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8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内涵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为特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由此建立起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联系。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交通方式上,从传统、单一的航海联系向立体的互联互通转变,包括航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信息通信等;贸易内容上,以传统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对接并举转变;覆盖范围上,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8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路线分别是什么?

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条件、区位优势等综合因素,按照自然经济发展的条件逐渐形成的,到了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达到30多个,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因此,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不应该有什么人为的界定,应该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等,竞争发展、错位发展。经过5—10年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从近期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应该有两条:一是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和欧洲一些国家;二是经黄海、东海、日本海连接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这两条航线涵盖了中国海上运输95%以上的能源资源。

8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其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内涵不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先民为积极发展海上贸易而开拓的海上航线,是千百年海上航运的经验总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中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是稳定周边、繁荣周边的伟大战略构想。

二是形式不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商道,中国的丝绸、茶叶及瓷器与东南亚及南亚乃至欧洲的香料、药材等往来穿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不仅仅是一条经贸之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战略之路。

三是作用不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经过千年开拓发展,形成了东西方交通的海上大动脉,为各国沿海人民带来了经济实惠。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不仅会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还会在维护区域和平稳定方面起到根本性的积极作用。

84.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有哪些历史优势?

第一,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和平、财富与文化交流之路。在先秦至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亚欧输出丝绸,输入香料和珠宝的商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输出陶瓷和茶叶,输入象牙、香料的商路。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输出中国瓷器、茶叶、五金,输入白银、香料的商路。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此外,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文化传递的路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拉美的高产作物,西方的火炮、数学和天文知识等近代科学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长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比如中国的泉州市留下许多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遗存,东南亚的三宝公(郑和)庙比国内还多,东非的肯尼亚留下中国陶瓷等众多历史遗迹。当然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当属散布在东南亚等地的华侨华人社会网络。

第二,丝绸之路留下中国“崇尚和平”的精神遗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延续了数千年,直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才走向衰落。朝贡体系虽然具有不平等的一面,很难为崇尚平等的西方所接受,但朝贡体系基本上是自然形成,体现了中国“礼尚往来”的文化精神,并非中国的刻意安排。郑和七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的肯尼亚,虽然有“宣国威于海外”的意图,但中国没有在沿途攻城略地,进行殖民统治。因此,数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平的精神。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中国今天重返丝绸之路必须强调其和平性质,即用和平友好、互惠互利、包容共鉴、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建设新的丝绸之路。

85.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有哪些战略优势?

第一,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具有优越的合作基础和潜力。欧亚非地区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与我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上述国家的经贸合作取得快速发展。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贸易总额高达12217亿美元(不含拉美),占我国外贸总额的42.6%,我国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南亚国家、海湾国家及一些拉美和非洲国家最重要的贸易对象和外资来源地。这意味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经济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优越的经贸合作基础。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国家组织间签署了一系列投资贸易协定,比如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及韩国签署了亚太贸易协定;与海湾国家搭建了中国—海合会合作论坛;与非洲国家搭建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与东盟国家搭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新西兰、智利、秘鲁等国家签署自贸区协议。各种合作论坛、经贸合作协议以及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合作机制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础。

第二,东亚成熟的生产分工网络和廉价的海运优势。东亚地区公认的优势在于生产分工和日益深化的金融联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货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些航道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撑着东亚绝无仅有的生产分工网络。强化这些联系将有助于在整个地区展开更加和谐的互动。当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成本急剧降低,所以该地区无论面积大小和技术发达与否,都可以通过生产零部件而非完整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获益。这是东亚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表现出色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劳工成本的提高,中国转移产业的需求更加迫切。东南亚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必然会因为这些产业转移获得好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成为中国产业转移与构建生产分工体系的重要平台。

8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定位是:传承历史,承载未来,继承古丝绸之路之精神,以加强经济合作为基础,建设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深化沿线各国的海洋合作,共同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区域和谐和文化融合。

具体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互沟通、扩大文化交流的经贸合作之路、共同发展之路、相互协商之路和文化融合之路。深化经贸合作就是要加强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使沿线国家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规划,使基础设施适应于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加强相互沟通就是要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相互协商、相互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大事,只有不断沟通,相互理解,才能共同推进。扩大文化交流就是要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做好现代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文化不断融合,为经贸合作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深化合作文明交流,更主要的是将影响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不仅在塑造着历史,也在改变着历史。

87.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第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够应对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形势变化,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打造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海上经济大通道,有助于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陆上海上两大区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贸易促进内外融合,为产业升级提供资源支撑,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助于把改革攻坚与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放倒逼深层改革和结构调整,以开放促转型、促发展,从外延和内涵上为全面深化改革拓展战略路径。

第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谋划。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市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制订新的国际经贸安排,推动博弈规则变局。而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势利导,在全球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国同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驱动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引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带来巨大的地缘利益,大大拓展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有利于增强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导影响,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网络,促进以我为龙头的区域分工合作格局;有利于促进中国成为经济强国、贸易强国,既可以保障自身安全和利益,又能够在互通交流中减少矛盾和冲突,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合作与发展。

第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布局。当前,全球化加速向纵深发展,各主要国家纷纷争夺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国际关系主导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在新起点上谋划中国走向未来的全球战略,由过去国际战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塑造者,提出和主导议题,成为中国在国际发展格局重新洗牌中抢占制高点,推进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拓展面向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深化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激发各国活力,推动全球发展的重大方略;成为中国深入推进和平发展战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拓展国际战略空间,从区域大国走向全球负责任大国的重大担当。

88. 为什么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是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特别是一些国家提出了针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战略,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经济发展,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的情况下,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正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等形势变化,主动打造具有巨大发展潜

力的海上经济走廊。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形成内陆与沿海、沿海与沿岸各国经济的发展、对内对外开放相互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沿边、内陆开放步伐,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89. 为什么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向纵深发展,各主要国家纷纷争夺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国际关系主导权。美国在高调重返亚太,强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的进程的同时,还与欧盟共同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无论TPP和TTIP何时达成协议,都将对世界经济贸易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产生深刻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将因此受到新规则的严重挑战,甚至可能面临被架空的危险。

由于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都是排斥中国的。一旦协议达成,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规则,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规则的制定方面将陷入被动,丧失话语权,导致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被边缘化的局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中国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在新形势、新起点上,谋划中国走向未来的全球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中国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从区域大国走向全球负责任大国的重大担当。

90. 为什么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与多元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充满着人与人的交流,国与国的交往,从经济贸易领域的交往,到人文文化领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与交往的前提即是开放,经贸领域的开放,伴随着的是文化的开放,进而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使沿路的国家与人民不仅用实际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实践和诠释着这种开放特性,而且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社会文化。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延伸与扩展,其内涵日益丰富,其价值与意义俨然远远超出单纯的经贸领域,沿路国家和人民已经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感知或感触着这种开放力量与潮流,并融入到此种开放大潮之中。因为多个国家、民族的融入,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决定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演绎着的注定是一曲多元共存的交响曲。开放的存在,决定了多元的必然,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在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其间有和谐、相一致的地方,但也存在着分歧、摩擦,甚至冲突。多样性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但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的存在,给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在彼此磨合甚至冲突中给海上丝绸之路注入动力源泉,促其获得新生力量。

9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元化的基础是什么?

开放必然出现多元,而包容是多元化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在经济领域,不仅多种经济制度共存,而且具体的经贸模式也共赢,当然,这种共存与共赢的过程中,并不排除贸易的摩擦与争端。

在文化领域,多元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入,相互取长补短而共存。当然,这种共存的过程或许不是短期一朝一夕完成的,但从长远来看,不相容或相异的文化在经过抗拒与冲突之后,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时空内,通过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互补和共生,从而构成文化内部的结构张力,这就是文化的兼容,也称文化整合。

包容,为和平与和谐提供基本前提,这也是现代国际经济文化新秩序的内在要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导和希冀的不是暴力与征服,不是剥削与掠夺,而是平等与和平,也只有和平之路才符合沿路人民福祉的需要。

9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新时期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有何作用?

我国在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后,虽然积累了相当的开放资源和优势,营造了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格局,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是伴随着我国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价格、原材料资源价格等优势的逐渐缩小,我国曾经以低廉价格为优势的商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二是从对外开放的市场看,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疲软,以及过分依赖欧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都使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困境。面对这样的对外开放的劣势和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从两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来化解此问题:一是在深化已有开放市场和领域基础上,开辟新的对外开放市场和领域,降低对外市场单一化的风险;二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前者要求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必须扩大和优化,后者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型,这两点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因对外开放、因市场不均衡性或单一性所造成的风险,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正是这种对外开放的压力与挑战,倒逼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将有效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的腹地与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因而,不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经济转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具有重要作用,并将成为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来源之一。

93. 建构国际新秩序过程中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是要重视和利用已有经济体或经贸网络,趋利避害。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往,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二是要警惕和防范其他国家的国际战略部署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所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当前国际局势相当复杂,诸多国家都有着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际秩序诉求,特别是当前美国实施的“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其在经贸方面,一方面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以阻碍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力图构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从欧洲大陆方面阻碍亚洲与欧洲的经贸合作进程。这些无疑都将限制中国海上的拓展空间。

三是开辟和倡导新的国际贸易新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更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来形成发展的合力,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此合作模式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合作与交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成果。

94. 周边外交视野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第一,海上丝路战略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要素。如果说陆上丝路服务于中国的陆地周边外交,那么,海上丝路就要服务于中国的海上周边外交。目前,西向的丝路建设无疑可以为中国创造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但东向的丝路战略将从正面应对美国的亚太战略。通过扩大中国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来推动中国与海上大周边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建设,进而实现对美国亚太安全与经济战略的有效对冲,促使美国也走上与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第二,从周边外交的视野出发,海上丝路应该涵盖主要的周边和大周边国家。传统理解上的海上丝路主要包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国家。如果从周边外交来定位,海上丝路也应该包括朝鲜、韩国、日本以及南太平洋国家。

第三,海上丝路要在新时期升级周边经济合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沿海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新时期,除了发展货物贸易和吸收周边国家外来投资,中国已经具备升级周边经济合作的新条件。当前,大多数周边国家仍然处于发展起飞阶段,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极为迫切。有了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不可限量,将有大作为的空间。

第四,海上丝路建设需要关注海上问题,要努力化解海上纠纷,保障海上安全。目前,有关国家之间围绕海上岛屿和专属经济区存在不少权益争端。这些争端容易为区外大国利用,而形成周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不利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利益与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防止海上纠纷升级,破坏区域和平大局,需要这些国家在维护本国权益的同时,积极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同时,面对日益猖獗的海盗问题,各国需要继续加强合作,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

第五,海上丝路建设要与陆上丝路建设协调推进。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中,有一些是完全的海洋邻国,如印度尼西亚,海上丝路建设将是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合作的主要方式。不过,沿线更多的国家都处在欧亚大陆上,如中南半岛、南亚和西亚国家,它们或与中国直接接壤,或间接接壤,因而都在陆上丝路建设的范围之内。对于这些国家,中国海上丝路建设将需要和陆上丝路建设有机结合,统一规划。

95. 如何理解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了维护海洋权益而非称霸一方?

中国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海洋国土绝对面积居世界第四。海域辽阔,海疆富饶,越来越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战略依托。当前,维护海洋权益、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南海问题事关重大。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导“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互联互通”设想,统筹自身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和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和战略契合点,营造新的合作机遇,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良性互动,为妥善处理和管控争端,提供了充满东方智慧的思维和模式。

历史上西方大国崛起,无一不是以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实现形式。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为基本路径和方式,既不损人利己,也不图谋霸权,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体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化干戈为玉帛的优良传统和美好愿望。

96. 为什么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呈现两个趋势特点,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球化,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化,全球化与区域化二者并行不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区域化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一部分或是一种形式,但是,区域化的作用不是全球化能全部替代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扩大、加深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促进国际关系区域化的发展,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是对周边国家释放出和平发展的善意信号,是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战略的具体体现。它将成为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通过大力发展经贸联系,在扩大我国经济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周边国家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从而有利于形成双方互信局面,为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提供基本前提。

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区域化发展的意义,而且具有建设国

际新秩序的全球化意义。区域化的发展,其本身是制约或消弱全球化负面作用和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相对小的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当区域外地区或国家发生不利的经济波动或冲击时候,区域内成员可以采用相应的共同行动来减轻不利影响。同时,在面对不公正的经济、政治国际秩序或贸易规则的时候,区域内国家可以凝聚力量,以一个声音向不公平秩序和规则说“不”,不仅保护区域内国家的利益,也是形成全球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和途径。

97.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有哪些?

亚欧地区一直是大国博弈和竞争之地,美日印澳都提出各自的印太战略,使得这一地区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异常复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的航路安全和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

首先是南中国海问题。东南亚小国天生就具有害怕周边大国的心理,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和中国存在海上主权冲突的国家对中国感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把中国视为主要威胁。这些国家开始“邀请”美国甚至日本、印度介入南中国海争端,把问题复杂化,并将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作为政策选项。经济利益与安全和政治利益相比从来就微不足道。这些无疑会对中国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是印度的地缘政治。中国要通过东南亚,走向印度洋和非洲,印度是关键。印度是南亚唯一的区域性大国,始终把地缘政治利益放在首位。中国的崛起和“走出去”必然引起印度的高度关注,中、印还存在边界领土纠纷。无论在中东,还是非洲,印度都是重要的角色,处理好中印关系对中国倡导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至关重要。

再次是美、日“印太战略”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利益攸关方对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印太地区给予高度重视。美国除了精心构筑太平洋岛链战略外,还高调宣布了新丝绸之路计划和印太战略。日本提出以印太地区为重点的价值观外交,其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另外,美日等国家还挑拨和分化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中缅密松电站、中泰大米换高铁、滇缅铁路等项目的波折都有美国和日本的背影。而美国控扼的马六甲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阿基里斯之踵。

最后,中东非洲局部地区形势动**不安与贫穷。南苏丹、叙利亚、伊拉克因教派冲突和利益纷争陷入持久内战,阿富汗在北约撤离后也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该地区还面临像索马里海盗、基地组织伊斯兰极端运动、恐怖活动、毒品走私这样的非传统威胁,不稳定之弧与“一带一路”高度重叠。由此对该区域内开展经贸合作构成巨大威胁。如何维护中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可持续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对中国是一项巨大挑战。这一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不足也是深化合作的主要障碍。

98.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应妥善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问题?

重返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与外交的综合性战略,必须处理好几组重大关系问题。

第一,处理好传播和平理念与处理海上争端的关系。中国尽量要用和平协商的方式处理纠纷。倡导和平利用和合作开发海洋资源,用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来消弭分歧,避免因海洋争端发生战争。

第二,处理好中印地缘政治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中国走向印度洋如果能照顾到印度的地缘政治利益,就可以找到巨大的合作空间。比如扩大进口、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产业合作等,对方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巨大市场。

第三,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相互支持的问题。应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文化与精神,扩大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包括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医疗、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为推动经济合作奠定民意基础。

第四,处理好国内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关系问题。

第五,处理好航道安全与境外资产保障问题。

9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哪些海上航道的安全风险?

当前,全球商业贸易的90%和石油总量的65%要通过海洋运输,其中印度洋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集装箱运输,70%的石油产品运输需要通过印度洋由中东运往太平洋地区。印度洋航线分布着诸如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对全球贸易有着重大影响的战略要道,其中40%的全球贸易运输经过马六甲海峡,40%的原油贸易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

中国的远洋生命线大部分集中在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东、北非这一航线上,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从中东连接印度洋,并且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道,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动脉。因此,维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以及曼德海峡三处节点的通道安全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马六甲海峡节点的挑战主要来自美国对于此海峡的控制,霍尔木兹海峡节点的挑战主要来自地区内部安全局势的恶化,而曼德海峡节点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海盗威胁。

10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

第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和平海洋”。“和平海洋”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提和基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没有海洋的和平安全,就没有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发展港口物流集群,建设“互通海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是“互联互通”。而海上互联互通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船”,二是“港”。目前,现代造船业发展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海上货物运输已进入了以集装箱为主的“大船经济”新时代。我国承接世界大船制造订单的能力很强,但还不掌握核心技术。这恰恰是造船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第三,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建设“和谐海洋”。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人海和谐”为基点,建设“和谐海洋”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海洋,必须努力提升海洋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在深海、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四,聚焦国际公共海底,建设“透明海洋”。现在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聚焦在海洋航运为基础的海洋商业文明,但随着海洋资源的调查勘探,全世界必然会进入以战略性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海洋工业文明。也就是说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然面对着从“商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第五,瞄准国际海外市场,建设“合作海洋”。在同一片蓝天下,全人类共有一片海洋。海水是相通的,四大洋是联通的,各大洋的洋底发育了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脉—大洋中脊,它们首尾相连,是全球联通的。“合作共赢”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指导思想。落实到海上,就是建设“合作海洋”。

10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建设方略与重要举措?

第一,制定外交战略与实施措施。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一直以“睦邻、安邻、富邻”为宗旨。中国“丝绸之路”倡议如果不能为其他国家所接受,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倡议就没有用。要吸引这些国家参与,就要得到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理解,加强同该区域国家的深度沟通和协商,切实关注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在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与磋商,加强高层互访与政治互信,商洽经济合作事宜,促进双边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促进港口建设及互联互通。海上丝绸之路以港口建设及互联互通为重点,促进海上航道的安全与高效。中国已经斥资100亿美元的海上合作基金用于东南亚和印度洋具有战略重要性沿岸国家建设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

第三,发展海洋产业夯实合作基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经略海洋和海洋经济为重点,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综合性较强的配套产业为基础,发展海洋科考和海洋调查、远洋运输和远洋渔业合作。与此同时,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需要提供原材料、配套产品、运输系统、石化产业等众多基础配套产业。

第四,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金融合作。港口建设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巨额资金。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无法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亚洲地区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和民间储蓄,如何动员这些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创新融资和利益分配机制和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第五,建设合作平台与经贸新规则。目前,我国搭建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经贸合作论坛、中国—欧盟合作论坛及中国—拉美合作论坛等非约束性合作机制,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中国—秘鲁自贸协定等制度性合作机制,并与绝大多数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等。此外,还搭建了中国—东盟商品博览会、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及10多个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合作平台。

第六,实现内外联动与统筹协调。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各国政府,应通过协商沟通,形成区域开放合作的基本政策,同时协调区域发展的能源、交通、通讯整体布局和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群,提出区域国家间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具体方案。此外,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还涉及国内部门与地区协调参与的问题。

第七,深化开放与创新体制机制。中国要走出国门必须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做到内外协调。要利用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进行国内体制机制创新,尽力适应丝绸之路建设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102. 沿线各国如何共同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是加强政府间的战略互信,扩大友好往来,增进沟通了解。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联合协商机制;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合作论坛,共同探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模式、路径等。

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要以港口建设及互联互通为重点,促进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要加强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互联互通的建设,对节点口岸、港口的支持力度加大;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要扩大资金使用的范围,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的铁路、公路、航空等;要加强联检部门的合作,促进信息共享,推进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建设,构筑沿线国家海上互联互通网络。

三是加强海洋合作,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形成资源、技术、产品等为一体的合作模式,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探索产业园区双向投资。

四是构建开发合作互利共赢的新体系。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开发,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抓好信息、通关、质检等制度标准的对接,可协商建立沿线国家互认机制,加强与各国海关和签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保证海路资源运输的安全,加强海上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