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导师”蔡元培

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的号角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吹响。无数读书人激流勇进,为此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对于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来说,这不仅是涌现出青年先锋的时代,更加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这一切,都和一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就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1868年出生于绍兴山阴。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正是因为他在职期间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与保护,并提出了著名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没有新北大就没有五四运动,即使有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导人之一,许德珩回忆说:在这个运动中,蔡元培先生“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指导者,简直是实际上的行动者”。

蔡元培的少年时代是在绍兴度过的。他曾经在著名的古越藏书楼校对书稿,从而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1892年,蔡元培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东游日本求学,开始接触西学,逐渐转变成一名心向改革的资产阶级革命者。

1912年,蔡元培回国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进行过初步的民主改革,到1916年,北大已经历五任校长。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数量增加到1500人。但由于继承了清末“老爷”式学堂的传统,加上受袁世凯“复辟”形势的影响,校内民主思想备受压抑,学术空气淡薄。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有碍声名。然而,蔡元培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毅然赴任,开始对北大实施全面改革。

蔡元培深知,当时多数教

员的顽固守旧严重阻碍了北大的发展,要提升北大的学术气氛,必须有一批开明而博学的教员。为了延揽英才,蔡元培专门组织了聘任委员会,协助校长聘任有才能的教员。

1916年12月,蔡元培以“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陈独秀,使其同意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也由此迁至北京。此后,蔡元培又聘请了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具有革新意识又有真才实学的新派人物。

蔡元培深知人才难得,所以在教员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才学。他包容不同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人。北大既有陈独秀等人物,也有政治上保守但学术造诣极高的辜鸿铭、陈汉章、黄侃等人。这些人围绕在蔡元培周围,为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北大成为了思想自由,学术气息浓厚的高等学府。胡适在晚年回忆起当时北大的情况时,言语中充满了对蔡元培的敬重之情:“我在北大任教的时候,校长是那位了不起的蔡元培先生,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五四运动中的蔡元培是矛盾的。他不希望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中去,却又难掩民族危亡的心潮激**。

5月4日那一天,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曾力劝学生不要上街。学生队伍临出发前,蔡元培还在校门口阻止了一下,说有什么问题,他可代向政府申请提出,希望学生不要影响正常学习与社会秩序,但学生群情激昂,坚持要上街游行,他也就让开了。

当天,北京各校5000名学生游行示威,有32名学生被捕,关在北河沿,其中北京大学就有20名。蔡元培虽然在“五四”当天没有亲自参加游行,但他始终站在学生一边。在当晚的法科礼堂召开的会议上,蔡元培表示会以北大校长的名义营救被捕者,以身家作保要求北洋反动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由于五四运动得到广大的工人、商人、学生的拥护,他们举行罢工、罢市、罢课以示支持。北洋军阀的掌权者害怕弄得不可收拾,过几天就把抓去的学生释放了。5月7日,被捕学生获释,蔡元培亲自率领北大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沙滩广场列队迎

接。大家见面后,分外激动,彼此相对欲言无语,许多人竟至大哭起来。

蔡元培劝大家应当高兴,不要哭泣,话未说完自己也禁不住流下眼泪。当时被捕获释的学生许德珩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我们出狱由同学陪伴走进沙滩广场时,蔡先生是那样的沉毅而慈祥,他含着眼泪强作笑容,勉励我们,安慰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虽然京城政治圈内一些官员也或多或少同情学生,迫使总统徐世昌、总理钱能训无法完全听从段祺瑞摆布,压制学生的计划因而不能实现。但是,亲日派系的实力不容小觑,学生游行示威之后,段祺瑞的有力助手、陆军次长徐树铮就命令他的部队把大炮架在景山上,炮口对准北大示威。在这样严酷形势的压迫下,为缓和亲日派的愤怒,蔡元培不愿因个人去留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于是,在被捕学生全部释放回校后的第二日,蔡元培于向大总统和教育总长递交辞呈,剃掉了留长的胡子,于次日清晨悄然出京,去了欧洲。校务由秘书长蒋梦麟暂时维持。

蔡元培堪称五四青年的保护神。他为北大开启了一片自由天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流派,可以在北大自由地传播。

“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他曾发起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的活动,并营救了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终年72岁,葬于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震动,纷纷发出唁电祭奠。

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致北大的悼文中说“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周恩来亲书挽联表达敬重之情:“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