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纳谏的诀窍

*面子要做足

日本人即使面对竞争对手,在进行竞技之前也要互相鞠躬。可见“面子”、礼数的重要性。自然,当你不同意领导的某项决策,有自己的见解的时候,你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你并不是领导的对手,你不是故意给领导找茬,因此更要顾及领导的面子了。

在领导眼里,如果自己的下属在公开场合对自己提出异议,让自己下不了太,丢了面子,那么他肯定认为这个下属是对自己抱有敌意,甚至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公开发难。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都喜欢喜欢他的人,都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这样在公开场合不给领导面子的结果是,要么领导给予以牙还牙的还击,通过行使权威来找回面子,要么怀恨在心,最后变成小人报仇一天到晚。这种结果自然不是下属所可以看见的,毕竟他在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责难领导,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下属一定要明白,领导的管理大部分是靠他的权威进行的,一旦权威受到了挑战意味着他将来的管理也受到了挑战,他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一旦威信受损,他将来的决策执行噩耗监督的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都大打折扣。人们会质疑,他说的是否都是对的呢?上次有人质疑过他……有了疑问自然执行上就不给力了,没有了执行,所谓的命令也就是一纸空文。

下属一定要记住,如果下属的意见使领导感到难堪,即使他是出于善意的愿望,即使他的确是对事不对人,但其结果必然是一样的:使领导的权威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为伤人感情的,因为他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信条。在公开场合丢面子说明领导正在失去对下属的有效控制,于是人们对他的个人能力乃至人格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无论是谁,身处此景,最先的反应一定是怒火中烧,而不是理智地对意见内容合理的分析。那么此后的一些列举动肯定都是带着情绪的。即使他很有面子非常得体地将这件事掩饰过去,情感上的愤怒依然是存在的,这个阴影会将你的美好印象浸没,使你将来后患无穷。

因此当领导当众受到了下属的伤害,丢了面子,即使当场不变发作,日后也会有所记恨,甚至予以报复。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可能还会有人当庭责难他,使他难以下台,他必须杀一儆百,否则后患无穷。

唐代的魏征是有名的纳谏之臣,一次魏征当着朝臣的面子顶撞唐太宗,让太宗面红耳赤,大感丢脸,但是唐太宗到底还是忍住了,考虑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勿惜进言”,当堂不好发作,但是罢朝后他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要杀谁,太宗嚷嚷说,“魏征常常在朝廷之上羞辱我。”皇后大惊,因为唐太宗就有过因为不听大臣的劝谏而杀人的事,而且她非常了解太宗的脾气,于是急中生智,用当庭恭贺的办法让唐太宗突然系怪物,才免去魏征的死罪,但是当魏征死后,太宗仍然派人去推到了他的坟墓,可见他心中长期积累的怨气有多深。事实上唐太宗已经算是难得的英明的领导了,如果他没有那么大的胸怀,如果他也没有一个聪明明事理的皇后,恐怕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所以在公开场合给领导提意见一定要注意给领导留有面子。留有面子一则让领导明白你是善意地提醒,二则表明你在尊重领导,你依旧服从他的权威,你的意见并不代表你在指责他,其实这也是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下属可以利用这个余地和领导在私下里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这个余地还表明,下属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领导最终仍然保留决策权,留有余地能够让下属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见并不确切或者恰当,还能够替自己找回面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见风使舵做老好人,我们的立场只在于要让自己的意见真正地对领导的决策有帮助,能够被领导听进去,因此才要注意场合,讲究方式方法。

*善用“好为人师”的心理

下属提出一个建议,试图让领导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建议的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往往取决于下属提出建议的方式,注意提建议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时刻注意领导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要求下属在提建议的时候首先要获得领导的心理认同。许多研究表明,以请教的方式提出建议更容易让领导接受,因为许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好为人师”的心理。

请教,是一种低姿态,他的潜在意义是,尊重领导的权威,承认领导的优越性。这表明,下属在提出意见之前,已经仔细地研究和推敲了领导的方案和计划,是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案例对待领导的思想的。因此,下属的建议应该是在尊重领导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很有可能是对领导观点的有益补充。这种印象无疑会使领导感到情绪放松,从而降低对你的建议的敌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的体会:当你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你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向你请教各种问题,充满敬仰地要求你谈谈自己的方法等等,这时候无论你多么不高兴,多么忙,你都会带着一丝骄傲解答他们每一个稚嫩的问题,并从他们崇拜的目光中得到心里的满足。如果我们静下来分析这样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成就感是多么早又多么牢固地植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别人向我们请教,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具有优越性的,如果说我们受到了崇拜,这大概太过了,但是如果说我们至少受到了重视、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却是一点都不假。在被别人请教的时候我们心中涌起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往往并不是为我们自己所情形意识到的,但他却主宰者我们的情感,甚至是我们的理智,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类都会对这种感受乐此不疲。更何况习惯于高位的领导。

请教的姿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内容上的意义。这样你可以亲自聆听领导在这方面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他真是意志的浮现,而他却并未在公开场合予以说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属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面,这样在未提到自己的意见之前,首先请教一下领导的看法,可以使你做到进退自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还不够深入,考虑的还不是很周到,你还有机会立刻住口,回去后再把自己的建议晚上一下,如果你的建议仅仅是源于未能领导领导的意图,那么你的建议不仅是毫无意义,分文不值,而且还暴露了你自己的弱点,这本来是意见好事却变成了自己的揭短大会。

向领导请教有利于找出你们共同的特点,这种共同点既包括了方案上的一致性,也包括了你们在心理上的互相接受。许多研究发现,“认同”是人们互相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说法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个人的个人爱好或者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于他,你就越具有说服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那样:“一个造酒厂的领导可以告诉你一种啤酒为什么比另一种要好,但是你的朋友,无论是知识渊博的,还是才疏学浅的,都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而影响力是说服的前提。

有经验的说服者,他们常常事先要了解对方的一些情况,并且善于利用这点已知情况,作为根据地、立足点,然后在与对方的接触中,首先求同随着共同的东西的增多,双方也就越熟悉,越能够感受到心理上的亲近,从而消除疑虑和戒心,使对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

下属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自己的领导,就是要寻找谈话的共同点,简历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如果你提的是补充建议,那就先从明确肯定领导的大框架开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见,做一些枝节性的或者局部性的改动和补充,以使领导的方案或者观点更为完善,更加具有说服力,更能有效地执行。

有人担心如果提出的是完全相反的意见,怎么去找共同点呢?其实共同点不仅仅局限于方案本身,还在培养共同的心理感受,是对方愿意接受你。而且可以说,越是你准备提出反对意见,你就越容易招致敌意,你更需要寻找共同点来减轻这种敌意,来获得对方的心理认同,此时你虽然不赞成你领导的观点,但是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对它的理性的思考。你应该设身处地地从领导的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和严密的理论分析作为依据,在请教中弹出自己的看法,在聆听中对其加以剖析,只要你有理有据,领导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立场,仔细倾听你的建议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是很容易被说服的,采纳你的意见和建议自然不是难事。

请教会增加领导对下属的信任感,当你用陈恳的态度来进行彼此的沟通时,领导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地挑刺的事,你对领导的不尊重等这些猜测,逐渐了解你的动机,开始恢复对你的信任。

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人际沟通的“过滤器”,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理解你良好的动机,否则,如果对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建议的动机是良好的,也会经过“不信任”的国旅作用而变成其他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带着怀疑主义的色彩,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见和建议,你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与你的“不良”动机联系在一起。

在大跃进的热潮时期,李达就利用这样的方式向毛泽东进谏。他对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标语与毛泽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李达说,“润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通不通?”毛泽东说,“这个口号同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一重性不好理解,一重性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李达紧接着问,“那你实际上是肯定这口号是不是?”毛泽东说,“肯定又怎么样?否定又怎么样?”李达说,“肯定就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多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我虽然没有当过兵,没有长征,但是我想相信,一个人要是拼命,可以以一当十。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要有地形作为条件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大的,现在的人胆子太大的了,润之。现在不是胆子太小,你不要火山加油,否则是一场灾难。”

后来毛泽东主动承认了自己的不对,他说:“这是我的过错。过去我写文章提倡洗刷唯心精神,可是这次我自己就没有办到。”他还表扬李达说:“你在理论界跟鲁迅一样,你是理论界的鲁迅。”

李达的劝谏是有技巧的。他首先以请教之名开场,其意图就是在于要知道毛泽东的真实想法并让他自己说出来,一旦毛泽东不肯中计,他就直接点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也不枉先肯定毛泽东观点中的合理性,但是由同时指出其应用条件,予以反驳。最后是直言劝戒,指出后果。毛泽东虽然承认自己听了李达的话很不高兴,但是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李达之所以敢直言不讳,还在于他和毛泽东的长期友谊,他是深得毛泽东信任的,如果下属与领导的相处还没有到这种程度,千万不可采取这种激烈的容易产生对

立情绪的进谏方式。

*“曲”径通幽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他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的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当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敌意,倒是不快,反感、厌恶乃至仇恨。这时候人全身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随时准备做出反击。当然,对于许多领导来说,由于经历过的事颇多,久经世故,是能够临危不乱,沉得住气的,不会立即做出过激的反应,而且很多领导还是由一定的心胸的,不会偏狭地收到情绪的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在其中的不快却是不能控制的,而且由于领导处于指挥全局的岗位上,又加上了权利的因素,领导是很难避免出现愤怒情绪的,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让领导的面上无光,威名扫地,而领导的身份又决定了他非常需要这些东西。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领导的自尊心受损,大跌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面对面地站到了一起,处理正视彼此之外,已经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至上级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领导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领导面对这种已经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已经别无选择,他只有痛击你,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事实上我们都有体会,通过间接的突进表达自己的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春秋时期,齐景公**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且派烛邹专门看管鸟,。一天鸟全飞了,齐景公大怒,下令要斩杀烛邹。这时候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气在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面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四个明白,以服众人。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对着烛邹大骂;“烛邹,你为君王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了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第三大罪状。这三条罪,你是死有余辜。”说完,晏子就请求齐景公将烛邹杀了,这个时候,齐景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了不杀了!我已经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真实以退为进的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厉害关系和是非曲直,既救了人,说服了景公,而且也没有为自己引来灾祸。

迂回地表达反对意见,可以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领导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其实原因很简单,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厉害关系,淡化了矛盾或者转移了焦点,从而减少领导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认真地考虑到你的意见,不至于先入为主地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提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有些问题可以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相反,可以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有时候效果会更好。卡耐基举例说:斯瓦博有一天中午在他的一个钢厂中经过,遇到他几个工人正在吸烟,刚好他们头顶上就写着“禁止吸烟”。常人一般会直接走到他们面前说,你们不认识字吗?这里禁止吸烟。但是斯瓦博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到这些人前,给他们每人一支雪茄,说,“孩子们,如果你们到外边去吸这些雪茄,我会很感激。”这样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他们很赞赏他,因为他没有说什么,并且给了他们一点小礼物,使他们感到他的话重要。

其实领导也是普通人,通过迂回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并力求使领导改变主张,仍然是是否有效的方式。无需过多的言辞,无需撕破脸皮,更无需牺牲自己,就可以说服领导接受你的意见。

美国经济学家,总统罗斯福的私人顾问亚历山大,在1939年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企图说服罗斯福重视原子弹研究,一边在纳粹德国前面制造原子弹。尽管有了科学家们的信件和备忘录,但是罗斯福反应冷淡,他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如果在现阶段干预此事,看来为时过早。”罗斯福为了表示歉意,邀请亚历山大第二天共进早餐。早餐开始前罗斯福就指出,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但是亚历山大笑着对总统说,“我想谈一点历史。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发现家富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漆那,建议把法国战舰上的旗杆砍掉,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但是拿破仑却想,船如果没有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船就会沉没。他嘲笑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现的蒸汽机?哈哈,这简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结果富尔顿被轰出去了。历史学家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但是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亚历山大说完,深沉地看着罗斯福。罗斯福沉思了几分钟,最终对亚历山大说,“你胜利了!”美国开始制造原子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要专注对方的逻辑矛盾和论证破绽,桥面地加以引申和铺陈,使其中的观点的谬误和片面性得到再现,从而使对方能够顾反观自身,得以自悟。

劝谏领导,这是明智而有效的策略。首先,它能够更好地说理而不自待言,关键之处还在于,它是处处以领导的言行为依据的,能够取得领导心里上的认同,引发他的思考,而不至于使领导对你首先产生敌意。有以下几种归谬法可以让领导意识到他的错误。

第一,以言为据归其谬。

以领导的话作为你评价实务的标准,会使你在劝谏领导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安全有力的地位,因为领导是绝不发对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的,而且他会激发领导心里认同感和成就感,心生喜悦,至少不会有所反感,再把领导的观点加以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可行的结论,就会使领导得到醒悟,同时也使你的观点得意巧妙地表达,聪明的下属是不会忽视这种委婉却有有效的劝说方法的。

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国大夫石父,并准备灭其九族,赶尽杀绝。石父的族人就跑来求救与艾子。艾子来到齐宣王面前,问:“谋叛的只是石父一个人,为什么他的宗族要被杀呢?”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叛者同宗这杀无赦。”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他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使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应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说完还郑重其事地从怀里拿出绳子来,郑重其事地献给齐宣王。齐宣王哭笑不得,说,“先生,算了,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齐宣王最后的哭笑不得最能说明这个劝谏技巧的好处,他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论,也不想找自己的不是,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从劝告,体面收场。

第二,以行为为据证其伪。

有些时候领导在言行上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一点,领导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时候下属不妨以他的上级的某些行为作为依据,来直陈其中的不当之处,促使领导觉悟。

宋开国之初,赵普总结前朝衰亡的教训,劝谏宋太祖“强干弱枝”,“剥夺重臣大将的兵权”,为此他多次劝谏宋太祖,希望皇上能把兵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但是宋太祖固执地说,他们帮我打下江山,我对他们也是恩泽有加,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赵普无奈,便顶撞宋太祖说,那为什么皇上您就能背叛您的主人呢?这正是之宋太祖“黄袍加身”而成为皇帝。宋太祖沉默片刻,便同意了赵普的建议。后来宋太祖在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中,向手下的大将们表露了自己的担心:“如果有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们能推辞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赵普的话确实是触动了宋太祖的内心。

第三,用领导说过的话让他清醒。

领导子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处于种种原因,有时候会有不明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最终危机全局。这个时候正是下属表明忠心取得领导信任的最佳时机,下属千万不可以错失。寥寥数语就可以使领导迷途知返,并将你视为忠臣、知己,在内心的功劳簿里为你记上一笔。

秘书翠翠就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一次公司召开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中,有一位部门负责人责任心不强,把几项待办的工作都没有做好,还捅娄子,结果引来总裁的情绪化,发了不少脾气,使得会议室气氛十分紧张。秘书翠翠看到这种场景,便建议休会十分钟,在休息期间,她递了一张纸条给总裁,上面写着:“张总,会前您已经说过,这个会议的主题是布置工作,动员管理层,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乎应该会后专门找时间解决。”

当复会的时候,翠翠发现张总已经恢复正常了,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会后当只剩下张总和翠翠的时候,张总笑着对翠翠说,“翠翠啊,多亏你的清凉剂啊!”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纳谏法很有效,但是凡事总是有两面,如果用的不好,那么受的伤反而会加倍。因此在用这个方法纳谏的时候下属一定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注意语气,措辞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领导注意自己言行的不一致,或者是对其论点的做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领导的尊严和权威,尺度掌握不准,搞得不好的就会有嘲讽、犯上的嫌疑,被领导误以为心有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属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合欢,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敬之情。特别是要使领导明确地认识到,你所作所为都是处于做好工作的动机,是为领导设深处地底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有何不恭敬的看法。

其次,尽量言辞间断。俗话说言多必失,因此下属在劝谏的时候,只要致命大意就已经足够了,其中的推力不妨由领导自己来做,越是言语间断,越是语意含蓄,就越能够引起领导的深思,又不至于引起领导的猜忌,而且言辞简短不至于使你引用的领导的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就感,当你的领导清楚滴了解到,一句他本人也不曾在一的话却被下属郑重地记在心上,或者她十分重要的观点受到了下属的重视,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几分敌意和对立,从而能够顾仔细地倾听你的建议,对你的相反的看法都郑重以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为引起领导重视和好感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要注意场合。用领导的话来批驳他自己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的场合中使用,而在公开场合或者有其他人在一旁的时候运用的话,就会眼花成为领导的尊严和权威的问题,领导又会对此采取敌

视的态度,最终“好心没好报”。

*借“春风”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就是心情不佳的时候,更容易悲观失望,思考迟钝,情绪波动并且产生过激行为,往往会迁怒他人。同理,领导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在领导情绪不佳时进言,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也启发我们要想进言比较有效,要巧借“春风”,在领导心情开朗,比较兴奋的时候顺势而上。以下的技巧就是这方面的详细说明。

第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大凡有见识的下属,都一定知道向领导“灌输”思想的重要性。领导一旦接受了你的某种观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他来知道自己的决策,使它的方案能够沿着你预定的轨迹前进,这种方法按而不露,形式灵活,影响力长久而隐匿于无形。许多下属真实靠着那种与领导之间的随意交流甚至是休闲娱乐,逐步启发领导,使自己的种种建议得以实现,并是自己成为领导不可获取的宠幸之人,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在整个二次大战时期,斯大林在军事上最倚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军事天赋朱可夫,一个是苏军大本营的总顾问花西里耶夫斯基。众所周知,斯大林唯我独尊的本性使他不容许天下上有人比他高超,更难以承担下属的不同意见。在二战时期,斯大林的这种太过的自我尊严已经使红军遭到了重创。一度提出精确建议的朱可夫曾被斯大林一怒之下赶出了大本营,但有一个人例外,那便是花西里耶夫斯基,他每每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取他的精确作战筹划,从而影响全局。

花西里耶夫斯基的进言的妙招之一,便是潜移默化地在苏息中施加影响。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花西里耶夫斯基喜好同斯大林谈天说地地闲谈,并且每每还会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非谨慎其事地大谈特谈,聊的内容也不是条理分明,但是奇妙的是,等花西里耶夫斯基走后,斯大林都会想到一个好筹划,过了不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集会上宣布这一筹划。于是各人都纷繁歌颂斯大林的深谋远虑,只要花西里耶夫斯基自己明白,谁是真正的提倡者,谁是真正地头脑泉源。

正是在这些闲谈中,花西里耶夫斯基使用本身的头脑开导了斯大林,以致于连斯大林自己也以为这些好主见是他本身想出来的。但是不论怎样,从结果上看,花西里耶夫斯基到达了他的目标,使他的建议可以或许被斯大林所采取,并成为斯大林最为倚重的人之一。

第二借题发挥,巧妙引申。给领导提建议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一定概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更能用心地领会你的意见,并不会导致对你的方案。在娱乐活动中,一般领导的心情都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够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心理活动的作用,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借助领导的话茬儿,承上启下,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一个机关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三是机房装空调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时都可以在没有空掉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保护机器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是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说服领导。

有一次,单位的领导与下属一起出去旅游。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了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仅有些感慨。这时候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老李乘机对领导说,“局长,机房里安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啊!”局长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后来领导果然批准了装空调的事。

第三,切勿扫兴。在娱乐中领导的心情固然比较高兴,更容易接受下属的建议,但是如果不能仔细考察当时的情形,不能选择有利的进言时机,有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招致领导的不快。毕竟领导是来娱乐的,这是很难得的放松机会,他们并不像有人在此时此刻大谈公事,打扰了他难能可贵的休闲时光。如果下属不懂得摄氏度时,察言观色,在领导玩兴正浓的时候轻视工作或者提出建议,毫无疑问会使领导感到不快,这种情形下,更不可能接受你的建议了。比如领导正在与别人下棋,而你插上了几句工作的事,打断了他的思路,他可能心生不快,视你的建议为出气筒,大加挞伐。因此此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加入到领导的娱乐活动中,为领导助兴或者帮助领导尽快取胜,使他的兴致得到满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你和领导共同创造并分享了快乐,也容易使他接受你,为谈话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胸有成竹方可行

韩非子已经在他的书中提出了臣向君主贸然进言的始终危险情形,其大意就是告诫热门,对上级的进言一定要小心谨慎,周密准备,而不应该采取某种轻率的态度,行仓促之举,否则的话,不但事情可能会有所不成,还会给进谏这本人带来祸端。所以当我们想领导准备提出建议时,一定要慎重,要有备而来,力求达到言而有功,劳而有成的效果。《孙子兵法》有云,“夫庙算者胜,得算多也”,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只有这样事情才会顺利进行。而向领导进谏,既关系到你的建议能否被领导采纳,又关系到领导对你的评价和看法,对于此等大事则更要认真对待,周密准备,一边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一,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完善。作为下属一定要注意,你进言的目的便是要力求领导采纳你的建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使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成熟、完善,能够经得起反诘和疑问。有时候领导需要各种思想火花的启发,但是更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可行的方案和可信的论证,只有这样,他才会郑重权衡利弊,最后做出采纳与否的政策决定。如果你的观点论证不充分,缺乏有力的证据,漏洞百出,经不起领导的三言两语的询问,那你的建议只能被驳回,至于下一次要领导再相信你的这套方案就困难了。

下属在向领导进言前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路的准备,使自己的建议能够经得住各种问题的考验,不妨从以下几步开始着手:

第一,搜集必要的准确而有力的数据和事实材料来论证自己的建议。由于数据和事实具有客观性,也就更加能说服人,这会使你显得思维缜密并对现实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

第二试着去批驳那些与你的建议相反的那些论点。如果你能够做到将其驳倒,就等于说你已经在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要考虑到各种反对意见。既要吸收器合理性以弥补自己建议的不足,也要指明其不合理性作为批驳的重点。

第四,要想一想,领导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假设自己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这个建议的人,你会有哪些疑问,并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做出事先的准备。

第五,不妨对未来做一个预期,展示你的建议的光明前景,并对各种可能性做出估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领导对方案的信心,也会使你显得具有战略眼光,引起领导对你的重视。

事实上方案的缜密还会提高领导对你本人的评价和影响。哪些考虑欠成熟度下属多半会被领导认为,想法幼稚、做事粗心,目光短浅或者考虑不周等,而这些音响可能会有“首因效应”(第一音响影响以后对你的看法)和“晕轮效应”(即优点或者缺点一旦被认识,就会在以后的看法中被不断放大甚至掩盖你的其他优缺点)。而考虑成熟的方案则会使你的领导对你产生某种好感,显示你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无疑会成为你今后靠近领导的重要资本。

第二,多准备几个方案。下属对上级提建议,既要知进,也要知退。不能让领导感觉到处理接受你的建议外别无选择。下属应该事先多准备几套方案,供领导进行选择。

准备多套方案,会增大领导接受你的建议的可能性。因为你的方案中必然包含着种种合理性,较之单一的方案更容易增大符合领导心意的概率。只要领导决定采用银行你的建议的某一方案,或者准备将你的方案进行重新组合,那么你的建议已经真正地起到了作用。准备多套方案,会使你显得比较严谨、周密、考虑问题全面细致,从而赢得领导的好感。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他会在准备决策时,将拟定方案的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开始相信你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质量。

而最为重要的是,多套方案会给领导以很到的灵活性,使他能够显示自己的高明,增强其成就感。对于许多领导来说,都有着某种认为自己比下属强的优越心理,有些人还不断试图向下属证明这一点。多套方案可以让领导不必拘泥与特点的方案,他可以以另外一种面目提出其实已经包含在你的方案里的方案,他还可以在你的诸多方案中各选其一进行组合,甚至他可以单独选出某一种方案来显示他的决断力。但无论如何,你都创造了一个使领导感到自我满足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但有助于你的帮助被采纳,也会使领导对你产生好感。

第三,研究你的领导。不同的领导具有不同的个性、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特定的问题,他还可能有着不同的考虑,而这些都有可能决定性地影响着你的建议的命运。因此,下属想要百战不殆,首先就要做到知己知彼,不仅要学会胸有良方,还要学会对症下药。

据《基辛格传》一书的介绍,基辛格在1971年代首次秘密访华前夕,就已经想中央情报局要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周恩来的生平资料进行研究,并且这些事先的了解在中美谈判中对他起了一定的帮助。从中可以看出,下属在进言之前应该对领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对他在某一特低问题上的看法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或者掌握,只有这样,才不会碰钉子,吃大亏。

韩非子已经提出,部属不能随便向领导进言。他提出集中情况,其一,君主策划是秘密,不知情者贸然进言就会有危险;其二,君主表里不一的事情,谁把情况说破,谁就会有危险;其三,为官经历还不深,还没有得到君主的信任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那么即使谋划成功也不会受赏,如果谋划失败,反而会被怀疑;其四,在向君主进言时,如果只画大饼,毫无针对性,当仔细讨论时,就会让人反感;如果发言过于小心,就会被认为是愚笨,如果高谈阔论自己的几乎啊,就会被斥为信口开河……

韩非子所列的这些情况,其实都是由于卫队君主的脾气、好恶等进行充分掌握所导致的,这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知道事情固然重要,但是了解人更重要,如果不了解你的商界的特点,好的建议可能反而会带来坏的后果。因此,在提建议之前,下属一定不要忘了,还要仔细研究一下你的领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