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纪念馆

概况

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纪念馆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包括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机关驻地。17号是代表团办事机构驻地。30号、35号是当年代表团领导成员周恩来、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邓颖超和中共南方局组织部长钱瑛的住处。

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位于梅园新村街道西侧,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平方米。馆名由前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

陈列馆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采用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周围是颇具民族风格的老虎窗、石刻透空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山墙上变形组合的马蹄莲,正面墙上变形梅花等艺术品,象征着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处变不惊、从容机智的大将风度和傲霜斗雪、蔑视强权的坚强意志。

陈列厅正中是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是整个展厅的视觉中心。浮雕上镌刻着中共代表团领导成员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群像,浮雕上的风云图案表明他们都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整个画面成反S形,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

周恩来铜像位于露天庭院的正面墙前,高3.2米,重900公斤,神形兼备,以周恩来当年步出梅园新村30号大门的照片为原型,表现出周恩来坚定、沉着、机智、从容的革命家形象。

周恩来图书馆是1998年江苏省暨南京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的重点工程,位于陈列馆北面,梅园新村30号的西南角,占地面积855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由民国初期四幢民居式小楼改建组合而成。分上下两层,内设展厅、阅览厅、音像资料厅、采编室、书库等。

图书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写,主要收藏周恩来的论著、文献、照片、音像资料以及介绍他的生平、思想的书刊、资料等,现藏书数万册。图书馆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成为全国第一家周恩来图书馆资料研究中心。

南京国共谈判

1946年5月3日,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当天,周恩来、董必武率

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1月19日改为中共驻京办事处)100多人进驻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继续进行艰苦的停战谈判。当时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对内称中共中央南京局。南京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外交事务委员会、地下工作委员会、群众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和党派组、军事组、资料组、政治研究室、办公厅以及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解放区救济总会驻沪办事处等机构。南京局还领导国统区部分党组织的工作。

中共中央为揭露国民党的内战方针,并尽可能推迟全国性内战爆发,派代表团到南京谈判,竭力争取和平,就中原内战、东北停战、国民大会等问题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签订了《关于停止中原内战的协议》,推迟了中原内战爆发的时间,为中原部队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

1946年6月6日,在迫使蒋介石下达为期15天(后又延期8天)的东北停战令,以后为停战、整编、恢复交通等谈判,中共又做出多次让步,但终因国民党坚持无理要求而使谈判陷入僵局。26日全面内战爆发。中共态度是:全面长期停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改组国民政府。蒋介石一面扩大攻势,一面不断提出新的无理要求并拉拢、诱骗第三方面参加“国大”。11月15日“国大”开幕,谈判由此破裂。

1947年2月27日、28日,国民政府渝、京、沪警备机关分别通知驻该地中共机关,限于3月5日前撤返延安。3月3日,董必武从上海到达南京,与张治中、张群等交涉撤返事宜。7日上午,中共驻京、沪两地人员74人撤离南京。董必武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并向南京人民告别:“再见之期,当不在远。”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10个月的时间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斗争,推迟了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同时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动国统区党的工作和爱国民主运动,开辟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战场,为加速革命新**的到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司徒雷登遗嘱送花瓶

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有一只制作精美的清末仿康熙的五彩瓷花瓶,瓶颈腹部有寄托款“大明成化年制”,瓶上绘有“八仙过海”。此瓶是周恩来60多年前在梅园新村送给司徒雷登的礼物,历经半个世纪于1988年又辗转回到中国。

1946年11月,国民党当局一手包办召开“国民大会”,“假民主、真内战”的

狰狞面目终于露出,国共谈判彻底破裂,周恩来被迫率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离开南京返回延安。临行前,他让负责外事的王炳南将这只五彩花瓶赠送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周恩来选此花瓶相赠,含义深远。当时国共两党胜负未定,就如同波涛中的八仙,在海上各显神通,只有战胜风浪的人才能到达胜利彼岸。

司徒雷登出生于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家庭,成长在中国,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才华横溢。1918年,北京的两所教会大学,汇文大学与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校方让司徒雷登执掌新的学校。司徒雷登说服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于1928年春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利用美国霍尔教育基金,建立哈佛燕京图书馆,使燕大成功地召集到当时最著名的一些大师、学者,也使燕大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司徒雷登对弘扬中国文化的事情也很热心。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赴美演出,资金不够。司徒雷登到各方募资,甚至还自掏腰包,梅兰芳才得以成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司徒雷登在燕大升起美国国旗,与日寇周旋。由于当时美日还未撕破脸,日本人不敢轻易为难燕大,燕大逐渐成为华北抗日人士避难的秘密据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立即占领燕大,将其强行解散,并逮捕司徒雷登。日本人经常审问司徒雷登,询问他帮助过哪些中国人,为何要帮助中国人。司徒雷登说,他帮助中国人,是因为信任他们,他也被中国人信任,他不能辜负中国人的信任。慑于司徒雷登巨大的声望,日本人未敢对他用刑,将他囚禁了四年,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司徒雷登才重获自由。

1946年,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在国共谈判期间,他受命于美国政府斡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在与周恩来的交往中,深深钦佩周恩来的伟大气度、人格和渊博的学识,称周恩来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外交谈判奇才”。司徒雷登收到周恩来的礼物后,十分珍惜,数十年珍藏此物。他晚年与秘书傅泾波共同生活,曾有英国人和台湾人愿出高价买下此瓶,司徒雷登都婉拒了。他生前多次嘱咐傅泾波:“我过世以后,应当把此物归还原主。”

1988年,时年89岁且卧病在床的傅先生,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但老病之身远渡重洋实在困难,于是委托自己的女儿傅海澜将花瓶护送回国。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奠基之际,傅海澜女士带着司徒雷登的遗愿,将这只辗转了42年的花瓶护送到当年周恩来战斗过的梅园新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