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怎样让自己一鸣惊人?(1/3)

虞允文说站到前排才有机会

“毛遂自荐”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成语之一了。本来,这毛遂不过是平原君三千门客中的一个,三千分之一,有他不多没他不少,连浮出水面的机会也没有,所以三年下来,还是三千分之一。一日,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随他到楚国,说服楚国跟赵国一起抗击秦国。可挑来挑去只挑出了十九个。这时,这个毛遂就自告奋勇,要求做这第二十人。平原君一行人到了楚国,楚君犹犹豫豫,说了半天就是不肯答应。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又是陈说利害,又是以死相威胁,终于让楚王承诺出兵,立下了大功。

毛遂毫无疑问是个有本事的人,但他如果不向平原君主动请缨,那么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他很可能还是像三年前一样的默默无闻。正是他的大胆争取,为自己创造出了机会,才得以做出了名留青史的事业。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平原君的三千门客中,或许还有人像毛遂一样的绝世之才,但他没有像毛遂这样站出来,以后也再也没有了类似的机会,最后只能是默默无闻,郁郁而终。

毛遂之所以成为毛遂,只因为他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了出来。向上的机会,从来就不是等来的,而是争来的。

认识一个小伙子,方方面面都还挺不错的,就是性格有点内向。一次,单位要从内部选拔一个中层领导。他比较来比较去,论资格、论业绩,都觉得应该轮到自己了。事实上,竞争对手也不多,有的还是刚入职两年的新人,看起来把握挺大的。但最后,他还是落选了。小伙子怎么也想不通,就私下多方打听。这才得知,他本来是重点人选,但在最后讨论时,拍板的大领导竟对他的样貌都感到很模糊。原来这小伙子这几年来,在单位里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偶尔碰见大领导,不是匆匆走过,就是低头躲开,三四年下来,连话也没说上几句。这人能力如何,大领导心中实在没底,只好先放一放再说了。

要说委屈,可能是有那么一点。但站在领导的立场上,这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领导对你连印象也没有,他怎么敢来用你呢?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瑞·菲佛教授说过:“人们喜欢他们记得的东西,其中包括你……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记住了你,就等于他们选择了你。”记住了你,就等于选择了你。不记住你,就等于放弃了你。看看,记住就是这样的重要。

像这个小伙子这样的情形,其实并不少见。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工作了三五年,还是基层小螺丝钉,明明工作很努力,领导眼里怎么总没有我呢?

实事求是地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领导只有几个,而部下却有几十个上百个,领导不可能对每个部下都很了解。现在的领导都很忙碌,遇到个别脸盲的领导,确实可能连你是谁都不一定记得住。要让领导的视野里有你,首先就得冒出来,站到前排来,必要时,还得大大地亮上一个相。

南宋时的虞允文就是这样。

这虞允文开始时的运气并不大好。宋朝的名人,大都是少年得志,但这个虞允文,到了45岁才勉强中了进士,在官场上熬了七八年,到52岁时,才做了中书舍人这样一个中下级官员,大概相当于办公厅里的秘书处处长吧。眼看这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打发过去了,然而,在他等着退休的时候,机会来了。

那是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南宋自从绍兴十一年与金国议和后,太平的日子过了二十年,大家都在忙着享乐。但金国不乐意了。金国新上任的皇帝完颜亮,发兵60万,气势凶猛杀了过来。一路势如破竹,宋军纷纷逃跑,完颜亮一下子就渡过了淮河。宋高宗慌了手脚,竟然想放弃都城杭州,溜之大吉,在大家的劝阻下才决定发兵抵抗,于是任命老将刘錡镇守扬州,抵御金军。但63岁

的刘錡年老多病,只能躺在担架上喝粥养病。刘錡就让一个叫王权的将军替他指挥军队。但这王权畏敌如虎,到了前线,一听敌人打过来了,立即就望风而逃,一直逃到了长江边的采石矶(就是现在的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宋朝就把这王权撤了职,另派一个叫李显忠的将军去接替。这李显忠关键时刻一点也不显忠,一路磨磨蹭蹭,就是不肯上前线。在采石矶防守的,是王权手下的一万八千残兵败将,群龙无首,惊惶失措,眼看就要溃败了。

这时候,虞允文上场了。不过,他不是来打仗的,他是带了一批银两、酒肉、棉衣来犒劳部队。虞允文到了采石矶,看见士兵三五成群,东游西**,连盔甲也不穿,刀枪也不拿,而金军却在对岸准备渡江。跟虞允文一起来的随从们,都劝他放下慰问物资,回头马上就走,反正朝廷只是派你来慰问,没叫你来打仗。你只是个给领导写讲话材料的文官,何必把一条命送在这里?

虞允文却觉得,这时候自己应该坚决地站到前排来。一方面是作为一个政府官员的担当,另一方面,也觉得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向朝廷报告,愿意留下来统领部队进行抵抗。朝廷本来见采石矶的军队群龙无首,眼看长江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将崩溃,正急得团团转。现在虞允文主动挑起了这副重担,当然是大喜过望,就让虞允文就地统帅军队,组织抵抗。就这样,虞允文一个级别不高的文官,一下子就成了前线的大将军。

或许连虞允文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这样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官员,却有着军事指挥的天分。他在采石矶前线激励士兵气,调兵遣将,与金军在长江上打了两场硬仗,把不可一世的金兵杀得落花流水,败回北岸。完颜亮也为部下所杀,宋朝也因此而转危为安。采石之战,以少败多,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与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相提并论的经典战役,而虞允文也凭这一战,确立了他军事家的地位。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的军事、政治才能为人所公认,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高声誉,此后一路出将入相,最后做到了宰相。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官员,一般到五六十岁就退休了。虞允文52岁时才从一个级别不高的中书舍人起步,短短五六年就做到了宰相,说起来,全是在采石矶前线的那一次挺身而出。要是那个时候他不敢站出来,恐怕这一生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官罢了。

莎士比亚有句很朴实的话,叫作“人生如舞台”。人生是一个表现的舞台,那么,人就是跳舞的人。舞跳得不好,让你站到舞台中央,只会出洋相。但明明很有跳舞的才能,没有上舞台的机会,那这一身的本事也还是白白浪费。不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样正确的废话,你把金子埋在泥里试试,它还能发光吗?发了光又有谁看得见?谁知道它是块金子?所以在职场上,我们要时刻让自己站在前排,主动一点,发现机会就立即抓住,这样说不定就成了那个一鸣惊人的虞允文。

当然,怎样站到前排,也是有学问的,什么时候站出来,以怎样的姿势站出来,也要考虑成熟。明明根本没准备,脑袋一热,胸脯一拍,那很可能就成了“站着出来,躺着出去”,闹了个大笑话。怎么个站法,我不妨说上三点供你参考。

第一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就是要让领导的视野里有你这个人。论语中有句话,叫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人了解自己,而要努力让别人来了解自己。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领导用人,只用自己熟悉的人,只用自己看得见的人。这话也许是有几分实情。但从领导的角度来说,他能放心地用一个自己从不了解的人吗?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得到重用,原因往往就在没有主动展现自己,领导发现不了这块埋没的金子。试问:

领导都不知道你,如何重用你?说这话的人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领导看不见你?

许多人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和自己的上司进行接触和沟通,甚至是工作上的接触与沟通也是能“省”则“省”,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平日见了领导低着头,开会时躲在后三排,午餐时领导桌上一坐,就没人敢迎过去说几句。开会时领导说,大家说几句啊,明明心里有想法,却不敢大大方方说几句,这样的话,领导怎么知道你很有能力呢?

所以,平时要找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让领导的视野里有你,对你有印象。说不定什么时候,领导脑袋一拍,哟,上次那个小张不错,思路清晰,说话有条有理,可以试试嘛。

有人或许要说了,我倒想走到领导面前,可领导老是出差、开会,见不着哪。其实呢,看到是一种“看到”,听到也是一种“看到”。大领导见不到,可顶头上司总见得到吧?高管见不到,中层总见得到吧。他们对你有了印象,自然会在有意无意中让领导知道有你这个人。其实,能够通过他人,特别是有影响的人把自己“介绍”出去,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甚至是更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是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虞允文一介书生却立了赫赫战功,正是因为危难时刻,他勇担重任,才会激发自己如此大的潜能。做人不要消极等待机会,要时刻让自己处于起跑的状态。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自己站在前排,展现自己的才华。不是有句话吗: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反过来说,领导也往往是在逼到墙角的时候,对勇于站出来的人、敢于担当的人,印象也就特别的深刻。当别的将领纷纷逃跑的时候,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虞允文的勇挑重担才特别的难能可贵。平时担心自己不被领导关注的人,这不就是最佳时机吗?

曾任韩国第十四届总统的李明博,出身贫寒。他的人生转折点是在大学毕业进入韩国现代公司的那几年。韩国现代建设承包了泰国高速公路工程,这是公司的第一项海外工程,意义重大。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明博,发现了工程中的许多问题,照此下去肯定会严重亏损。当时李明博只是一个入职才一年的新人,假装看不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李明博勇敢地站了出来,把有关情况做了书面报告--这是破釜沉舟的一举。现代公司的社长收到报告后极为重视,在亲自与李明博交谈后,果断地临阵换将,让李明博全权负责这项工程。李明博一鸣惊人,此后一帆风顺地成为公司的部长、理事、社长,为他成功竞选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球管理学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杰弗瑞·菲佛认为,一个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必须表现得与众不同,让自己引人注目,这样才能脱颖而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是挑上担子要豁得出来。领导要是真把担子交给了你,那就一定要全力以赴,豁得出去,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你不站出来倒也罢了,站出来了,领导信任你了,你却失败了,这比不站出来更加糟糕,很可能从此连站出来的资格也没有了。所以,站出来,既是给自己以机会,也是断了自己的后路,一定要有豁出去的决心,做得漂漂亮亮,说得过分一点,这就叫“不成功,便成仁”!

职场论语:

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适应孤独;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奋斗一生。

清华北大不如“胆大”。尝试了,成功的机会是一半,但不尝试,成功的机会是零。

我认为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罗斯福)

任何卓越的胜利总多少是大胆的成果。(雨果)

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德性。(丘吉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