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何“优雅”地指出领导的错误?(1/3)

郭嘉把“事故”变成“故事”

记得有一年,云南省的省长,新官上任,在大会讲话时,把云南的简称“滇”,读成了镇,生生把“滇越铁路”改成了“镇越铁路”,一时众说纷纭。其实,读个把错别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中国的汉字那么多,别说《康熙字典》了,就是拿本《现代汉语字典》,基本上每一页都有字不认识。但以这样一个身份在这样一个场合以这样一种方式读了这样一个别字,这洋相就有点不大不小了。这省长嘴上不说,心底里对手下的秘书、办公室主任不定多恼火:我读错了几十年,你们就是装傻,怎么就不提醒我一句?让我出了个大洋相,真是白养了你们。手下的人呢,也是一脸的委屈:老大,我们不敢哪。我们要说您连“滇”字也不识,您还不把我们给生吃了?

看看,领导有了小错,你不指出来,结果是酿成了大错。但你要指出来呢,那说不定,犯“大错”的就是你。这个真是两难啊。那么,眼瞅着领导犯了个错,你是说呢,还是不说呢?

这个问题,我不妨先告诉你答案,那就是两句话:第一句:可说可不说。第二句,可以这样说可以那样说。

这不是废话吗?

还真不是废话。我说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东汉建安三年(198),“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发兵讨伐军阀张绣,千军万马浩浩****向着宛城杀过来。当时正是麦收时节,曹操为了体现了他的军队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就下了一道命令:“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这里的“并皆”两字,相当于“一律”“绝对”“一概”“完全”,类似于现在常说的“不管官有多大,不管地位多高,不论情节轻重”,完全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口气。要说这道命令,确是有点小题大做,也不大符合大汉的法律,但曹丞相说了,那就得遵守,你可以不听皇帝的,但不能不听曹丞相的。于是从将军到士兵,全都小心翼翼,过麦田时统统下马,手扶着麦子而过。

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轮到曹操过麦田时,麦田里飞起一只斑鸠,把曹操的坐骑吓了一大跳。不错,还真是一大跳,他跳到麦田里,踩坏了一大块麦田。估计那个一时兴起写上“并皆”两字的文书,吓得脸都白了,悔得肠子也青了。要没这“并皆”,这事还有转圜的余地,这“并皆”一刀切下去,谁想到竟然切到了曹丞相头上。

当时大家的表情,书上没记载,自然是跟听见省长读别字一样,假装没看见。但曹丞相是个有原则有情怀的人,当然不会对自己敷衍了事。他马上叫来行军主簿,大概是机要秘书一类的官员吧,说,这事怎么处理?主簿哪经历过这种事,一脸懵逼,脱口而出:“丞相岂可议罪?”你是大汉丞相啊,法律是管不着你的。这主簿耿直倒是耿直,但这么一说,反而把曹**进了死胡同。曹操当即沉下了脸,权大还是法大你不懂啊?这条法规是我定的,我自己来违反它,你这是要我失信于天下啊!说着,他抽出佩剑,摆了个割脖子的POSE,动作那也是绝对的逼真。手下的人连忙拉住,啊哟丞相这可使不得。拉拉扯扯间,曹操的一个心腹谋士郭嘉,出来说话了。郭嘉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春秋》上说了,法律对至尊者是可以网开一面的。现在天下存亡系于曹丞相一身,怎么能轻易自尽?这事吧,咱们还得斟酌斟酌。

《春秋》是孔夫子定下来的经典,其地位相当于西方社会里的《圣经》,你可以不信法律,但你得信《圣经》啊。曹操一听,就坡下驴,说,既是《春秋》有这说法,那咱们就听《春秋》的吧。几个一商量,曹操再度抽出宝剑,对准脖子--呵,是脖

子以上半尺,刷的一下,割下一绺头发,往地上一扔:就当这是我的脑袋吧。命令手下,以头发传示三军:“丞相踩了麦田,本来也要斩首示众,按《春秋》之义及工作需要,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上下,无不钦佩曹丞相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

这里顺便说一句,现代人看到割发代首,以为也太轻描淡写了,割发算什么,我一个月还剃一次光头呢。但在古代,割发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行为。古代男人都是长发,用簪子固定住,剃短发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奴隶。有一种刑罚叫“髡”,就是把男人的头发给剃去,放现在,比“罚酒三杯”还轻松,但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人心目中,已是对心灵对形象极大的伤害。所以曹操的“割发代首”,看似即兴表演,其实分寸也是拿捏得十分到位的。

回过头来看看,曹丞相这个大领导犯错误,眼看免不了一场尴尬,但郭嘉郭军师,就是有本事,把一场“事故”变成了一个“故事”,把一个“危机”变成了一个“机会”,把一次“违法”变成了一次“普法”,啥叫“情商”,这就叫“情商”。后来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流涕,说:“痛哉奉孝,哀者奉孝”,对啊,这么善于纠正错误的手下哪里去找啊?

自然,我们不是郭嘉,没这个本事。有这个本事,也没运气碰上曹操这么个绝世枭雄。我们是普通人,搭上的也是个普通的领导,领导一向是聪明、精明、高明、英明,忽一日犯了个错误,怎么办?不说吧,对不起领导,也对不起自己的职业良心;说吧,领导怪罪下来,岂不是自讨没趣,平白无故地得罪了领导。

To be or not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真是个大问题啊。

怎么办呢?我来告诉你,对策就是: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以“不打脸”为中心。

不打脸,就是不打领导的脸,也不打自己的脸。

比如吧,领导在会上把滇读成了镇,你举手说:“报告领导,你错了,这读作diān。”领导被结结实实打了一回脸,你呢,也痛痛快快打了自己的脸。当然,这是打个比方,没人会傻成这样,我是说,切忌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领导的错误。你跟领导其实是绑在一块的,在公开场合,领导和员工都是一体的,代表的就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形象,维护领导的形象也是维护自己的形象。领导丢脸,你也丢脸,连你的同事也跟着丢脸。古人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就是这个意思。你打了领导的脸,别人不会说你是勇敢、耿直,而是说,这单位怎么会有这么二的人?或者说,这二货是存心要出领导的丑。那你要是一声不吭呢,见死不救不厚道就不说了,领导有朝一日出了洋相,心下还是要怪你。其实挽救领导的形象,也是一种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你看人家郭嘉,曹操犯了错误,他不但有根有据地给挽回了,还趁机给领导脸上贴了金,这就是高明。像行军主簿这样光会说“丞相岂可议罪?”他以为是拍马屁,其实还是在打曹操的脸。所以,说还是不说,怎么个说,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不打脸。

四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可说可不说的,不说。这个比较好掌握,鸡毛蒜皮的,无关紧要的,搞错就搞错了,随他去。比如我认识一个女领导,挺优雅的一个“文艺中年”,也读过几本书,可老是把好莱坞大明星奥黛丽·赫本说成奥丽黛·赫本,大家也就随她去,谁也不当回事,偶尔私下里开玩笑,也会“奥丽黛”“奥丽黛”地相互调侃几句。反正只要不到好莱坞去演讲,就出不了什么事。这叫“难言之隐,一笑了之。”

第二个基本点呢,可早说可晚说的,晚说。有些事呢,肯定是不对,但一时半刻呢,也不见得会有什么事。

比如领导对你有某个误会,听信了传言之类。不解释不纠正是不行的,怕从此印象变成了看法,但急着去纠正吧,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那就慢慢来,等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貌似不经意间,轻轻松松把一个结解开了。

第三个基本点,没法直说的,就弯着说。有道是: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同样一句话,怎么个说法,差别实在是大。上级的有些错误,不指出来不行,否则就可能给单位造成大的损失,对领导更是不利。但领导呢,也有各式各样的领导,有的特别要面子,有的性子特别急,有的决不肯当面认错,有的把个人威信放在第一,这样直截了当地指问题提意见,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这就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找个气氛特别好的场合,比如在领导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比如以半开玩笑的口气,比如在只有两个人时候,比如说个小故事提醒一下,语气尽量平和诚恳一点。这真不叫庸俗,这是真心为单位好,为领导好,也是为自己好。同样是提意见,有时是补台,有时是拆台,区别就在你怎么说。

第四个基本点,说不行的同时,也得说怎么样才行。有句笑话,叫作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 b,你行你TM上!不行就别掺和!这话呢,当然是不对的,正所谓“说冰箱不好难道我还得会制冷”,但给领导指出错误,还真是得留神这一句。也就是说,在指出领导错误的时候,同时要提供正确的方案,否则,不像是来解决问题,倒像是专门来砸场子的。有句话叫“不破不立”,但在“破”的同时能“立”,岂不是更好?给上级纠正错误,怎样提醒他认识到错误是前提,但在同时,还要让他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要是能多提几套备选方案,供上级斟酌、选择,那就更好了。这实际上是在表明,我的意见、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出的,当然会更有可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肯定。曹操的马踩踏了麦田,郭嘉决不会说,老曹啊,你怎么骑的马?他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抬出《春秋》,把曹操从自杀的尴尬中解脱出来,理由还十分的冠冕堂皇。二是“割发代首”,不但无损领导威信,更是因此而提升了正面形象。这样的纠错,才叫高明,曹操心里,才会由衷的认可。

最后还有两点要补充。一是通常来说,上级掌握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下级,上级看问题的视角也往往高于下级,上级要顾及的方面也总是多于下级,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是错的,可能是信息不对称,可能是另有谋划,甚至可能是有不得已的难处。因此,纠错,得把是否真的是错,先琢磨明白了才行,这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二是对上级的决策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严重的反对,也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如何提参照上面的“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但当上级决心已下,要求坚决执行的时候,那就一定要照上级的决定去做。就像刘备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这显然是不明智的,诸葛亮数次竭力反对。但反对无效,刘备率军出征后,诸葛亮依然兢兢业业地做好后勤保障,尽可能让刘备的决策取得成功。这就叫职业素质。作为一个成熟的执行者,必须牢记这一句话:“因为不服从领导指挥而受到的损失,远比领导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要大得多。”

职场论语:

成功人永远在找方法,失败人永远在找借口!

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失去信心的自己。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查士德·斐尔爵士)

任何敌人都不及你对自己的限制,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没有去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