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180.北美往事

一九零二年夏季,纽约曼哈顿。

大西洋带来了季风,给岛内送来了更加惬意的气候,阳光铺洒而下时,曼哈顿中心的公园里处处可见休闲的人们,郁郁葱葱的公园成了这座世界都市的最佳标志之一,一座建在经济中心里的城市公园,听起来多么让人神往?

彼得回到纽约总部工作已经快一年时间,期间却只回过两次奥尔巴尼自己的家。

还有关于远东的那些记忆,它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跑出来提醒着他;“嘿!朋友,想我了吗?是不是已经把我忘了?什么时候再回来?”

彼得不经无数次问过自己;“什么时候再回远东?”

这般铭心刻骨的往事早已烙印在了脑海里,变成了最深的执念;“是啊!应该快了吧!”

原本和霍斯特的计划是在总部只停留两个月时间,为的是方便打听伍子洵的下落,可自从旧金山回到纽约后,一切都有些不可控制起来,诺大的区域,该怎么去找寻?

旧金山的海克先生提供的线索太过匮乏,也只是知道伍子洵来了纽约州立大学,可两人把学校踏足了千遍,依然没有见到一个华人模样的学生,伍子洵到底去了哪里?这让他和霍斯特足足花了快一年的时间也没有弄明白原委。

伍子洵突然就人间蒸发了一般。

两人不得不把再次赴远东的计划搁浅,安分地待在总部里“等待”时机。习惯了远东的不安定生活,甫一接受到了纽约多姿多彩的生活时,两人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彼得总会时不时跟霍斯特抱怨:“也许我们就是天生带着流浪者的精神,过不了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浑身不舒服,我们更适合外派这样的工作。”

霍斯特从远东回到纽约后,原本沉稳的人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多数时候都是听彼得抱怨,然后牵强地扯着嘴角笑笑不作答,彼得也许猜测到了他的心事,每回遭到无视也总能自我安慰;“算了,不要跟霍斯特计较,他也是无心的。”

有时候,霍斯特也会主动找他说些今后的计划,比如什么时候再去远东?

可彼得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毕竟伍子洵还没有任何消息,如果真的来了美国这片土地了,那么总该有些消息了吧?可…事实总是事与愿违。

当然,有人忧愁就有人欢喜,负责他们的编辑安格斯先生很为两个年轻人能够留下来而高兴,安格斯先生也曾利用自己的关系帮两人找伍子洵,但所有的手段都已经运用出去了,可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石子沉入了大西洋里,连个水花都没有掀起。

两人甚至在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告知正确线索的人可以得到金钱报酬,数额以线索的重要程度来定。于是,冲着金钱报酬而来的人每天络绎不绝,两人被眼前这般情景搞得头疼不已,世界大都市里也有这么多混子!

一部分人带着随意从华人社区找来的华人充数,被带来的华人很是懵圈,也许连来干什么都不知晓吧?一部分人带着假消息就堂皇而来,并谎称在某某街区见到过一个年轻华人,那个年轻华人梳着一头长辫子,个子矮的才到我的大腿?更甚至有人说在纽泽西见到过报上这人。

谁说大都市就一定都是怀揣梦想的人?也还有怀揣恶意的人啊!

那段时间报社里门庭若市,可消息却寥寥无几。

彼得气得将寻人启事从报纸上撤了下来,事情平息,这才止住了整个报社几乎快将两人拆解的命运,有好一阵子,同事间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见到两人便远远的招呼:“怎么样?我们的纽泽西先生们是刚应付完谁?”

彼得直想骂脏话,可却无可奈何:“你们真是,何必嘲笑同事呢?这样很不礼貌的。”

同事们不以为意,真真是将事情发酵了好几个月之久。好在,都是热血的一份子,大家都理解两人的苦楚,也都纷纷留意起周围的人来。

《纽约时报》在全纽约州甚至整个东北部都是极具影响力的报刊,纵使两人刊登的版页并不怎么显眼,可这无疑还是增加了可取的几率。

就在事情过去后的一九零二年夏季,一位从奥尔巴尼来的年轻学生拿着过期已久的报纸找到了报社,并提供了一条让两人欣喜不已的消息;“我是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学生,曾经在英文系见到过报纸上说的这位华人学生。”

也许是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假消息扰了心绪,彼得和霍斯特仍旧持着怀疑态度。

虽然这个学生看起来并不像是在撒谎,可在这么众多的消息提供者里,也不乏这样表面看起来极其“善良”的人,但无一例外提供的都是假意的消息,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

彼得迟疑问这个学生:“你怎么保证自己说的话就是真的,况且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你是什么时候见到这个华人学生的?这份旧报纸又是怎么出现在你手里的…?”

那学生沉着冷静地回答:“报纸是早就被放置在书架里的,我曾经见到过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对这个华人学生印象很深,可真正见到时,却是上周在学校图书馆门前,他好像是学校记者站的人,身边围绕着几个白人学生,相处地还不错…”

见学生一副沉着冷静地模样,彼得有了迟疑:“你有什么目的?”

学生一听瞬时笑了:“先生,我只是一个学生而已!没有什么目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来告知一声,既然能在报纸上连登,那不就说明了,这个华人对你们很重要?我这样说,你觉得没有异议吧?”

见彼得仍旧一副怀疑神色,那学生又说道:“先生,我不是冲着什么报酬而来的,你不用怀疑我来的目的,如果非要觉得奇怪,也只能说我来的时间晚了一点。”

彼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了学生另外一个回复:“你在纽约会待到了什么时候?如果方便的话,请告诉我一个你的地址,我会对你的言语进行查证的,如果是谎话你会为自己的言行感到耻辱,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报纸上说的报酬我也会兑现的。”

那学生却兀自笑:“先生我说了,我不需要你们的报酬,我会在纽约待到九月,你有很多的时间去查证,我的地址是布鲁克林的86街,欢迎你随时来做客。”说完,学生就起身离开了。

……

奥尔巴尼的夏季带着哈德逊河上的微风,凉爽惬意。

伍子洵来到这里已经满一年,一切都已开始习惯,这座带着包容的城市让他倍感温暖,只是偶尔的思乡情绪会让他有一丝困顿。

学校从夏季来临时就已经进入假期模式,费尔曼教授给他安排了一些假期的工作—试着翻译一些英文原著书籍,他觉得很有意义,漫长的假期对于本土学生就是和家人朋友的团聚时间,可对于一个异乡客来说,却是绵长的等待过程,正好这样不需要跟人交集的工作他干得很得心应手。

朗森太太是一位和善的女士,因为两人并没有子女,所以对于伍子洵的关爱总是来得很真切。在假期还没有开始时,他们已经准备好去蒙特利尔过这个假期,并邀请他一同前往,可伍子洵却婉言拒绝了好意,对此,两人显露出来的失望之意尤甚,可也别无他法,为了让他的假期有些收获,费尔曼教授便给他布置了一些工作,两人这才惆然地离开了。

当彼得和霍斯特从纽约赶到奥尔巴尼时,彼得甚至连自己的家都没有回,而是径自去了州立大学。

可能是离开了校园几年,加之匆忙的心情在作祟,两人完全忘了学校已经开始了假期模式,当他们想要去寻找伍子洵时,才发现已经到了家门口却进不了门,这种心情让人焦急可也无可奈何。

两人立在街头聊天,霍斯特问彼得:“现在该怎么办?”

彼得也没有头绪:“去周围转转?”

校区建在上城区,周边皆是奥尔巴尼的繁华之地,做为一名纽约人霍斯特从来没有来过奥尔巴尼,而彼得做为奥尔巴尼人,却也很少涉足此地,彼得家在靠近河道边的河间大道里,若是无事,却是不会来上城的。

街道里的商贩云集,一排排板车延伸出了好远,沿河的城市总是离不开鱼类的陪伴,整条街道里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鱼类商贩,当然也充斥着鱼类的腥臭味道。

见两人经过,小贩们会吆喝着:“先生们,来看看我家的蔬菜吧!刚从地里采来,还很新鲜。”

两人礼貌地摇头走开,又听另一小贩吆喝:“先生们,我这里还有新鲜的鲈鱼,你们要不要买回家尝一尝?”说着,还提溜起两条鱼,像是在炫耀。

两人只得再一次礼貌摇头走开,彼得打趣道:“我们像是来买鱼的吗?”

霍斯特回答:“也许就是呢?”

彼得一听,只得摇头晃脑:“我们不是来找子洵的吗?怎么又变成了买鱼的了?”

霍斯特却不以为意:“不是你提议在周围转转的吗?”

彼得讪讪地答:“我对上城其实也不熟悉,一会我们去我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