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我想我得了学位,应该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面对恩师的真诚挽留,李四光执意回国

影片档案

年份:1979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张暖忻、姚属平

导演:凌子风

摄影:王雷

主演:孙道临 饰演 李四光

俞平 饰演 徐淑彬

王铁成 饰演 周总理

文卜东 饰演 宋雪涛

石冼 饰演 郑森

荣耀

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故事片奖

历史背景

1907年,陕北延长第一口近代油井出油。1914年,美孚石油公司与北洋政府签订了《中美合办油矿合同》,随后成立了“中美油矿事物所”,决定共同勘探开发延长等地的油矿,但收效甚微。美孚石油公司的顾问、地质学家据此认定中国是个贫油国,不大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工作。192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维尔德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更是对中国的含油远景持全盘否定态度。这一论调还得到了西方许多地质学家的赞同和中国一些地质学家的附和。李四光根据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早在1928年就发表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以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李四光的部署,新中国展开了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1959年9月24日,国庆十周年前夕,石油部在松辽盆地的松基3井钻至1380米时,人们期待已久的工业油终于喷涌而出。大庆油田的开发让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有力的证明。

光影故事

深夜,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筋疲力尽,伏在案头睡着了。为了开发祖国的宝藏,李四光已经奋战了几个昼夜。妻子许淑彬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担心地看着自己的丈夫。怕丈夫的身体出问题,她不安地守在一边。

不知过了多久,李四光手中的笔掉在桌上,他从睡梦中醒过来。许淑彬嗔怪道:“仲揆,你还记得你过去说过的话吗?”李四光很不解。许淑彬深情地说,“你说过,六十岁以后,就不搞研究了,跟我一块儿好好过日子。”

李四光抬起头,望着妻子,显然,妻子的话深深触动了他,他用手摸着许淑彬的白发,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都这么老了。”顿时,他想起了一些往事,想起了这几十年来自己所走过的曲折路程。

1918年,李四光通过几年的努力,于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在一次隆重的仪式上,李四光从鲍尔顿教授的手中接过硕士证书。仪式结束后,鲍尔顿教授对他说:“我真不希望你离开英国……有位朋友从印度来信,让我推荐一位矿业工程师,他们愿意给予优厚的待遇,如果你愿意的话……”

李四光向鲍尔顿先生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之后,婉拒了鲍尔顿先生的好意,因为他满怀着一颗救国之心,誓将自己的知识献给祖国。他深情地说:“我想我得了学位,应该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告别了国外的朋友之后,李四光踏上了归国的航程。此时的李四光怀着宏伟的抱负,满腔的热忱,对他来说,光明的未来即将到来。回到祖国后,李四光就任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专门讲授地质学。

在课堂上,李四光让同学们谈一谈对地质学的认识,一个个同学陆续发言,有的说学了地质,可以从事找矿,采矿,开发地下宝藏。有的说我们中国太落后了,必须提倡德先生,赛小姐。

这时,曾在北大工作过的凌子骞以及农商部特聘的外国顾问詹姆斯,被李四光和学生的问答吸引过来,詹姆斯问德先生和赛小姐是什么意思。凌子骞告诉他,指的就是民主与科学。

凌子骞和詹姆斯走进教室,李四光和同学们的讨论停了下来。凌子骞介绍詹姆斯和李四光认识。詹姆斯想对同学们说上几句,李四光做了一个“请”的姿势,他侃侃而谈:“诸位记得维克多·雨果说过的一段话吗?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它们一传到西方,就飞速发展起来,可是在中国……”詹姆斯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接着说,“几千年来,它始终保持在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胚胎的最好的酒精瓶。”李四光沉思了片刻,回说:“可是,詹姆斯先生,打碎这个酒精瓶的时候已经到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话,李四光带着同学们去野外实习。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采集地质标本不畏艰辛地工作着。李四光亲力亲为,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教导着同学们。

在一次地质勘探中,李四光挖到了一块擦痕石,他兴奋地指给同学们看。同学们好奇地围了上来,李四光用水洗净了石头,解释说:“看,条痕多清楚,一块典型的冰川条痕石。”郑森、吴焕明等同学们认真地听着。李四光继续说:“过去很多外国地质学者到中国考察,都断言中国在第四纪不存在冰川,现在看来,他们的结论未必正确。”

野外实习结束了,同学们乘火车返回学校。在车站上,一群败兵冲上火车,他们粗鲁地轰赶乘客:“都下去,走走走,快走。”乘客们蜂拥而下,败兵强占了火车。李四光严肃地对败兵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蛮不讲理?”败兵回答:“这车我们征用了,老子要回家!”

郑森等同学簇拥着李四光离去,学生们议论纷纷:“太不像话了!”吴焕明走下车,一个败兵抢过他的地质包,以为里面有贵重物品,硬是抢走了。吴焕明非常气愤,夺过郑森手中的擦痕石就要砸,郑森急忙阻拦。吴焕明悲愤地说:“这年头,要这个有什么用?”

火车站的经历,让李四光愤怒异常。他回到学校,借着小提琴发泄心中的愤懑。住在隔壁的中文系教授宋雪涛听到琴声,向窗边走来,宋夫人对宋雪涛说:“雪涛,真是秀才遇见兵了,你去看看仲揆。”

宋雪涛来到李四光家,特地送上亲笔书写的条幅,只见上面写着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四光感激地说:“谢谢你啊,雪涛。”宋雪涛劝慰着李四光想开点,但他依然心绪难平。宋雪涛说:“明天有个音乐会,咱们一块儿去散散心吧!”李四光勉强答应了。

第二天,两人来到音乐厅。舞台上,许淑彬愉快地弹奏着钢琴曲。迷人的音色,优美的旋律,让听众们深深陶醉了。李四光认真地听着,渐渐忘却了烦恼与忧愁。他禁不住问宋雪涛这位女士是谁,宋雪涛回答说:“许淑彬,我们很熟,是位很有才学的女士。”

散场后,李四光、宋雪涛和许淑彬从舞台后门走出来,宋雪涛介绍李和许认识。李四光激动地问:“许小姐刚才弹的曲子是谁的作品?”许淑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是我自己学着写的,我把它叫《奋斗曲》。”

从此以后,李四光经常造访许淑彬,在她家的客厅里,两人用小提琴曲和钢琴曲合奏美妙的曲子。琴声表达了两人的感情,琴声使他们惺惺相惜。共同的兴趣,远大的理想,使两人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当他们穿着结婚礼服走下台阶时,朋友们纷纷向他们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结婚以后的生活很美好,李四光和许淑彬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当然,偶尔也会有小摩擦。这日,李四光亲自下厨,犒劳心爱的妻子。因为口味太淡,许淑彬有些吃不下去,李四光连忙说:“那就加点酱油。”说着,便走进厨房,拿起酱油瓶。

这时,一位工人师傅走进来,递给他一块岩石磨片,说:“李先生,您要的磨片磨好了。”见到化石磨片,李四光走到书桌旁,把酱油瓶放在桌上,忘记了许淑彬还在等着他,认真地研究起来。

许淑彬等不到酱油,就过来察看,见李四光早已埋头书桌,认真研究着石头,不由得感到十分苦闷,转身走进卧室,生气地躺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时钟已指向八点二十分。李四光这才猛然想起刚才的事,连忙站起来,拿起酱油瓶走进餐室。

饭桌前早已不见妻子,李四光又赶到卧室。进去一看,**放着一堆石头。李四光顿时愣住了。之后,他便焦急地寻找妻子,但一无所获——妻子不愿见他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妻子依然没有回来。一天,在上班的路上,宋雪涛对李四光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李四光无奈地摇摇头。两人路过布告栏,上面贴着一张布告,是今天李四光要宣读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在一间梯形大教室里,李四光开始宣读论文:“……根据以上的材料,我得出这样一个看法,今天地球的表面形象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海水和大陆块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有规律运动的结果。”

詹姆斯、勃朗、凌子骞等人认真地听着。李四光继续讲解道:“那么是什么力量引起这种运动的呢?我认为,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种水平推力。”这时,台下有人议论纷纷,郑森不安地看着周围。

教室门口,教授和学生走下台阶,他们议论着李四光的论文,教授说:“从这方面研究大地构造,我从来没听说过。”郑森从会场走出来,看到了刚才没有听完就跑出来的陈亚宗,郑森问他有什么意见,陈亚宗不以为然地说:“李先生可真是曲高和寡啊!”

这时,会场上响起了掌声,李四光已将论文宣读完毕。会议主持人走上讲台,请大家发表意见,詹姆斯傲慢地说:“李教授的见解,引起了地质界同行的很大震动,不过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对于过去学者们的学术成就保持冷静的态度……当然,李教授的见解,我欣赏这种不平常的勇气。”

现任地质学会会长的凌子骞,看了看周围,说:“近几年,我由于在政府任职,对地质界的朋友们疏远了,但是对地质科学的发展,我还是很关心的。我感到立论非凡,独辟蹊径。只是处在科学落后的中国……不过,仲揆先生的勇气,还是令人钦佩的。”

论文宣读会结束了,詹姆斯、勃朗和凌子骞一同走出教室。勃朗对凌子骞说:“李的这篇论文,是对传统大地构造学的挑战。现在,你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啊!”凌子骞听了,笑笑说:“哪里,我和李是好朋友。中国有句古话:后来居上嘛。”

空旷的教室里,听众已经走完,只剩下李四光在整理讲稿。突然,李四光看到在一个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人。仔细一看,竟是妻子许淑彬。许淑彬从椅子上站起来,向前走去。李四光激动地迎上去。两个人和好如初,许淑彬终于对丈夫表示出了谅解和支持。

故宫神武门街道上,吴焕明、郑森、陈亚宗三人边走边聊,陈亚宗问:“就要毕业了,你们二位有什么打算?”郑森反问道:“你呢?”陈亚宗回答:“我准备到美国去留学。”说着,便鼓动郑森和他一起去。郑森拒绝了,他想跟着李老师。

吴焕明来到李四光家,向他表明了离开北京的意图。李四光问他去哪儿,吴回答说去广州。李四光走到他的面前说:“也许你是对的。”就这样,吴焕明告别了自己的恩师。

时间来到1931年,这是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全国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震天动地的口号响彻遍野:“反对不抵抗主义!”“收复东北失地!”

此时,李四光已经迁到南京,在“中央研究院”工作。一天,他正送女儿小熙芝上学去。一辆黑色轿车驶过来,停在了中央研究院的门口,研究院的总干事杨杏佛从车里走了出来。

两人一阵寒暄,小熙芝高兴地告别了他们。这时,看门人从门房里走出来,交给杨杏佛一封信。杨杏佛拆开一看,除了信纸,还有一颗子弹。杨杏佛笑着说:“这是蒋先生送我的礼物!”李四光轻蔑地说了一句:“真是流氓!”

云雾缭绕的庐山上,陈列馆已经竣工了,“地质陈列馆”的牌子挂在门上。条件虽然艰苦,但李四光和同事们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并且在庐山王老峰发现了第四冰川的遗迹。

陈亚宗美国留学归国后,拜访了凌子骞。凌子骞不无夸张地说:“这次你在美国深造了几年,回国以后在地质界定会大有作为啊!”陈不好意思地说过奖了。凌子骞试探性地问陈以后的打算,陈亚宗表示不想跟着李先生了,他的奇谈怪论在欧美都没有立足之地。

“在美国听说李先生在庐山发现了大量冰川遗迹,还建立了陈列馆,”陈亚宗接着说,“詹姆斯先生他很关心,在我回国时他表示,如果有机会,他想约几位国际上知名的地质学家来庐山参观。”凌子骞爽快地答应道:“好哇,用中国地质学会的名义邀请他们来,可以进行学术性的讨论。”

庐山上,李四光特地邀请了部分中外专家前来探讨,詹姆斯和凌子骞也在其中。李四光对专家学者们说:“经过几年来在庐山的实地考查,我们在庐山发现了大量冰蚀地形,可以说,在庐山遍地都有冰川遗迹。”

李四光来到一块大石前对中外学者说:“请大家看,这是漂砾,如果不是冰川,那么是什么力量把这块巨石送到上面去的呢?”众人向漂砾周围散开,仔细观看着。在事实面前,李四光得出结论:中国在第四纪存在过冰川,而且还可以划分为鄱阳、大沽、庐山三次冰期。

得出这样的结论,凌子骞和詹姆斯非常不快,勃朗上前来假惺惺地道贺。李四光礼貌地表示感谢。在望江亭休息时,詹姆斯直接对李四光的观点表示质疑,他坚持认为中国在第四纪属于一种干热气候,根本没有发生冰川的可能。

李四光没有急于争辩,他思考了一下说:“詹姆斯先生所认为的中国第四纪的气候是干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发现冰川遗迹。所以,詹姆斯先生想用没有在中国发现冰川遗迹的人们的结论,来否定中国冰川的存在,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听到这里,凌子搴站起来说:“几百年前,地质学界的火成派和水成派,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小山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双方用拳头收了场。而今天我们,谈的既热烈又融洽,关于中国第四纪是否存在冰川,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既然大家有不同看法,那就暂缓公之于世吧。”

回到陈列馆,李四光气愤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真是太书生气了。我还以为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尊重事实,愿意探求真理的。谁想到,有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面对摆在他们面前的事实,竟然想千方百计地加以抹杀。为什么?就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

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李四光决定把办公地点搬到庐山上来,并在这里扩建冰川陈列馆。他亲自设计图样,还和郑森做成了陈列馆的模型。李四光的女儿小熙芝也拣来了一书包石头,表示支持爸爸的研究工作。郑森忍不住笑着说:“老师,您真是后继有人了!”

但是,研究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一个国民党军官打破了李四光的计划,他跑来宣布:“鄱阳湖这一带已被国防部征用,要训练海军,您的这些陈设和这些石头必须立即搬走,房子马上炸掉!”

李四光气愤到了极点,他狠狠地骂道:“你们疯了!”但面对现实,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民党士兵搬来一包包炸药。随着军官口中的哨子声,两个工兵按响了起爆器,霎时间,一阵巨响,陈列馆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李四光悲愤极了,站在雨中望着面前的废墟,痛苦,绝望,心都要碎了!许淑彬打着伞走来,把伞遮在李四光的头上,告诉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杨杏佛在上海被刺了。”李四光简直不敢相信,他接过许淑彬手中的电报看着,随后惊愕地抬起了头。

陈列馆被炸,经费又没有了着落,研究人员的生活都有了困难。李四光只好派郑森到重庆跑一趟。郑森临走时对李四光说:“老师,放心吧,我一定千方百计把经费领来!”李四光回说:“我们在贵阳等你,你一路保重!”郑森告别了李四光。

李四光一家来到了贵州的小镇,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但李四光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依然在简陋的研究所里忙碌着。小熙芝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懂事的她知道爸爸工作是如何的劳累。所以妈妈熬好了豆浆,她就亲自送过来,一定要看着爸爸喝了才放心。

一天,李四光来到街头小市上,看到旧书摊上有一本《楚辞》,他顿时被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上面有“宋雪涛”的印章,李四光就对卖书的小孩说:“这是你们自己家的书吗?”小孩回答说是。

得知宋雪涛就在附近的小酒馆喝酒,李四光急忙赶过来。宋雪涛此时也是穷困不已,他带着李四光离开了酒馆,来到自己的家。宋雪涛的儿子也在,李四光问:“你妈妈呢?”孩子悲伤地回答:“长沙大火烧死了。”

看到老友身处绝境,李四光真是肝肠寸断。他再三劝导着宋雪涛,让他着眼于未来。宋雪涛迷茫地问未来在哪儿。李四光无言以对,他真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分担老友的痛苦。李四光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也不知道未来究竟在哪儿。

在此期间,郑森已经到达重庆,见到了凌子骞。此时,凌子骞已经是高官厚禄,陈亚宗也早已追随于他。凌子骞和陈亚宗都劝说郑森留在重庆,搞科

研工作,并担任重庆大学的地质系主任。郑森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拿到了经费,郑森就乘车往回赶。汽车开到了一个路口,遇上了国民党军队。他们以搜查为名,把经费洗劫一空。在争执中,国民党兵的枪托打伤了郑森的胸部,郑森口吐鲜血。等他赶到李四光家里时,已经奄奄一息。

郑森痛苦地对许淑彬说:“师母,我跟老师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一起爬过多少山,今后,我再不能跟他一块儿爬山了……”徐淑彬和小熙芝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等李四光领着学生从野外实习回来,郑森已经离开人世。李四光悲痛欲绝,郑森为祖国的地质事业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郑森热爱地质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可这一切,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现在,李四光唯有用工作来寄托对郑森的哀思。见丈夫通宵工作,许淑彬心疼不已,她端来一杯牛奶,劝说他好好休息。李四光想到还有一堂课,便拿起讲稿,匆匆下了楼,不料一阵头晕,他摔倒在石板路上。

李四光太累了,许淑彬安排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去上课。这天,凌子骞来到李四光的家里。这次前来,他负有特殊任务。他对李四光说:“蒋先生要我来看看你,他素来是非常器重你的,他后天要举行一个宴会,特别邀请你去参加。”

李四光拒绝参加这个宴会。凌子骞表示蒋介石有意请他出任教育部长。李四光说这顿饭就更不能去吃了。凌子骞见拗不过李四光,面露难色,许淑彬打圆场说:“凌先生,您办事素来是很练达的,这点小事,您替我们解释一下不就行了。”

几天后,吴焕明也来游说。他还邀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周恩来。李四光对周恩来的到来感到很惊讶,不知该说什么好。周恩来亲切地向他问好。

交谈中,周恩来问李四光:“听说蒋先生要拉你在他的名流内阁里当一名部长,被你一口拒绝了?”李四光笑着说:“我不会上他们的当!”周恩来听着,接着又说:“从校场口事件可以看出,蒋介石是一定要打内战的,我考虑李先生是不是考虑离开这里,到国外去躲一躲?”

许淑彬拿出一封信来,说:“钟揆刚好接到国际地质年会的邀请书,请他去伦敦。”周恩来非常赞同:“我看这个机会就很好嘛。李先生,你去英国有什么困难,可以找吴焕明同志。我相信,我们不久就会见面的。”李四光爽快地答应了。

1943年,李四光一家来到了伦敦,会见了鲍尔顿教授。此时,鲍尔顿教授已经有八十多岁高龄。鲍尔顿对李四光说:“你在地质年会的报告,在世界地质界引起了轰动,我非常高兴……但是你的祖国真是不幸,世界战争过去了,可是中国还在内战。”

李四光望着祖国的方向,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这次的战争,会给灾难的中国打出光明来!”

果然,李四光的预言成真,光明终于来到了!祖国解放了,李四光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特大喜讯。

李四光激动不已,许多外国人都向李四光一家道贺。新政协就要召开了,李四光接到了会议的邀请准备启程回国。这引起了国民党驻英使馆的恐惧,国民党“大使”和凌子骞秘密策划,想阻止李四光返回祖国。两人挖空心思,想出一个主意。

他们想让国民党使馆“一秘”的女儿监视李四光的女儿,这样李四光就不会丢下独生女儿回国。不料“一秘”的女儿不愿干这种勾当,她把消息透露给了熙芝,熙芝赶紧告诉了爸爸。至此,“大使”的阴谋被揭穿了。李四光一家,顺利地踏上了驶向祖国的轮船。

回到祖国后,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部长。当时祖国刚刚解放,石油供应比较紧张,李四光召开会议研究石油问题会上,也和苏联专家产生了分歧,这引起了大家的热烈争论。有人对李四光的理论表示怀疑。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李四光亲自带队进行实地勘测。

已经当上地质部副部长的吴焕明,看到了反对李四光的言论,但他并没有透露给李四光。李四光的工作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召集一批青年人筹建实验室,但没想到实验室竟是地下室。但是李四光并没有气馁,就在这间地下室里,他亲自参加实验工作。

一天,陈亚宗来找李四光,要求调动工作,李四光劝他说实验室刚建成,正需要他。但陈亚宗坚持要走。原来,他看到李四光和苏联专家意见不一致,怕自己跟着李四光工作受苦,便要求调离。最终,李四光同意了。

许淑彬听说苏联专家与李四光的理论不合,无奈叹道:“又是你的地质力学!”接着,她提醒李四光,大家看他的眼光怪异,大家都在搞传统地质理论,而他只专注于地质学。许淑彬关心地再三提醒丈夫,不要落得身败名裂。李四光听后非常苦闷。

李四光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他来到杭州疗养院疗养。疗养期间,他常常反躬自问:“说我的观点不合潮流,合潮流就是正确的吗?哥白尼的时代毕竟过去了,井底之蛙也应该让它叫几声吧!”

周恩来总理来看李四光了,李四光一家热烈欢迎。周总理风趣地说:“我是偷偷溜来的。我陪外宾来参观,得了一点空,就来看看你们。”周总理询问李四光的身体情况后,说,“听说你对我国的石油远景有独特的看法,今天能不能对我讲一讲?”

没想到周总理这么重视自己的理论,李四光很惊讶,他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总理。李四光仔细讲了自己的理论后,说:“在地质界,我是个少数派。”周总理说:“我尝过当少数派的滋味,压力常常很大,但为了坚持我们所认识的真理,就要有勇气做少数派。”

对于总理的理解和支持,李四光非常感动。最后,周总理离开时,对李四光说:“李老,你对石油的意见很好,我要向毛主席汇报。在石油问题上,地质部长这样乐观,中央也就有信心了!”

之后的日子里,李四光离开了疗养院,回到北京,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一天,秘书激动地向他报告:“中央决定,石油普查队伍向东部转移了!”不久,油井一个个被陆续打出来。原油滚滚而出,冲出井口,射向天空!

石油战线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终于可以摘掉贫油国的帽子了!

老朋友们纷纷赶来向李四光道贺。此时,宋雪涛已经回到北大教学,还连续出版了新著。大家为李四光,为宋雪涛,也为各人的出色工作表示祝贺。

在开采石油的胜利声中,传来一个不幸消息: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此时,已经八十多岁的李四光正在医院休养,得到这个消息,他不顾年迈的身体,亲自去往灾区进行调查。

李四光来到邢台灾区。他总觉得心里有愧,埋怨自己没有把地震预报工作尽早提出来,尽快解决,使国家和人民遭受这么严重的灾难。回京后,李四光立即召开会议,他说:“地震工作我们抓晚了,这么大的惨重损失,我们有责任。”

几十年的岁月,在李四光的头脑里一幕幕地掠过。他看着苍老的妻子,不由得感叹说:“想不到,我们都老了!” 论到河时,他总想着自己的工作,想着还有多少工作要做。新的科研项目无穷无尽,但李四光最不放心的就是地震预报。

他把所能想到的都记录了下来。是啊,工作是没有尽头的。李四光感到一生有做不完的事。他决心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继续向科学海洋进军,用最大的努力、最大的毅力去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

点击点评

史实与艺术加工·史实与人物统一

影片形象地展示了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为祖国的进步献身于科学,不断探索真理的奋斗过程。影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热忱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为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少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为人物传记片,该片在人物真实的经历基础上进行了艺术虚构。片中简练而又有重点地展现了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面的卓越建树,以及他在理论开拓和实践运用上的巨大成就;同时,又相当成功地再现了李四光这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他的个性、气质以及思想感情。

影片导演将主要人物放到旧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中,才能做到历史真实和人物形象的统一,揭示人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回望精彩

影片导演将主要人物放到旧中国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并且着眼于人物的感情,以细节来反映人物感情波动。如表现李四光婚后的感情波折时,通过许淑彬在**堆满石头的细节,反映了李四光专心于事业,不能时刻体贴妻子的境况。通过“真情”与“诗情”的相结合,实现了用浪漫抒情笔触去表现人物感情的形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