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谈判中的较量(1/3)

●毛泽东解释说:“他们为扣留一万个俘虏奋斗,就死掉了3万多人。”

●毛泽东宣布:“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

●毛泽东、周恩来致电金日成:“准备在遣返战俘问题上做一让步,以争取朝鲜停战。”

● 谈判中的较量双方交换战俘有关资料

1951年12月,朝鲜战场停战谈判进入第四议程:关于遣返战俘问题。

12月12日,讨论战俘的安排问题的小组会开始。经李克农与乔冠华商议,中朝代表团派出李相朝和柴成文作为该小组谈判代表,对方出席的是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将希克曼。

中方谈判代表团很快阐明自己的立场,按照《日内瓦战俘公约》中“战争结束后战俘应该毫不迟延地释放和遣返”规定的办理。

会议一开始,中方代表便根据李克农、乔冠华的指示,提出停战以后立即遣返战俘的原则。但对方拒绝对此表明态度,坚持必须首先交换战俘名单。

在这个问题上,美方表现得十分顽固。美军主张“一对一遣返”、“自愿遣返”。

所谓有“一对一遣返”,意味着美方将扣留我方10余万被俘人员。所谓“自愿遣返”,看来很民主,实质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美军手里的战俘,怎么能表达“自愿”呢?实质是强迫扣留。所以争论的焦点是全部遣返还是强迫扣留。

美方代表虽然没有公开反对中国和朝鲜的立场,却在心里打着小算盘。

美国方面很清楚,对于有数以千万计兵源的中国来说,为数极少的战俘从军事上讲没有很大价值,只有美国情报部门和心理战部门对此加以注意。

随着战争形成僵局和谈判开始,美国政治家对战俘问题越来越关注。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后来回忆说:

这个问题不仅是促成敌我之间,而且也是促成国务院和国防部之间的一个重大争执点……为了保证敌方所收容的战俘的返回,五角大楼却赞成将北朝鲜和中国战俘及被拘留的平民一并遣返而不管他们的意愿。

美国军人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感到为了战俘问题拖延战争并付出重大伤亡“得不偿失”。当时,美国的政治家却认为,朝鲜战争是“自由世界”同“共产党世界”之间的一场前哨战,应鼓励包括投降者在内的战俘都逃离“铁幕”。

艾奇逊大力宣扬:“共产党士兵一落到我们手里就可以逃亡,这点对共产党是有威慑作用的。”

同时,美国官方还想通过所谓“大多数被俘者不愿遣返”的这场人为制造出的话剧,在全世界面前丑化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由于美方故意设置障碍,战争双方战俘遣返的谈判漫长而艰难。他们先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破坏,经常擅自宣布休会,使谈判无法进行。

经过一周僵持后,李克农提议可以先交换战俘资料,毛泽东回电表示同意,同时估计到美方必有一番反宣传,要求准备反击。

12月18日,双方交换了战俘资料,中朝方面称现拘留战俘1.15万多人,其中美军3192名,英国等盟国战俘1216人,南朝鲜7142人。

美方交出13.2万多名战俘的名单,其中包括中国人2.07万多人,另外还有6000名拘禁的平民。

根据朝中方面的内部统计,被俘军人总数最高不过11万人左右,其中人民军9万余人,美方将许多抓到的朝鲜平民和义勇队成员也当成了战俘。

双方的被俘人员,绝大部分是在战争第一年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中俘虏的。朝鲜人民军战俘主要是在美军仁川登陆后的撤退中被俘者。志愿军被俘人员,主要是第五次战役后期撤退时第三兵团的失踪者。

中朝方面抓获战俘的数量其实并不少,仅志愿军在8个月的运动战期间抓获战俘便有3.6万人,其中美军6000多人,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的南进中也俘虏了数万战俘。

不过停战谈判前中朝军队未考虑到交换战俘问题,对俘虏还采取过去革命战争中的方式,对部分人加以释放,多数朝鲜籍俘虏还被补充入人民军,加上因“联合国军”飞机轰炸、看管不严和供应困难造成的失散和死亡严重。

交换战俘材料时,中朝战俘营中只剩下1.15万多名战俘,其中美英等非朝籍战俘4417人,南朝鲜军战俘7142人。双方交换战俘资料后,“联合国军”代表经研究后声称,对中朝方面拘押的战俘如此之少表示“震惊”。

美方宣布,当时“联合国军”已有1.2万人失踪,南朝鲜军则有8.8万人失踪,并认为失踪者中绝大多数已被俘。

美方还抓住1951年6月朝鲜广播电台纪念战争一周年时公布过俘敌6.5万人的数字,要求对其他5万多战俘的下落做出解释。

中朝方面则说明大批战俘在谈判前已被释放,并列出美国方面的一些报道作为证据,就此要求只能将现在关押的战俘全部交换。

从1951年12月1日谈判进入关于战俘遣返问题,到1952年11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双方几乎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协议。

战俘问题,成了停战谈判的难点。美方公然违背《日内瓦战俘公约》的基本原则,他们的荒唐方案,理所当然遭到中国政府和朝鲜政府的当然拒绝。

这样,朝鲜战争进入边谈边打的阶段。乔冠华等人提出新方案

1952年1月3日,在联合国大会政治委员会的会议上,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提出一个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

在这个建议中,苏联除主张联合国大会取消集体措施委员会这个扩大侵略战争的阴谋组织之外,并建议考虑消除目前国际紧张局势和建立国际友好关系的措施问题,而首先是为帮助朝鲜停战谈判获得顺利结束,所应采取的措施问题。

在美国继续蛮横无理地阻挠与拖延朝鲜停战谈判,并在其本国及附庸国家中加紧扩军备战活动,而继续制造国际紧张局势的情形下,苏联政府进一步争取和平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顺利完成朝鲜停战谈判,实现朝鲜停火,是中朝人民和苏联人民一贯努力和争取的目标,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一致的、迫切的要求。

在朝鲜实现停火,不但将使朝鲜问题有可能得到和平解决,并且也将由此而打开和平解决远东其他问题和消除世界紧张局势的道路。

在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以来,朝中方面的代表始终表现了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达成协议的精神。但是尽管如此,朝鲜停战谈判却由于美方采取了种种可耻的方法进行阻挠和拖延,以致进行了半年之久,还没有成功。

美方这种拖延谈判的蛮横无理的态度,曾遭受到中方代表及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严厉斥责,并引起美英人民的普遍愤怒及

其同盟国家的不满。

当时,《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

他们以骗子的面目出现,硬把他们企图扣留我方被俘人员,拒绝双方全体战俘的释放与遣送,说成是他们的“人道主义”原则,说成他们是“一心只想到这些人的福利和他们家庭的哀痛”;他们以无赖的面目出现,一面要胁他们的同盟国对侵朝战争“在军队及其他方面做最大的贡献”,一面独断专横地为他们本身的利益拖延谈判。

双方就战俘问题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这样的小组委员会已经开了50多次,对峙的局面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僵。

为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乔冠华与李克农一起,带领中方参加该项议程谈判的参谋人员,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斟酌,提出迫使对方在遣返俘虏原则上让步的新方案。

这个方案由乔冠华起草,经代表团党委讨论,最后形成定案,直接上报国内毛泽东。

由乔冠华起草的这一文件文字缜密,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考虑到了双方各自的利益,合情合理。它是乔冠华昼夜思索、凝聚无数心血的成果,当然,也渗透了李克农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辛劳与汗水。

因此,当这个方案在谈判中一提出,美国和南朝鲜代表尽管前思后想,又是研究,又是讨论。但是,新方案对解决战俘问题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1952年4月4日,“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赶到汉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遣返战俘问题,并决定在战俘营中进行分类统计。

4月8日,美军在巨济岛战俘营开始对中朝被俘人员进行“甄别”,即在战俘营中将愿意遣返的战俘和不愿遣返的战俘分类。

4月19日,“联合国军”宣布“甄别”的结果是只有7万人可以遣返,其中志愿军战俘只有5100人。

5月7日,李奇微又发表声明,声称“自愿遣返”的原则“需要共方全盘接受”。

面对美国在战俘问题上发动的政治攻势,毛泽东决定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即使再付出一定的消耗和损失,也要维护新中国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威信。

为此,中朝谈判代表坚持全部遣返的原则,大力谴责美国方面扣押战俘,并以朝中被俘人员反抗斗争的事实对美方“不愿遣返”的宣传进行反击。

与此同时,中朝军队在战场上积极持久地杀伤消耗“联合国军”。

毛泽东于1952年8月4日还对此事解释说:

他们为扣留一万个俘虏奋斗,就死掉了3万多人。他们的人总比我们少得多。

经过中朝方面坚决斗争,美方略有松动,提出一个遣返8.3万人的数字,朝中谈判代表团经内部研究倾向于接受。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致朝、苏方面的电报中,详细说明在“联合国军”乱轰乱炸下接受提案的不利,斯大林表示支持毛泽东的意见。

因此,谈判仍然没有达成一致协议。中方揭露美方拖延阴谋

1952年5月7日,巨济岛美军第七十六号战俘营的中方被俘人员,为抗议美方强迫扣留中方被俘人员所使的暴行,激愤地扣留美战俘营负责人杜德准将。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杜德事件”。

“杜德事件”是美国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战俘政策的恶果。中方就此提出抗议,使得美方代表狼狈不堪。乔埃垂头丧气地说:“巨济岛事件使我们变得很愚蠢了。”

美方一方面在谈判中讨价还价,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在巨济岛残酷迫害我被俘官兵,其暴行被媒体披露,美军在巨济岛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愤怒的抗议浪潮。

当时,美国国内也发生了美俘家属联名向杜鲁门、艾奇逊要求遣返全部战俘的请愿运动。华盛顿受到了冲击,美国谈判代表团也不那么神气活现了。

对此,中方代表团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对方发起新的进攻,迫使对方走下一步。当时,乔冠华在代表团里起了很大作用。

谈判代表团的分析会经常开到深夜。平时每天一次这样的预备会,大都由乔冠华主持。会上大家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分析美军明天可能会提些什么问题,该怎样回答。最后由秘书处的几个人员整理综合,经李克农过目后,连夜向上级汇报。

待上级答复后,即打印成文,参加谈判的正式代表每人一份。每天到会场都是拎一大叠纸条。这样,不管对方提什么问题,代表团都能有条不紊地给以答复或者批驳。

如果对方提的问题,代表团事先没准备,这也不要紧,就向对方提出暂时休会,在电话上与李克农或乔冠华商讨对策。

中国代表团分析的结果是,只剩下一个战俘遣返问题,美方在最后这个问题上同我们纠缠,把移交我方的被俘人数,从13.2万退到11.3万,又退到7万,表明美国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使战争停下来。

代表团认为,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美国4年一度的大选即将开始,发动侵朝战争的共和党人杜鲁门总统,害怕战争的结束影响竞选;二是美国要在1954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军费开支,而朝鲜战争的继续进行则是最好的论据。

以后,慢慢地在会场上每次见面都是美军提出:“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吗?”“你们有什么新的建议吗?”

9月28日,美方提出一个新方案,停战后马上遣返愿意遣返的战俘,将其他人带到双方对峙的非军事区,交给中立国人员询问,然后前往他们所希望前往的一方。中朝方面经研究认为这仍是“自愿遣返”,换汤不换药。

10月8日中朝方面提出方案,建议停战后立即将战俘送到非军事区的双方商定地区,交对方验收,然后通过双方红十字小组的询问,按国籍分类遣返,保证全体战俘过和平生活。

中朝代表之所以有这一提议,是由于当时已经捕获一些空降特务充当的战俘,从他们的口供中已经了解到关押所谓“不愿遣返”战俘的营区已完全被台湾和南朝鲜特务用暴力控制。认为如简单地将那些被国民党特务和败类们控制的战俘送到中立区询问意愿,势必绝大多数人仍不敢表达想返回的意愿,而且这样做还会造成自己在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对那些心怀疑虑的战俘,只有进行比较长时间的解释,并打破那些“俘虏官”的暴力控制,才能争取其遣返。

对中朝方面的建议,美方声称这仍是“强迫遣返”,“不尊重个人人权”。

10月8日当天,美方代表以不能接受朝中方面的意见为由,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

在谈判的同时,战争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952年9月18日,中朝军队发起对“联合国军”反击作战,歼灭“联合国军”2.5万人。此役不但重创美军,也引起了美国朝野哗然。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尔在竞选总统中宣布,

他当选后,亲自到朝鲜结束朝鲜战争。结果,他当选了总统。就在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的1952年10月,美军开始夺取上甘岭、五圣山。

结果,上甘岭成了美军永久的伤痛,一个3.9平方公里的地域,美军投入6万多兵力,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血战一个多月,炮火将山头削低了三四米,竟然拿不下来。

为了把美方破坏谈判的真相公诸于世,10月16日,中方联络官把金日成、彭德怀签署的致克拉克的信交给对方。明确指出,美方拒绝协商,中止谈判,应该负起破坏停战谈判的全部责任。

10月19日,克拉克复函,拒绝恢复谈判,使谈判中断。毛泽东说让现状拖下去

1952年秋季,双方在战场上又进行激烈的攻防作战,僵局仍无法打破。

11月17日,印度向联合国大会提出解决朝鲜战俘问题的方案,提议由中立国印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成立一个遣返委员会,来处理朝鲜战争中的战俘问题。

中朝当面对印度的提案进行研究,认为这是偏向美方的。5天后,苏联代表在联合国表示,印度的提案违反禁止甄别、扣押战俘的日内瓦公约,美国则对这一提案基本同意。

12月2日,联合国政治委员会以53:5的表决结果通过印度的提案。随即中朝两国政府都复电联合国大会主席,要求取消这一决议。

1952年11月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又试图以军事压力迫使中朝方面在战俘问题上让步。他采取一系列表示强硬姿态的步骤,如鼓励台湾国民党军队攻击大陆,扬言扩大战争和准备封锁中国海岸等。

当时,英国从欧洲防务的角度出发,反对扩大战争和封锁中国。从1952年年末起,志愿军投入了紧张的反登陆作战的准备。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上宣布:

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

2月19日,中共中央、毛泽东对于是否应该主动提出谈判复会问题做出分析,认为如以金日成、彭德怀致函形式,对方可能认为我方性急,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对方幻想。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毛泽东主张“让现状拖下去,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它采取行动为止。

这样,板门店谈判因战俘问题无法解决,出现了半年之久的休会。

面对美国反共政客故意制造所谓“多数战俘不愿遣返”的话剧来丑化新中国,毛泽东决心以争取“全部遣返”为目标坚持斗争,为此不惜再推迟停战。双方达成交换战俘协议

1953年春,停战谈判休会4个多月后,美方为下台阶提议先行交换伤病战俘。

当时,斯大林突然逝世,苏联新领导人在同周恩来会谈中表明应改变原来的路线,争取早日停战。

毛泽东等周恩来从苏联回到北京,经商议后致电金日成:

准备在遣返战俘问题上做一让步,以争取朝鲜停战。

春夏之交,作为朝鲜停战谈判唯一障碍的战俘问题通过互让终于得到解决。中朝方面的让步是:

不坚持要求遣返全部志愿军战俘和家居南朝鲜的人民军战俘,却要求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交给中立国,并派人前去解释,相当于一种动员遣返。

美国方面的让步是:

不坚持由他进行单方面的“甄别’,同意将“不愿遣返”的战俘交给中立国,并由朝中方面派人去解释动员遣返。

自从艾森豪威尔于1952年底当选总统后,美国一方面表现出准备扩大战争的迹象,一方面又急于从朝鲜战争中脱身,不放弃任何机会进行和平试探。

当时,新中国的态度是绝不向美国的压力示弱,积极进行反登陆的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毛泽东从整个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情况考虑,加之国内已经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于是从1953年初起也准备寻求解决战俘问题的新方案,以求尽早结束战争。

1953年3月30日,周恩来以政务院总理兼外长的名义,就关于朝鲜停战谈判问题发表声明提出:

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

周恩来的这一声明,表明中朝方面就战俘问题改变了“全部遣返”的要求,不过也不同意美方单方面“甄别”后决定“自愿遣返”人员的办法,而是改为将那些对遣返有顾虑者交中立国再派人“解释遣返”。

4月6日,双方派出联络组在板门店开会。

4月20日,朝鲜停战谈判双方在板门店开始交换病伤战俘,后来称之为“小交换”。中朝方面交给对方684人,对方交来6670人。事实上双方伤病战俘都不止此数,交还数字都是按战俘总数的相同比例遣返的。

5月7日,朝中方面对战俘问题提出一个具体方案,即停战后立即遣返坚持遣返的战俘,并将其余战俘送出朝鲜,运交中立国。

6月8日,双方就战俘问题达成协议。协议规定:

停战后双方立即遣返坚持遣返的战俘,其余战俘于停战生效60天后交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和印度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由双方派人去进行为时90天的解释。此后仍不愿意遣返的战俘再由政治会议处理,或由中立国将其变为平民,去他们申请去的地方。

至此,朝鲜停战谈判的全部议程都达成协议。

1954年5月起,从朝鲜的归来者陆陆续续踏上回乡路。他们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刹那,很多人拥抱着,眼里涌着热泪,泪水一直流到这块养育了他们的热土上。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当代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柴成文等著解放军出版社

《朝鲜战争实录》解力夫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边震遐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程来仪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战俘手记》张泽石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抗美援朝的故事》贺宜等著启明书局

《抗美援朝战场日记》李刚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王树增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王平回忆录》王平著解放军出版社

《抗美援朝纪实:朝鲜战争备忘录》胡海波著黄河出版社

《血与火的较量:抗美援朝纪实》栾克超著华艺出版社

《烽火岁月:抗美援朝回忆录》吴俊泉主编长征出版社

《朝鲜战争》李奇微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双石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