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2—)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摆脱了贫困半贫困状态之后,正在由温饱型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变,既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又开始发生着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备受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势下如何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完善

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胡锦涛说:“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流通。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强调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良好效益的、能给人民带来实惠的发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奠定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基调。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如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作了深刻的阐述。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作了重要讲话,又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系统地概括。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事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号召全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对整体利益维护,强调对群体利益协调,同时也强调对个体利益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整体利益,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以人为本所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认识和确立“以人为本”,对于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至关重要,进而也是关系到能否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2.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发展观表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一,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之上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整体发展的关键。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胡锦涛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观念的一次升华。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坚持协调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发展是建立在协调发展之上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整体发展的本质要求。协调,是指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中,社会形态内部的协调、经济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等等。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各个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推动和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发展还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可持续发展就是全面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表现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第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对立。全面是讲发展的内容,是从广度和静态上观察的。协调是讲发展的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是从动态着眼的,在运动中实现平衡,进而保证全面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将发展实践的前后相继性和不间断性,它要求和保证全面发展的各部分内容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没有可持续,发展将要中断,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协调,即如何协调眼前和长远的关系。

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要全面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能达到相对平衡。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三个方面概括了统筹兼顾、执政治国、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通过统筹发展来实现。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利益,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要调节和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关注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统筹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并不是放

慢速度。我们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科学发展观的评析

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纠正了简单、片面的思维定式,更加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各个领域的统筹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崭新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1.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指导社会发展上的原则问题。科学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是端正发展方向、统揽发展全局的重大前提。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从根本上极其深刻地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根本,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在于切切实实地维护、实现和发展人的根本利益,尊重人的尊严、个性、需要、意愿、价值,彻底改变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不把人当人看”的状况。但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并不是简单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的“以民为本”、“为民做主”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语,但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君主为国家,不是为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所有的个体的人,在这里“民”、“人民”都是维护统治者和国家最高利益的工具。而现在党中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迥然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它是为了每一个人、一切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体的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2.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

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这也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就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作为本质,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坚持和丰富发展。

3.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方法论是世界观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科学辩证法在指导社会发展上的集中体现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统筹全局、兼顾各方,这是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正是具体而生动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和形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事物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科学方法论。

通过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发展观虽然在有关发展的具体层面上有重大区别,但是贯穿一个深层次的共同点,即发展的指向都是为了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党的各个时期的发展观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性特征。各个时期的发展观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每一个新的发展观都是对原有发展观的扬弃与发展。相对于发展观的形成来说,发展观的实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发展观的实施受到特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因此,要全面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