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碰上一个“神队友”怎么办?赵云说亦师亦友才有进阶(1/3)

这几年冒出了一个新词,叫作“学霸寝室”。网上随便翻翻,类似学霸寝室、学霸宿舍的新闻真是不少。比如一个大学寝室里七个人,个个都保送研究生,而且大多还是985。比如一个女生宿舍,人长得漂亮就不说,司法考试“满堂红”,而且全是高分。他们本身素质好,那是肯定的,他们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带动,那更是肯定的。你要学习不好,拖了寝室的后腿,回到寝室,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啊。

学校里是这样,职场上也是如此。你要到了一个金牌团队,里面的一个个都是牛人。或者说,你的团队中有那么一位两位特别优秀的,那么,你的日子,用一句话来讲,叫作“痛并快乐着”。痛苦是肯定的,跟牛人在一起工作,时刻担心自己被淘汰,那真是“压力山大”,那为什么还有快乐呢?因为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跟着优秀,这当然应当快乐。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名牌大学毕业。一年前她来找我,说领导有意让她到另一个部门,她犹豫着要不要去。为什么犹豫,因为现在这个部门,她使出七八分力,就是稳稳地业绩第一,舒舒服服,再做两年,混个部门主管是笃定的事。而要去的那个部门,是全单位最牛气的,里面的人,全是好手中的好手,一个个都神气活现,她要去了,要努力的不是业绩如何做到第一,而是如何做到不是倒数第一,部门主管,那真是一个梦想--做梦时想想。我跟她说,你是个聪明人,话我也不多说,我只说两句话,第一句,“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第二句,“最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几天后,她下定决心去了新部门,果然是痛并快乐着。她QQ的签名也改成了:“每天都有所进步的日子,才是最美的时光。”一年后,她又回到了原来的部门,不是她待不下去了,而是领导看她成长得太快了,让她回来做了部门主管。她特意来向我表示感谢,感谢我当时指点了她那么两句话。

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坚决地支持她到新部门,因为我读过《三国志》,知道里面蜀汉大将赵云赵子龙的故事。

三国蜀汉的大将里,最能打仗的,当然是关羽、张飞、赵云三人。赵云也是很早就跟着刘备,算是老一辈革命家了。但细细翻一下这三人的履历表,就会发现,在赤壁之战前,赵云的“戏份”似乎不多,重大的战役都是关羽、张飞在唱主角,赵云虽是大将,但最主要的工作,是保护刘备,好像只是刘备的一个警卫局长。其间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因为刘、关、张是结义兄弟,关系最铁,刘备当然也最信任。打个比方吧,在刘备这公司里,刘备是老大,关、张是副总,赵云只是个办公室主任。位置当然也很重要,但毕竟矮了一头。

但赤壁之战后,赵云的重要性就越来越明显了。诸葛亮在赤壁大战借东风这样的关键时刻,前往拜风台,带的是赵云。后来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这样关系到主帅生死、关系到蜀国存亡的大事,给刘备保驾护航的,是赵云。最后从孙夫人那里,拦江夺阿斗,把蜀国的第二代领导人抢救下来的,也是赵云。甚至到了他70岁时,还在北伐祁山的战役中,担任主将。可以说,在蜀国中,赵云的地位是越来越高,越来越牢固。

相比之下,当年压着赵云一头的关羽、张飞,结局却不是太好。关羽丢失了荆州,给蜀国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自己也被俘后杀死。张飞呢,死得更不值,是被两个根本排不上号的末将,乘他醉得不省人事时,割下脑袋,献给了东吴。

三人的命运如此的不同,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似乎一直没有提到过,那就

是,当他们身边来了一位神一样的同事时,三人的表现不同。

这个神队友,当然就是诸葛亮。刘备在创业路上历尽坎坷的时候,三顾茅庐,请来了传说中的“卧龙”。这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绝对是一个旷世奇才。这样的人来到刘备军中,等于是在全军树起了一个标杆。而关羽此人,从来就是心高气傲,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放在眼里。诸葛亮成了他的同事,他没有向诸葛亮学学计谋,学学口才,反而是从一开始就带着抵触情绪的。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原来他是刘备公司的第一副总,现在呢,诸葛亮成了运营总监,他的心里当然不平衡了。诸葛亮让他守华容道,他放走了曹操。诸葛亮让他守荆州,方针是北拒曹魏,东和孙吴,要和吴国继续结成同盟。结果他自以为是,以为一把大刀可以包打天下,两头作战,把荆州也丢了,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张飞对诸葛亮倒是心服口服的,但张飞此人,学习能力不行,一直改不了自己的火暴脾气。你说诸葛亮就在身边,他怎么就不去学一学诸葛亮计划周密、小心谨慎的工作作风呢?结果最后就死在了自己的脾气上。

只有赵云,把诸葛亮当作亦师亦友的同事。一开始,赵云是以武功高、胆子大著称的,长坂坡一战,在曹军中七进七出,被称为“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诸葛亮来了后,赵云开始有意识地向“全能型”的将军发展。刘备去东吴相亲,陪同的为什么不是最为亲近的两位义弟关羽、张飞,而选中了赵云?就是因为赵云胆大心细,有勇有谋。赵云沿江夺阿斗,也是因为他政治意识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蜀军失街亭大败后,危急关头诸葛亮派赵云断后,就是看到他做事沉着冷静,综合素质高。“空城计”的故事人人皆知,是诸葛亮最为脍炙人口的传奇,《三国演义》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渲染诸葛亮的这一神来之笔。但实际上,这是罗贯中在“戏说”。翻翻《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注引《赵云别传》就可知道,这是根据赵云的事迹改编的。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大将夏侯渊被斩,曹操亲率大军“扬兵大出”,追击蜀军。而此时赵云兵少,交战不得,只得且战且走,退入营中。赵云入营后,拒绝了部将“闭门拒守”的建议,而是反其道行之,“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公军疑(赵)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赵云的“空城计”大获成功。由此可见,赵云学诸葛亮学得有多到家,也可见,赵云跟了诸葛亮以后,进步有多大。

显然,赵云在诸葛亮来了后,他就在与诸葛亮的合作中,不断向这位当世最优秀的同事学习,提升自己,成了一名“全能型”的大将,在蜀国的中后期,撑起了蜀汉的江山。

据说生物学上有个说法,人类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是不是“唯一”姑且不论,但暗示对人的影响确是明显的。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而消极的暗示,会使人渐渐颓废,变得平庸。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演讲中也不止一次总结他的成功之道:“一直在向优秀的人靠近,在追随优秀的人的脚步。”假如你的同事中、你的团队中,有那么一位两位比你强的优秀人才,那么,他们的存在,其实就是在无时无刻地给你积极的暗示。所以,当你的团队中出现了“大牛”,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祝贺自己,因为提升自己的机会来了,优秀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现在就在眼前,岂不是值得庆贺?

那么,庆贺之后,该如何做呢?

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靠近。你要想办法到他的团队中去。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只有不断地靠近他,才有可能变得和他一样。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学到智慧;与高人为伍,你会让自己变得更高。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孟子的家,一开始靠近一个坟场,每天来来往往扫墓的很多,小孟就看样学样,跟着这些人玩起了跪拜、祭祀这一套。孟母一看不行,搬了一个地方。这回是靠近市场,熙熙攘攘的全是小贩,充斥耳边的,是讨价还价之声。小孟耳濡目染,也就跟着小贩们吆喝了起来。孟母看了还是不行,最后搬到了一个学校附近。这回,来来往往的是青衿学子,耳边传来的是琅琅书声,小孟就学着他们摇头晃脑地读起了圣贤之书。孟母这才满意了。我们当然不能说,因为搬到了学校边上,孟轲才成为孟子,但可以肯定,如果长期跟着小贩混,孟轲是成不了孟子的。孟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尚且免不了要受周围人影响。可见自己的身边是些什么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个词:也是靠近。你要想办法到他的身边去。只有到了强者的身边,跟他一起工作一起做事,一起完成任务,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不同寻常的地方。像赵云,他跟着诸葛亮一起打仗,一起管理,才学到了诸葛亮的缜密思维,学到了他的理智周到。南朝宋时有一个人,叫季雅,他到南康(今江西赣州)做官,东挑西拣,最后在名臣吕僧珍的隔壁买了一栋住宅。吕僧珍一日问他,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啊。季雅说,不多,也就一千一百万吧。吕僧珍跳了起来,兄弟,你上了中介的当,这价钱,可以在市中心买幢别墅了。季雅笑笑,我知道,我一百万买的这房子,一千万买做你邻居的机会。这就是“季雅买邻”的故事。季雅为什么愿意做这“冤大头”,因为他住在了全国道德模范吕僧珍的边上,可以从吕僧珍的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中,学到他的为人、品行,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一千万,花得值。

第三个词:还是靠近。就是除了工作,最好你还能走进强者的生活,成为他信任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除了工作能力,还有他的生活态度,他的精神世界。要成为优秀的人,就要全方位地学习、提升。另一方面,也只有成为他信任的人,他才会悉心指导你,把最核心的东西教给你。宋朝时,有个著名的宰相,叫富弼。富弼还是一个小官员时,他遇上了一位领路人,那就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晏殊。富弼跟着他,从工作到为人处世,甚至性格脾气,都向他学习。晏殊一看,这小伙子还真像我,慢慢就把他当作自己人了,再后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了,这一身本领,当然更是毫无保留地全传授给他。富弼最后,也成了一代名相。

看看,有个神队友,就有那么多的好处。当然,靠近强者,不是让你去娶人家的女儿,关键是要把他的一身本事学到手。这就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

职场论语:

人生中最幸运的是:上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时遇到好领导,成家时遇到好伴侣,人生路上遇到好朋友。

跟“高含金量”的朋友在一起,自身的含金量也会提高。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要看有谁指点;一个人能有多么优秀要看他身边有些什么样的朋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