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3)

“永恒之城”的灭亡之谜

公元410年8月的一天,有一个奴隶,把弹尽粮绝的罗马城城门打开了,日尔曼蛮族大军在哥德人首领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陷了这座八百年来无人攻占的“永恒之城”。虽然罗马城失守,但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还是在哥德人肆虐后收复了失地,并且苟延残喘到公元476年,末世皇帝奥古斯图拉斯被他麾下的日耳曼司令官罢黜。公元395年建立,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一至到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灭亡。

导致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不止一端。410年罗马城池惨遭抢掠只是帝国衰落的一个征状,并不是衰落的原因。事实上,哥德人只是想分享罗马人的逸乐生活,并非要毁掉这座永恒之城。许多年来,阿拉里克只是要求罗马人封他为联合统帅,给他的部下划出一些土地。后来,他看到罗马人言行不符,故意拖延,失望之中,才决定攻打罗马,几年后,哥德人在阿拉里克继承人阿瑟尔夫领导下,在土鲁斯朝廷被一位罗马访客誉为具有“希腊的典雅、意大利的优美和高卢的遵健一炉共冶”的特色。甚至在410年攻陷罗马城以前很久,哥德人就在渐渐地沿用罗马人的风俗习惯。住在边远地区的罗马人,也不断受到蛮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从日尔曼族募来的罗马士兵也越来越多,他们对罗马当然并非忠心耿耿。

罗马城失陷,对罗马的政权并非致命的打击。不过,因为那是罗马帝国八百年来的首次失败,心理上的打击难以承受,甚至比建筑物受到破坏的打击更大。所以,历史上一直认为永恒之城的陷落就是罗马帝国灭亡的象征。

1969到1976年,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一座4世纪末5世纪初的罗马人坟场里,发掘出四百五十具骸骨。经化验,,多数骨头内所含铅量高出正常值十倍,儿童的含量更高。这些人中,有的可能死于铅中毒,虽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根据当时的记载,罗马帝国的许多人患有四肢麻痹和头痛病,而这些都是慢性铅中毒的病症。赛伦塞斯特是罗马统治英国时期的第二大城市,也许能代表大部分罗马城市的情况。

罗马人有良好的供水系统,饮用水通常都用铅管输送。他们喝水用铅杯,烹调用铅锅,没有糖甚至用氧化铅调酒。一个人一生中饮食了大量的铅,就会无精打采,甚至丧失生殖能力。后期的罗马皇帝鼓励生养更多子女,大概是为了防止人口减少。即使吸收少量的铅,也会影响生殖能力,因此,这些也可能是帝国灭亡的原因吧。

另外,东罗马帝国能够延续一千年,除了其边疆较短,易于防守,国泰民安外,就是境内的铅矿较西罗马少,国民不得不使用陶杯和瓦锅。

底比斯王国之谜

在尼罗河中游,北距开罗700千米,南距阿斯旺200千米,有一座4000年前的都城底比斯。它便是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

底比斯建城于4000多年前,到公元前1555年进入鼎盛期。公元前663年亚述(今伊拉克两河流域)人入侵,城毁。后又遭希腊人、罗马人的**,再加上盗贼的挖掘和偷盗,珍贵文物被劫掠一空,仅剩下若干搬不动的建筑物留在地上。从残存的柱、廊、碑、墙基、墓室上,约略可以看出底比斯显赫的历史。

底比斯是古代埃及帝国的中王朝和新王朝的国都,历代帝王辛勤经营了1000多年,是一座“生者与死者奇妙结合”的城市。城跨尼罗河两岸。东岸是“生者的乐园”,是法老(国王)居住的地方,规模壮阔,号称“百门之城”,拥有200座城门,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内有豪华的王宫、阴森的神庙、大臣和奴隶主的府第、外国使节的宾馆、手工作坊、监狱、兵营、奴隶们的地洞、茅舍、等等。西岸是“死者的天堂”,历代帝王及其亲属、大臣都葬于此,营建了连绵不绝的陵墓群,号称“国王谷”。

“国王谷”峰峰相连,悬崖相对。从第十八王朝开国国王为自己建造第一座陵墓开始,历经500多年,形成世界上少有的王陵群。墓穴依山开凿,高低错落,布满崖坡。已发现国王墓62座,据史载还应有几座。

墓道中常见这样的文字:“你死之后,必将复生,灵不离躯体。你在人世所为,犹如一场梦。”帝王们将自己的坟墓建得极其豪华、神秘和隐蔽。墓成之日,即将建陵匠人悉数处死。

1911年人们发掘出一座从未被人触动过的陵墓,从中取出国王完好的木乃伊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从出土到运往开罗博物馆,整整花了9年时间,可见财宝有多么多!这位图坦卡芒国王(约公元前1371一前1351年)用的是黄金棺材、黄金面具、黄金宝座,还有殉葬财宝2000多件。而他不过是个毫无作为的傀儡皇帝,20岁便夭折的末代君主,那些有功有势的国王,墓中宝物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由于千百年来盗墓者的挖取,“国王谷”珍宝散失殆尽。现在开罗博物馆收藏的王陵文物,只不过是“国王谷”财宝沧海中的一粟而已。

如今“国王谷”中已有好几座陵墓清理出来供人参观。通往墓室的甬道深入地下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两壁凹凸不平,空气稀薄,光线昏暗,令人感到窒闷、恐怖。而墓室则非常敞亮,四壁的浮雕和象形文字美不胜收,左右厅室和顶壁的彩绘眩人眼目,石棺精雕细刻,复制的死者雕像栩栩如生,殉葬品比比皆是,再现了几千年前的辉煌。

除去帝王陵外,还有后妃区、大臣贵族区的墓葬群,这些陵墓数来也有四五百座。它们的规模没有王陵的大,不似王陵那么阴森恐怖,更接近凡人的生活。墓室里的壁画充满了生活情趣,再现了当年的人们吃喝玩乐、舞蹈歌唱、谈情说爱等生活场景。

为了管理保护好底比斯遗址,在遗址南半部建了一座山城卢克索,人口仅有4万,它完全是为了底比斯的旅游业而兴建的。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人,底比斯“国王谷”将会有更多的秘密被人们揭开。

王国为什么突然消失

在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安纳托里亚高原,距今310

快就吸收了其它文化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迅速发展起来,萌生了印加文化之源。

到了公元13世纪,克丘亚部落群中的印加部落开始崛起,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印加国家由大酋长统治,它与周围的部落和国家进行着和平的产品互换和社会交往。随着国势日益强大,印加国家开始谱写自己的征服史。

据传说,印加王国大酋长曼科·卡帕克带领军队,穿过利利奥高原,征服了科利亚人,最先占有了库斯科谷地;迈塔·卡帕克率军渡过河普里马克河,到达了今天秘鲁的莫克瓜和阿雷帕;此后的卡帕克·尤潘基是个英勇的武士,他率众到达了今天的玻利维亚,控制了沿海的纳斯卡人。

1438年,帕查库蒂(又称作帕查库特克)上台执政。这位印加王国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第九位统治者。他对外进行大肆扩张,屡建奇功,特别是他率军征服了阿班凯,消灭了昌卡族入侵印加的基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印加王国走出库斯科谷地并向安第斯山区扩张扫清了道路,据说,在这次征服活动中,帕查库蒂被敌人砍去了一只耳朵,他嫌一只耳朵难看,便命令工匠打造了一个金耳壳戴上。后来他又觉得独自如此过于显眼,于是便下令所有贵族都必须戴上金耳壳,在战胜了昌卡部落后,他又率军征服了卡哈马卡、纳斯卡、利马和奇穆等地区。他的南征北战使印加的疆域版图不断扩大,最终完成从早期奴隶制王国向帝国的过渡。继帕查库蒂之后,印加王卡帕克·尤潘基开始向北扩张,取得了基多,向南推进到了今天智利中部的毛莱河。

印加部落经过近百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的各个部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中央集权帝国。16世纪初的印加帝国以秘鲁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尔的大部分、玻利维亚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达智利中部的毛莱河,东南亚马逊河丛林地区,西濒太平洋,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以上。由于印加帝国是美洲空前强大的帝国,被后人称之为“新世界的罗马”。因此,印加人也就成了“新世界的罗马人”。

宗教在印加帝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印加人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力,更崇拜太阳神。印加帝国的统治者把印加部落的主神——太阳神强加给安第斯山地区的各族人民,要他们信仰和崇拜,同时又允许保留和继承各部落与村社或者家族的各种宗教信仰。

图腾崇拜的残余是最为古老的。印加入崇拜一些被认为是神圣的草、木和动物。动物主要有美洲豹,还有南美兀鹫、大鹰和猿。某些村社地区以动物命名。植物的宗教化身,首先是玉米神和马铃薯神,因为这两种农作物在印加人的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

瓦卡崇拜也是最为普遍和较原始的宗教。瓦卡崇拜同祖先崇拜联系极为密切,它把氏族祖先神演化成公社土地神和一般地方的保护神。瓦卡就是崇拜圣地或圣物,或者说是崇拜能引起人们崇敬之心以及能使人联想起传说中的历史事件的地点,如山岳、岩石、河流、湖泊、泉水和山洞等等。有的地方被看做是一个部落或村社的起源地,因此,人们经过此地时,都要唱哀歌进行祈祷。有些瓦卡崇拜已成为一种习俗而保持至今。如一条道路上的某一处被认为是地方神的所在地点,行人经过该地时就把一块石头加在多年堆起来的石头堆上,以求地方神保佑行人一路平安。还有些地方,如桥梁、河流、岩石,或传说中英雄首领的墓地,也成为瓦卡崇拜的对象。譬如,库斯科附近山上的一些石头,被认为是曾变成人来帮助帕查库蒂打败昌卡人的圣物,所以,这些石头就成为受崇拜的神。库斯科的瓦纳考里小山上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人们认为它是传说中印加始姐的兄弟卡奇变的,这块石头也就成了印加青年们举行成年仪式的圣地标志。库斯科附近的帕卡里——坦普岩洞也被当做瓦卡祟拜,因为,它是传说中印加首领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

印加人祟拜木乃伊之风也很盛行,这与崇拜祖先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把木乃伊埋葬在用岩石凿成的坟墓里,木乃伊穿着盛装,戴着首饰,旁边放有日常用品以及食物和劳动工具。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保存着。它们在庙宇里受到崇拜。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它们去游行,以示神圣。印加人认为国王的木乃伊具有超自然的威力,所以,人们出征时常常把这些木乃伊抬到战场上,以示祖先之威,相信战争定会因此取得胜利。

印加人还热心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各种星辰和星座都被看做是神。印加人同样崇拜地球和海洋。据传说,两个蛇形的神话人物能够联系宇宙中几个不同的世界。一条叫做“亚库玛玛”的蛇。到达地面时就变成大河,经过天界时就变为闪电,它被认为是水神,威猛无比。另一条叫做“萨查玛玛”的蛇,有两个头,能直立缓行,像棵老树。它到达天界时就变成彩虹,成为肥沃富饶之神。这两个神都受到印加人的热烈崇拜。

大地母亲崇拜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大地母亲叫帕查·玛玛。在奇楚亚语中,帕查就是土地,在今厄瓜多尔境内的印第安部落叫做“依圭”。大地母亲崇拜是地方性的,在每个地方,人们都把大地母亲当做自然界的女主人,无论土地的收成、骆马的繁殖和经济的繁荣,都取决于她。在专门的节庆时,人们用玉米和马铃薯做成类似妇女的形状,来作为他们的保护神。

无论是图腾祟拜、瓦卡祟拜,还是木乃伊崇拜、大地母亲崇拜。它们都有共同的属性,都是地方性的原始宗教,是地方部落意识的体现,也是安第斯山各地区人民的潜在意识。它们在印加向统一帝国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太阳神本是印加部落之神,后上升成为全国的主神,它在印加语中有几个不同的名字:因蒂、维拉科查和帕查马克。太阳神的形象,一般是人形,面部如金盘,光芒四射。太阳神的三个名字反映了人们对它崇拜的不断政治化的过程。印加人传说中的

中偶然挖掘到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狮子和一个刻有图案的盆子。马蒂埃此行的目的就是以此为线索,进行考古挖掘。

1964年9月13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不久,一块玄武石雕刻成的无头男人像被发掘了出来。雕象的两肩之间,刻有阿卡德楔形文字,译成现代文是:“埃伯拉国王伊贝特·利姆,把这尊雕像贡奉给阿斯特尔神殿。”这行字迹令马蒂埃激动万分。挖掘出的各种文物表明,他们找到了古埃伯拉王国古都的遗址。

考古队先是在古都的一个房间内发现了大约1.5万块泥板文书,随后,又在另外两个房间里找到了大约1.6万块泥板文书。数量多得惊人的泥板文书让马蒂埃目瞪口呆。

泥板义书上写有成千的人名,5000多个地名,其中提到较多的是启什(KISll)和阿达卜(Adab)。有一块泥板文书上写有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这些城市都是历史学家闻所未闻的。另一块泥板文书上写有70种动物的名称。一些泥板文书上还写有很多指令、税款和纺织品贸易的账目以及买卖契约。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埃勃拉王国的工商业相当发达。

由于泥板文书的被认读,一个文明古国的秘密逐渐展示在现代世界面前。从大量泥板文书中可知,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埃伯拉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国家,它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附近一些村庄和城镇而形成的,故被学者称为“城邦国家”。到公元前2300年前后,埃伯拉王国达到顶峰,成为拥有近30万人口的大国,仅在中心城市里便聚居着约3万多人。为了继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控制幼发拉底河流域,埃伯拉频繁地发动战争,侵占邻近的城市。有一块泥板文书上列举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有些学者猜测,这260座城市可能曾被埃伯拉的军队征服过。其中有个叫马利的城邦国家,泥板文书中有500多处提到它,明确地记载下了它是如何在埃伯拉强大的军队面前被征服的。然而,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间,埃伯拉却在与另一大强国阿卡德的战争中两次败北。埃伯拉城先是被掠夺一空,继而被彻底烧毁。此后埃伯拉虽几经兴衰,却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强盛,到大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埃伯拉王国消失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埃伯拉王国灭亡的全部原因是什么?埃伯拉人的去向及其后裔何在?当今那一种文化是埃伯拉文化的继承者?

大津巴布韦的千古悬念

距离津巴布韦南部维多利亚堡东南大约27千米,靠近凯尔湖处,有一个名叫大津巴布韦的古建筑。人们至今对它的来历众说纷纭。说起大津巴布韦的发现,得首先提提猎人伦德斯。

伦德斯的惊人发现

公元1868年,葡萄牙猎人亚当·伦德斯到凯尔湖边狩猎。一天,他追逐一头野兽,穿过了一片树林。忽然眼前一亮,在一片开阔地前面的小山坡上,他发现了一座黑黝黝的城堡。

伦德斯小心翼翼地走进这空无一人的古城堡,好奇地打量着。这里已成了废墟,根据依稀可辨的字样可知,这里原叫大津巴布韦,在当时曾是一个热闹的去处。伦德斯看到:大津巴布韦有一个椭圆形的建筑物和一个如同卫城一般的堡垒。整个大津巴布韦的建筑异常精致和整齐:椭圆形的建筑物实际上是一座小城,城墙高9米,长256米,墙壁是用坚硬的花岗石砌成的,石块排列得非常整齐,虽然没有采用任何粘合剂,但石块与石块接合得很严密,城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扇门,门的顶部用花岗石砌成拱形。令人费解的是,小城的东南部还有一道平行于城墙、与之相隔1米左右的石墙。墙与墙间的通道竟有100米长。通道的尽头是一个半封闭的院子,院子里竖着一座9米高的锥形石塔。,

小城外面的悬崖上,古人们找出了一条小道,顺小道而上可以到达卫城,卫城在小城90米高处,城墙有10米高,五六米厚。登上它,可以鸟瞰四处,将小城看得一清二楚。更令人惊叹的是,小城和卫城的墙上都雕着精美的图案。

伦德斯回去以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朋友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远近许多人都知道了此事。一时间,考古学家和欲先睹为快的人们全都拥向这片寂静的山林。

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大津巴布韦曾经繁荣兴起过的说法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能掌握如此高超的建筑艺术?他们又是怎样懂得几何学、物理学等高深知识的?还有,他们为什么要造古堡?造了以后为什么又要放弃?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人们。

地质学家的骗局

1872年,一位名叫卡尔·莫克的地质学家来到了大津巴布韦,胡乱发掘一番以后,便萌发了制造骗局的念头。卡尔·莫克回去以后,竟扬言自己在大津巴布韦有了惊人的发现,弄清了古堡的来龙去脉,他信口胡诌:公元前10世纪,古埃塞俄比亚国的女王,一年好几次要去耶路撤冷看望犹太国王所罗门。途中,为了便于休息,女王便兴师动众,造了一所椭圆形的行宫,这所行宫就是大津巴布韦古堡,古堡的椭圆形小城,便是模仿女王在埃塞俄比亚国内建造的行宫建成的,而古堡遗址中的卫域,便是仿照所罗门王所住的耶和华殿所建造的。

卡尔·莫克的这些胡言乱语竟使不少人上当受骗,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大津巴布韦,四处挖掘根本不存在的所罗门王的宝藏。可是,他们连宝藏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这才发现自己听信了谎言。

一些人以为,没有宝藏,黄金总能找到一些吧。可是,他们折腾了很长时间,什么金子也没有找到,于是便深深痛恨谎言的无耻。

20世纪40年代,一些科学家陆续来到大津巴布韦,再度对它进行详尽的考察。然而,在对考察结果的评价上,人们又产生了分歧。一些人认为大津巴布韦是来自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成的,而非洲本地人在当时尚处于愚昧状态,他们根本造不出如此漂亮的城堡。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大津巴布韦是非洲人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