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由此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任。

新中国诞生之初,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存在着很多困难和严峻的考验。政治上,各级政府机构还处于建立完善阶段;军事上,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经济上,饱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是个烂摊子,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外交上,由于“冷战”的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政治上肃清反动残余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封锁、破坏和武装挑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经济上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首先是在华北人民政府的基础上,顺利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同时对地方行政区划和人民政权进行重新规划,到1951年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政权机构并且有效地运转起来,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繁纷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其次是镇压反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还潜伏着国民党派遣特务等各种反革命分子约60万,他们从事各种破坏活动,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因此从1950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3年秋基本结束,有力地扫除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把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作为中心工作,依靠产业工人,动员工商界人士,很快便使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工矿业恢复生产。新中国的国营经济,也随着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逐步建立起来。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控制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人民政府还进行了取缔银元投机的斗争,打击非法囤积生产生活资料等投机行为。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中央人民政府稳定了物价,统一了财经,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抗战以来连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态。这个胜利,使国内外那些怀疑中国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的人们也不能不表示赞佩,叹为“奇迹”。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克服朝鲜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实现了根本好转。

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至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对于缺少耕地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无偿得到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不仅意味着从此免于遭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同时也意味着摆脱了由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群众在获得经济和政治的解放之后,迸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废除旧社会各种陋习。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部法律的实施,为全国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新的生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迅速采取坚决措施,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卖**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社会痼疾。经过三年的努力,曾经在旧中国绵延不断的娼、赌、毒等社会病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被基本禁绝。广大人民群众为之振奋,社会面貌、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几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中共中央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提出了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其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称之为“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作或合营的方式,把落后、分散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组织起来,形成能够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至1956年底,全国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的任务基本完成,私营工商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编制和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社会经济建设,并迅速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新课题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究竟应当怎样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比较注重学习借鉴苏联经验。中国向苏联学习虽然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历史表明,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在苏联成功的经验也未必都适合于中国。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揭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后,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独立思考,根据本国的情况办事,不能一切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努力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在这一年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在初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的方针,试图开辟一条与苏联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与此相联系,这一时期,在科学文化工作中,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又根据东欧发生的波匈事件的教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强调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些重要思想和方针提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党内和社会上一时间出现了十分活跃的民主气氛。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异常复杂的任务。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希望少走弯路。在最初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思想,但毕竟是不成熟的。一段时间里,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主要在两个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失误:一是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盲目发动“大跃进”,结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二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了频繁的政治运动,并最终酿成“**”这样长达10年的全局性社会动乱。后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那个时期出现的失误表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

从195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20年,在有些方面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尽管历经坎坷,但仍然在政治、经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科技及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一五”时期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大批建设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陆续开发;“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二十四史”陆续出版;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麻风病等疾病,或被灭绝,或得到有效防治;宝成、川黔、贵昆铁路、成昆、湘黔、襄渝铁路陆续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艘核潜艇完成试航;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我国还自行研制成功卫星地面站、彩色电视发射设备、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发展了激光红外技术,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大历史贡献。这一伟大历史贡献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