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精讲精学

▶ 文化强国建设的三个先行命题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文化工作的目标与方向。当代中国社会是在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传承融合中延续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是统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以及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的问题。基于此,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先行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如何限定。目前,对文化的定义有近一百种。在众多的定义中,找到一个真正适合我国的文化内涵,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尚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文化因素的传承在其中是不可少的,但关键是哪些传统因素适合现在。其次,该怎样融合西方文化。我们反对那种动辄把西方文化简单拿来的做法,这会在不经意间抹杀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导致自身文化被矮化,外来文化却又不能完全接纳,从而使整个民族处于没有文化根基的状态。因此,讨论文化问题必须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和前提下,即在内涵的界定前提下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当下中国文化的内涵限定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导向的文化价值定位。其内在价值标准应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为基础,生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生存样式。而这样的结合和转换,是有其深层价值基础的,那就是基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对人的关怀。

第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创新”一词是积极的,但是一味泛化创新,就容易离开其本意。创新一定是在坚守的基础上达到的。创新不是凭空呼喊的,而必须是有根据、有来源的创新。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文化硬件可以建设,但文化的精髓不是建设出来的,而需要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在今天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的时期,文化似乎成了靶子,许多问题追本溯源往往会被归结为文化的问题。其实,从总体上看,这有点牵强附会,把许多复杂问题简化为文化问题,缺乏学术求真精神。文化不能像经济那样,可以直接去感受并立即出成效。文化贵在坚持,在坚持中积累,这就需要时间。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当“合力”出现时才有创新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也一样。如果文化积累还不够充分时过分强调创新,就很可能缺乏前提,让人难以信服。就文化创新而言,弄清楚应该坚持什么、积累什么,才有创新的可能。

第三,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是何关系。一个国家如果文化发展成果不足,文化实力不够,即使有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在国际社会也不会受重视。这是因为,文化体现出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当然,文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通过几项文化产业项目就能达到目标的。毕竟,体现为GDP的文化产业数字,不能全面说明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盾,文化产业发展靠文化的发展支撑。而现在,做得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似乎“买办”的色彩更浓,例如,有些地方乐于把别人的东西引进来卖出去,挣点小钱,而没有深入思考这些文化对我们发展自身文化有何借鉴和启示。更不用说,是否会好好考虑自身文化发展的出路。对此,应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

▶ 为什么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第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第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 如何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真正走上科学道路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从十六大前适应性的改革、应对性的改革,转变为实质性的改革,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十八大之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依然是深化改革。因为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亟待进一步发挥,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亟待提高。文化战线一定要按照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第一,铸造文化之魂,让中国人在精神上立起来。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创造、选择、提倡、传播引导社会风尚和照亮人们心灵的先进文化,大力传承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精神,积

极推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真理和科学技术的优秀作品,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服务。要把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科学、文艺方面的好作品传播放在首位,用文化品位高、内容质量好和正确导向强的优秀文化作品,教育人民、促进发展,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要加快完成转企改制,使各类市场主体到位;加快落实“三改一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文化领域的“航空母舰”和战略投资者,培育市场主导力量。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培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和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加速版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做好宏观调控、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积极为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自主运行,发挥市场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形成有利于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文化体制和机制。

第三,促进产业跨越发展,壮大文化硬实力。文化除了精神、内容以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也需要硬实力。生产、流通、消费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过去我们这点是缺位的,所以越做越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之魂的传播提供强有力的经济载体。要大力实施文化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带的聚集能力和开发能力,发展以数字文化为主体的新媒体新业态,提升文化产品内容质量、市场覆盖面和传播能力,改造流通企业和市场网络,加快开拓农村和国际两个市场,提高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整体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能力。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提供高效平台和有力保障。

第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文化民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全民阅读同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不断采取新形式深入下去;推动以“东风工程”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落到实处,努力惠及更多的民族兄弟;支持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建设,继续做好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第五,改造新闻、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传播能力。要加快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传播能力。要加快高新技术主导的新媒体、新平台、新载体的研发和使用,巩固提高新闻、文化传播的传统载体和发行方式,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传播平台建设,应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先进文化。要积极实施对外传播品牌工程,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培育对外传播知名企业,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第六,改进文化管理方式,维护文化安全。要以法规为依据、以“扫黄打非”为切入点,加大管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出版和非法传播,打击严重侵权盗版行为,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和保护版权创造能力。要创新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格局。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切实发挥好党委、行政、市场各自管理的职能,依法维护公民利益、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柳斌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