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国际合作新典范

一、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创人类合作新高度

外交部长王毅说:“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哪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时,基辛格博士致欢迎辞时表示,习近平这次对美国的访问,将是重要的一步,因为将把美中关系从不断解决具体问题的状态提升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高度。

(一)中美建立大国合作新模式——走不对抗、不冲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中国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提倡走不对抗、不冲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打破老牌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零和博弈,对抗、甚至爆发战争的规律。2013年6月中美领导人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就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14年中南海瀛台对话,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双方加深了对此问题的重要认识。习近平主席说,“中美应增强高层战略互信”。实现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奥巴马说:“美中完全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美国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也符合美国和国际社会利益。美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了成功合作,共同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均是两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范例。我相信美中有能力管控好分歧。美中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建设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

基辛格认为这是“中美之间具有战略性、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想”。庞中英教授提出,“我们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对应了‘大国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并认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认为,国际合作而不是国际冲突,应该主导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要为解决全球问题而建立国际规则”。新加坡郑永年教授说,“建设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这一战略的要义不是和美国争霸,而是和其和平共处”。

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指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双方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从两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共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符合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双方决心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并为此提出了四点主张:第一,增进互信,把握方向。中美双方应该加强对话,增信释疑,促进合作。第二,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善于管控矛盾和摩擦。第三,平等互利,深化合作。第四,着眼民众,加深友谊。

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把中美关系比作“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的关系,认为是国际关系的制高点,是整个国际关系的主线,是整个国际关系的“纲”。胡冰认为,中美所要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双边关系,而是能够影响21世纪国际关系基本走向、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顶层战略设计。为此,美方应有效约束单边主义冲动,以建设性态度与中方加强磨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与中方一道寻找管控分歧的有效途径,确保中美战略利益不被眼前利益和第三方因素所绑架,避免落入“非赢即输”的“零和”逻辑的陷阱,减少战略误判和意外。阮宗泽教授指出,应当看到,中国在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往往采取与美国积极合作的立场,而美国要学会用发展、客观公正的眼光看中国,并逐渐适应中国由响应倡议到提出倡议的改变,不能因为一个建设性倡议提出者是中国,美国就一味地怀疑并拒绝。

(二)中美关系——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中美合作是良性竞争,即合作共赢,还是非良性竞争,即零和博弈,甚至冲突走向战争,关键取决于双方的合作意愿、彼此信任减少误判,对双方关系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且,更重要的在于守成大国的认识,对新兴潜在大国崛起的认识和态度。“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之间的矛盾,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以潜在冠军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崛起与遏制,是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战略竞争的基本形态。”但刘明福教授同时认为,中美博弈注定是场文明的较量。美国是最文明的霸权国家,中国是最文明的崛起国家,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必定是最文明的竞争。并且,在中国的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中国大发展,美国得大利”、“中国发展、世界得利”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互利合作,特别是中美的互利合作,对双方国家利益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2015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七轮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的美方代表。习近平指出,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开展互利合作,不仅为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放眼未来,中美双方应该合作和能够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中美两国拥有许多重要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分歧。只要双方从大处着眼,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避免战略误解误判,坚持以建设性方式妥善处理,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维护。我们致力于同美方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三)中美战略竞争与合作的特点与未来关系的展望

第一,竞争与合作的国际背景: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利益交织,越来越成为利益共同体,更需要共同面对和治理生态环境的破坏、打击恐怖主义等人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竞争与合作的目标:中美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和谐世界。中国不是要组成一个对立和对抗美国的另一个世界,而是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国际接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因此是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同时,国际体系以及国际机制和国际秩序的一些不合理因素也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并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又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使其朝着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方面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就会与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相违背或有竞争。

第三,竞争与合作的内容:“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交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争霸、不称霸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是与西方世界接轨的社会主义,是与西方利益共同体的社会主义。”中美合作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目前,中美已建立起90多个政府间对话与合作机制,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中美经贸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竞争与合作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不输出革命。中国坚持自己的特色,但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与世界人民祈求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的世界梦相融相通的。

中美经贸合作多年来一直稳定增长,2014年中美经贸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双边贸易规模创5551亿美元的新高,同比增长6.6%。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是5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9日电,商务部28日发布消息称,根据中方统计,2015年,中美贸易额达5583.9亿美元,同比增长0.6%。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根据美方统计,2015年1-11月,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5691.7亿美元,同比上升2.4%,占美货物贸易总额的16.2%,占比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中国已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两国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美双向投资保持增长。截至2015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6万个,实际投入774.7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六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保持良好增势。据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在美累计直接投资466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目的地。

因此,我们认为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互信,管控好中美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就能使中美的竞争成为文明的竞争、良性的竞争,造福两国人民及对世界和平以及世界人民的福祉都有益处。但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面对和积极解决。“中国是新型国家关系模式、特别是新型大国关系模式的积极探索者、实践者。美国也应在政府层面做出更多的概括和阐释,提出更加具体和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性表述。”许多专家也认为,如果中美能率先建成新型大国关系,带头塑造新型的全球治理,则势必带动国际关系的深入转型以及真正全面的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

观点:中美关系可以说是全球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好坏,事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中美在战略利益上有分歧、有合作、有竞争,在价值观上,如国家利益观上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国际体系变革中,在国际机制、国际制度、国际秩序的重新塑造中必定存在价值观念上的斗争,但理会越辩越明,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多。2015年9月,习近平与奥巴马的会晤中,奥巴马表示,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应得到提高。美国希望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重要作用。美国欢迎中国和平崛起。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也符合美国和国际社会利益。美中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了成功合作,共同帮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均是两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范例。

二、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际合作的典范

(一)中俄合作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合作

中俄关系是世界上大国合作的典范,因为中俄合作走的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合作之路,是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是在获取自己利益的同时要照顾考虑对方的合理利益关切的合作之路,是双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1996年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就指明了,中俄关系的性质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建立在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16日,江泽民与普京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发展作了长远规划,其中特别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条约摒弃了那种国家关系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冷战思维,强调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加强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确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模式,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是新世纪指导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条约签署后,在中俄两国和国际上都产生了热烈反响。国际社会对条约内容和意义普遍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俄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用于促进世界多极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中俄合作推动建立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

中俄两国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新秩序。1994年中俄在《中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允许进行扩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的反霸权意识不断发展,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都是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霸权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于1997年4月23日在莫斯科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其指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声明指出:第一,双方将本着伙伴关系的精神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双方认为,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两极体制消逝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加快发展,大国之间包括冷战时期敌对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主张和平与广泛国际合作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双方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其发展道路,别国不应干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应成为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垄断国际事务。要排除经济关系中的歧视性政策和做法,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贸、科技、人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双方主张确立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安全观

,认为必须摈弃“冷战思维”,反对集团政治,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或争端,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对话协商促进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合作寻求和平与安全。

2013年,中俄在“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阐明,双方基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基于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未来的历史责任感,呼吁世界各国: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促进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推动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普遍平等、不可分割的新安全观

习近平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强调,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我国的新安全观是在冷战结束后于1992年首次提出,并于2002年向世界全面阐释的。2009年胡锦涛在联大进一步全面阐释中国的新安全观,核心就是“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既维护本国的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以合作促安全、以合作求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能达到各国的真正安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

针对西方舆论中盛行的“中俄结盟论”,《国际先驱导报》驻莫斯科记者赵婿认为,“战略协作而非军事结盟,中俄不会受西方‘结盟论’束缚”,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批驳。俄罗斯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卡申认为,“中俄结盟论”在俄罗斯属于少数派,这一观点出现的原因首先是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有好感,希望看到俄中关系进一步发展,但是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准确。对于“中俄结盟论”,中俄两国官方立场都给出了否定答案。2014年9月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基础之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鲜明特点。”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4月17日的电视连线节目中说:“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局势和全球安全问题上持有共同观点。俄中关系将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关键因素,并对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俄罗斯与中国是天然的邻国,也是天然的盟友。俄罗斯会拓展同中国的合作,但不会与中国建立北约那样的军事政治联盟。”

长久以来,中俄都是对方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我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已经有多年,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近十年是中俄历史上双边贸易持续增长时间最长,贸易活动最频繁,贸易数额较大,增长速度最迅猛的期间。近年来,中俄高层互访不断,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的访问以及普京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加深了双方的战略互信,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阶段,促进了中俄经贸在全方位、宽领域里的合作不断发展,并取得历史性突破:2014年,中俄两国贸易额增长了6.8%至952.8亿美元。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预计将为中俄实现2020年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政府签订《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功签署为期30年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合同,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当然,中俄贸易水平受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美欧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俄乌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观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维护地区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中俄同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成员,在发挥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作用中不可或缺。中俄在许多重要的国际问题中具有相同的立场,如反对霸权、倡导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等问题上,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金砖国家,在上海合作机制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积极践行新安全观。

三、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合作的成功范例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大国关系出现了新的模式——“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不结盟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结成这种关系的国家各方都能达到双赢,而且,能够促进多国关系互动,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这种新型伙伴关系被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广泛采纳,为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并且,新型伙伴关系成为单个国家与地区组织(集团)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中国与欧盟的发展就具有这样的意义。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关系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大国合作的成功范例。2015年迎来中国与欧盟建交四十周年,“中欧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稳定、最富建设性、最具影响力的伙伴关系之一”。从1957年5月6日,中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前身)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虽然经历了几多风雨和贸易摩擦,但双方始终能从中欧关系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协商解决问题,使中欧关系重新走上健康合作的大方向。风雨过后见彩虹,中欧关系砥砺前行,政治互信不断加深,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文交流不断增多。

2003年9月欧盟推出新的对华关系战略:《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中国积极响应,1个月后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未来几年的5个合作领域:政治上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经济上加强经贸、金融、农业、环保、信息、能源、交通等一系列合作;增强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合作;在社会领域加强社会保障、行政合作以及司法交流;军事方面保持高层军事交往,中国希望欧盟及早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在金融合作方面,中国政府明确,扩大中欧央行间的政策交流,深化在防范金融危机、反恐融资和反洗钱方面的合作。中方欢迎欧盟成员国银行拓展对华业务,同时也希望妥善解决中国金融机构在欧盟的市场准入问题。

2008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欧洲也深陷其中,2009年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中国积极关注欧债危机,面对欧洲的经济危机积极救市,组团到欧盟采购。2010年10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访问希腊时表示中国支持希腊,不会减持欧元债券,持续购买,保持欧元稳定。中欧的经贸合作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逆势而上。2011年,中欧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增长,达5672亿美元,增长18%。当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欧贸易也有影响,相对减少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而中国从欧盟的进口没有减少,表明中国对欧盟解决主权债务危机的支持。2011年9月和10月,中国从欧盟的进口额都保持在27.5%的增长,因此,2011年下半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另外,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盟对中资企业的投资额有所减少,但没有影响欧盟欢迎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办厂,创造就业机会。

此外,中欧在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有着许多共同解决意愿和广泛的合作领域,如国际关系民主化,改革国际金融体制、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走私贩毒等。近年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加深,中英、中德、中法关系不断深化。2013年,迎来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同年11月,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举行第十六次会晤,全面规划了中欧关系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中欧合作的路线图,会晤取得重要成果,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这份规划既宏观又具体,涵盖了诸多领域,方方面面;正式宣布启动中欧投资谈判协定;积极探讨开展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2014年,中欧经贸合作是双边合作中最可圈可点的。在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中欧贸易快速、均衡发展。欧盟连续10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6151亿美元,占中国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4.3%,同比增长了9.9%。中国企业对欧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达98.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是欧盟对华投资的1.44倍,增长了117.7%,这个增速也是5年来最高的。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使中英关系达到历史新起点,进入“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说法最早是由英方首先提出来的。习近平访英前夕,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说:“今年是中英关系的黄金年,这将是一次黄金访问,它证明中英关系的发展处于黄金时期。访问将确立中英面向21世纪的全球伙伴关系,开启中英关系史上的黄金10年。”

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的演讲强调,中英虽然地处亚欧两端,却长期彼此吸引。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关系创下了多项“第一”。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也是率先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国家;是除香港外最大人民币境外交易中心,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盟国家。英国还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最早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大国。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英关系发展的源泉来自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支持、友谊。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时代。在这样伟大的时代,站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起点,中英两国携手,恰逢其时。

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取得历史性成果,中英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未来5至10年的各领域合作指明了方向,推动双方合作进入快车道。习主席建议中英加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对接。深入推进双方新兴产业合作,开展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英国八大技术和战略产业的互利合作。以及加强中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中的合作。

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72年10月1日建交。建交后各方面关系总体发展顺利。但1989年德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以及1996年德国议会通过的“改善西藏的人权状况”的反华决议,使中德关系受到严重干扰。后经德国政府申明强调“一个中国”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德关系又走上正轨,为双方经贸合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004年5月,时任总理温家宝正式访问德国,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在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之后高层互访不断,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多次访问中国。目前,中德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互利共赢。

2015年10月29日,默克尔任内第八次访问中国,中德双方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继续落实好上一轮中德政府磋商达成的各项共识,进一步增进互信,提升各领域合作水平,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级版”。李克强表示,同意中欧应尽快启动自贸谈判可行性研究;而中国将成为德国的庞大市场,同时也会向德国工业学习。中国将和德国来共同推动人类面临的新工业革命。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双方青年交流、金融、工业等领域13个合作文件的签署。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6月28日至7月2日赴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顺访比利时,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访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此行,李克强与欧盟以及法国领导人就国际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达成重要共识,并见证了数百亿美元协议的签署。这是李克强上任以来第7次出访欧洲。

李克强总理访欧议程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欧洲的“容克计划”。此访,中欧领导人达成共识,双方决定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同意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

2015年6月6日,匈牙利首个确认加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此类合作文件。

中法两国经贸合作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亮点,即从此前关注双边市场,到联合开拓第三方市场,中法经贸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分析人士认为,法国在核能、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市场开发经验,中国则有大量的富余优势产能,双方“强强联合”,必将在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第三方市场实现互利多赢。2015年7月2日,正在访问法国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法国总统奥朗德达成中法愿采取多种形式,在核电、高铁等领域开展三方合作,实现互利三赢。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中法将携手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

方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首个样本,实现互利三赢。中法贸易额不断增加,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2014年贸易额达到568亿欧元。

中法两国自1964年正式建交以来,建立了传统友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经贸合作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法两国高层交往的不断加强,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蓬勃发展。中法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法国的第二大进口产品来源国,也是法国的第八大出口市场。同时,法国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17大进口来源国。2014年迎来了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中法建交纪念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50年前,在东西方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从此,中法关系成为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一对特殊的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关系的前列”,共同培育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不为浮云遮望眼”,双方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观点:中欧关系有着相对深厚的基础,以及贸易上互利共赢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欧洲对中国的发展有时还心存疑虑,贸易保护主义也时常抬头,不时地以所谓人权问题对中国的内政加以干扰,加之美国和日本的因素,中欧关系发展也还会遇到曲折,中欧贸易相应也会受到影响,但这在总体上都不会改变中欧关系总体向好、稳定发展的总态势。

四、加强中非、中拉传统友谊: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一)中非、中拉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中非、中拉加强传统友谊与合作,实现新时期的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也是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典范。中国与非洲,不分国家大小,主权平等,中国给予了非洲许多无偿的援助和债务减免,是正确义利观的诠释。

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会议中心的演讲、金砖国家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上的发言、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的早餐见面会,以及在南非德班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上的演讲,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外交新理念,国家间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促进世界和平等国际关系新理念。这既是对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坚持,又是适应21世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关系深刻变化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地位的上升,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呼声日渐增长;同时,我国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必须在诸如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中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有所作为,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非洲各种场合的演讲阐述的不仅仅是南南合作的新理念,同时,也诠释了各国友好相处的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概括说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各国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任何国家发展同非洲关系,都应该尊重非洲的尊严和自主性。”第二,不以政治目的为代价的经济援助与真诚合作。中非传统友谊是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同舟中患难与共、真诚合作中结成的,充分体现了“真、实、亲、诚”。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中国对非援助实实在在,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救助等许多艰苦与危险的领域,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流血牺牲,仅为修建坦赞铁路就有69位中国专家长眠于坦桑尼亚。截至2012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50亿美元。2013年是中国向非洲派出医疗队50周年,50年来累计派出1.8万人次的医疗人员,诊治了2.5亿人次的非洲患者。仅从中非论坛成立至2010年,中国向非洲提供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大幅增加。截至2009年底,中国免除35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无息贷款债务300多笔;同时,非洲国家和人民在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也在中国遭受地震灾难时慷慨捐助。中国将继续扩大同非洲的投融资合作,落实好3年内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的承诺,实施好“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第三,开放的胸襟,公正的对待所有国家对非洲的友好关系。习近平强调“中方希望中非关系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其他国家同非洲关系发展得越来越好”。第四,中国将永远做非洲联合自强的坚定支持者。中方愿深化同非盟及非洲次区域组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合作,推进非洲一体化建设。第五,金砖国家要大力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强调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促进金砖国家、金砖国家与非洲、金砖国家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第六,要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以自身稳定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也要推动国际社会以平等求安全、以发展促安全、以合作谋安全。

2013年5月31日,在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了特多《快报》、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报》、墨西哥《至上报》的联合书面采访。习近平主席在回答此次访问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意义时说:“政治上,中拉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在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战略互信不断增强。经济上,中拉务实合作硕果累累,给双方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中拉加强协调配合,有力维护了双方根本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拉还积极探索开展整体合作,以综合发挥双方各自优势,为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更好平台。”

2014年,中拉关系出现四大新亮点,拉美司司长祝青桥认为,2014年是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为标志,中拉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中拉关系发展的四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一是中拉领导人会晤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双方宣布正式成立中拉论坛这一整体合作的新平台;三是中方倡议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与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四是中方提出打造“1+3+6”的中拉务实合作新框架。其中,“1”是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3”是指以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为动力,“6”是指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推进中拉产业对接,推动中拉务实合作深入发展。

(二)中非、中拉经贸合作互利共赢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在中非合作论坛的促进下快速发展,自2009年,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200亿美元,是中非合作论坛启动时的22倍,占非洲对外贸易额的20.5%;当前,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是论坛启动时的60倍,近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并且,中非合作逐渐从一般贸易向产能合作升级。2014年中非贸易额同比增幅高于我同期外贸增幅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3%。中国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4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中国在全球新签合同额最多的5个国家中有3个在非洲。

2012年,中拉贸易额达到261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拉美是目前全球对华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中国在拉美累计投资将近650亿美元,为拉美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三)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合作的长效机制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务实合作的长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并随着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主动构建、创设的诸多区域性国际机制之一,也是中国面向一个大洲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机制。同时,中非合作论坛使中非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于2000年召开,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启动15周年。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与非洲国家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长效机制,成为引领新世纪中非关系发展的一面旗帜。

2015年12月1日至2日,习近平应邀出访津巴布韦,与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共谋两国关系发展和务实合作。习近平说,“中津两国不仅要做政治上的好朋友,还要做发展中的好伙伴。双方要将中津友好更多转化为深化务实合作的动力,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中方愿推动中津经贸合作向生产加工和投资经营优化发展,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到津巴布韦投资,优先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矿业产业链和制造业基地,参与电力、信息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新融资途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中非合作是一种共赢模式,中国在非洲投资,帮助我们搞建设,也带来了技术。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的简直是在说胡话,那些殖民者应该好好听听到底谁才是殖民者?

2015年12月2日至5日,习近平应邀出访南非并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2日,习近平与南非总统祖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认为,中南关系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双方要以《中南5—10年合作战略规划》为抓手,推动中南关系再上新台阶。习近平多次强调,“中方重视发展中南‘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双方要坚持做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伙伴”,“双方要坚持做相互支持、密切协作的全球伙伴”。这些话得到祖马的高度赞扬。中国与南非签署了价值419亿元人民币协议。

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回顾中非历史和友谊,并且强调中非未来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我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此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第一,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第二,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第三,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第四,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第五,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随后,习近平就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在未来三年提出“十大合作计划”:“一是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二是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三是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四是中非金融合作计划;五是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六是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七是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八是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九是中非人文合作计划;十是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为确保中非“十大合作计划”顺利实施,中方决定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为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这“十大合作计划”的提出,正是当今非洲国家发展之所需,得到了非洲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中非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为此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

可见,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赋予中非合作以全新的模式。其一,推动中非政治对话向机制化迈进。论坛的建立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多边定期会晤机制,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逐渐确立定期召开部长级会议、高官会议、论坛中方后续委员会与非洲驻华使团磋商机制及中国与非盟战略对话机制等。其二,促进中非多边外交的发展。论坛机制启动后,中非间外交关系具有了多边性质,形成了多、双边磋商机制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了中国与非盟及非洲次区域组织之间的区域合作。其三,拓展了中非合作的领域与内涵。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合作万古长青。可见,中国在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同时,也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既重视大国关系,也重视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除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发展,中非互利合作外,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不断加深互利合作。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是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建设,得到广大阿拉伯国家的响应,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同时,中国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倾听他们的呼声,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为地区的稳定、世界的和平积极有所作为。

观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特别是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理念,是中国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是中国面对国际上的重要热点问题,必须发出的中国声音,提供的中国方案,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积极态度和努力的方向,以及积极实践所倡导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诸如关于国家利益的正确义利观、创建和发挥国际机制(包括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平公正民主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都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有益补充或修正,这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照此可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合作的世界秩序,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