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作弊(1/3)

微-明正德三年(1508年)会试,武英殿大学士王鏊为主考。在试院的大门已经上锁,正准备考试时,刘瑾用一张小纸条写了50人的姓名,要王鏊录取他们。王鏊心里虽不情愿却也没有办法,碍于刘瑾的地位只得答应下来。可是王主考也不愿就此影响其他考生的前途,于是就在这科的录取中多加了50个名额,这样本科进士竟达349人之多,当然刘瑾走后门的50人全被录取,而且名次很靠前。事后,刘瑾对这50人逐一越级提拔。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这批人才被清除出朝廷。

皇帝亲自送人情

微-不同于刘瑾的公然作弊,张居正的作弊显得名正言顺多了,都是各级主考作为人情主动送来的。自万历四年(1576年)到万历八年(1580年)间,张居正的六个儿子中的三个大的都通过了乡试、会试,而且一个是状元,一个是榜眼。主考官们或是提前透露试题,或是代答考卷,或是改名次,总之只要是张居正的儿子就一定要中举。就连万历皇帝本人都会公开地向张居正送人情。当年张居正那个榜眼儿子本来只排在二甲第二(第五名),拆了封之后,万历皇帝一看是张居正的儿子,就提笔把他提到了一甲第二,他说:“我没有办法报答师相(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当时又做宰相),就照顾他的子孙吧!”于是,张居正的儿子便在人情的力量中成了榜眼。

万里封侯

微-明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殿试快结束时,突然狂风大作,一个贡生王越的卷子被吹走。监考官同情他,就破例允许他把没有誊写的底稿交上来,让礼部的人重新誊写。王越的文章写得不错,尽管有这样一段插曲,仍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他的名次比较靠前。可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年,高丽的使者来明朝进贡时,带来了一份纸卷,众人打开一看,竟然是王越那份被吹走的试卷。这份考卷跨过大海竟然没有损坏,在场的人无不将其视为奇事。一些爱拍马屁的人说,这是万里封侯的兆示,还真让他们说对了,几十年后,王越果然在西北一带以武功扬名。

明代科举史上最长的卷子

微-罗伦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进士,他曾立志一定要在廷试扬名天下,因而请考官多给他几张纸,洋洋洒洒地写了数万言。据说后来誊录官誊写时竟达30幅,而大学士李贤评阅他的卷子时,因年事已高且卷长,跪得过久而一时起不

来,宪宗见状忙要身边的两位内臣将李贤扶起。罗伦的万言长卷可谓是当时最长的答卷了。不过他也实现了他扬名的理想。当然,罗伦的中举不仅仅因为他的长卷,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当时谢一夔曾以程敏政的试卷字精楷,大力称赞,拟为第一。而大学士李贤却说:“论文不论书”,认为罗伦的文章内容更佳,所以极力主张提拔罗伦。后来,罗伦官拜丞相,可见确实有真才实学。

科举也分AB卷

微-明代科举考卷分南卷与北卷,类似于我们今天分A、B卷,不过明清科举考卷是依考生之地域而分南卷、北卷两种(后又增中卷)。自明代宣德以后,会试取士定名额比例为南方占十分之六,北方占十分之四。明陆深《科场条贯》:“成化二二年尹阁老直主考序称:宣德丁未,大学士杨士奇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

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

科考的身份证明

微-明代的科考也要进行身份证明,入场前,考生首先要出示准考证。有趣的是,明代的准考证不是考生的相关情况,而是保人的情况。类似于今天的照片,准考证上是作保人和其容貌描述。考试时,考生还要在考卷上粘贴自己的身份证。这种张贴在考卷上的身份证叫作“浮票”,浮票上写着考生的姓名和外貌的大概样子。考生粘贴浮票时要贴在考卷的一角。一半粘贴,另一半未贴死,可以撕下,浮票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充当身份的证明。考生考毕交卷时,将考卷上事先粘贴的浮票撕下一半。浮票的书写形式大约是:考生资料,年××岁,身×,面×须,以千字文为序号,再写座号,盖以官府印记,防止作伪。

无情之人岂能居榜首

微-明代的科举取士往往和皇帝的一时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殿试,阅卷大臣本事先定下吴情为第一名。世宗一见,十分不悦,说:“无情之人岂能居榜首?”官员们不敢有所异议,当即将吴情从第一名调到第三。世宗随即又称自己祈雨,夜里梦闻雷声。

于是考官们赶紧遍阅进士姓名,寻找和雷雨有关的考生,终于找到了一位叫秦鸣雷的,遂置第一名。可怜吴情,只因父母起名不慎,丢了状元,降为第三;而秦鸣雷却因为名字取得合了皇帝的心,就成了第一。真是几家忧愁几家喜。据传当时还流传一句打油诗:“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只好捡便宜。”

鼎甲三人儒道释

微-明代的科举考试不限制考生的出身,这样的选拔方法有利于人才的兼容并收。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状元是彭时,榜眼是陈鉴,探花是岳正。有趣的是,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儒、道、释三家。当时的人就称“鼎甲三人儒道释”。彭时家是世代书香,因而他的考卷“出身”一栏上填的是“儒籍”。陈鉴原籍苏州,因事全家被判戍边,他不得已投靠神乐观做了道士,中进士时还未成家,就是因为出身道士,因此他代表着道。探花岳正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妾室,当年为了躲避正室的欺辱,曾带着岳正避居大兴隆寺。岳正虽未出家,但是因为长期在庙里居住,人们戏称他为“和尚”。这样他的出身就是释。鼎甲三人正好是三教俱全,也算是明代科举的一件盛事。

明代科考也“移民”

微-明朝时考虑到北人的学问不及南人,于是科考就要兼顾南北,所以要求试卷上要写明是南卷还是北卷。这样北卷比南卷简单,于是在明朝有很多南人冒充北人参加科考。嘉靖年间,一个叫陶大顺的人在嘉靖间冒籍在顺天府乡试中夺魁,被发现后被官府给斥归了,后来他又在浙江参加乡试,中了第四名,后来还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右副都御史。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顺天中试的几人都因冒籍而遭到弹劾,当时礼部的意见是发回原籍,皇上的意见则是暂时存留下来,但不许他们今科入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时候,顺天乡试,给事中辛自修又指出有5人冒籍。实际上这些冒籍的人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只是当年不得入试,下次还可再考。由此可知,冒籍大都是南人冒充北人的籍贯参加科考。

科考拟题差点丢命

微-清光绪年间,有一次科举考试,光绪皇帝让军机大臣潘祖荫拟定考试题目。这潘祖荫把题目写好后,就交给了监考的人。有人就直接把他贴到考试场中,有个监考官一看,差点儿把胆吓破了,原来上面竟然赫然写着同治年号,于是马上偷偷地去禀报潘祖荫。潘祖荫一听说,急得六神无主,现在撕下来那还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是要是不换下来,如果被人发现了检举上去,呈给皇帝,那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啊。此时那个监考官想出来个好主意,趁人不注意,拿刀把那写着有同治哪一年拟题的那一行裁了去。到了这个时候,相关的人才都松了一口气,好像逃过一劫一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