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思想倡导者”胡适

胡适是我国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的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891年,胡适出生于安徽绩溪县一户官宦之家。他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受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6年,胡适考入中国公学,并于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胡适最初进入康乃尔大学攻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在第一场文章测试中,胡适洋洋洒洒的一篇习作得了一百分,可见他的文章确有一定功底!

1915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于著名哲学家杜威教授。从此,胡适便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奉行一生。在美国期间,胡适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杜威所留的作业也大多与大选的政治课题有关。这段学习经历对胡适的影响很大。

1917年夏天,胡适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很快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他还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

,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

在今天看来,提倡白话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却是翻天覆地的大事。古文在中国盛行了上千年,始终为少数贵族和文人所垄断,是站在普通民众对立面的艺术形式。用白话文取代古文,相当于夺去了贵族阶级身上的光环,挖开了封建文人的藏身之所,其革命意义不言而喻。

胡适发起白话文运动,更重要的是出于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考虑。五四运动中,胡适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旗手”,同时他也自称是“爱自由的人”。他提倡自由、崇拜自由,认为“自由主义运动是爱自由,争取自由,崇拜自由”的运动。他把自由提到相当高度,几乎达到自由就是一切,一切为了自由的程度,陷入自由拜物教的迷雾中。这也是胡适在思想上矛盾的地方。

当时,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大讲白话文的优点,那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正当胡适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柔声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好,还是文言文好?”

几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

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12个字确实简练。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接着他解释道:“‘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在于能否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经过这一堂课,不少同学对胡适、对白话文都有了好感。

但是,一向自负辩才的胡适也有吃亏的时候。五四时期,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和胡适同在北大任教。黄侃先生十分反对胡适所倡议的白话文运动。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连忙追问。黄侃称如果胡适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说罢大笑而去。胡适听后一愣,只好苦笑着自认吃亏。

另外,胡适把争取自由、提倡个性解放与女子解放联系在一起,严厉谴责社会对个性的摧残、限制其自由发展的罪恶,希望建立一个“真正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这对当时女性解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知识女性在胡适“女子解放、女子自立”的号召下,纷纷走出封建家庭,走上社会,争做与男子一样的“自立”新人。

在中国历史上,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无论胡适的一生在政治立场上怎样摇摆不定,他终究只是一名文人。1962年,胡适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