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

时间:2016年5月27日

主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

主讲人:徐绍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李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会上,徐绍史、尹蔚民、李斌等分别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促进老龄事业发展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发言,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扎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的政策措施、工作基础、体制机制等还存在明显不足,同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较大。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要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习近平指出,要着力发挥

老年人积极作用。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要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有关社会组织作用,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9日第1版)

江丹:应对人口老龄化“六策”

【编者按】2015年12月31日《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撰写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六策”》一文。文章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需要重点解决好六个问题:将科学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基本国策,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之路,及时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与政策体系,构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老人需求的多元化养老模式,高度关注特殊群体老人,抓紧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难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国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许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特点。一是规模大。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二是增速快。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约1000万,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年均增长100万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是发展中国家最快的,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三是未富先老。与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被迫且快速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四是城乡失衡。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8.1%,已经高于城镇6.0%和城市6.7%的水平。随着农村非老年人口的大量外迁,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大超过城市。

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诸多难题。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迅速壮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对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乃至政治生态等方面都将产生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牵涉面最广且公众反映日益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而我国事实上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养老金不足。为60岁以上城乡居民提供养老金,实现了养老金制度的全覆盖,但仅靠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养老金还远远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城镇职工养老金也存在缺口,资金成为养老的第一难题。二是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政策瓶颈。养老服务也在土地、税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制约因素,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导致我国现阶段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养老、健康、文化服务等发展乏力,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精神养老不足带来社会治理问题。家庭结构小型化与少子高龄化,代际关系由紧变松,是调查中发现的普遍社会现象。由于社区组织不够发达,我国还未建立相应的社会机制来促使老年人群体有序参与社会活动,这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四是养老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结构失衡、资源浪费、服务质量不高、护理人员极度短缺的局面并未真正改变,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却还未真正引起重视,相关政策中的缺陷正在影响着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将科学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基本国策。老龄化的不可逆转性及其对人民生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全局性、长期性、重大性影响,决定了它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并需要全面、系统、综合应对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养老问题的日益突显,更加表明了需要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视。因此,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颁布15年后,有必要再次由中央制定新的政策性文件,将科学应对老龄化明确为一项基本国策,用以指导相关制度建设和国家中长期规划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采取更为有效的综合应对行动,真正将人口老龄化转化为促进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期有利因素。

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之路。由于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的特殊情况,仅靠政府之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在养老服务中,各级政府承担着“保基本、建机制、强监管”的职责,在发挥好托底作用的同时,更加尊重市场规律,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为市场化养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应该当好政府助手,担当生力军的角色,在政府政策扶持、购买服务等支持下,帮助政府保基本,在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及时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与政策体系。坚持以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重机构养老转为以居家养老为重,从重城市轻农村转为兼顾城乡并向农村倾斜,从公办养老机构为主体转化为民办养老机构为主体,全面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服务需求。逐步将当前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方针,调整为居家为主体、机构为补充、社区为桥梁的新格局。通过城镇社区和乡村将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的专业化服务与老年人居家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并能够提高养老服务投入效率。构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将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融为一体,避免相关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

构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老人需求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入住养老机构一般是老年人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居家养老将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主流。因此,必须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模式,机构向社区提供支持培训服务,社区向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和居家照料服务。居家不能自理的半失能、完全失能老人才可入住养老机构。此外,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养老需求变化,积极探索推广旅游养老、文化养老、互助养老、老年志愿活动等新型补充养老模式。

高度关注特殊群体老人。当前,我国高龄、空巢、失能、失独等特殊群体老人高达1.56亿,他们中多数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身患各种疾病,很难享受到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这些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对这些特殊老人的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应起到托底的作用。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应重点关注特殊老人群体,为他们提供公益性供养、护理服务,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暖,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体现公平正义。

抓紧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调查中发现,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是最困难的群体,他们大多无法依靠养老金来支付长期护理费用,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是自己苦苦支撑着,就是子女们轮流照护,其生活质量伴随失能程度而下降。与此同时,民间资本投向养老服务业时则因老年人的护理消费能力不足而信心不足,一些投资者偏好高收入老年人,或借养老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尽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以此达到壮大老年人消费基金,进一步减轻养老后顾之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