“你看它,它一句话不说,就知道吃。它是牲口,你能跟它学?跟它学能学出好来?”张思德对他的讲话不满意,便要推开他。没想到,刘秉钟的瘸腿支撑不住,一屁股跌到河里去了。

张思德没有理会刘秉钟,蹲下把宋光明背了起来,在歌声中向远处走去。

在南泥湾的一处山坡荒地上,几十名战士围着两个挥舞镢头的人。原来他们是在进行开荒比赛。一个大个子战士很快就打败了小白和大李,他气焰很嚣张:“都说内卫班个个是神仙,拉出来溜溜,软蛋!”

就在众人准备散开之时,嘴里塞满烙饼的张思德随手抄起一把镢头,独自刨了起来。一开始谁也没有注意他。。张思德的镢头像雨点儿一样落下,快得令人不可思议。大个子无意中回头,表情渐渐凝固了,一分钟刨了五六十下子,赶上三团的“气死牛”了!众人将张思德团团围了起来。小白急忙掏出口琴,为同伴儿的精彩表演伴奏。没一会儿,张思德停下来,大家都吃惊地看着他身后刨开的大片土地。

在炊事班窑洞里间 ,伙夫老王死尸一样躺在**,整日茶不思饭不想。老王上年纪了,眼花耳聋的,党组织劝退伍,可老王坚决不从,一心一意要留下来。毕竟他已在部队上待了几十年,与战士们感情深厚,一下子离开他们,当然舍不得了。

这时,张思德撩开门帘,端着饭菜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来到老王枕边:“老革命,吃饭。再不吃出人命了。”他揪了根笤帚毛,伸向老王的鼻孔,突然发现他已眼泪哗哗直流。

老王下床走到小石磨跟前,拼命干起活来。张思德上前阻止。老王被激怒了,“我不老!我什么都能干!我哪儿也不去!”说完他用手遮住眼睛,像个孩子一样委屈地呜呜哭了起来。张思德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使劲儿摇磨,并喊着:“老革命……老王!老王!”

老王哭得缓一些了,抓起缝了一半的面口袋,却怎么也纫不上针。张思德悄悄凑过去,把从刘秉钟手中要来的眼镜戴在了老人的鼻梁上。老王哽咽着,四下里看看,被一个清晰了的世界吸引住了,他顺利地纫上针线,不由地笑了出来。张思德逗笑说:“老革命,你这土包子变成洋包子啦!”

老革命明明听不见,却咧着嘴孩子一样笑了起来。

这一天,张思德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把关二娘的猪逮住了。他扛着猪,光着脚走在一条老街上。这条街上,张思德特别引人注目,刘秉钟一下子就看见了他,可他一反常态,并没有向张思德打招呼,反而把目光移向街边,妄图擦肩而过。但是张思德发现了他,并叫道“秉钟!”

“哎哎……思德。”张秉钟努力装得很自然,主动抢话,和张思德胡扯起来,想转移他的注意力。

左边那个士兵在刘秉钟的肩膀上狠狠地搡了一把,刘秉钟向前走去。张思德望着刘秉钟渐渐远去的背影,忽然,他看见刘秉钟那双背在身后的手上居然戴着手铐!张思德急忙追了上去。

终于,张思德追上了他们,他质问刘秉钟为什么,可刘秉钟一直避而不答。张思德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了不祥之兆。他又开始纠缠押解者。他一反常态,嗓门大,口气重,变成了一个强悍的人,“同志,你们肯定搞错了!我们三三年一起参加革命,我了解他!我负过三次伤,他负过五次!他的肠子在塔子山给打出来了,他死定了他也没死!他是从枪子儿里钻出来的!你们搞错啦同志!”

可押解者不搭理他。张思德急了,把猪扔在路边,跑到路中央,伸手拦住了他们:“我是直属警卫队的,我叫张思德。我以共产党员的性命担保,刘秉钟同志是响当当的革命战士,你们不能逮捕他!去年整风有人闹了冤案,你们不能再闹个冤案,你们不能冤枉了他!你们……”

两个军人不说话,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刘秉钟两眼湿润,这副样子给了张思德最后一击。在张思德的哀求下,刘秉忠说出了实情。原来,他为了让自己的未婚妻结婚体面点,竟用部队买盐的钱偷偷买了一匹洋纱。张思德听后,一时情绪失控,像豹子一样朝刘秉钟扑了过去,揪住他的衣领,一直把他抵到坡道的石堰上,不断大声质问;“图啥……你图个啥呀!”

在中央大礼堂里,大家正陶醉在电影画面中。当银幕上出现交火的场面时,邱月梅感到身边的宋光明在发抖,便把他轻轻揽在怀里。随着,银幕上一挺机关枪的扫射,宋光明突然大叫一声,“妈妈,妈妈!”礼堂里顿时一片骚乱。

邱月梅忙安慰道:“别哭……都是假的!你看,枪和子弹都是假的,别哭!”

众观众纷纷叫道:“听不清楚!把孩子抱出去,上外边哭去!”

闻声赶来的张思德把孩子从邱月梅手里拖了过去。他挤出人群,抱着哭泣的孩子蹲下来,语无伦次地连连抚慰,“哭吧!哭吧,子弹打光了……爸爸妈妈都死了……没关系。没关系。光明,你还活着,你还活着。大声哭吧……”

“把孩子领远点儿好不好?哭啥?没个完啦?”一个观众叫道。

张思德大吼道:“闭嘴!”

张思德紧紧抱着宋光明,“孩子,哭你的。爸爸妈妈听着呢,好好哭吧……”他用下巴抵着孩子的肩窝,目光湿润。孩子的哭声渐渐平息了下来。

在毛泽东窑洞里,毛泽东拿出一些野菜标本让张思德辨别,过了三回草地的张思德不费吹灰之力便准确地回答上了,毛泽东高兴地夸赞说:古队长说你认野菜有一套,果然名不虚传。”

随后,毛泽东说张思德最大的缺点是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还是做事不吭声。

在监狱窑洞里,张思德和刘秉钟隔桌而坐。张思德把黑枣、烟叶和两包香烟放在桌子上。刘秉钟恢复了活力,却沉稳多了。他吃枣,抽烟,嘴一直没闲着。随后他对张思德说:“别为我操心了,心意都领啦!

张思德说:你要真领了大家的心意,从这个洞子钻出去,好好挺着腰板儿做人。别人过四四年,你就从头过你的三三年,有种就让以前那个刘秉钟活回来!

刘秉钟克制着内心的激动,郑重地承诺道:“你放心,腿打掉了一块,我找不回来它。党籍丢在哪儿,我从哪儿把她捡回来!我拿命把她换回来!”

在延安土道上,老革命王九山跟着马车往前走。车上坐着七八个烧炭队的士兵,里面有小白和大李。小白情绪低落,呜呜地吹着口琴。张思坐在车后边,不停地朝老革命挥手,示意他停下来。老革命固执地跟着。张思德跳下马车,把对方拦住,彼此比比划划,互相叮咛嘱咐,珍重道别。张思德跳上车后,老革命又跟了一会儿,才停住脚步,长时间目送着马车。张思德则不停地挥动着手臂。

1944年,陕西安塞石峡峪。在林间小路上,烧炭队的人汗流浃背,扛着木头下山。远处传来砍伐的声音。张思德比别人扛的多出一倍。

窑场里,烧炭队镐起镐落,在几处相连的土坡上挖窑。窑址附近堆放着木头。窑口低矮,里面的人直不起腰来。张思德从窑口里钻出,衣服已经被汗水完全湿透了。他到水桶跟前蹲下来,把头伸进去喝水。

夜晚,在宿营地 。睡人的窝棚旁边是做饭的灶棚。有人在劈柴。有人在收拾草棚子的支架。有人在树枝上搭湿衣服。张思德在添柴烧饭,柴烟熏得他不停咳嗽,声音在山凹里带出了回音。

窑场里,几个窑口都有人在忙碌。张思德依次巡看,不时停下来指点。

“口子开高一些,开低了下雨往里灌水。”张思德在小白的窑口蹲了下来,说道“小白,口子开得太高了。”

小白拄着镐头,疲倦而沮丧地瞪着张思德。张思德用心地说:“这是进气的口子,开高了底下的气不顺,不好点火。”

小白不高兴了:“低了也是你,高了也是你,没法儿干啦!”他扔了镐头,扬长而去。张思德笑笑,拿起他扔在一边的镐头,往手心里吐口唾沫,埋头干起来。

夜晚,众人躺在草铺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不停地骂骂咧咧,拍打身体的声音十分响亮。张思德走进来,把一条燃好的艾蒿辫儿挂在马灯旁边,青烟缭绕。小白大声咳嗽。

一名战士打趣说:“队长,你是熏蚊子呀,还是熏人啊?”

众人笑了起来。

张思德耐心地说:“再忍一忍,忍一忍就好啦。”

张思德自己也被熏得咳嗽起来,又引来一片笑声。小白腾一下起身,把艾蒿揪下来扔出门外,转身躺回去,面对着棚壁不动了。众人面面相觑,张思德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睡吧。”张思德吹熄了马灯。

欢快的劳动场面,笑声不绝。张思德脚上和手上都包着麻袋,蹲在窑口里出炭。火花飞溅。大李、小白等人像链条一样把炭运到稍远一些的地方。黑色的木炭闪着幽光,越堆越高。

一日大雨滂沱,雨水下面的整个山体都在滑动破裂。张思德还在窑洞里奋力劳作。他在他轻轻哼唱着他平时最喜爱的曲子。小白听到张思德的声音,也被他的快乐气氛感染,拿出口琴,靠在窑口,吹了起来。他们完全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之中,甚至没有察觉窑壁在微微颤动。

大李在窑口挥锹排水。他可能也喜欢那个曲子,跟着哼唱。曲子突然中断了。雨中有一种短促的隆隆的声音。大李疑惑地抬起头来。他觉得出了什么问题,朝新窑的方向走过去。突然,传来大李一撕心裂肺的呼喊,“张思德!张思德!”他在泥水和风雨中跌跌撞撞,身上裹满了泥浆,几乎看不出人形了,“救人呐!快来救人呐!”

大雨瓢泼。在坍塌的炭窑的位置上,大李和烧炭队的人像疯子一样用双手在泥泞之中挖掘。所有人都在绝望地哭泣。小白不顾别人的阻拦,跪在地上号哭,不停地挖着泥土,即使双手淌出了殷红的鲜血仍没有停下。

在卫士班窑洞,张思德的铺位上蒙了白单子,军衣军帽和草鞋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上面。班长带领战友们依次放下各种祭品:针线包、笔记本、花生、核桃、手绢、糖……以及小小的插在墨水瓶里的野花等等。有人低声抽泣。班长向张思德的遗物默默敬礼,掉头走出了窑洞。众人离去之后,老革命走进来,在炕上放了一把枣。他在炕沿上坐下,低着头没完没了地整理床单。他仔细端详张思德住过的地方,往自己嘴里塞了一个枣,缓慢地嚼着,没有让任何人看见他的泪水。

土台子上布置了灵堂。满眼都是白色的布匹,白色的纸张,以及白色的花朵。毛泽东的手书悬挂在高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一切可以飘动的东西都在风中静静摇曳。土台子下面聚集了上千的祭奠者——军人、干部、百姓、孩子。他们的神色庄严、宁静、悲悯而又崇高。警卫团政治部的负责人咏诵烈士生平,语调清晰沉稳。

“张思德同志生于1915年4月19日,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韩家湾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北陕南并参加长征;193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开始发表演讲:“我是九月五日下午得到的消息。几天了,一直睡不好觉。我想了一些事情,也仔细地想了想我所认识的这个人。你们有的人可能不认识他。你们在延安的街上见到这个人,也很可能不太理会他,就是理会他了,也很可能记不住他。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平时注意不到他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全部的事业……”

“同志们,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追悼者的队伍平静散去。内卫班的人静静地收拾灵堂,把应该摘掉的东西摘下来。一个小战士泼水扫地,这正是张思德惯于做的事情。

点击点评:人物传记·画面·教育意义

影片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影片,它以1944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和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普通战士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讴歌了张思德同志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表现了革命领袖与普通士兵的深厚友谊。

本片使用了黑白片的拍摄,使影片画面呈现出一种老电影、特别是纪录片的感觉,从而赋予影片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这部影片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广大党员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回望精彩

这部影片风格朴实、人物生动、真实感人,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的主旋律影片。它的构架是散文化的,内涵亦极具诗化色彩,而它在人物景物细节的描述上,却渗透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质感。

影片在影像艺术创作上体现一种特别的追求,采用散淡的意识流进行大写意,在散淡中蕴涵了一种力量。毛泽东更加个性化,张思德日常生活小情节其实是用画卷在诠释藏在黄河岸边、黄土之下的精神力量。为真实地表达出影片语言的准确性,在拍张思德和战友背炭的时候,为达到负重时肌肉、喘气声音的真实感觉,他们背的都是真炭,一背就是二十几趟。

星光:尹力

尹力,男,生于北京,曾在工艺雕刻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导演。

从1990年到2012年,尹力共成功执导拍摄了电影《我的九月》、《杏花三月天》、《司马敦》、《云水谣》、《汶川168小时》、《张思德》、《铁人》、《雨中的树》等优秀作品。

尹力的作品都是反映平民百姓的,被人称为“平民意识”。他始终坚持“尽精微、致广大”的创作原则,因此他的作品注入了许多清新的血液和空气,提炼出人类生活最本质的精华。对于《张思德》这部电影,尹力称:“这是一部玩了命的电影,是一群玩了命的人共同创作完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