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

一、国内“一带一路”建设

1. “一带一路”版面中重点圈定了哪些省市?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在“一带一路”终极版面中,圈定重点涉及18个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市。此外,规划还提及要发挥港澳台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用。

2. “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重点提及的节点城市有哪些?

规划重点提及多个节点城市。包括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城市。内陆节点城市建设强调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

而沿海的节点城市更是重点。规划强调,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

3. 简述各省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

新疆定位:新疆将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技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甘肃定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陕西定位: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形成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

青海定位:青海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宁夏定位:加快建设陆上、网上、空中丝绸之路,进一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将宁夏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平台。

重庆定位: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将重庆建成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

云南定位:云南将自身定位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沟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道枢纽。

广西定位:主要围绕北部湾做文章,加快申请设立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浙江定位:打造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经贸合作先行区、“海上丝绸之路”试验区、贸易物流枢纽区,构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开放新格局。

福建定位: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和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广东定位: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海南定位:紧紧围绕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两大国家定位,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战略支点。

山东定位:“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沿线地区。

黑龙江定位:打造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东部沿海以及日、韩乃至北美提供陆海联运跨境运输。

河南定位: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增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腹地,在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辽宁定位:“一带一路”构建欧亚大陆桥出海口的重要区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一环,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

4.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国内各地方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积极性和比较优势,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开发开放有机结合起来,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好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俄罗斯的开放窗口。

西南地区。主要发挥广西、云南、西藏等地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周边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建设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重要门户。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郑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战略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

5. “一带一路”建设的要点是什么?

《愿景与行动》中不容忽略的要点包括:

第一,范围不限于古丝绸之路,坚持开放是共建原则。“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2015年4月10日,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欧晓理还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今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总纲领,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全国各个省区都覆盖。

第二,目标是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承载的目标极具多元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这里需要强调,政治可能是本,但经济一定是源。因此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在未来合同与项目合作络绎不绝的基础上,摸索互利共赢的运作模式。

第三,7个资金支持平台,提出基金—贷款—债券—保险四元闭环的融资体系。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而资金的来源问题则是整个战略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本次文件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磋商上合组织融资机构;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境外发行债券三大类融资体系,钱的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第四,投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首先要有设施联通,进而才能达成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互联互通的建设重点已得以明确,硬件方面,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道路交通、口岸民航、输油输气、电力电网、光缆通信,软件方面要促进贸易、相互投资、标准对接、监管互认。

第五,区域重点是中心城市与重点港口,“六省六港”投资重点继续沿袭。“一带一路”建设初期的重点,会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在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区域上,新疆、福建分列核心区。“丝绸之路”西北五省区(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向西开放,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向北开放,西南四省区(云南、广西、重庆、四川)对口东盟并辐射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涵盖的范围有三个主港(泉州、广州、宁波)和其他支线港、喂给港,及东部六省区(广东、福建、浙江、云南、广西、海南)联动整个沿海15个城市。

6.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提升我国西部城镇化水平有什么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迁移,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东西部地区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平衡日益加剧。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大城市和城市群发育较为完善;而西部地区大城市较少,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群发育程度较低,57%的国土面积上仅聚集了23%的人口。城市和人口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不仅会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国的战略安全。

大城市和城市群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发育,提升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这对优化中国城市和人口的区域空间布局具有重大意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西北地区可以重点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以银川为中心的银川平原城市群、以兰州和西宁为双中心的兰白西城市群、河西走廊的酒嘉玉城市群。同时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把兰州、乌鲁木齐等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把西宁、银川等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上述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建成,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有力支撑,使城镇化进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西北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吸引其他区域的人口到西北地区就业,优化城市和人口的空间布局。

7. 为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助于拓展我国战略空间?

西部地区是关系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区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于维护国防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纵深、稳定能源供应、保障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从维护国防安全来看,西部是中国国防力量布局的重心,中国在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存在边界争端等不稳定因素,通过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加强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保障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从拓展中国战略纵深来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使中国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升中国向西发展和开放水平,扩展中国的战略空间。从稳定能源供应来看,201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能源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国可以加强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俄罗斯的联系,形成以油气管道运输为主的地下“丝绸之路”,提高中国能源安全水平。从保障经济安全来看,中国经济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一带,对海上交通的依赖性过大,近年来海上货运风险不断升高,在此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升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经济份额,扩展陆上运输通道,保障中国经济安全。

8. 中国国内各地区各部门怎样相互合作共同建设“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蓝图,明晰沿线各省区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等重大事项,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资源互补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要加强道路互联互通。内陆城市要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同时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三是要加强产业对接合作。西部地区要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把扩大向西开放与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同时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对接合作。

9. 建设“一带一路”,如何避免地方政府过度竞争?

“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国内许多城市、省份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建设展开了激烈竞争。与其说是区域之争,不如说是政府间竞争。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地方政府过度竞争很可能造成区域与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同质化,市场壁垒,扭曲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无法实现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跨区域合作。说到底,有待解决的问题仍是界定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沿线各省区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具体表现在:建立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加大对民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尽快转变成服务型政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10. 长三角经济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何优势?

第一,地缘优势。长三角经济圈地处长江入海口,东向东海,南濒杭州湾,上海、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中国最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既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又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吞吐港所在地,其地缘优势无可替代。

第二,机制优势。地处长三角的上海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倡导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的发祥地,而且多次成为亚信峰会、APEC等重大国际组织会议的承办地,并正在推进国家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其机制优势无可比拟。

第三,产业优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充分把握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努力提升现代制造业的功能与水平,已形成北面精品钢材及延伸产业集群,南面世界级化工产业带,东南面国内微电子生产线最密集区,西北面集产学研、检测、展示、竞技、文化于一体的汽车城,长江口造船及港口设备产业集群,临港集装箱、物流产业集群,新兴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集群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产业带动作用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第四,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优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国最富创新意识、最有活力且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仅留学归国人员就约占全国的1/4。长三角还拥有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技术优势的重点学科,在若干个重点领域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和重点行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家,拥有若干个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研发中心以及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上海已基本建成国内最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活跃的产业集群。

11. 浙江怎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为浙江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浙江在古丝绸之路中无论是商品产地还是集散流通都发挥着源头作用,是“一带一路”传统上的源头和起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作为外贸大省,是轻工、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国际采购的集聚地,拥有全球知名的义乌国际采购中心(目前义乌的小商品可以辐射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宁波—舟山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贸易往来中,浙江一般贸易出口优势明显,是事实上“一带一路”的新源头和新起点。而日前“义新欧”国际集装箱班列(从义乌出发、经新疆后通往欧洲的铁路)正式开行,标志着义乌小商品出口至中亚、俄罗斯乃至欧洲市场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建立。

浙江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在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找准发展定位,以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促进浙江对内对外开放全面升级,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升级发展。

12. 浙江怎样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第一,统筹谋划,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将“一带一路”建设纳入浙江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认真加以谋划和推进。在主动参与国家层面的相关规划、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同时,统筹全省重大战略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行动纲领。

第二,龙头带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立足地缘、人缘优势,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以高标准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设立宁波舟山自由贸易港区为引领,确立起浙江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战略地位。支持宁波市、义乌市和舟山群岛新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和先行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海陆联动的集疏运网络,进一步强化和凸显浙江对国家战略的响应和支持。

第三,发挥优势,提升对外合作层次和水平。要进一步深化义乌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中国(杭州)网上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工作,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等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鼓励有条件的浙江企业大胆“走出去”。加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等特殊功能区建设,提升各类园区的开放功能和创新能力,更好发挥先导带动效应。

13. 上海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定位是什么?

(1)“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最大城市集群。上海作为龙头,依托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通过与周边地区良好的竞合关系,将成为亚太经济圈最发达的引擎,发挥出巨大的辐射功能和最优的综合竞争力,以有效带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2)“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服务业中心。上海服务业的潜力巨大,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物流集散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以促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双向或多向频繁互动。

(3)“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基地。上海可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对内辐射到周边,带动长三角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生产链和产业集群;对外通过帮助中亚、西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产业结构,完成本地区产业转移和改造升级,构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最大、最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4)“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通枢纽中心。上海正在建设四通八达、辐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国最大的航空港,最密的高铁、普铁和公路网,最长的天然气管道,最多的输电线路和最快的通信网络以及世界最大的海河港口。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上海交通枢纽的领先优势将得到加强,将构建起立体交叉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5)“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人文合作交流中心。上海借助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众多历史古迹、独特的江南吴越传统文化与全球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倡导的包容、尊重多样文明的精神十分契合,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最具城市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的国际都市。上海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创意、影视娱乐、教育培训、会展、数字动漫、旅游、媒体等诸多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上海将可能成为“两带一路”最具活力,最能吸纳全球顶尖创意人才,能够领导世界时尚潮流、影视潮流、新媒体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14. 长三角怎样在“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构建资源整合体系?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众多省区在资源能源供需和上中下游产业链等众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具有建立该区域资源整合方面互补的机制、路径和模式的潜力和基础。

一是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资源能源富集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等一次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的招投标项目。

二是改善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更多使用清洁能源、争取西气东输更大份额的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项目建设,积极开发中西南亚地区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并积极参与南海和东海海上油气开发和风能开发等项目,探索上海参与开发资源能源项目后与有关部门和地区资源分成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三是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泰国等粮、油主要出口国建立良好的技术支持、设备帮助、人员培训、进出口方式等长效合作机制。

四是积极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尚不发达的合作伙伴降低合作门槛,培育和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互补、投资相互依赖的互嵌式格局。

五是帮助中亚等内陆国家在上海建立物流基地,通过上海港走向海洋,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效对接,发挥上海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15. 我国西南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5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开放度不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西南地区经济开放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政

策红利分布不均衡。二是西部地区区位差异。此外,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最大的劣势是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带来物流成本的高昂。

16.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地区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巨大动力,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南部来说更是如此。自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南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继续推进西部开发战略,解决西南部地区贫困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旧任务紧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新理念和新部署表明,中央对西部开放高度重视,对开放成果寄予厚望。特别是《愿景与行动》的颁布,使西南地区的发展迎来诸多机遇。对西南地区而言,把握国家战略布局新取向,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对其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17. 西南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框架的优势有哪些?

对西南地区而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实施开放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而且从西南地区自身发展和地理区位分析,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地区中也彰显诸多优势。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渊源深厚。陆上丝绸之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西南地区在“南方丝路”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朝政府开辟了从中原到缅甸、印度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西南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今天仍能找到不少古驿道和古驿站的遗迹。

第二,西部地区在连接东西、贯穿南北上具有特殊优势。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基础,可逐步形成连接东欧、西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其中,建设连接南北东西大通道、打造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和开放新平台是“一带一路”国内段的主要着力点。而西南地区处于西南南下出海通道的交通枢纽位置,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第三,在发展与海上丝路国家关系上位置显著。“一带一路”战略核心理念之一是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有着共同的发展经历,文化相通,合作基础坚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举措有利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处理好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挥好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在推动诸边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受益。从西南五省的地理位置及经贸关系看,其在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云南为例,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前沿地带有广西、云南、海南、广东,云南是我国陆地毗邻最多东盟国家的省份,不仅与越、老、缅三国接壤,还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五国(再加泰、柬)相连,是中国连通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在长达4060公里的边界线上,有23个国家级口岸,这些口岸形成了陆、水、空齐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同东南亚、南亚的客货运输和经济大循环的发展。

18. 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是什么?

第一,充当陆路和海路连接纽带。从地理位置看,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重要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以云南为例,其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唯一可以同时从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并通过中东连接欧洲、非洲。云南还是南北方向贯通亚洲南北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与东西方向联系亚非欧三大洲、贯通三大洋的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枢纽。为此,西南地区可充分利用其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通道作用,实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东西对接、南北贯通。

第二,积极探索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建设。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打造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贵阳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建设,西南五省可借“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利用国家新的政策红利,加快自身的开放步伐,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三,进一步推进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上,西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东盟国家扩大经贸合作,有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就是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合作。对西南地区而言,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要把握机遇,进一步拓展与东盟各国的联系。

19. 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应重点建设哪些领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西北地区整体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相关省份除在能源利用、节水技术、防沙治沙、旅游开发等方面与中亚国家开展深度合作外,还可以在如下领域重点发力:

第一,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为全国从事“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部门和人员提供语言翻译、信息保障和专业培训等服务。

第二,吸引中亚国家企业和工商会驻华代表处落户西北省会。其功能主要是向中亚国家推荐西北企业和产品,为西北企业出访提供邀请函,并提供介绍经贸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服务。

第三,明确合作对象和引进重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影响力大的尤其是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特别是吸引国内有意开拓丝绸之路市场的企业总部落户西北省会。另一方面,培养西北本土特色产业总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努力提升西北本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研发能力。

第四,除不断扩大农业和工业合作外,西北省份与中亚国家可逐步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也是资金乐于流向的地方。

第五,以金融业和服务业为突破口。应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圳前海服务业试验区的经验,积极积累金融改革以及服务业改革的优秀做法,共同规划“丝绸之路自贸试验区”落户西北。推动成立“丝绸之路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欧亚银行”,前者侧重跨国高铁、高速公路、国际航空港建设,后者侧重于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

第六,推动西北地区人才储备库建设。在高校学科建设上以及人才培养上开设相关专业,以培养专业人才。

第七,联合打造中国“丝绸之路—国家形象”宣传片。各地外宣办应在自身定位准确、清晰的基础上,塑造完整的丝路形象,既要突出自身优势,更要强调地区规划的整体框架。

20. 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西部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既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目标,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经济带建设中,要充分保护和改善国内外共同拥有的自然环境,消除能源运输等经济因素造成的消极影响。严格避免引进国内外的淘汰落后产业,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第二,突破交通物流瓶颈,建成发达的辐射状经济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交通物流经济带,要以交通干线和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发展主轴,在轴线上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建成发达的辐射状经济区域。目前,中国连接中亚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条件差,物流成本高,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瓶颈。就产业而言,要进一步明确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以省会城市为轴心,逐步建立各节点城市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促进丝绸之路经贸合作为目的的现代产业集群。

第三,补齐人才短板,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省区主要是西部地区、边疆地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开发社会化、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合作、人才信息与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还存在着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外向型人才不足,人才国际**往较少,访问学者和留学人员互派尚未形成规模,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严重缺乏。所以,经济带建设首先要补齐西部地区的人才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人才就没有推动“丝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第四,民族宗教因素复杂,绝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社会稳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边疆因素,中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大部分在西部,其二是民族宗教因素,因为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现实中,广大民族地区依然是中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国际反华势力极易利用这一点,推动中国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因此,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和平与稳定之路。我们要未雨绸缪,对一些国际合作的负效应保持警惕,如非法移民、恐怖主义等问题。

第五,经济带建设要立足长远,加强学术研究,获得智力支持。在中国,中亚研究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领域,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反恐等安全议题,学术积淀和知识储备较弱。因此,应深入研究中亚等相关国家的经济、人文等重要情况。积极推动中国智库同相关国家智库的联合研究,加强智库以及学者的学术对接,以夯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民意基础。

21. 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优势?

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以下六点优势:

(1)区位优势:新疆临近中亚,在其56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线上,与8个国家接壤,拥有17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2)资源优势:新疆是我国能源资源的战略基地。

(3)政策优势: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新一轮19省市对口支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享受了国家的倾斜政策和照顾,拥有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等诸多的优惠政策。

(4)航空优势:目前,新疆通航机场达到22个,成为全国支线机场数量最多的地区;国际航线可通土耳其、中亚五国、阿塞拜疆、俄罗斯、巴基斯坦、中东迪拜等。

(5)平台优势:亚欧博览会。

(6)人文优势:新疆与周边国家交往便利,宗教、民族习俗相近。其中,新疆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中亚国家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具有与其进行经贸往来的诸多优势和便利。

22. 为什么说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空间格局主要是北中南三条大通道,分别从我国东部经济最发达的三个经济圈出发,依托国内现有交通干线,自东向西贯穿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经新疆通向中西南亚和俄罗斯等。而新疆不仅是这三大通道的交汇地,更是亚太与欧洲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因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愿景与行动》对新疆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予以明确,要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23.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位置的陕西有哪些优势?

(1)金融优势:陕西围绕丝绸之路,建设五大中心,即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使领馆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商贸中心。其中,金融是重头。

(2)旅游资源丰富:陕西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对相关国家有极大的吸引力。

(3)工业优势:陕西工业基础雄厚。

(4)教科文优势:陕西拥有丰富的科研院校资源,能够吸引中亚国家精英阶层人士及其子女前来留学,把西安作为一个文化交流中心。

(5)平台优势:欧亚经济论坛。

24. 甘肃有哪些具体优势?

(1)区位优势:丝绸之路全长近7000公里,在甘肃有1600多公里,是世界丝绸之路的精华路段。

(2)旅游优势:著名景点如敦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已举办了多届。

(3)交通优势:整个陇海线、兰新线是经济通道中国段的主轴,而兰州是主轴的中心节点城市。

(4)平台优势:申请将兰洽会升格为“丝绸之路兰州国家贸易洽谈会”;筹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兰州)论坛。

25. 宁夏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

(1)打造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宁夏应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本币跨境结算等方面,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建设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区。引进阿拉伯国家金融机构在宁夏设立分支机构,并参股宁夏地方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宁夏金融机构在阿拉伯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在宁夏注册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允许在银川综合保税区注册的企业设立人民币离岸账户。推动人民币在阿拉伯国家的跨境使用。

(2)建设对阿空中货运集散地。跨国贸易不但要把阿拉伯国家的资金引进来,宁夏还应通过建设银川、石嘴山、中卫三大物流枢纽,为国内外货物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提供全面物流服务,提升宁夏作为战略支点的外引内联作用。

在空域货运领域,宁夏应充分利用第三、第四、第五航权开放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阿拉伯国家直飞银川或经停银川的国际航线。应开通银川直航或经停乌鲁木齐等地至迪拜、多哈、开罗、吉隆坡等城市的国际客运航线。推动开通飞往中东、中亚地区的国际货运航线,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行。此外,宁夏还应开展多元化航空运输主体,成立宁夏本地航空公司,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组建股份制航空公司和货运航空公司,建设区域性航空货运集散地。

(3)搭建对阿贸易电商平台。“优百贸”中阿电商平台,是宁夏的一个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优百贸”平台在出口方面已经获得许可网销的产品有30多类,主要有电子类3C产品、健康与美容、户外用品、服装等。进口方面,“优百贸”上线产品涉及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以进口食品和饮品为主。

(4)建设中阿服务外包基地。宁夏应加强与亚马逊、阿里巴巴等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设面向阿拉伯国家的电子商务贸易网站;打造中阿贸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结算中心。利用阿语人才优势,加强与大连、苏州、杭州等服务外包发达城市合作,建设中阿服务外包基地。

26. “一带一路”给东北带来哪些机遇?

“一带一路”规划全面地考虑到了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大方向上和周边国家的联系,东北—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通道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根据规划要求,下一步要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新坐标。在这个大前提下,黑龙江提出建设“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第七个经济走廊—中俄经济走廊纳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绥芬河—满洲里—俄罗斯—欧洲铁路和绥芬河—俄远东港口陆海联运为主,对接俄欧亚铁路。目前,该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而吉林则计划“借港出海”,利用俄罗斯的扎鲁比诺万能港,经珲春,过内蒙古阿尔山、蒙古国,到俄罗斯和欧洲。辽宁也计划以跨境物流为引领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巴新铁路建设。

东北三省的规划使东北“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成型,东北方向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了初步雏形,可以形成从中国经过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直达欧洲市场腹地的海上战略通道。

27. 东北的优势在哪里?

《愿景与行动》中明确将东北三省定位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东北与俄罗斯有着3000公里边境线的黑龙江,拥有25个陆路、水路和航空口岸,其中15个为对俄口岸,数量居全国之首。通过扎鲁比诺等港口,从东北运送至美国西海岸的货物,交货时间将比目前减少5天。东北三省应立足比较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以优势换资源、换资本、换市场。

此外,因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有着与俄、日、韩、蒙等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天然区位优势,应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同东北亚各国开展合作,利用日、韩的资金与技术,加强与俄、朝、蒙在资源矿产领域的合作,实现与东北亚各国的共赢格局。

28. 辽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直接载体是什么?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是辽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最为直接的载体。2014年9月,中蒙俄三国元首会晤之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这条经济带将成为中蒙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载体。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的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将统一纳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整体经济通道建设的角度看,辽宁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辽宁可以成为这条经济通道的桥头堡,发挥类似福建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作用。

29. 辽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加强与哪些地区开展对接?

对于辽宁省而言,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与相关地区开展两个层次的对接。

(1)加强与中西部省份的对接。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对外经贸发展水平不高,面对即将到来的发展机遇,短期内,这些地区仍将面临准备不足的局面。辽宁省可以通过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对外经贸体系的对接工作,提供一些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帮助,同时寻找辽宁企业贸易与投资的新通道。

(2)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对接。对接广东、福建等外贸大省既有的海外营商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开拓国际市场的时间和成本。例如,福建和广东的海外商会、进出口商会较为发达,辽宁省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同时,培育并发挥这些中介组织的作用需要漫长的时间。为了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可以考虑“借船出海”,加强与福建和广东的欧洲、东南亚以及非洲等海外商会和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30. “一带一路”建设中辽宁拥有哪些优势?

辽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开发开放体系,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具有良好基础。

(1)沿海经济带是辽宁参与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沿海经济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沿着这条新兴的经济带,辽宁进行了包括港口在内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特别是其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沿海经济带可以成为“引进来”的合作平台、“走出去”的重要通道。

(2)金普新区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2014年6月23日,大连金普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我国第十个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将构筑起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从长期看,包括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在内的东北亚各国都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参与者,金普新区将肩负着外接日、韩,内接蒙、俄,探索合作新机制的重要任务。

(3)辽宁是中朝合作的主要通道。中国与朝鲜已在紧邻丹东的威化岛和黄金坪建立了合作区。在未来中朝经贸合作中,辽宁将是一条主要通道,这是辽宁相对于其他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合作区建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从长远看,中朝经贸合作未来还会有较大发展。辽宁省应提早布局,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31. 吉林与“丝绸之路”有哪些渊源?

在古代丝绸之路中还另有一条重要的丝绸之路,即东北亚丝绸之路。这是一条西连西土长安,并由它直接影响着东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的主要之路,史书称之为北丝绸之路,或东北亚丝绸之路,也称朝贡道。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朝贡道共有5条,其中抚松、农安、桦甸、珲春、敦化都在这些贡道上。

唐代渤海国时期是东北亚丝绸之路首度繁盛时期。公元762年渤海国王大钦茂以唐为模式,设置渤海五京。五京之一的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龙原日本道,是渤海与日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渤海国赴日本的交通线路,分陆、海两路,都要由龙原府到达毛口崴(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南面波谢特海湾)渤海盐州(今俄哈桑区克拉斯基诺村东南2000至3000米古城)。所以,东京龙原府(珲春)是日本道陆路段的中枢。

自明朝开始,东北亚丝绸之路进入顶峰时期(1403—1424年)。明统一天下后,明朝永乐天子朱棣锐意进取,同时开辟了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闻名于世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另一条便是东北亚丝绸之路。

这些史料都表明,吉林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源头和起点,也必然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而且多个城市沿边近海,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构成和发展将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因此,吉林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更应该融入其中,分享经贸大发展的饕餮盛宴。

32. 吉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应秉持哪些观念?

(1)开放的观念。吉林作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应该抓住新的战略机遇,要用开放的眼光寻找丝绸之路上国内国外可供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用开放的观念全方位设计吉林省与外界互联互通的有效衔接点,让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走进来,让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建立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大开放的格局。

(2)融合的观念。首先是与政策融合。吉林要与“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对接,从交通、人才、产业、资源、科技等方面科学规划,具体研究,找准坐标。要用好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条件,继续在长吉图开发开放中先行先试,合理承接一些“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的转移。其次是与信息融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吉林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要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的广泛捕捉、收集、筛选,从中寻找商机。最后是大融合。通过多种融合方式,比如城乡融合、产城融合、文化经济融合、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融合、产业集群的融合,彰显融合的优势

,打造产业高地。

(3)发展的观念。解决问题的基础要靠发展,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吉林振兴,必须把坚持发展作为根本,需要多维度的发展理念,不仅是看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考虑文化、社会、环境、能源等诸多方面。

33. 吉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怎样发挥“平台效应”?

一是继续办好中国—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九届东北亚博览会对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发挥了积极效应,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吉林省对外开放,还要进一步发挥东北亚博览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这个技术和贸易的平台更好地推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运用好“大图们倡议”合作机制。最初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和主持的“大图们倡议”,有中国、韩国、蒙古国、俄罗斯4个成员国,现在大图们战略正在转型升级为政府间的合作机制。这一区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强烈的共同开发愿望,每年都会围绕旅游、生态、贸易与投资、基础设施、能源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展开讨论。吉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重要的政府间合作平台,在口岸建设、商贸投资、旅游开发、资源进口转化等行业寻求突破,增强互联互通,打造东北亚交通和经济走廊。还要发挥好中俄远东边境市长合作会议机制,通过区域互动,摸清各自优势与所需,实现发展互补,合作开发,利益共享。

三是制定促进口岸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做好设计和规划,制定有利于口岸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理顺口岸经济管理体制,同时应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研究、协调和制定便利通关的措施和办法,加快通关速度。

四是在吉林全省范围内推进跨行政区域产业重组或融合,围绕汽车、化工、医药、林产品、矿泉水等支柱产业,进行重组、兼并、对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真正形成支柱更粗、核心竞争力更强、互相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转型升级的区域型大型产业集团。

五是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网站开辟专栏,全力宣传和推介吉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出海通边的通道优势,让域内外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充分了解吉林的通道建设情况,通过通道形象宣传,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相关的示范区、开发区、合作区。

34. 黑龙江在“一路一带”建设中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腹地,向北、向西陆路可经俄罗斯通往欧洲抵达波罗的海沿岸,向东可通过俄方港口经海路抵达日、韩,具有陆海联运的特殊优势。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绥芬河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大连构成的“丁”字型干线铁路,已成为联结亚欧的重要贸易大通道,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中东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从未间断运营,并在国家实施对俄沿边开放战略和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通往欧洲,经满洲里出境的东部铁路通道,比经阿拉山口出境的西部通道和经二连浩特出境的中部通道的铁路货物运输,可节约时间和成本,具有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等比较优势。

35. 如何理解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意义?

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功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必须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这是黑龙江运用世界眼光、拓展开放思维的必然要求。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拓展同沿线相关国家合作,推进双方、多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二要充分认识这是黑龙江着眼国家大局、找准发展定位的必然要求。要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通过“龙江丝路带”建设,把黑龙江省区位劣势转变为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区位优势,成为真正意义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使发展峰值向龙江转移。

三要充分认识这是黑龙江立足龙江实际、谋划转型路径的必然要求。要把“龙江丝路带”建设作为黑龙江省产业集聚和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动力源和增长点,着眼破解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开放程度不高、活力不足、发展缓慢这个主要矛盾,通过通道建设来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我省集聚,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龙江转型发展。

四要充分认识这是黑龙江实施“五大规划”、实现战略互动的必然要求。要统筹抓好“龙江丝路带”建设与“五大规划”实施,充分发挥“龙江丝路带”的牵动引领作用和“五大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连互动、相得益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充分释放国家政策含金量,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加快发展。

36. 黑龙江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应加快启动和推进哪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通道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要抢抓政策机遇,围绕哈(满)俄欧通道、哈(绥)俄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和哈连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在建铁路项目,抓紧开工新建铁路项目,积极做好拟建铁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完善黑龙江省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加快推进哈尔滨陆港空一体口岸建设、绥芬河铁路口岸改造、同江铁路口岸开放和黑瞎子岛公路口岸设立工作,完善口岸交通、仓储配送、电子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内外港口建设和经营,扎实推进国际航空港建设。

二是加快发展以哈俄欧跨境货运班列为重点的商贸物流业。要加快开通哈俄欧货运班列,组建大型商贸物流集团,建设现代化综合商贸物流产业园,充分发挥商贸物流在建设“龙江丝路带”中的重要纽带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等物流集散基地建设。要加快建设哈尔滨铁路集装箱集散中心,将其打造成国际物流大平台,发展跨境集装箱运输,吸引国际大企业入驻,使其成为贸易企业的保税和仓储中心和制造企业的大区分拨中心。

四是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要加快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申建,尽快启动大庆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完善提升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发挥好综合保税区这一战略性大平台支撑作用。

五是加快推进外向型产业发展。要争取打造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放大现有产业园区功能,加快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做好产业招商工作,吸引生产要素向通道沿线集聚,承接国内外的外向型产业项目向我省转移,形成产业聚集带,构建发达的外向型产业体系,打造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极。

六是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要重点打造哈尔滨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提升区域金融服务水平。

37. 福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作为我国主要面向亚太地区开放的窗口之一,福建与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渊源深厚,友好往来历史久远,经贸关系稳固,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历史渊源久远、人文关系密切、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产业互补性明显等独特优势。

福建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郑和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东盟国家2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1000万人祖籍福建,福建与东盟之间地缘相近、习俗相似、文化趋同,民间交流量大面广,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有天然的优势和氛围。台港澳地区也是福建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台湾同胞80%祖籍福建,闽台之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闽籍港澳同胞有120多万。

福建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四五千年的海洋文化历史,具有开放包容、拼搏冒险等带有显著海洋特色的福建精神。地域特色鲜明的妈祖文化、船政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东南亚、台港澳等地区也得到广泛认同。

福建产业基础完备,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产品性价比高,尤其是建材、纺织服装等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东盟不仅是福建资源型产品的重要原料来源地,而且是拥有近6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中东、中亚是福建省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地。

38. 福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有哪些?

一是发挥海西的先行先试作用。福建一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可以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和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先行先试优势,积极作为,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区。

二是发挥闽籍华侨华人深厚的人脉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核心要靠人。综观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靠人走出来的、靠人干出来的,其中华侨华人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实践者。目前华侨华人已经融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挥好他们的人脉作用,既是我国实现与周边地区全面融合的关键,也是福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重要特色。闽籍华人华侨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可以成为促进“一带一路”社会、文化和人文的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

三是发挥海西港口群的枢纽作用。整合后的厦门、福州、湄洲湾三大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均已超过亿吨,其中厦门港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平潭的目标是建设国际自由港。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码头建设管理、航线拓展等方面的合作,福建可以建设成为境外连接内陆的综合物流平台,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四是发挥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作用。企业是经贸交流最重要载体,福建拥有众多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通过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重点扩大与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劳务、技术等领域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福建可以成为我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试验区。

39. 福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一是加强海洋经济合作。推动与东盟建立长期、稳定的渔业合作会谈机制,支持福建企业建设境外渔业综合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打造海洋渔业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产业合作暨交易平台(含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加大对东盟国家渔业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完善国际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领域合作。

二是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实施菌草民生国际工程,推动“菌草示范基地”走进东盟国家,推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及旱稻技术在南太平洋岛国的普及推广。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双边、多边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各类贸易融资产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深化旅游合作,加快厦门邮轮母港建设,开拓与东南亚、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间的邮轮航线。推动闽台港澳产业深度对接,加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

三是加强贸易及物流合作。用好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中国—巴基斯坦等自贸区优惠政策,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增长。办好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福建商品展,继续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在东盟国家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持续开拓新东盟市场。积极拓展仓储物流等领域合作。

四是扩大双向投资规模。主动到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就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扩大双边投资规模。组织招商队伍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活动。支持福建企业赴东盟、中东等地区投资建设资源开发、境外生产加工、营销网络等项目。

五是拓展能源资源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供应合作,推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合作,推动能源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合作,推动莆田、漳州、福清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罗源湾、湄洲湾等煤炭储备中转基地建设。

六是加快运输通道及节点建设。加快推进赣龙铁路扩能、吉永泉铁路、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等通道建设,完善福建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快速运输大通道。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强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航运业合作,争取开辟若干新航线。大力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海上客滚航线快捷通道作用,打造两岸往来的重要枢纽。

七是深化人文交流。用好闽籍华侨华人网络资源,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福建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人员交往的桥梁纽带。

八是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福州、泉州、漳州与全国其他城市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保护、诠释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打造“海丝”品牌。

40. 广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哪些优势?

广东特殊的历史、地理、经贸、文化等优势,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历史上,广东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中海上通道的重要起点,比如徐闻就是历史典籍明确记载的最早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很多地方因为海上丝绸之路而繁荣起来,以东莞为例,东莞的特产莞香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香飘全球。

(2)区位上,广东三面临海,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广东拥有5个亿吨大港,是连接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海上门户。

(3)产业上,广东是领先全国的经济大省。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器机械、汽车、石化、轻纺等为主体,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而沿线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跨度很大,与广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4)商贸上,近年来,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2013年双方的贸易额达1550亿美元,占全省贸易总额的近15%。此外,东盟是广东第三大经贸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地和第二大投资市场。

(5)血脉上,广东现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其中在东南亚的广东籍华侨华人占广东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累计在广东直接投资1200多亿美元,创办企业近4万家,已经成为中国与华侨所在国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成为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6)人文上,大量的广东籍华侨华人生活在东南亚各国,他们讲粤语、吃粤菜、唱粤剧,文化上的共通性和认同感,使岭南文化在沿线各国得到很好的传播。

41.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建设为广东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机遇?

建设“一带一路”,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一道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我国面向“亚欧世纪”而倡导的全球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为广东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和增量空间。可以预期,随着沿线国家的兴起,国际市场需求会持续扩大,这将为广东带来广阔而纵深的市场。广东可在这较长一段时期内,以更为稳健从容的心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放缓、外贸疲软、产能过剩、资金过剩、用工荒等复杂问题,也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迎刃而解。

当前,广东依然是经济总量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对外贸易总量和对外投资规模居首的省份,更是中国大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量最大的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无论在地缘、血缘、历史、人文,还是在经济实力、开放水平、制度环境、合作平台上,广东都有着其他沿海省份无可比拟的优势。

《愿景与行动》已为广东量身定制了战略定位。当前,广东自贸区方案已获批,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立,湛江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市被确立。更重要的是,随着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广东腹地的经济基础得以夯实,与沿海地区互联互通得以加强,全省整体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条件已然成熟,“二次创业”机遇期已经到来。

42. 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哪些优势?

(1)海陆相连,区位优势独特。广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经济圈,同时处于西南经济圈、中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以及东盟经济圈,是中国西南、中南出海的大通道,起着连接东西、贯通中外的作用。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份,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

(2)经贸往来密切。广西拥有多重政策叠加的优势,通过不断扩大沿边开放、持续提高与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水平,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加快聚集。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风生水起,双方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东盟已连续多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利用外资来源地和广西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双方合作不断加深,利益纽带日益牢固。

(3)文化纽带较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民俗相近,文脉相通,人缘相亲,且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价值观相近,人文交流历史悠久。广西人文优势突出,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人文基础。

(4)历史的传承。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着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西合浦就已经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口。广西还是当前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和重要门户,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特别是与东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5)港口建设提供条件。广西北部湾港是中国距离马六甲海峡最近、发展潜力最大的港口。目前该湾港拥有泊位240个,泊位能力1700万吨,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亿吨左右。广西北部湾畔形成了以石化、电子、新材料、造纸、有色金属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的临港产业带,口岸开放不断扩大,口岸通关能力大幅提高。

(6)合作平台多样。近年来,广西搭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要区域性合作平台,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还承建了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和关丹产业园“两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中国—越南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柬埔寨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和投资贸易的重要平台,不断开辟共建共赢共享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7)政策优惠多样。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享有相应的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又地处西部,享有西部大开发政策优惠,还是北部湾经济区,政策优惠多样。另外,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加强、贸易往来的繁荣,广西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逐渐凸显地位,国家对于广西的政策倾斜也将愈加明显。

43. 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从广西的区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新时期广西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中国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及连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尤其是海上互联互通的枢纽和节点,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第一平台,与东盟进行经济技术和贸易交流的主通道,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促进中国东部和东盟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中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区域性旅游休闲目的地,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边疆民族特色文化与多民族和谐发展示范区等。

44. 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应该重点建设哪些领域?

(1)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部署,着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着力优化广西—东盟互联互通尤其是海上互联互通环境。

(2)以连接广西北部湾港铁路、高速公路线上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产业相对成型、发展后劲较足的钦州、北海、防城港、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为节点城市,大力推进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3)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信息服务、会展旅游、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

(4)加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块状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投资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

(5)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别是临港产业转移,促进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提升,培育和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45. 对广西的“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广西应优先支持中国与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以及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等重点项目。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大力发展临港城市,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地区发展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区。

(2)优先发展港口物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立足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和先行项目。广西应加大北部湾港口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国际港航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大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3)创新发展金融合作。广西应抓住国家批准滇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机遇,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保险市场发展,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

(4)构建友好人文交流圈。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人文合作优势,承建一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留学生基地,不断增进民心相通、民间相亲的良好国际关系。开展与东盟各国友城间的高层互访、经贸往来、民间交流等活动,厚实广西与东盟合作的社会基础。推动建设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影响大的人文合作项目,不断扩大与东盟国家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以跨境旅游业为突破口,扩大沿线各国游客往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