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的序文:“按《汉书·艺文志》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引用《汉书·艺文志》,来论述为什么这部经叫《孝经》。

“天之经”,经就是常,恒常不变。就像太阳,每天早上必定会起来,到晚上必定会落山;月亮,晚上必定会起来,早上必定会落山。正如日月星辰的运作,都恒常而有规律,所以“经”就是常。

“地之义”,义就是利益万物,大地默默承载着万物,不管是山川河流,还是动物植物,还是我们人类,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全都承载,毫无私心,毫无偏执,利益一切人、事、物,这是“地之义”。

这是天地无私的品德,圣人效法天地之德的行为,就是孝。

“民之行”,民就是人,每个人都应该行孝,因为这是本性本善,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不用问为什么,就应该这么做,跟天地一样。所以经就是恒常,永久不变。

例如,古代圣贤大舜行孝,父母虐待他,甚至千方百计要把他害死,可是舜没有因此而对父母有一点不好的颜色,心里也没有一点抱怨,还是这样的承顺,最后感动了父母,也感动了天地。感得大象都从山里跑出来帮他耕耘,小鸟也来播种,尧王知道了舜的德行,聘请他出来治理国家,最后把王位也让给他。不仅孔子、孟子赞叹大舜,四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讲到这个故事,依然对舜的德行肃然起敬。

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每日三次向父母亲问安,父亲有病了,他很担忧,一定要把父亲治好,才能心安。每天去问候,天天如是,终生奉行,这就是所谓的“文王三省”。

二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因病卧床,文帝三年侍奉于床前,对母亲竭尽全力的孝敬、安慰。这些故事尽管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可是到了今天,人们依然在传颂,真正有识之士,依然在效仿。可见古人行孝,今人也要行孝,孝真是恒常不变的大道。

我们摘抄了邢昺序文的一些重点的文句来学习。“皇侃曰:经者,常也,法也”,这是解释经的意思。皇侃是南梁的学者,是一位大儒,也曾经注解过《孝经》,叫《孝经义疏》,现已失传。他解释经,是常、法两个意思。为什么叫常?因为这部经就是圣贤的教诲,圣贤的教诲我们要荷担,不能只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研究得再好,没有落实到自己的生活,那不能叫成就。所以孔子劝我们行仁、行道,任重而道远。祖祖相传、代代相传,我们要把古圣先贤的道统荷担起来,传承下去,这是古代儒士真正所希望的。时代虽然有变迁,哪怕是金石都可能被销毁,但是孝亲的德行是永远不能够变迁的,所以叫常。这是从圣贤教诲来讲。

“法也”,“法”就是这种方法。方法是什么?刚才我们提到《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说的“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现代讲,就是实现幸福美满的人生,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共建和谐和平的世界,这种方法、这种教育就称为法。所以我们的讲题称为——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经”的义理,确实是很深。

二、辨体——以“道”为体

辨体就是辨明本经所依据的原理。这部经依据什么为体?用什么做原理?我们把它判为以“道”为体。所以“道”就是它的本体。这么判,有经文的依据,孔夫子在开宗明义章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这里讲的孝是德行的根本,即德的本体就是道。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孝是德的本,那孝不仅是德,是根本的德,自然是以道为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