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宰相”与“三旨相公”(1/3)

微-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游纵无检”,行为**,好作**词艳曲,自号“李流子”。他位居宰辅,不理政事,只知享乐,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于是,都人亦呼邦彦为“浪子宰相”。

宋神宗时,有个官僚名叫王圭。他当宰相16年,尸位素餐,从无建树。上殿面君,曰“取圣旨”;听取皇帝指示后,曰“领圣旨”;回到衙门后,对秉事者曰“已得圣旨”。时人谓之“三旨相公”,以讥刺其失职。

误升一级

微-宋朝毕士安做宰相时,他的女婿皇甫泌很放纵,屡教不改。毕士安准备面奏皇帝,刚刚开口说了一句:“臣婿皇甫泌”,还没说下去,正好这时有边塞报警,终于没有说成。过了数日,毕士安刚要说,正值皇帝急于解手,急忙起来,已起,走出几步才说:“卿已说了几次,朕已经知道了。”不久,降下圣旨把皇甫泌迁升一级,毕士安竟不敢说明自己的意思。

皇帝讨厌废话

微-明太祖朱元璋历来讨厌官员的废话,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曾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他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他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把“嫌”字改作“忧”字

微-明初,朱元璋对官员的监控几乎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无论官员做了什么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到皇帝的耳朵里,而且绝对媲美于现场版。当时有一个叫钱宰的官员,被征到朝廷编《孟子节文》。一日,他罢朝回到家里,信口吟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不料被暗中跟踪的检校听到,向朱

元璋报告。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对他说:“老钱啊,昨天你作了一首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把‘嫌’字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当场吓得直冒冷汗,赶紧磕头谢罪。

监视官员要偷拍

微-关于朱元璋时代锦衣卫特务的故事有很多。明初的国子监祭酒宋讷对朱元璋很是忠心,但朱元璋对其并不太信任。有一天,有个学生给宋讷敬茶,不小心被绊倒了,茶具给摔坏了。宋讷看了,心里十分恼怒,按理说,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了。可宋讷做梦也没想到,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突然问他:昨晚为什么发火?宋讷一听,心里一惊,心想:我在家生气,他怎么知道?但宋讷更清楚,不能跟朱元璋逆着来,就如实说了,朱元璋很满意。宋讷出于好奇,就问朱元璋,陛下你咋知道我昨晚发火了?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有宋讷发火的画像给他看,宋讷看看还真是昨天的场景,嘴里倒抽了一口凉气。

无所不在的陷害

微-刘基曾因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与胡惟庸有冲突。胡惟庸就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这一番诬陷击中朱元璋的要害,吓得老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来医生诊治。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实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洪武八年(1375年)

四月十六日,刘基卒于家中。

装疯卖傻求活命

微-明初,朱元璋对于官员管理很严,一有不慎,官员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官员们往往会苦思各种应对之策。袁凯官拜御史,他就曾装疯来保全自己。有一次袁凯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时不小心说错了话,回去后害怕得睡不着,总觉得脑袋要不保,于是开始佯狂,请求辞职。朱元璋派人去刺探袁凯是真疯还是假疯,好在袁凯装得比较到位,没

被看破。朱元璋固然心理有毛病,但要他和一个疯子较劲,还真拉不下脸来,于是,袁凯侥幸全身而退。回乡后,袁凯也不敢怠慢,一直佯狂,经常倒骑黑牛,招摇过市,满嘴胡言,终于获得善终。

辞职惹祸

微-有个叫严德珉的人,在洪武初年出任明朝都察院的御史,工作很稳重,所以在洪武一朝历次的政治大风大浪中都幸运地挺了过去。后来,朱元璋擢升他为左佥都御史,但严德珉不想干这个得罪人的差事,就找了个适当的机会提出自己的辞职请求,理由是身体不好。可朱元璋不信,“你说有病就有病了”?一怒之下,下令将严德珉抓起来,处以黥刑,即在严德珉的脸上刺上字,还要在刺字的地方涂上墨,就像《水浒》里的林冲那样。事情到了这一步,洪武皇帝还不放过,又将他谪戍广西南丹。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微-明成化年间,内阁为首的刘吉、万安、刘翊三人,位至宰相,却一味“蒙耻固位”,对国家大事置诸脑后,毫不关心,整日要么忙着与阉党朋比为奸,争权夺利,要么昏昏度日,毫无建树,时人讽刺他们尸位素餐,就称其为“纸糊三阁老”,爱憎之意,一目了然。当时的六部尚书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工部刘昭,他们6人对于三阁老的做法莫衷一是,谁都不敢多言,唯恐招惹事端。当时的人不满他们的胆小怕事,就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宪宗朝的吏治可见一斑。

当官成了贪污竞赛

微-明朝嘉靖以后,官场中贪风大盛,从首辅到吏员无不贪贿,当官竟然成了一场贪污竞赛。《新会县志》风俗篇中有记载:正德、嘉靖年之前,有两袖清风的人辞官回家,邻里都纷纷慰劳,啧啧称赞;如有贪官回乡,众人皆耻于与之来往。嘉、隆之后,风向大变,有官员退休,乡人竟不问人品,唯问揣了多少金子回来。人们相与嘲笑的,就是那些清白贫穷的“傻官”。民心若此,可见官风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