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

概况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国立大型综合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万余平方米。两座陈列馆(历史陈列馆和艺术陈列馆)均为仿辽宫殿式建筑,黄瓦红柱,巍峨壮观。博物院现藏各类文物标本和历代艺术品41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0件,国家一级文物1000余件,青铜、书画、陶瓷、家具、文献、丝织品等类别一应俱全。2001年6月,南京博物院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京博物院以“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己任,以各种陈列展览为媒介,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江苏历史陈列”为基本陈列,该陈列以近3000件的考古学、民族学文物和历史文献为主要展品,展示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后经修改、补充、提高,于1989年更新为“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将展示地区扩大到长江下游,包括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江西部分地区,同时增加“江苏考古陈列”、“我们的昨天——祖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展”两个基本陈列。

1999年,艺术陈列馆落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珍品5000余件,展陈精美,品位高雅。自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总数约300个左右,观众达1200万,其中海外观众50余万,影响几乎遍及世界五大洲。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为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曾先后在日本、德国、埃及、墨西哥、俄罗斯、比利时、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举办展览,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最大努力和积极贡献。

真真假假良渚玉

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着一件良渚玉琮,两节矮方柱形琮,上略大于下,四面雕琢精

美的装饰花纹,一角的上下两区花纹组成一个完整的神人兽面纹。

1936年,良渚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良渚镇,是分布于太湖流域地区的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玉器发现于1973年7月1日,是原始社会的礼仪祭祀重器,被称为高古玉,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高档收藏品之一。良渚玉器代表了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了解、研究这批玉器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至关重要。

至今,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遗址有30多处,大型墓葬50余座,出土玉器已达万件,精品约在500件。良渚玉器发掘数量多、年代久远、工艺精湛,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掀起了收藏与研究良渚玉器的热潮。

随着良渚文化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仿制良渚玉器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发掘,推动了国内外良渚玉的收藏热潮。市场上一旦出现古玉,就会被众多淘宝者收入囊中。在货源少而买主多的情况下,以杭州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仿制良渚玉器的**也随之而来。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区。在浙江余杭瓶窑镇一带,玉器作坊已达上百家,仿制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闻名全国。据统计,目前蚌埠市有2000余家玉器作坊,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市场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东南风”也吹到了台湾,掀起了一股收藏热潮。而在世纪之交时,小小的良渚玉器还引发了一场风波,令大陆和台湾考古界、文博界震惊不已。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价购藏两件体积小巧的鸟立高柱形良渚玉饰件,被民间人士提出真伪质疑。最后通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检测玉质,并经大陆权威考古学家的鉴定,确定其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让宫廷钟表动起来

明代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将自鸣钟带进了紫禁城,使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西洋的钟表。西洋钟表不仅具有走时、打点的功能,还可以进行舞蹈、滚球、转花、音乐等千变万化的表演,博得了宫廷的由衷喜爱。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西洋钟表大量传入中国,以后皇宫、民间相继仿制西洋钟,具有中国民

族特色的“本钟”陆续出现。这一时期流传中国的西洋钟表以及陆续自行仿造的本钟,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钟表史、钟表收藏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南京博物院所藏宫廷西洋钟、广钟和苏钟主要来自中央博物院和自身的收藏,也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江苏文管会拨交的藏品。经过长期的征集、拨交、购置,南京博物院奠定了明清钟表的收藏基础和入藏规模。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和推移,院藏大多数钟表的外在品质以及内在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伤损,如何修复院藏钟表,使其发生应有的陈展功能一直是院文物保管工作非常重视的事项之一。

古钟表修复技艺作为一种依赖言传身教传承的传统技艺,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短时期培养出来。因而修复宫廷西洋钟表、本钟的专业人才非常少。如何使这批院藏钟表恢复功能,显然取决于能寻觅到高水平的专业维修人员。几经辗转,南京博物院找到钟表收藏家陈仲仁和钟表维修师张志民。

陈仲仁生于1947年,是一位有着极不平凡经历的古董钟表收藏家。他是一位孤儿,年幼时经常路过堂子街旧货市场,看到店中钟表居然能报时、打更、奏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能拥有一块钟表成为他幼年的梦想。这个梦想一直追随陈仲仁走过了40余年,他已收藏六百多件古今中外的钟表。近半个世纪的钟表收藏道路,使他逐步掌握了中外钟表的鉴定和维修技术。

张志民生于1945年,是一位技术非常精湛的钟表维修师,由于从小接触机械,开过汽车,搞过相机、钟表维修及收藏,因而非常了解各类钟表的性能、结构,动手能力极强,可以手工制作各种零配件,被同行热切地称为“钟表维修能人”。

经过接触和进一步了解,2011年3月,南京博物院最终决定特聘陈仲仁、张志民两人致力于院藏钟表的维修、修复工作。

经过195天的紧张工作,65件院藏钟表终于成功修复,并于2011年12月23日在南京举行了南京博物院古代钟表修复与保护项目成果论证会。来自北京、南京的专家团一行二十多人仔细观看已修复好的一件件宫廷钟表以及悦耳的鸣奏表演,都流露出喜悦、欣慰的神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