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诸方面的具体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

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大了就业的压力。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但是由于对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深刻,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人口政策,因此计划生育没有能够在全国有效地推行。70年代末,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考虑中国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揭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邓小平把人口问题放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考察和处理,明确提出中国的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重大政策。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中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作了明确规定,确立了计划生育工作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江泽民在1998年召开的“中央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不仅具有近期效益,更具有远期效益;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社会效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算大账,算大账就是算大局、全局之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只算局部的眼前的小账,而不算全局的长远的大账,就容易陷入片面性,该花钱的地方花得少,不该花钱的地方又花得多,甚至于干些急功近利而损害全局、贻误将来的事情。”2004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对经济进一步发展已构成了严重威胁。第一,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资源供应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国土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只有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八,排在第53位。第二,资源消耗强度大,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生产的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左右,却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0%的煤。资源的浪费也严重污染了环境。2005年初,瑞士达沃士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世界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我国居第133位。第三,我国重要资源对外

依存度不断上升,资源安全问题凸现。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是3.17亿吨,进口石油是1.36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我国在矿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矿区,但由于受矿业生产特殊规律性和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许多矿区都处于资源环境严重透支状态,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第四,我国资源价格普遍偏低,与市场难以接轨。迄今为止,我国土地、水、电、油等资源的价格一直由政府实行管制,资源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处于维护低物价和低通货膨胀的考虑,一直实行重要资源的低价格政策,与其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严重不符,由此还造成重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过度消耗。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资力度,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步伐加快,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但环境治理的力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环境总体继续恶化,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重,空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都要召开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提高人口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同时,人口控制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中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总体发展战略。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第二,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土地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大国,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总的原则是,在

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作为未来13年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表明这项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三,合理利用资源重在开源节流。资源有效利用的重点是采取“开源节流”双向并举的发展策略:一是必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在生产领域,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建设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二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在资源开采和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废弃物和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三是积极发展替代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要加大国内煤矿资源和东海、南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勘探、开采力度;我国开发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潜力巨大,要发展核能,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一些潮汐能等可再生资源。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四,切实保护环境。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是我国不得不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在发展道路上有三种选择:一是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二是以资源环境制约为由,放弃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三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很显然,第一条路是走不通的,第二条路是不公正的,第三条才是我们应当选择的道路。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因此,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谋求所谓的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路子,而是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

经济快速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高速度,在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既满足人类的需要,也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因此,在发展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资源得以充分恰当的利用,而不至于无谓地浪费,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对中国来说,也许人类迄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将会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