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提升自己靠逆商(1/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经历熔炼和磨难,潜力才会激发,视野才会开阔,灵魂才会升华,成功才会到来。这就叫“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就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职场上,每个人能力的差别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每个人的机遇更是几乎相等,决定你关键时刻挺进还是倒下的,往往就是你抗打击的能力。过了这个坎,你就是鱼跃龙门,过不了这个坎,你就一蹶不振。

提升自己,你需要斗志高昂、信心如磐,你需要百折不挠、屡败屡战,你需要升华苦难、百炼成钢。这就是逆商(Adversity Quotient)。

1.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诸葛亮的就职“三部曲”

有句话,叫作“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意思是说,要是选错了职业,入错了行当,那就像女人嫁错了人一样的可怕。这话真算不上夸张。入错行的本质其实不是选择问题,而是机会成本,你进了这家公司就不可能同时进那家公司,你放弃的,就是成本。所以入错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没有办法改正。人最能做事的时期,也就那么几年,等到三五年一过,这才回过神来,啊哟,我当初要是做什么什么就好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个,用句很俗的话来说,就叫输在了起跑线上,要追回来那是太难了。

我有一个老同事,比我小了十好几岁。当初他进来时,我是他的部门主管。这小伙子名校毕业,脑瓜灵,能说会道,充满**,我觉得是个好苗子。但做了几年后,正要培养他上个台阶呢,他走了,主要是觉得我们这个城市太小,没有发展空间,就到了上海的一家都市类报纸。但大有大的难处,大城市媒体人才扎堆,他做了两年也没冒出来,就沉不住气了。也觉得传统媒体没前途,跳到了一个网站。这网站一开始倒也热闹,过了大半年,投资人的钱一烧光,后继乏力,眼看办不下去了。他就自己创业,搞了个APP,还真拉来了风投,但两年一过,又做不下去了。没办法,只好到一家银行,做文字工作,搞公共关系,又跟媒体打上了交道。眼看当年跟他一起入职的同事,现在大多做到了中层,混得都是有头有脸的,他到媒体联系工作,找的都是当年同事的手下,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一天来找我,他说我怎么也不比他们差啊,也不是不努力,怎么就混成这样了呢?我说,你啊,真应该回到学校去一次。他说,你是说我要再回去学习?我说,不是,你到学校,传达室门卫会问你:你是谁?你要到哪里?要找什么人?你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回答好这三句话。

虽是开玩笑,但确也是实话。这个小伙子七八年混得不如意,正在于他没有想清楚这三句话。我是谁?就是我的兴趣、我的能力、我的特点、我擅长做什么,这些,他不清楚。我要到哪里?就是说,到哪个单位去工作,才能把我的能力我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把我的事业带到最高点。他也不清楚。我要找什么人?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要通过哪些途径,在什么样的上司手下工作,这些,更加不清楚。正所谓“心中无数点子多,头脑糊涂决心大”,做事只是“跟着感觉走”。做什么工作,一拍脑袋,这个不错,就它了;能不能做,一拍胸脯,没问题,肯定行;等到做不下去了,就一拍屁股,走人,再换一家试试。这怎么行呢?

就像造房子先得有图纸,建城市先得有规划一样,一个人做什么职业,也必须要有规划,这就是人生的图纸。这职业规划,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中心思想,也就是门卫都要问的这三个问题:你是谁,要到哪里去,要找什么人?

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真要回答好,也不容易。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以后做事也就是事半功倍。三国时候有一个名人,他找工作时,认真地考虑了这三个问

题,最后他也成了三国时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丞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这诸葛亮很有意思。他二十七八岁了,还是个待业青年,连面试也没经历过一次,但他也不急,每天在家里看看书,写写诗,睡睡懒觉。但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青年,一出手,就找到了一份他十分满意的工作,直接就做了高管。他是怎么做到的?就是这三个问题回答得好。

第一个,你是谁?这是对自己的定位,我是个什么类型的人才,我的兴趣、我的长处是什么,适合干什么样事业。每个人的特长、风格、个性都是不同的,也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关键是找到自己最为适合的、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那个岗位。

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诸葛亮也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两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相,立下了不世伟业。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乐,不仅是说自己的能力强本事大,更是对自己的明确定位。因为管仲、乐仲是帮助齐桓公、燕昭王称霸群雄的相国,也就是说,是运营总监的角色,不是自己做老板,而是帮助老板做大做强的人。诸葛亮有这么大的本事,为什么不站到前台,自己创业过一把老板瘾?并不是诸葛亮不想当老板,而是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当老板。三国时,割据一方的军阀,像曹操、袁绍、袁术、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瓒等,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于名门世家,这样才有号召力;二是占有一块地盘,这样才有发展的基础;三是手下有一支队伍,这样才不被别人吃掉。诸葛亮只是躬耕于南阳的一个农村青年,他本事再大,到哪里去拉队伍?到哪里去占地盘?还没动手呢人家就把他给灭了。所以,诸葛亮把自己定位在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是十分明智的。这样依托已有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后,诸葛亮就按照“谋略大师”的角色来包装、宣传自己。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无论是老一辈的知名人士水镜先生,还是当地的名人徐庶、崔州平等,说起诸葛亮,都异口同声:谁要是得到了诸葛亮,谁就可以争天下。“诸葛亮是个好军师”,这样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第二个问题,要到哪里去。诸葛亮为什么到了二十七岁还在隆中高卧,不是他不想出山,而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哪里去?诸葛亮这样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的人才,到哪里都会得到重用,这是肯定的,但重用到什么地步,那还是有点讲究的。比如曹操统一了半个中国,实力最强,平台最大,似乎应该是首选。但曹操这里人才济济,像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水平高、资格老、功劳大,诸葛亮这样一个无资历、无实绩、无关系的青年人跑去,大概要按部就班从幕僚做起,打拼几年后才能脱颖而出,至于要做到“运营总监”这样的高层,可能还得看运气。再比如孙权,实力也是很强的,但孙权这里已经形成了张昭、周瑜等人的江东集团,都是孙权知根知底的心腹,诸葛亮一个外地人要一下子凌驾于众人之上,是不大可能的,更何况周瑜的能力也不在诸葛亮之下。所以诸葛亮最后选中刘备做他的老板,其实是经过了细致考察,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我想主要有这三点。一是刘备志向远大,以“匡扶汉室”为奋斗目标。一个员工事业发展的上限,取决于这个单位的上限,而一个单位的上限,取决于老大的目标。刘备把目标定得越高,诸葛亮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二是刘备眼下的实力虽然较弱,但成长性好,诸葛亮去了后,可以大展身手;三是刘备集团的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关羽、张飞、赵云是超级武将,而文臣则只有糜竺、孙乾、简雍等二三流人才,诸葛亮去了后,不但是第一,而且还是唯一,能马上担任核心职务。四是刘备为人的口碑较好,待人宽厚谦和

,诸葛亮这样一个背景不强的人,不用担心受到排挤。所以,我们看起来是刘备哭着喊着要见诸葛亮,其实应该是诸葛亮主动要投奔刘备的。这就要说到第三点了。

第三个问题,你找什么人?就是说,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规划,把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这方面,诸葛亮也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诸葛亮主要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树立口碑。比如让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出“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得天下”的经典广告语,并把诸葛亮比之为姜子牙和张良;比如让刘备很信任的军师徐庶说,诸葛亮的才能胜自己十倍。这种来自知名人士的推荐,比自己介绍自己,当然效果更好。这就是典型的“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这样,刘备自然而然地有了“得到诸葛亮就能成大事”的想法。第二件事,是做足功课。在第一次面试中,诸葛亮就必须要把自己的才能全部施展出来,让刘备下定决心来委以重任。诸葛亮的“隆中对”,正是他这几年的心血之所在。当两人第一次见面,诸葛亮向刘备一一道来,刘备顿时感觉眼前出现了一条金光大道,当下毫不犹豫请诸葛亮来做军师,辅佐自己。第三件事,就是营销自己。“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是诸葛亮设计的一出好戏。我们现在看这个故事,重点注意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人往往就是这样,容易得到的,不会太珍惜;得不到的,反而会放在心上。毕竟让一个没有打过仗也没有做过官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担任高管,这样的破格,对刘备来说,也是不容易下决心的。诸葛亮的一次次避而不见,就是一次次帮刘备在下决心。最后呢,诸葛亮一出山就成了刘备最信任的军师,而且这一做就是一生,也算是报答了刘备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用新版《三国》中诸葛亮的话来说,这就叫“与其寻找主公,不如为自己创造一个主公”。

我们当然比不上诸葛亮,所以,一出山就是高管这样的好事,我们还是不要去多想,但诸葛亮的职业规划,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有职业规划,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没有职业规划,几乎一定不会成功。很多时候失败的人不代表没有能力,很有可能是角色定位的失败。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话说得没错,但你最好找一条最近的路。假如你要准备求职,那不妨找个日子,泡一杯茶,静下心来,细细地想一下这三个问题,甚至不妨在纸上写下来。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我的兴趣、我的性格、我的特长,我适合做哪一方面的工作?准确分析自己的性格,一方面便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注意克服性格的不足。第二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也许适合我的单位有好几家,哪一家才是最合适的?哪一家我的发展空间更大?哪一家企业文化更适应?第三个问题,找什么人?到这一家单位去,要通过哪些途径?什么人推荐效果最好?怎样在面试时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等等。要想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中,有谁擅长此类事情或从事过相关行业,不妨向他们请教一下,直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避免工作中走弯路。把这些想清楚了,求职之路就会事半功倍,而且以后的路也会顺畅许多。有人说,你今天做的事情是三年前选择的结果,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想清这三个问题,不仅是职业规划的问题,对做任何事情都是很有必要的。

职场论语:

有目标的人才能抗拒短期的**,有目标的人才会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有目标的人才会感觉充实。

选择工作的标准有三:这些人可不可交,这件事可不可做,待遇够不够好。

只有这个事情是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在碰到强大对手的时候仍然坚持;在遇到极其困难的情况时不会放弃;在有巨大**的时候也不会动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