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3)

洪荒时期的文明之谜

按照通常的规律,文明的呈现是复合的整体。这意思是说,复活节岛上不应当仅仅只有这些巨石人像,而应当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文字等文明产物。

据罗格文等的回忆录介绍,当他们登上复活节岛时,曾在石人像附近发现大量刻满奇异象形文字的木板。

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于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象形图案更超于符号特征。它的笔触的粗细、深浅,似乎都表示着某种含意,而且整个如同密码似的书写排列方式,都仿佛表现出某种波动般的节律感。

由于后来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这种为复活节岛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烧毁。这些传教士说木板文字是“魔鬼的咒语”。这种愚昧绝顶的行为,使今天的研究者们大感遗憾。因为迄今为止收藏于世界各博物馆中的这种木板文字,总共不超过10块。其书写的内容,各国科学家运用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先进手段,都未能解读。

复活节岛这个远离大陆的火山岩堆成的孤岛,似乎不可能有大陆文明光临过它,岛上居民居然能创造出令今人还难以破译的古怪文字,这不能不让人们感到奇怪。按常规来理解,一个能创造出文字的民族,它应当具备伴随文字出现的其他文明来,可惜除了难以解释的巨石人像之外,谁也找不出与创造文字相适应的其他文明的痕迹。

岛上居民的肤色还颇复杂。说明这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小岛。可是罗格文记述这些见闻的时候,岛上总共才有数百人口。数百人口又混杂着许多种族的人,真是让人疑窦丛生。

现代研究太平洋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应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其根据就是库克船长说到的岛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语言,保留着南太平洋群屿的音韵。说明复活节岛居民的种族,应源自波利尼西亚群岛。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复活节岛远离亚洲,而十分靠近南美洲。作为整体情况而言,波利尼西亚是人类较晚迁人室居的地区之一,据研究波利尼西亚的历史不可能早于公元九世纪,而复活节岛的考古调查表明,它最早在公元十四世纪之后才有人居住,而更多学者认为复活节岛只是在公元1500年或1600年之后,才有人迁入居住。这距1722年荷兰人首次到来仅l00多年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岛民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雕石工程。

这显然太荒谬了。

的确,从人种学角度入手,似乎可以找到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途径。

从宗教比较方面入手的学者们发现,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颇似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表现的鸟“人”,也是鸟首人身,大而圆的眼睛,长且弯的嘴啄。同时,从生活习俗方面加以比较,又能发现复活节岛与所罗门群岛的相似之处。复活节岛举行庆典时,主持人必须把头发剃光,把头染红。所罗门群岛也有染发习俗,而且由来已久。并且相当普遍。而复活节岛只有在举行庆典时这样做,这部分学者因此指出,复活节岛的鸟人崇拜和染发习俗,是受所罗门群岛的影响。

此外,复活节岛居民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都有把耳朵拉长的习俗。罗格文就曾看见复活节岛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这种习俗也表现在雕刻艺术上,譬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长长的耳朵。而长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罗门群岛就更常见了。

然而,这些零星的材料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应起源于南美大陆,拉长耳朵的习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传。

而像托尔·海雅尔达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远洋,他则坚持认为复活节岛的先民应来自秘鲁。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耸立在复活节岛四处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蒂亚瓦纳科。因为那儿发现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逊的造型,面目清苦的面容,与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如出一辙,但两地隔着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里的路程,这种空间的阻碍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弗朗西斯科·皮扎罗,率兵进犯印加帝国(今秘鲁境内),当他向当地印第安人询问蒂亚瓦纳科的情况时,他们告诉他谁也没有见过这座灿烂的文明古城——蒂亚瓦纳科毁灭之前的情形,因为它建设时,整个人类尚处在漫漫长夜的洪荒时代。

从这个残存的线索中,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倘若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亚瓦纳科的影响,那么,是谁把设计蓝图,加工办法和吊装设备带往遥远的太平洋中部,一个小小的荒岛?很显然的是,原始的士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传播这种文化的又是谁呢?

复活节岛留给世界的是一片哑谜。

复活节岛上仅生活着一千多居民,而在罗格文来到之前,小岛仅有数百人,岛上没有树木。无法以采集度日。狩猎也不可能,因为岛上除了零星的鸟类之外,成群的老鼠便是岛上的惟一动物。

岛上的土著居民以近海捕捞为业。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视野内,除了大海、太阳、月亮以及星星之外,就别无他物了。愚昧当然和蛮荒有关系。

然而,复活节岛上的居民称自己世居的地方为“特一比托一茨一特一赫努阿”,意思是“世界的肚脐”。

多么令人惊奇的一种叫法!

假如我们能远离地球,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我们将惊讶地发现,岛上层民对自己居住地方的叫法完全没错。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中部,正是世界的中部——肚脐!

难道,岛上的居民曾经从高空俯视过自己居住的地方?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肯定有人曾经从高处俯瞰过小岛,并把这些告诉岛上的士人。问题是这些人又是谁呢?

问题似乎已经清楚了。要离开地表,从高处俯视地球,必然要搭乘飞行器。古代人是不可能拥有飞行工具的。能拥有飞行器的只能是那些来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

如果人们不相信是外星球智能生命创造的话,那么,复活节岛的文明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现今又在何方呢?

改写历史的史前文明

位于黑海之滨的保加利亚城市瓦尔纳,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它有着连绵数里的沙地海滩,是东欧著名的避暑胜地。这座海港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它建于公元前572年。但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个估计太保守了。瓦尔纳的历史确切些说,已有6000多年!这座古城重现于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亚的文明发展史大大提前,并使之可与苏美尔、埃及、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历史观的这一重大变化,却是由现实生活中一件极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

1972年秋天,瓦尔纳城郊一家工厂的一位名叫雷科·马里诺夫的拖拉机驾驶员在为铺设地下电缆挖沟时,在地下1.5米处意外地发现了一些亮闪闪的金属碎片(它们各有4寸见方),和因生锈腐蚀而呈深绿色的铜制工具,以及一堆隧石断片。马里诺夫感到事关重大,他立即把这批发现物送到瓦尔纳的国家博物馆。经测试鉴定,其中一把铜斧是保加利亚史前时期青铜时代(约公元前5000到前3000年)的遗物,而发亮的金属碎片是黄金打制的手镯等装饰品的残物,隧石工具断片也是史前时代的。这样惊人的发现在保加利亚从未有过,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瓦尔纳博物馆和索菲亚大学联合组成了考古发掘队,由年轻的优秀考古学家伊万诺夫负责组织和指导,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探查发掘出一处史前墓穴。在墓葬物品中有许多是制作精美、用料讲究的工艺品,人们看后很难相信它们竟出自于史前时期的工匠之手。经初步测定,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的遗物。伊万诺夫和他的同伴们为此万分欣喜,他们自豪地认为,在瓦尔纳所从事的发掘工作,其历史价值完全可以同德国考古学家海因利希·施里曼在19世纪中叶发现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意义相比。

但在发掘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保加利亚的考古学家们注意到一个值得深究的现象,但又感到困惑不解。这就是:在出土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工艺装饰品。在斯塔拉·扎戈拉城附近还发现了一座古代铜矿遗址,以及熔铜的坩锅和铸型的石模。可见当时的居民已熟练地掌握了冶炼和翻铸的技术。但问题在于,这种技术是保加利亚人的远古祖先自己发明出来的,还是由其它古文明地区的外来者导入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保加利亚和其它国家的绝大多数学者倾向性的意见是:冶金术的基本技法最早是从埃及和苏美尔产生的,其后传到爱琴海地区。在19世纪发掘的特洛伊、迈锡尼、伦梯斯和克里特等爱琴文化遗址中,都可以看到早期青铜时代的铜制工艺品。而保加利亚的冶炼术,则可能是从爱琴海地区传导过去的。

但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考古学教授科林·伦弗罗,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1978年,他来到保加利亚做实地挖掘考察。通过对瓦尔纳地区和马里察河谷地区墓穴随葬品的发掘和鉴定,他提出保加利亚的青铜时代要早于爱琴海地区的同一发展阶段,这里的古代居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了熔冶技术。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古文明地区有它自身的独立起源,而不是受到中东和爱琴海古代文明区域的影响才发展起来的。伦弗罗的观点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因为此说一旦成立,不仅保加利亚的历史,而且全世界的历史都将重新大大改写。

与保加利亚史前文明的起源问题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个地区的最早居民是当地的土著人还是外来移民?这些人在漫长的史前时期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生活的?

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分析,多数学者认为保加利亚人的祖先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从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迁移过去的,他们以小股移民的方式散居在巴尔干地区。保加利亚的最早居民以经营农业为生,但在石器时代手工业的生产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斯塔拉·扎戈拉城在石器时代的一个定居点遗址中,就发现了用不同颜色的海滩贝壳串连而成的项链和色彩斑斓的陶器制品,其产生年代约为公元前5500年。而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时,由于青铜时代冶炼业的出现促使手工业和采矿业生产获得了重要的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面貌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公元前1200年后的数百年间,保加利亚古代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即色雷斯人统治的民族部落时期。

在现今保加利亚西北部的瓦拉察一地发掘的色雷斯人部族首领的墓穴,向人们展示了当年色雷斯人的一些生活场景,它包括三外墓葬点,其中主要一处陵墓由两间墓室组成,在前室入口处停放着一架装饰豪毕的四轮马车。引人注目的是,三匹拉车的马连同银制的马具也成了殉葬品。在马的骨骼旁边还有一位女子的骨骼,肋骨间插有一把已生锈的利矛,这显然是当殉葬人反抗时有意加害的。主墓室内摆放着部族首领和他妻子的棺材。部族首领年为30岁,身上配有全副盔甲、短剑以及装有70支箭镞的箭筒。其中头盔做工尤为精细,样式也与只露有两眼的希腊式铜板头盔不同,它依照人的五官位置雕刻成面形图案,甚至头发、眉毛也清清楚楚。首领妻子的随葬物品,其工艺精湛更是令人叫绝。其中金制的月桂树叶花冠,恐怕只有中国古代的皇后之冠可与之相比。但这位年约18岁的“王后”竟也死于非命,一把利刃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骨!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考察,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色雷斯人部族实行一夫多妻制,首领或武士在预感到死神将至时,命令族人杀死他们最宠爱的、也是最漂亮的一位妻子作为陪葬者。从这种非常荒谬和野蛮的规定中,人们也不难看到色雷斯人部落首领的权威性和父系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

奇怪的是,色雷斯人在保加利亚史前文化的舞台上做了一番颇有光彩、颇有建树的历史活动之后,却不知何故地突然中断了他们的英雄业绩。有人猜测他们可能迁徙到欧洲其它地区去了。也有人推断是外敌入侵战祸所致。但这些说法都缺乏可信的证据。相比之下,倒是希腊大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意见,对探讨这个问题有些启发。他说:“色雷斯人是继印度人之后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如果他们由一人统治,或如果他们内部一致的话,那他们将攻无不克并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但他们却不能团结一致从而失去了这种可能性,这也是色雷斯人衰落的原因。”

保加利亚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仅瓦尔纳一地发现的金制或铜制器物,已达2000多件。人们还在乌尔奇图姆发现了欧洲大陆青铜时代最大的黄金储地。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一定还会有更大的奇迹出现,到那时人们也许才能够对保加利亚史前文化成就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做出准确的评价。

耶稣死而复生之谜

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么关于他的死,又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据《圣经》、《新约》中的“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3天,重新复活,并一再在门徒面前显现,因此使四散的门徒重新鼓起勇气,聚集起来,获得了耶稣之死不是终结而是死而复活的信念。不过这样说法自近代以来一再引起人们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大卫·F·施特劳斯就在《耶稣传》中指出:“耶稣之死的真实性,不可能从他被钉十字架这一方面得到充分证明,而只能从他之复活缺乏证明予以说明。说耶稣还继续活着是没有历史资料可证明的,但如果认为他真的死了,那边只好把十字架之死认为是真的死了。”英国学者卡本特认为:“有关耶稣处死的情形,福音书的记述大都是为了显示其如何在细节上都实现了《引日约》的预言。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是《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也有不少神学家和科学家用各种方法对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一块坟布进行测试与检验考证(据说这块坟布曾包过耶稣的尸体)是真是假,众说纷纭。

不过,在本世纪出版的两本书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另辟捷径,对耶稣的身世作出了标新立异的解释。1982年英国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圣族与圣杯》一书,由英国人H·林肯、美国人R·利以及新西兰人M·贝京三人合作撰写。作者历经数年的实地考察及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后认为:耶酥并不是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个觊觎以色列王位的犹太贵

族,其娶了一个名叫玛丽·玛格达琳的女子为妻,并生有子女数人。因为参与贵族争权斗争遭到失败后,被迫流亡到高卢(法国古称)。为了防备政敌的谋害,他将妻子儿女留在高卢,并捏造自己被判刑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只身潜返祖国。他的后代在高卢生活繁衍,并在公元5世纪时成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者。至公元11世纪末,耶稣的后裔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创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戈德费鲁瓦·布隆即为耶稣后裔,关于耶稣家族的血统就被称为圣杯——血统,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会锡安山隐修会所保存。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达·芬奇、波义耳、牛顿、诺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该地首领,甚至戴高乐也是该会成员。锡安山隐修会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稣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声称悬挂于天主教堂的圣母像,并非耶稣母亲之像,而是其妻玛丽·玛格达琳的画像。此书所披露的耶稣身世轰动了欧美,被西方书评界称之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著作”。该书至1986年便已连续印行了6版,仍畅销不衰。

与前书天方夜谭式的奇论不同的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学者H·凯斯顿在1983年写出了《耶稣印度》一书,提出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说法。该书是作者自1973~1983年间数次在东方(士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游历、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耶稣在幼时为躲避罗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在那里学习佛教教义,12岁以后又到印度继续深造,10年以后(约公元6年)才重返故乡以色列,自称拿撒勒人耶稣,并从事创立基督教及传教活动,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恐慌,后被总督彼拉多逮捕,判处受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受尽了折磨,为了营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给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药物,造成了耶稣假死(如同莎翁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假死的情节一般。而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深谙此道)。后由富商约塞夫买通了当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稣“尸体”,并用解毒药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复活”。耶稣治好伤病之后,曾多次在其门徒面前“显现”。此后便在叙利亚、波斯、土耳其一带秘密传教,直到16年之后,携其母亲一起到印度克什米尔定居,以“约兹·亚萨夫”之名著称。据说曾到北印度、中国新疆等他讲道授经。以年逾八旬的高龄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善终。至今斯利那加旧城中央仍保存耶稣的陵墓,名为“先知约兹·亚萨夫之墓”。每年还迎来成百上千的香客朝圣。

争论了2000年,仍是耶稣的同时代人所提出的一个问题:那稣是否真的死后又复活过来?

沙皇的未解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13位沙皇,后人称他为“神秘沙皇”、“北方的斯芬克斯”。他统治的时间尽管不长,却给后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的父亲保罗是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与情夫萨尔蒂柯夫一夜风流后的产物。保罗出生后,女皇就对这个不该出生的儿子极其冷淡。保罗成人后,母子关系更加紧张,相互都避免在公开场合见面。孙子出生后,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身上的母性突然复苏,给了他连自己儿子保罗都没有得到过的母爱,百忙之中还亲自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她认定这个新生儿将取代保罗成为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她亲自为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希望他将来有俄国古代名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和功业。

亚历山大长大后,逐渐察觉到父亲与祖母间的严重不和,从而被迫在两人之间周旋。他很清楚,头戴皇冠的祖母可以给他一切,所以他努力讨取祖母的欢心,常常以自己的聪明和机智博得祖母的夸奖。

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到了垂暮之年,更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看成大事。她在宫中曾公开表示:“只有孙子亚历山大继位才能善掌朝纲。”亚历山大知道此事后,立即给祖母写信表示心领神会。同时他也给父亲保罗写信,在信中提前称他为“皇帝陛下”,表示宫中所传,实为谣言。

女皇私下秘密起草一份诏书,宣布废除保罗的皇位继承权,立亚历山大为未来沙皇。她准备在1796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诏书,晓谕天下。然而突然的事变使亚历山大的希望落空,荒**无度的女皇突然于1796年11月4日中风,命在旦夕。保罗闻讯后立即赶到宫中,到处搜查传闻已久的秘密诏书,最后在女皇梳妆台找到诏书,并付之一炬。11月6日,显赫一时的叶卡特琳娜女皇去世,保罗在苦苦等待34年之后,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俄国在保罗的恐怖统治下,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1801年3月11日晚11时,朱波夫、本尼格森带领亲信杀气腾腾地冲进保罗卧室宣布:

“陛下无力掌管国家,请在退位书上签字。”

保罗死命拒绝,烛光熄灭,黑暗中,有人将军缓带套在保罗脖子上,几分钟后,保罗就一命归西。俄国开始了亚历山大统治时期。

保罗一世死于非命已属公认,但亚历山大是否参与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亚历山大直接参与密谋策划活动,甚至其弟君士坦丁还亲自参加了3月11日晚的暗杀活动。这种说法属传统说法。

其二,亚历山大事先了解谋杀活动,但未加制止,置身事外,静观其变。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其三,认为无论出于人伦纲常,还是出于父子亲情,亚历山大都不可能参加密谋活动。理由是亚历山大与保罗父子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保罗即位初就颁布嫡长子皇位继承法,并已在法律上确定一了亚历山大的首席皇储地位,因此亚历山大没有理由违反天条。

亚历山大执政后,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击败拿破仑入侵,这使他声名远扬。可是,卫国战争胜利不久,他便走向反动。在国内,他任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日益推行极端专制主义的政策,以致国家动乱不已。在国外,他伙同奥、普组织所谓“神圣同盟”,充当镇压各国人民革命的刽子手。

在生活中,他逃避现实,笃信宗教。但痛苦似乎总是纠缠着他,使得他思想日益阴暗。这时,恰适莫斯科洪水泛滥,房屋严重损失,500多人因此毙命,与此相似的洪灾,在亚历山大出世那年也曾发生过。这种巧合,在他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视为“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因为,父亲的死多年来就一直是缠绕在他心头的心病。

精神濒临崩溃的亚历山大,为了摆脱内心忧惧,于1825年9月同皇后伊丽莎白去亚速海海岸的一个叫塔冈罗格的小镇去休养。不久,俄国皇室发出讣告:沙皇陛下在休养地因病驾崩,终年47岁。

他的死,引起了一连串的疑问。

第一,为什么沙皇会选择此处为休养地?这个塔冈罗格的小镇一侧与风沙不断的大草原毗邻,另一侧紧挨着臭气熏人的亚速海。

第二,在皇后到达前,亚历山大什么体力活都干。他说:“要习惯于过另一种生活。”所谓“另一种生活”作何解释。

第三,10月末,亚历山大喝了杯滚烫的伏牛花果子露,从那以后,他便一直觉得身上有些发烧。11月初,病情略有好转,但还有种说法是他的病清正日趋严重。19日,突然传来了沙皇驾崩的噩耗,他是怎么死的?

第四,被召去治病的10名医生中,只有两名在证书上签字。病情报告中所述亚历山大病况,又多处与实际情况相悖,证明书中说他患的是间歇热,因而肝脾肿大,但沙皇实无此病,两天后即21日,人们参加了他尸体防腐典礼,然而,死者的面目已经完全腐烂,人们已无法辨认出这位昔日沙皇的仪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开,而且灵枢迟迟不能运回首都。当沙皇家人向遗体最后告别时,普鲁斯亲王对死者的模样大吃一惊……种种情形都不合情理,这是为什么?

就在沙皇死后不久,传说和猜测不胫而走:有人称,沙皇已乘一艘英国船去圣地巴勒斯坦朝圣去了;也有人传闻,沙皇被哥萨克人劫走藏匿起来了;还有人透露,沙皇已秘密前往美洲。尽管众说纷纭,但都一致认为沙皇未死。1921年,苏联发掘亚历山大的棺材,发现里边竟空无一物。历史学家设想,这位“替身”的尸体已被悄悄搬走了。

沙皇死了10年以后的一天。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雍容高雅,仪表超俗,自称费道尔·库兹米奇的老人。他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警察问他,他对自己一无所知。据说他的外貌极似亚历山大。按法令,他被罚20大板,随即流放西伯利亚。先是不断迁居,最后由一位富商克罗莫夫的资助才有了自己的小屋。

这位库兹米奇博古通今,对重大政事了如指掌,他常谈论莫斯科大主教菲拉雷特,修道院长福狄斯,历数库图佐夫元帅的赫赫战功,描述俄军开进巴黎的盛况,甚至还记得当时沙皇的左右人员。人们相信,这位名叫库兹米奇的老人一定曾与政界要人有过密切的交往。有人说,他在某一段时间内常收到一个名叫玛丽·菲欧多果夫娜(亚历山大一世的母亲)的女人寄来的钱和衣物。还有一位农民说,伊尔库茨克的主教曾亲自来看望他,并同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他的举止也酷似沙皇,喜欢将拇指插入腰带中间。亚历山大一世的长子以及亚历山大三世的幼弟,曾前来拜访这位长者。一位随行的老兵曾当着库兹米奇的面失声喊出:

“这是我们的沙皇。”

还有一件事情,令人们百般迷惑。他收养了一个孤女,很像亚历山大与其情妇的孩子。当村民为她说媒时,库兹米奇总是拒绝。

他说:

“你的身份高贵,将来可以嫁一个军官。”

他介绍养女走访名门望族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接见了她,并询问了她养父的诸多情况。后来,这位养女果然嫁给了一位军官。

库兹米奇死于1864年1月20日。直到临终前,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遇到有人恳求他透露自己的身世时,却总是用“上帝会认出自己的亲人的”这句重复无数遍的老话,来回答别人的期待。

死后,人们为他建了一个小祠堂,墓碑上写着:“这里安葬着上帝的选候——费道尔·库兹米奇。”“上帝的选候”,正是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后正式接受的称号。

此外,还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问题一,一位曾参与治疗亚历山大的医生,从不参加每年11月19日纪念亚历山大之死的祷告仪式:而1864年1月21日,他却为亚历山大的亡灵祈祷,他流着眼泪说:“沙皇这下可真是死了!”

问题二,在亚历山大二世的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人看见不知何故,却挂上了库兹米奇的画像。

一切似乎很清楚了,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与上述看法截然不同的见解,提出许多疑问。

(一)当时伊丽莎白皇后身患严重的肺病,已离死期不远,亚历山大一世同她重修旧好后,对她一片深情,十分体贴,绝不可能出于一时冲动将她弃之不顾。就算要走,也要等皇后去世后再作打算。

(二)如果沙皇出走是酝酿已久,为什么未在离去前妥善解决继位人人选问题呢?

(三)沙皇如果施行掉包计,运回一具与他外表相似的尸体,一定得有许多人相助,其中必须包括军官、医生、秘书以及伊丽莎白皇后本人,皇后在最后时刻一直守候在病人的床前,沙皇死后,她即给母亲和皇太子等亲人写了悲拗欲绝、令人肝肠寸断的信件。她不可能会如此镇定地演出这样一场令人心碎的闹剧,也做不到仅仅为了避免外人怀疑而整天以泪洗面。

(四)亚历山大一世的侄孙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在仔细翻阅了皇宫秘密档案之后,也断定亚历山大一世确实在塔冈罗格驾崩。他认为,以亚历山大性格特点,他不会有如此雅兴,演出这一闹剧。沙皇当时已经人到中年,如此不计代价,无牵无挂地去苦修苦行,实在与他性格不相符合。

如果掉包计纯属奇谈,那么势必要辨明那位突然出现的长者费道尔·库兹米奇究竟是何人。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大公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他倾向于认为这位长者原是保罗一世的私生子、海军军官西蒙·维利基。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原是禁卫军骑兵队的军官乌瓦洛夫。据说乌瓦洛夫于1827年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位长者只是一个为了改换环境而背井离乡的俄国贵族。

费道尔·库兹米奇果真是亚历山大一世吗?沙皇灵枢里躺着的只是他的替身吗?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示巴女王之谜

世界上有史以来再版次数最多、印数最多的书,恐怕要属《圣经》了。它既是文辞优美晓畅的文学佳作,也是读来饶有兴味的历史故事集。尤其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旧约全书》,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颇为难解的历史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示巴女王是否确实存在的问题。

《旧约·列王记》第10章和《旧约·历代志》第9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叶,当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治理下国泰民安、兴盛至极的时候,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罗门的智慧和声名,在庞大的护卫队陪同下,带着香料、宝石和黄金,浩浩****地抵达耶路撒冷,拜见以色列国王。她向所罗门表示敬意,献上厚礼,并提出一些难题让对方回答。所罗门机智的回答,更让示巴女王钦佩不已。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也热情相待,并在她回国前回赠了礼物。这段简短的记述非常精彩,示巴女王的出现引人注目。但是,这位女王来自何方?出身于哪个民族?《圣经》里对她再无其它描述,甚至她的名字叫什么也无从得知。但从女王携带的礼物来看,她统治的示巴王国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度。《旧约·以西结书》第27章也明确提到,示巴王国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圣经》中偶然闪烁的神秘色彩,引起了历代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和民间艺人的极大兴趣,由此而产生的种种臆想、传说,更显得浪漫离奇甚至荒诞不经。

在中世纪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里,示巴女王被说成是预晓耶稣将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据传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桥。她的幻觉中突然闪现出救世主将被人用这座木桥上的板木钉死的可怕图景。于是她绕道而行,并虔诚地向这座桥祈祷祝福。所罗门得知这个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桥板取下深埋地底,以为就此万事大吉了。却不料后来仍被人挖了出来,成了恶人加害耶稣时所用十字架的板材。

除了这种神乎其神的传说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中,时而作为美丽的女王形象出现,时而又作为丑陋的女巫形象出现。在西欧许多国家的哥特式教堂里,人们

仍可以看到表现内容截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国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还令人不解地被塑成一位跛足者。这究竟是有史实依据的人物特征描绘,还是随意的艺术处理,就无从得知了。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示巴女王的形象基本上是被丑化了的。在犹太教的传奇故事中,示巴女王被描绘成有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形象,并把她比喻为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妇。而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贬斥,她被称为“比尔基斯”(意为妖怪),说她所行之事对人类来说大都意味着灾难。

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示巴女王的想像与描写,但同样是褒贬不一。在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笔下,示巴女王是**隐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纪著名诗人叶兹的诗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赞美的主题。

不过,在许多国家的民间传说中,示巴女王更多地还是被描绘成天生丽质、聪颖不凡的动人形象,并传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见到她的时候,为其美丽的外貌和端庄的仪表所倾倒,两位互相爱慕的君主还结成了金玉良缘。埃塞俄比亚的民间传说中说,虽然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一见钟情,却无奈女王对他无意。后来,所罗门设计引诱.才逼迫女王成婚。他们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随示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长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谒父亲,并被封为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这个非洲古国的末代君主。著名的海尔·塞拉西皇帝在位时,还以自己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的嫡传后裔自居呢。

有关示巴女王的这种种传说尽管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都缺乏可靠的依据。示巴女王是否确有其人,至今还是一个谜。

埃及艳后死因之谜

伊酮莎白·泰勒在《埃及艳后》中饰演的埃及女王的原型为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她令人倾倒的姿色,狡黠的手腕,传奇风流的一生,统统让人难忘。

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里奥帕特拉五世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她是马其顿人的后裔,美貌出众,姿色超群。

公元前5l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按照遗诏和当时法律规定,2l岁的克里奥帕特拉和比她小6岁的异母弟弟结成夫妻,共同执政。由于在宫廷斗争中失败,公元前48年,她被其弟逐出亚历山大城。她野心勃勃,在埃及和叙利亚边界一带招募军队,准备回埃及跟弟弟争夺王位。

此时,适逢恺撒追击其政敌庞培来到埃及,他以罗马国家元首的身份,对埃及王位之争进行调停。在此过程中,克里奥帕特拉的一个党人想出了一条巧计:把女王包在毛毯里,然后派士兵化装成商人,把女王抬到恺撒的行馆。当时恺撒还以为是行囊,打开一看,使恺撒又惊又喜,出现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具有维纳斯女神般的黄金身段、妩媚绰约的风姿、甜美艳丽的女子——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恺撒立刻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两人一见钟情,为后世留下了知己**的国际政治佳偶。

克里奥帕特拉夜闯军营的“壮举”,后来自然得到了满意的回报。她成了大权独揽的埃及女王。不久,克里奥帕特拉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或恺撒·里昂。

公元前47年9月,恺撒在平定小亚细亚的战乱和庞培余党后,回到罗马,但他无时不思念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45年,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就应恺撒之邀来到罗马。当她进入罗马城时,恺撒亲自去迎接,同时也轰动了整个罗马上层社会,一些罗马达官贵人都以瞻仰艳后的风姿而感到荣幸。据说,连一代高士西塞罗也来到艳后面前顶礼膜拜。不料恺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她怅然离开了罗马。

恺撒死后,安东尼称雄罗马。当他巡视东方殖民地时,在小亚细亚的塔尔累马城,派人传达召见女王的命令。为了取得这位新贵的欢心,她刻意将自己打扮起来,显示出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位早在罗马时已使安东尼垂涎欲滴的美人,很快便投入了他的怀抱。安东尼毅然放弃了他到东方的使命,乘坐女王的豪华游艇。一起回到了亚历山大城。从此,他俩如胶似漆,恩爱非凡,在埃及王宫厮混了漫长的5年。这期间,安东尼也曾回过一次罗马,为了政治需要,他违心地与政敌屋大维的姐姐成婚,但不久便找到借口回到东方,遗弃了他的妻子,与克里奥帕特拉举行了婚礼。

这种违反罗马婚俗的举动,自然遭到了舆论的谴责,加上他擅自将罗马帝国在东方的大片殖民地,送给了被他尊奉为“众王之女王”的克里奥帕特拉,这就更加激起了罗马人的愤怒。在屋大维的煽动下,罗马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撤消了他的执政官职务,并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

公元前31年,安东尼与屋大维会战于阿克提乌姆海角上,从实力看,双方各有优劣,不相上下。然而,正当酣战之际,克里奥帕特拉突然命令她的舰队退出战斗,结果使安东尼海军阵容大乱,当此胜败存亡的紧急关头,身为全军主帅的安东尼,一看见艳后已率舰逃跑,居然丢下为自己血战的10万将士,乘一只小船追赶艳后而逃亡埃及。1年后,屋大维兵临埃及,由于埃及军队叛变,安东尼见大势已去,解下披甲,抽出佩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52岁。

克里奥帕特拉被屋大维生俘后,她还抱着一丝幻想,想以美色再次迷惑屋大维,但没有奏效。一天,当她得知她将作为战利品被带到罗马游街示众的消息后,便恳求屋大维让她为去世的安东尼祭奠。她写了自己的遗书,沐浴后,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此后,便怅然地进入自己的卧室,安详地平躺在一张金**,从此再没有醒来。

慌忙赶到的屋大维展开了她的遗书,女王恳求让她与安东尼埋葬在同一墓穴里,词情恳切,哀婉动人。屋大维对她的自杀虽然感到失望,但不能不钦佩她的伟大,便下令将她的遗体安葬在安东尼身边。

克里奥帕特拉女王自杀了。这位绝代佳人的死,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而且为古今中外史学家留下了一个至今不解之谜:她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自杀的呢?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女王事先安排一位农民带进墓堡一只盛满无花果的篮子,里面藏有一条叫“阿斯普”的毒蛇,让它咬伤了自己的手臂,导致中毒昏迷而死。或者是,女王早就把蛇喂养在花瓶里。用一枚金簪刺伤它的身体,引它发怒,直到它缠住她的手臂。

另一种意见认为,女王不是死于毒蛇,而是用一只空心锥子,刺入自己的头部所致。

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对上述两种意见,因为死者尸体上没有发现有刺伤和咬伤的痕迹,在墓堡中也末找到任何有毒的小蛇。他们认为是服毒而死。

坚持是毒蛇咬死的人根据考证材料提出:墓堡朝向大海的一侧开有一个窗户,受惊的毒蛇是可以从这里溜走的,另外,女王的医生认定:“在她的手臂上,确实有两个不大明显的疤痕。”但截止目前为止,艳后的死因还不能大白于天下。

圣女贞德殉国之谜

历史书对圣女贞德的描述得最清楚不过。名望卓著的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她的死完全没有疑点:1431年5月一个早上,贞德在庐昂一个公众广场被烧死。当时有数以千计的人亲眼看见这桩惨事。通往火刑台的通道挤满大群观众,800名英国士兵把人群跟火刑台远远隔开。在审讯之中,贞德虽然提出强硬有理的申辩,但审判结果早已拟定。当日贞德临刑之际,自顶至踵罩着布,在两名教士陪同下,步向生命的尽头。这个19岁的农家少女曾率领法国抗拒英国侵略,一度是万人累仰的民族女英雄。如今围睹的群众快要看到她悲惨的收场;不过在英军眼中,这才一了百了,断绝后患。

在一万多人注视之下,这个体型纤小,被宣判为女巫和异端信徒的少女,迅即被熊熊烈焰吞噬;很多围观者听到她喊出耶稣的名字,并且呼叫那些激发她率领义军、把英军逐出法国的圣徒名字。烈火烧了一段时间,她还没有气绝,最后听到她低吟一声:“耶稣”,便离开人世,群众看见行刑者耙开火堆,露出一具烧焦的尸体。不过有个时期,很多法国人相信一个言之确凿的传闻,认为贞德根本没有在火刑台上烧死。到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认为在1431年5月那个早上死去的,并非贞德本人。

当然,这个虔信宗教的年轻牧羊女,易钗从戎,带领法国军队打败英军,正足以令群众相信上帝创造奇迹。在她领导下,法国军队解了奥尔良之围,而且在其他战役里把英军一路逐出法国,当时的王太子显然势孤力弱,但贞德激发起群众爱国情绪,效忠于王太子,结果1429年他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时,贞德亦站在他身旁,不过这已是她最得意之时了,其后,她要收复巴黎,可惜徒劳无功,而翌年春天,便落入英国军队的手中。英国人决意要把贞德公开处死,只因她能创造奇迹,提高士气,令法国士兵奋不顾身投入战斗。英国人因此视她为最危险的敌人。

行刑人向群众展示奥尔良姑娘(当时的人喜欢这样称呼她)烧焦的尸体之后,再度燃起烈火,将尸体烧成一堆灰烬、然后把这些灰烬扔进塞纳河去。不过,有些目睹行刑过程的人,自此就谈起当时的神奇景象。一名英国士兵说,贞德的灵魂离开肉身时,他亲眼看到一只白色鸽子自火堆飞升,部分人说看见火焰中出现“耶稣”字样。不久,又有传说贞德的心和肠脏保持完整,没有给烧掉。过了一个短时期,更有人说火焰没有伤及贞德。她仍然活在人间。

贞德的两个兄弟知道法国人乐于相信这位女英雄仍在世间,发觉可以从中图利,于是决定布置一个令人齿冷的骗局。意图乘机赚上一笔,这两兄弟早已因贞德的名望而得享宽裕生活,到1436年,即贞德死后5年,两人把贞德仍在人间的传闻再加渲染,结果使传闻继续流传了数百年。兄弟两人突然在奥尔良的街头出现,身旁还有一个披甲策马的年轻女子。他们说那女子就是贞德,在施行火刑之前最后一刻由另一个女子顶替受刑。事实上,那披上盔甲的女子是个名叫安梅丝的女骗子,她在冒充贞德之前,在意大利教皇的军队里服役,有过一段军旅的经历,当时她的威武外型和娴熟的马术,甚得群众喜爱,使看到她的人不假思索就相信贞德仍然在世。

奥尔良市民对贞德两位兄弟的说法完全相信,甚至废止了自贞德牺牲后一直为她举行的纪念仪式,贞德的兄弟和女骗子的骗局处处得逞,无往不利,先后在奥尔良及其他法国城市。享尽美酒盛筵,并广受尊敬。然而好景不常,4年后他们的骗局终于给揭穿了。1440年,安梅丝在巴黎原原本本供认她参与那出无耻的闹剧。不过,冒充贞德的事件影响深远:贞德在庐昂一个公众广场逃出生天的传说,虽然已证实为无稽之谈,但是有些法国人却始终深信不疑。

1456年,圣女贞德救国的使命终由后继的人完成,查理七世亦差不多完全统一法国,贞德那两名善于欺诈的兄弟这时候又理直气壮地支持他们母亲,请求重新审讯,为贞德洗脱异端信徒和女巫的污名。那场为恢复贞德名誉而举行的审讯,终于把1431年的判决推翻,但法庭并没有传召贞德的兄弟作证:他们早期利用贞德名誉谋利所作的那彰恶行,大概已令精明的教士和政府当局深恶痛绝。至于女骗子安梅丝,却能安享余年,其后结婚生儿育女,而后嗣始终相信她才是真正的奥尔良姑娘。

人间第一古城耶利哥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究竟在哪里呢?据考古学界的论证,死海北面约旦的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

耶利哥古城位于耶路撒冷和安曼之间的约旦河谷平原中央,是地球上最低的城市(低于海平面244米)。据《圣经》记载,早在约书亚接替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率领以色列人攻陷和摧毁耶利哥之前,耶利哥就已经是一座名城了。

《圣经》上说,耶利哥城墙是被以色列人攻城的呐喊声和号角声震塌的。城墙倒塌后,以色列人一拥而上,攻入城中,除了妓女喇合一家之外,全城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全被杀死。最后,以色列人在掠夺了城里的金银财宝后,又纵火焚烧了房屋和其它建筑物,显赫一时的耶利哥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自19世纪60年代起,考古学家们开始搜寻耶利哥古城遗迹。可是经过近百年的发掘,仍没有找到被以色列人摧毁的城墙遗址。到了本世纪50年代,这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英国考古学家凯思林·凯尼恩博士在1952年到1958年间,发掘出一些更古老的城墙遗址。经测定,这些城墙建于公元前7000年。史学家们认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在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250年之间。因此,耶利哥古城在被以色列人摧毁以前至少已经存在了5500年。

古城耶利哥遗址在现今耶利哥城市郊一个绿洲旁的土丘下。凯尼思博上发掘时,挖出了一层又一层古城遗址。历代古城大多数都是这样层叠而建的。从发掘出来的各层城址的情况推断,几千年来,几乎世世代代都有人在这里居住。

建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耶利哥古城墙用雕凿整齐的小石块砌筑而成,没有用灰泥。墙基厚达1.8米,断垣高低不一,最高处超过6米,一般高过3.65米。在城墙外的岩石中还发现了一条掘开的大沟,宽达6.44米,深2.43米。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石塔,类似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堡的主垒。此外,还发现了防御工事一类建筑物。

考古学家们估计,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耶利哥城区的面积大约有10英亩,居民近3000人。考古学家们在这里还找到了一个最早的城市居民的颅骨。头盖骨上覆有一层粘士,眼窝里嵌有贝壳。这件“雕塑品”式的人头骨可能与耶利哥人祭拜祖先的习俗有关。

学者们认为,耶利哥古城的第一批居民是属于“那图夫文化”时期的巴勒斯坦人。“那图夫文化”存在于公元前8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陶瓷器期之前。起初,居民们住在用晒干的拱背形士坯砌成的圆形房舍里。到公元前6500年左右,居民们建造了长方形房屋,但仍然袭用干土坯。不过,这时已改用扁平状的干土坯,在地面和墙上还开始有了石灰粉饰。

从已经露出真面目的两层耶利哥古城遗址来看,房屋不论是圆形还是长方形,面积都很小。房屋唯一的开口就是大门。而且,这些房屋彼此靠得都很近。

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是5000年前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建造的。耶利哥古城的发现,推翻了这一结论,把人类建城历史提早了2000年。耶利哥是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城市,那么,还有没有比它更古老的城市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