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个自信”的正式提出与内涵

“三个自信”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上的自信问题,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三个自信”作为精神支撑,还要有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基础,才立得起来,才有厚度和深度。

文化和文化自信在以往多次领导人讲话中都有提及,但是将文化自信和“三个自信”结合起来是习近平同志首先提出的。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中,首次将“三个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他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2月22日,在与澳门师生座谈的时候,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此后,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并列提出。紧接着,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他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还对“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四个自信”思想的提出是新形势下,党从自身出发,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全党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实现途径,理论自信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是根本保证,文化自信是精神支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坚定道路自信要求我们必须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定道路自信,一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探索开辟出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二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回顾我们党九十余年的历史和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历史,正是由于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才冲破了千难万阻,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革命年代,党在危急关头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革命状况的道路,才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才有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才能够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重大政治方向和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赞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

三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

政治家断言,在苏联东欧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崩溃之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已经“终结”,人类再也创造不出一种能够超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制度模式。他们一直在唱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预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走向“失败”和“崩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种论断的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历史实践,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它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世界发展道路模式的多元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它以自己独有的优越性证明了世界制度文明模式的多样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文明模式。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种新的发展前景,也向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度模式和道路选择,同时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的破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

理论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

坚定理论自信,一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最科学的理论。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坚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取得一切辉煌成就的理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行动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根据不同时代特点和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党抓住机遇,正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了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中积累了新的经验和认识,提高了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和胜利的科学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三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现这两大任务,必须有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

制度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坚定制度自信要求我们坚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一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9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代表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在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二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优越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以及与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呈现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优越性。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既坚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坚信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一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源头。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相互融合的产物。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失去了重要基础。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值得自信,是因为其中有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未来中都具有永不褪色的重大价值。从历史看,它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未来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要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光辉典范,深刻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和发展方向,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集中体现为党在新民主主义各个阶段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没有革命的文化,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没有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就无法应对复杂局面、继续砥砺前行。

三要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展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进步潮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经济建设**的到来,也迎来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所蕴含的崭新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实践证明,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是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重要源泉,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习近平同志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他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