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流沟通,促进认同

“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文化背景各异,发展程度不一,推进起来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务实合作的新阶段,迈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台阶,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起不断明确“一带一路”合作的目标与愿景,增进彼此理解与认同,全面推进项目落实,将福祉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交流沟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推广与接受需发挥沿线国家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通过全方位和多层面的接触、交流和互动,传递传播“丝路精神”和合作理念,促进增信释疑、凝聚共识,推动实现国家间政治互信、政策协调。

为使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应加大在国际上推介“一带一路”内涵、目标和任务等方面内容的力度,尤其是发挥主题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对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上的重要作用。同时特别是要突出“一带一路”战略如何能够使沿线国家民众受益,邀请沿线国家的普通民众来我国参观访问,增进民间交流尤其是青年学生交流和民众友谊,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最大民意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应着重加强沿线国家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及专业从业者等相关人员的交流与协作。其中主要途径包括:

第一,建立开放性的政策研究网络,统筹利用国内国外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通过推动沿线重点国家政府官员、高校

和科研机构研究者等有关方面的合作,建立形成国际范围内“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咨询网络的主体框架,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作合力,从而增进理解,累积信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与支撑。

第二,建立常态化政策对话机制,组织举办年度“一带一路”国际发展高层论坛,介绍和分享中国以及有关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就“一带一路”建设和相关国际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力争打造成沿线国家政府、产业、学术和研发等各界对“一带一路”进行综合研讨的高端平台。

第三,建立政商学各界互动交流机制,重点支持沿线国家官员、学者和专业作者开展访问、研究和培训,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共同发表成果,进行成果交流,及时反映沿线国家的困难、问题、期待与利益诉求,提出共同解决对策方案等。

促进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积极响应。但是受当前国际上复杂政治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心存疑虑尚在观望等待,有的则出现误读甚至曲解。因此,利用国际社会对古丝绸之路的认同感,多措并举,增强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可信度和感召力,消除部分国家的观望、疑虑心理,促进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认同参与、协调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真正建立起多样化利益的整合和巩固堤坝,是促进各国理解、共识与认同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最终落脚点,并为“一带

一路”长期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避免短视的项目化驱动思维,不能仅仅满足于搞一锤子买卖,更不能人走茶凉,而是要着眼于长远打算,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将“一带一路”的具体项目与双边、多边、地区和国际机制设计结合起来。

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2014年以来,从俄罗斯的索契到蒙古国的乌兰巴托,从印度到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到APEC领导人北京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国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理念在国际上的理解和认同,让“一带一路”更加深入人心。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等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科威特签署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城有关合作的备忘录,与俄罗斯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区域内合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蓬勃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等一批多边合作机制中,“一带一路”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