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多数人20岁时就“死了”(1/3)

著名法国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段话:“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就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说腔走板。”

曾有一度,这段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这句话引发了很多人的恐惧感,人们不希望自己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新鲜感,更没有**可言。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绝望。

作为一个人,不管有没有身在职场,最好的状态是成长,如果在长时间内没有成长的感受,那么你的生活会成为一潭死水。成长并不是一件难事,比如保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坚持看书写字,保持身心愉悦;热爱烹饪,常常做几道拿手菜。这些都是成长,点滴的成长才是人生的乐趣所在。

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人活在世上,就不能丧失成长的动力。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人们在30岁就步入中年,50岁进入老年。很多人在40岁时就开始计划未来的退休生活了,事业从此停滞不前。

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节那天,首次将青年定为15至28岁之间的人。而如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

按此标准,44岁之前的人都应处于青年时期的奋进状态,而不应是无所事事地等待退休。

有的职场人,刚刚30岁,就喜欢用“中年人”来自我调侃。不管是长啤酒肚了还是循规蹈矩的生活,又或者是职业生涯没有进展,都以“中年人”为理由,所有不求上进、不创新改变的行为和状态,都归结于“中年人”的身份。似乎因为自己是中年人了,就该理直气壮地过着毫无追求的生活,一个30岁的人,却有着60岁的心。

不过,与“早衰”的人相比,有很多的老人却保持着年轻的心,积极乐观地追求事业,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

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拍了60年的电影,现在已经快80岁,还在电影第一线工作,拍《普罗米修斯》时已经75岁了;拍摄《午夜巴塞罗那》等电影的美国导演伍迪·艾伦81岁了,依然每年一部电影;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已经76岁了,虽右眼失明,但还在拍照。

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70岁开始学画,作画1500多幅,曾在世界许多地方办过个人画展;物理学家霍金21岁时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他没有放弃,70多岁了还依然为科学事业奋斗;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基罗88岁时设计了圣玛丽大教堂。

对职场人来说,一直工作至45岁左右,才算成为行业内的资深

人士,积累了足够丰富的资源。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腾飞的时候,而不是想着退休。

一般而言,在公务员系统内,40岁之后才逐渐步入事业的巅峰期。有一些职业,比如学者、医生或者是创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会更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更丰富,他们会成为德高望重的前辈。因此,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他们还会在自己所在的职业领域创造价值。

有一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后还会感到不习惯,没有了繁忙的工作,生物钟反而被打乱,一下子不知道怎么生活了,甚至会因此失眠、抑郁。

虽然我们鼓励职场人活到老干到老,但普通的职场人还是会退休的,为了适应退休生活,建议职场人在退休前一年做好退休准备,最好能够有退休后的生活计划,享受退休时光。

虽然人们通常把45岁之后的职业生涯划归为后职业生涯,但其实只要心态年轻,仍想奋斗,不管是40岁还是50岁都可以是你职场的新起点。

既不要过早地想着退休,也不要没有退休计划。就算进入了后职业生涯,也不应丧失奋斗之心,这是一个职场人的使命所在。

职场规则:

◆对职场人来说,一直工作至45岁左右,才算成为行业内的资深人士,积累了足够丰富的资源。

◆虽然45岁之后的职业生涯被划为后职业生涯,但仍可以成为你职场的新起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