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

概况

泰兴黄桥革命历史纪念地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包括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塔、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粟裕部分骨灰安放处等,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位于黄桥镇米巷10号丁家花园内,于1979年筹建,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第一次扩建,2005年初再次整建。改建后占地面积4820平方米,是建馆最早的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属于近代园林建筑,现馆藏三级以上历史文物4000余件,历史照片2500多幅,新四军老战士及省部级以上干部字画、题词300多幅,并设有电子触摸屏、电动图、声光电模型等科技产品,又陈列了与现场场景相适应的人物蜡像。纪念馆对新四军黄桥战役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展示。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位于姜堰市南大街219号,因为位于古运盐河拐弯处,所以取名曲江楼。1940年夏秋,新四军抗日东进,9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曲江楼,总指挥陈毅下榻于楼上,运筹帷幄,为决战黄桥打赢了政治仗,进而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原为严复兴楼,系清代民居建筑。1940年10月粟裕、陶勇在这里指挥所属将士坚守黄桥,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七次冲锋,为黄桥战役的全面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

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生前就希望身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战斗过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黄桥战役是粟裕和陈毅一起创造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因此粟裕逝世后,在中央军委的直接安排下,由他的夫人楚青亲自护送部分骨灰来到黄桥,撒于此处,并立墓碑纪念。

黄桥战役

1940年初,主持华中地区工作的刘少奇制定战略先集中发展苏北。3月,新四军和国民党党军在安徽东部定远、来安地区交战,取得胜利。同年九月,协同新四军开辟苏北的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第一、第二支队和新四军第五支队,分别抵达涟水以北地区和大运河西岸,与新四军苏北部队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

同年,粟裕率领所部新四军进入苏北。当时新四军实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因蒋介石、顾祝同为新四军划定的防区非常狭窄,对新四军作战及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新四军决定向防区外发展。

1939年5月,陈毅派遣叶飞率领第六团赴江阴、无锡、常熟地区活动,而新四军的茅山抗日根据地也具有一定规模。陈毅、粟裕遂决定,陆续派遣部队北渡长江,向长江北岸发展。经过几个月的作战与发展,至11月底,新四军已有数支主力到达苏北,控制了长江渡口。新四军跨长江两岸,占据了有利态势。

粟裕率新四军进入苏北发展后,和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韩德勤的部队发生过多次摩擦,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严重阻碍新四军的发展。

1

940年7月,粟裕指挥新四军出其不意地渡过长江,一举将黄桥的国民党顽军消灭。后来,新四军采取退让姿态,得到了舆论支持,同时也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

9月30日,韩德勤集中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黄桥进犯。这时,八路军南下部队尚在老黄河一线,第五支队仍在运河以西,难以配合苏北部队的战役。经过审慎研究,为了赢得一举解决苏北问题的时间,陈毅决心以劣势兵力在黄桥地区独立同韩部决战。粟裕协助陈毅具体组织战役并负责战场指挥,决定以黄桥为轴心,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歼击韩部。9月30日,新四军撤出姜堰,这也到达了新四军的底线,黄桥战役一触即发。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粟裕亲临前线指挥黄桥战役。从10月3日至10月6日,粟裕指挥新四军经过多次战斗,共歼灭国军主力12个团,保安第16旅全部,保安第3旅、保安第5旅各一个团,共计11000余人,国军第89军军长李守维、独立第6旅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阵亡,俘虏国军33师师长孙启人,99旅旅长苗瑞林、117师参谋长等师、旅、团军官30余名,下级军官600名,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及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新四军取得胜利。

战役自10月3日起至6日结束,韩德勤部第89军军长以下11000余人被新四军击败,军长战死。新四军乘胜追击,进占海安、东台等地。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部队前锋与南下八路军先头部队会师于东台县之白驹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