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该罚(1/3)

微-南宋某年举行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道论说《周易》的题目:“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

一书生从怀中取出《周易》,叩曰:“敬禀大人,这书上原写的是:‘乾为金,坤为釜,何也?’先生恐是看错了吧?”

主考官一怔,忙接过《周易》细看,果然是自己错了,于是道歉道:“我该受罚,我该受罚。”并立刻更正了考题。

因梦成状元

微-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确定殿试名次的头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一个巨大的钉子,上面有几缕白丝在阳光下缓缓飘动。早上起来,他要身边的人来解梦,就在大家讨论梦的预兆时,阅卷官把拟好名次的考卷送了上来。朱元璋拆封一看,竟然看到有个贡生的名字叫作丁显,龙颜大悦,当即认为这就是昨晚所做梦的预兆,毫不犹豫地把此人放在了状元的位置上。丁显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白白得了个状元。

皇帝的心思难猜

微-丁显因梦得状元后,一些主考官就主观地认为朱元璋很喜欢这样的方式,甚至有意在考生的姓名上做文章。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翰林院两位编修借鉴前人的经验,特地把顺天府乡试的新科解元施显定为会元,以为这样朱元璋一定会将他指定为状元,然后自己可以有识人之功。可是,二人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朱皇帝显然不再玩先前的那一套。他并没有指定施显,而是将湖北的任亨泰取为状元。

以貌取人排名次

微-明代的科举最后一场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面试,殿试中皇帝不但要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还要考查应变的能力,甚至考生的外貌也是皇帝看重的一项。实际上,决定考生命运的就是皇帝是否看你顺眼。建文二年(1400年)殿试前原拟的状元本是王艮,可是就是因为在殿试时,建文皇帝总觉着王艮长得太丑,于是大笔一挥把他改为榜眼。其实不只建文帝对状元的相貌有特别的要求,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首次会试时,原状元郭翀就是因为貌不压众而被降为榜眼。正统四年(1439年),本拟张和为状元,可是英宗身边的太监说:“张和有一只眼睛有毛病。”于是张和成了第四名。

取名是个学问

微-永乐朝发生过一次因为名字的问题,状元变探花的事。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的科试初拟的第一名是孙曰恭,第三名是邢宽。当名次表送到永乐帝手中时,永乐帝一看大怒,说:“孙暴怎么能做状元呢?”大学士杨士奇很奇怪,哪有孙暴?上前一看,原来是大臣誊写时“曰”字离“恭”字很近,当时是直行书写法,乍一看“孙曰恭”就成了“孙暴”。于是就向皇帝解释说:“那是孙曰恭,不是孙暴!”可是永乐帝

就是觉得刺眼,正好看到后面的邢宽,就顺口说:“我觉着还是邢宽比孙暴好,就把邢宽当作第一。”大臣们没办法只得遵命。一次笔误就断绝了孙曰恭的状元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

微-永乐年间有一位姓曾的状元,据说他的考卷是当时永乐帝手中的考试范文。真的是曾状元学问渊博、文采出众吗?原来,会试过后,作为考官的解缙对自己老乡刘子钦很是欣赏,就私下里对他说:“状元是你的,好好准备。”顺便还暗暗地把殿试的考题告诉了刘子钦。可是刘子钦很自负,对解缙的提示不以为意,既不感谢,也没有任何谦逊的表现,甚至还把这件事当作笑话和曾某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曾某对解缙之语很重视,加倍复习。果然殿试的时候,曾某看到了相类似的题目,得心应手地做了起来。结果状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曾某囊中物。而刘子钦则大意失荆州,排在了十名之外。

抽签抽到的状元

微-刘若宰是崇祯年间的状元,他的夺魁是崇祯皇帝抽签抽出来的。崇祯元年(1628年)的会试是崇祯皇帝第一次选拔人才,所以他很重视。会试结束后,阅卷大臣将精心选择的卷子送到皇帝手中,请求皇帝做最后的定名。崇祯皇帝看着厚厚的考卷,心里一阵紧张,他怀疑就凭自己的真本事哪里能选出真才,便决定要老天告诉他。于是,崇祯皇帝虔诚地焚香祷告,还将这些人的名字都抄下来放在金制的罐子中,用金筷子去夹。第一次,夹到的是刘若宰。他不放心,就把他的名字揉成团又扔了进去,再夹竟然还是同一个人。如是三次,都是同一个人。他便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决定钦点刘若宰为状元。

状元的出路

微-明代的最高级考试是殿试,殿试结果出榜分为三甲,总称“进士”。殿试中进士称“甲榜”。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可以被派做官了。一甲照例直接授给翰林院的官职。翰林院是明代朝廷中主

管文书著作的官衙,职掌编修图史、编辑奏章、讲经书,以及草拟诏谕、制诰等文章,都是一些高级的文字笔墨工作。二、三甲可以去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叫作“馆选”。馆选录取后,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学成后,也可以补授官职。馆选考不取的,另授京师或地方其他官职。如果举人会试不及格,没考上进士,却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可以改入国子监,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挑选出来做京师小官或州县地方官。明朝大大小小的官吏,就是在这样层层考选的举入、进士中产生的。这种通过乙榜中举人、通过甲榜中进士做官的,一般叫作“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三个荣衔的,就被夸耀为“连中三元”。

国际化的考试

微-明王朝的科举是可以对外的,明代的附属国如安南、高丽、占城的举子都可以参加明朝的考试。对于这些人,明代建国之初就有规定:这些读书人在本国通过乡试之后,带上相关的证明文件就可以来明朝参加会试。当然,考试的前提是,必须懂得汉文,懂得四书五经,而且可以用八股写作。明朝的法律规定对这批考生既不另眼相看也不特殊照顾,跟本国的士子一起考试,录取不限名额。如果在中国考中了进士既可以留下来做官,也可以回国任职。当然,虽然每年这些国家都会派士子来参加考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考上的并不多。

明朝的状元没有做驸马

微-考中状元再娶个美丽的公主,这是中国文人最美的梦想,我们在小说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描写,可有趣的是明代的90名状元竟然没有一个是驸马爷。究其原因恐怕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明代状元的高龄,其二就是明代公主多尚权臣。据统计,明代的状元得中的平均年龄是30多岁,而在这样的年龄基本上都有了家眷,如果没有,可能就是个人的问题,有问题的状元当然不能被公主看上。而且当时的皇室公主适婚的年龄是16岁,这样的年华配30岁“老头子”也是不可能的。其次就是皇室更多选择武将家庭作为联姻的对象。明太祖朱元璋的16个女儿除了夭折的,几乎都是嫁给了握有重兵的武将和公侯子弟,朱元璋的子孙们也是照办。《明史·公主传》:明朝16个皇帝,成年的公主有50个,基本全都嫁给了武将,只有两个公主招了读书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