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没有冒出来的机会怎么办?马周说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1/3)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我的能力其实也不差,领导怎么就不给我个机会呢?要让我上去做,肯定不会比谁谁谁差。这个“谁谁谁”,或许就是他们这里刚提的一个年轻主管。

或者说,谁谁谁啊,其实跟我也差不多,也就是机会好,轮到他了。真是踩“狗屎运”了。

还有的人说,那天领导来检查,我们主任叫了谁谁谁去代表我们汇报,领导一听很满意,回头就提名他升职。唉,能力强不如机会好啊。那天要让我上去,说不定就是我了。

这些话,说得对不对呢?对的,因为人家确实是机会好。但反过来问一句,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你就老是轮不到呢?人家得到的机会,你知不知道背后付出了什么呢?

有句话,叫作“要做CEO,先有CEO”。这前一个CEO,是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缩写,这后一个CEO,第一个C代表“能力”(Capability),第二E代表“曝光度”(Exposure),第三个O代表“机会”(Opportunity)。你要想做CEO,就得有能力,就得提高知名度,还得有机会。也就是说,争取机会,是可以和能力及知名度相提并论的,是一样的重要。这就像有句话说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你不要光看着人家运气好,其实也是努力的结果。因为他能力强、水平高,运气才会那么好,机会才会那么多,这就叫“强者运强”。为什么机会总是轮不到你,不是上天歧视你,说到底,其实是你做得还不够。

机会还跟能力有关?是的,确实是的。

唐朝时,有个著名的宰相,叫马周。这马周的职场之路很有意思。他踏入职场,前十几年一直混得很不得意,连县里的一个小官都保不住。后十几年呢,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升到了宰相。这里的转折点,就是他得到了一个机会。而这个所谓的机会,也许在常人看来根本就不是个机会,这机会是马周自己“创造”出来的。

马周是山东茌平(今山东茌平县茌平镇)人,出身贫寒,但从小就喜欢读书,很有学问,也很有见识。二十来岁,他就到博州做了一个县学助教,大概相当于县高级中学里的教师吧。但马周这样可以做国家栋梁的人,让他去做一个中学老师,他当然觉得很委屈,平日就喝喝小酒,发发牢骚。终于有一天,马周喝得酩酊大醉,还耽误了工作。领导大为恼火,狠狠地斥骂了一顿。马周这人呢,本事大,脾气也大,当下一甩手,老子不干了。辞了职,一个人跑到京城长安,寻找机会。这个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北漂”。他想,我这么大本事的人,长安才是我的用武之地。

但北漂的日子也不好过。马周虽号称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但此时一无政治靠山,二无显赫家世,三无财势后援,到了京城,囊中羞涩,举目无亲,穷困潦倒,成天泡在一家小酒馆里,几两小酒,几碟冷菜,就打发了一天。后来他终于通过人介绍,到中郞将常何家里,做了一个门客。所谓的门客,相当于常何私人所雇佣的一个临时工,做些抄抄写写的东西。

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刚做皇帝不久,励精图治,于贞观五年(631)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上书讨论治国得失,并且要求书面写出具体意见。常何是个武官,因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了大功,才担任了禁卫统领这样重要的职务,其实对治国理政并不太懂,要他上书论政,可把他难倒了。常何灵机一动,想起家里那个叫马周的门客,似乎很有学问,平日也喜欢议论国事,就让他写几条交上去吧。说实话,常何对马周也不抱大的希望,也就是应付一下的意思。反正他这样一个武夫,皇帝对他也不会有什么要求。

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想,这是他们当官的事,我一个喝地沟油的命,何必去操着中南海的心。但马周听了之后,他想的是,可不可以把这个变成自己的机会呢。于是,他就花足心思,把平生所学全用出来,整整写了二十多条,全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干货。见马周

写了那么多,常何倒有点犹豫了,别是这穷书生信口开河,忽悠我吧?马周急了,这对策要是在常何这里“肠梗阻”了,那我这一番工夫岂不是全白费了?于是很诚恳地对常何说,皇上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将军您怎么能辜负皇上的一片苦心呢?我写的这些,于国于民都是大有益处的,皇上只会奖赏你,不会处罚你的。常何听了,就把马周的这二十几条治国策略送了上去。

唐太宗一看常何上的奏章,精神为之一振,那绝对是真知灼见啊,一条条全说在了点子上。唐太宗当然清楚,常何一介武夫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就把常何叫来一问。常何是个实诚人,也知道在唐太宗这样的明君面前是说不得假话的,于是便实话实说,这是他的门客马周所写的。唐太宗想不到民间还有这等人物,说,立即让人把马周找来,我得跟他聊聊。接马周的人走了不一会儿,唐太宗就问,马周到了没有?马周到了没有?就这样,一连催问了四次,马周才来到唐太宗面前。不是马周有意怠慢,是唐太宗实在太想马上见到马周了!

马周见了唐太宗,那真是遇上了知音,向唐太宗详细、全面地论述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见解。唐太宗大为欣赏,立即留用在门下省,成为皇帝身边的要员。而常何也因为举荐马周有功而得到了三百匹帛的赏赐。

从此之后,马周的才能得到尽情地发挥,职务也是青云直上,不过十多年,就官至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相当于宰相,深得唐太宗信任。就连死后,也陪葬于太宗陵墓昭陵。马周的这段风云际会,也成为天下书生的一个梦想,李贺的《致酒行》诗说:“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马周由一个穷书生一跃而成一代名臣,关键就在于,他把一件看起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创造成了自己的机会。

有一个说法曾经很流行,叫作“姜子牙如果不遇到周文王,就只能钓一辈子的鱼;诸葛亮如果不遇到刘备,就只能种一辈子的地。”意思是说,没有机遇,一个人本事再大,也是枉然。这听着似乎有道理,其实是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不是有了机遇才有姜子牙和诸葛亮,而是因为他们是姜子牙和诸葛亮,才会有这样的机遇。他们的机遇,不是无缘无故等来的,而是他们创造出来的。世界著名文学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现状归咎于运气,我不相信运气。出人头地的人,都是主动寻找自己所追求的运气;如果找不到,他们就去创造运气。”

那么,机会或者说运气,怎么去创造出来呢?首先,要有准备。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来了,只有准备好了,才能紧紧抓住。同样,只有准备好了,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比如马周,他要不是平日对国计民生深切关注,要不是对唐太宗的治国方略有深入的研究,他就意识不到为常何做“枪手”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好机会,意识到了也写不出这二十多条的对策,更不能在唐太宗召见时侃侃而谈,一句句都说到唐太宗的心坎上。再比如诸葛亮,都说刘备“三顾茅庐”给了他机会,但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想得出来的?那是他长期研究天下大势的重大科研成果。诸葛亮几年的准备,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机会。所以我们要想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就要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为这个目标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为这个规划做精心的准备。当别人以为你是幸运儿时,你自己心里清楚,一切都是因为你准备比别人充分。有个现代职场故事,说有赵、钱、孙三人,是合资公司的白领,他们都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只是没有机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小赵就常说,要是哪一天我碰到了老总,就好好地跟他谈一谈,说不定他就重用我了。只是公司的人那么多,小赵就一直等不到这个机会。小钱呢,他觉得空想没有意思,他就打听老总的上下班时间,估摸着老总乘电梯的时间,就有意识地在这个时间段进电梯,希望能跟老总有个不

期而遇。小孙也想到这一点,不过他没有单纯地“守株待兔”。他细细地了解了老总的方方面面,比如哪个大学毕业的,他最为得意的业绩是哪几件,平日有什么业余爱好,喜欢什么样的做事风格,然后精心设计了几句看似简单却能引起老总注意的打招呼的话。终于,在电梯里“偶遇”过几次,混了个脸熟后,有一天老总漫不经心地问了他几句,小孙抓住机会,跟老总一番长谈,赢得了老总的重用。这个就是有准备与没准备、准备充分与不充分的区别。

其次,要会造势。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与一个远近闻名的人,哪个人的机会多?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自己造势,引起别人的注意,打响自己的知名度,这实际上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大家都知道周文王在渭水边遇上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这当然是姜子牙的机会。但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姜子牙钓鱼的姿势,他是用一个直的鱼钩,还离水三尺。钓鱼有这样钓的吗?没有。姜子牙就是要用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钓鱼方式,来吸引周文王的注意,提高周文王对自己的兴趣,这其实就是一个“事件营销”。再比如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会去“三顾茅庐”,因为他听到很多人在说,这个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乐可是打仗治国最有本事的两个人。这还不算,刘备的军师徐庶,向刘备作了郑重推荐,并且说“此人胜我十倍”,刘备这才下决心一定要请到诸葛亮,就一连给了诸葛亮三个机会。诸葛亮的做法,就叫“口碑营销”。所以我们平日,要有意识地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特别是让对你职业生涯有影响的重要人士知道。比如,要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加入跟工作有关的论坛、微信群、QQ群等,并在圈内多发言,多沟通,成为大家都知道的活跃人物。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营销自己,更是在为自己创造机会。

第三,要多尝试。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换工作,可以做多种尝试,可以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实际上,这也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机会。从中国国情来说,多换工作可能不应该鼓励,但在工作中,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岗位以外的事。比如有时领导布置一个貌似跟工作没多大关系的任务,比如让你策划个年会啦,组织一场春游啦,当然这肯定是义务劳动,还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这时候就应该站出来,如果做好了,那么在领导眼里,你就比别的同事多了一种能力,假如某天需要这方面的人才,领导第一个就会想起你。你不断地尝试“分外的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为自己拓宽施展才能的领域,也就是在不断地为自己创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机会。也就是说,你在秀出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多走了一步”,加深了领导对你的印象。有位经济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在他工作的美国大学里,经常有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人员来讲演。他发现,不少听讲的学生,在面前放一张硬纸,上面用彩笔大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这看起来没什么意义,因为与主讲者互动时,你可以举手示意,主讲者也可以很方便地说“那个穿白T恤的同学”,写名字完全是多此一举。但其实这并非多余,假如你的回答引起了主讲者--那可是一流的精英人物--的注意或是兴趣,他就会记住你的名字,这实际上是给自己带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有句话,叫作“愚者错过机会,弱者等待机会,强者把握机会,智者创造机会”,想想看,你属于哪一类,你又愿意成为哪一类?

职场论语:

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机会从来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在一步一步地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获得机会,你就必须主动伸出手去抓,你就得行动起来,为机遇的到来做准备。

机遇如清水,无处不可流;机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