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由沿线国家共商共建,成果共享,符合沿线各国利益。

“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以合作共享为基本理念。“一带一路”由中国倡议,却非中国自己的事情,也非中国一国可以实现。与世界以往的区域一体化战略相比,“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种单向性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亚洲、欧洲、非洲共60余国,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文化理念各异,各自诉求不同。中国要与沿线国家一道,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充实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和方式。

“一带一路”战略以双边关系为重要抓手。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建立了各种双边机制。根据合作内容不同设置各种联委会,如中国—东盟科技联委会、中国—东盟自贸区联委会、中国—孟加拉经贸联委会、中国—以色列技术创新联委会、中阿(阿根廷)农业联委会、中国斯里兰卡海洋领域合作联委会、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等。还包括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更加紧密的混委会、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合作的协委会、巩固落实相关协议并扩大合作力度的指导委员会、解决细节便于双方对接的管理委员会,等等。这些双边机制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有助于各国从共同体发展的角度重新梳理国家利益,塑造合作共赢的局面。

一、通过双边机制做好引导规划

国家间的合作可以自然生成,更需要政府力量的推动。2014年12月,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吉尔吉斯斯坦也在第一时间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了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愿积极参与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要倡议,加快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同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签署了联合宣言,明确表示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二、通过双边机制推动经贸往来

“一带一路”倡议要推动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全力推动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平台扩大经贸往来,努力建设新的自由贸易区,合作成果尽早惠及沿线各国人民。在中韩自贸区建立的过程中,中韩经贸联委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至2015年6月1日,双方正式签署协定,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这只是开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双边机制,更多的自贸区会涌现出来,“一带一路”沿线将会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三、通过双边机制推动文化交流

为推动各国文化交流,中国与多国举办文化周活动。土耳其、蒙古国、波兰、英国、法国等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周”,展示中国文化;中国也相应举办中蒙文化周、中法文化周等活动,推动双边文化交流。

目前,在沿线国家之间已经存在经贸、文化、学术等领域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双边机制的作用。

一带一路的多边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以多边机制为重要推动力,它的推进需要依托现有的多边机制,推动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飞跃和提升。当前相关多边机制包括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亚洲合作对话(AC D)、亚信会议(CICA)、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既包括了世界主要大国,也基本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充分释放各个合作机制的活力,凝聚人气、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以APEC为例,发挥其作用,扩充其职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APEC现有21个成员,遍及北美、南美、东亚和大洋洲。成员方发展水平不一、社会制度各异、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习俗有别,但APEC采取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方式,讨论与全球和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在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推动全球和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通过参与APEC合作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借鉴推广APEC的相关经验来建设“一带一路”,也可以把“一带一路”倡议纳入APEC的议题,使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要丰富发展双边、多边机制。双边、多边机制应时而生,对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必定会形成两个层面的新机制:一是沿线成员国的交往机制,二是外部国家与成员国的交往机制。在倡导“一带一路”倡议并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国可以以议题为导向改进原有相关机制,创造新的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政民共举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沟通与合作至关重要。首先,政府的角色要扮演好。其次,高校、智库、媒体、民间组织、文化遗产界、旅游界等各类民间主体可以立足本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一带一路”的对外交流合作。

一、明确政府的角色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的对外交流格局中,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是顶层设计。政府需要明确国家各部委、各地方和各类民间主体的角色,通过出台规划、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促进各方面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又要避免恶性竞争。其次是机制整合。“在规划‘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种机制之间的整合、国内机制和国际机制的整合、区域次区域以及跨区域的机制整合,防止相互之间撞车,盘活现有资源,开发新的增长点。”最后是加强统筹协调,由政府牵头在宏观层面建立政府和民间各类主体的沟通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二、释放民间的活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除了政府的作用,更需要发挥民间各类主体的活力。以下分别以高校、智库、媒体、民间组织、文化遗产界、旅游界等为例来说明。

(一)发挥高校、智库的优势

高校及智库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有较丰富的经验,可以率先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国内高校已有部分尝试,例如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的“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联盟内部高校将共建教育合作平台,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宁夏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阿拉伯学院,并举办了首期阿拉伯国家大使论坛,以构建中阿更高层面的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例如,“设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商、学界高端人士的学位精品培训项目,在沿线国家精英层培养更多‘知华派’和‘友华派’”。国内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了面向亚洲国家的硕士点项目。

中国的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一带一路”,智库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的交流,推动政策的沟通。与沿线国家智库开展涉及‘一带一路’的合作研究项目,通过人员交流增进相互了解,通过联合研讨凝聚各方共识,通过合作研究寻找利益切合点”。还可以“主动地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增进沿线国家民众对这一倡议的全面理解,将研究成果在社会和媒体上公开发表,对舆论发声,对社会发声,主动塑造积极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

(二)促进沿线国媒体的

合作

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也有广阔的空间,而且变得非常迫切。首先是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占据着国际媒体的话语权,导致整个世界看待中国和其他沿线国家的方式由西方媒体背后的价值观所主导。其次,沿线国家相互之间除了西方媒体披露报道的信息之外,少有其他相互了解的途径。

面对这两种现实状况,国内媒体和沿线国家媒体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可以形成以下合作机制:首先,沿线国家媒体可以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联合起来,自主发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各国可以互相学习彼此在国际传播上的经验,促进各国媒体策划团队的合作。其次,“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向外输出中国优秀电视节目出版物、展览展会活动、戏剧演出等优秀文化的作品。同时,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文化、创意合作的平台”。

(三)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作用

社会组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扮演这样几个重要的角色。首先,社会组织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在投资之前,社会组织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要去探路,要去沟通,要去探讨是否可行。在这些任务中,社会组织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社会组织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护航者。很多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可以依靠社会组织去沟通,去消除误解,去化解矛盾。再次,社会组织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升者。所谓提升,是将经济合作的成果提升到政治互信和社会互信的层面上。比如我们做了很多援建的工作,但是往往做工程的多,做社会工作的少,导致很多时候做了的事、花了的钱没有转化成社会认同。因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需要大量社会组织的工作,把“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提升起来。

(四)推进文化遗产界的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提出的,“一带一路”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一倡议的实施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国际文化遗产学界认识到,通过国家之间共同享有的遗产的交流、合作、合作管理,形成长久的合作机制,将有效地增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互信,扩大共同利益,形成有特色的外交。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就是生动的案例。与其他人文交流方式相比,这样的合作机制是长久的,可谓“润物细无声”。

“一带一路”丰富的文化遗产一旦激活,将触动人心,影响当下。以中东的卡塔尔和阿曼为例,两国非常重视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卡塔尔外交大臣访华期间曾说:“‘一带一路’的提出最容易拨动两国人的心弦。”阿曼则提出要在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七次到过的塞拉莱港建立一座郑和纪念园区。

文化遗产学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界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相亲相知: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界、博物馆界合作,举办丝路遗产的联合展览;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外交官举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论坛”等;联合沿线国家学者,挖掘丝绸之路背后不同文明友好交往的历史,叙述文化遗产背后的遗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五)加强沿线国旅游界的合作

旅游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可以拓宽合作渠道,带动民众的直接交流。可以在以下方面与沿线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形成新的合作机制与平台。探索建立新的区域合作模式。各省市地区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合理规划,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加强与沿线国的交流合作,形成合作联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众多、民族文化多元、自然资源独特,这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促进多方旅游客源互送,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共赢发展;可以探索在陆上、海上旅游圈内便利简化签证手续;可以与东盟相关国家进行海上旅游项目的合作,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精品旅游路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