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丝绸的发展(1/3)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的进行。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古罗马人对东方古国的丝绸可说是着魔般偏爱,因此称中国为“丝国”,即Seres。据说,丝绸进入罗马以后,曾达到12两黄金一磅。尽管如此贵,罗马贵族们仍然对其趋之若鹜。为进口丝绸,罗马帝国流失了大量黄金、白银,以至后世的许多哲学家把丝绸当作罗马帝国腐败的象征。

养蚕缫丝技术起源于何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据现在考古发现,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工切过的蚕茧;而在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绢片、丝带和丝线,它们距今也有4700年了。史书《隋书.礼义志》记载,商代的甲骨文中早就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记载当时专门祭祀桑神和派人察看蚕事的卜辞,这说明养蚕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正是因为养蚕业在我国的普及,直接推动了我国纺织绸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丝绸纺织技术。在中国一路领先的印染工艺下,丝绸变得五彩缤纷,成为点装帝王将相威仪和衬托女性美丽的最佳装饰物。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成了我国对外的主要贸易商品,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在一系列对外交流中,我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逐渐传向世界。公元前12世纪传入朝鲜。公元2至3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 6世纪或7世纪则循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由传入美洲。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国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虽然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随后的拜占庭人确实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在皇宫庭院内设立蚕室和缫丝机,为皇帝服务。当时拜占庭所有的土产丝绸大多

被皇室成员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卖到市场上。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驰名于世。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制品开始传向欧洲。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之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据西方史书记载,有一次罗马帝王恺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服去看戏,绚丽夺目的王服在剧场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赞道:“真像是一个美丽的梦”!于是,在那里掀起了一股人们竞相购买丝绸的奢侈之风。当时中国的丝绸经波斯商人转手销往罗马,其价格贵如黄金。于是罗马人打算与埃塞俄比亚人联合,绕过高价垄断经营的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绸,然后东运罗马。波斯人得到消息后,便用武力向埃塞俄比亚进行威胁,阻碍他们充当罗马人获取丝绸的中间人。罗马人无奈,只好请与波斯近邻的突厥可汗帮忙调解。据亨利玉尔写的《古代中国见闻录》中记载,公元六世纪,突厥派出了一个由粟特人组成的使团到达波斯,打算与波斯进行一场谋求能够允许其商队在波斯境内自由通过的谈判。然而波斯为了独占中西丝绸贸易之利,不但不答应使团提出的要求,还将收购来的粟特商人贩运的丝绢统统烧毁,以表示波斯不同突厥人就此问题进行谈判的态度;在突厥派出第二个使团时,波斯人还制造了将其大部分使团成员毒害致死的悲剧,使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东罗马联合突厥可汗于公元571年征讨波斯,结果双方交战20年之久不分胜负,这就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战”。

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

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

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

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最能代表唐代丝织工艺的就是双面锦和缂丝。

双面锦的织法是经线和纬线各自相交织成两层平纹织物。据专家研究,至迟在公元685-688年间,唐代织工就已能够熟练地织造这种双面锦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有一种双面锦,由两组不同色的经线和两组不同色的纬线交织而成,正反两面花纹相同,区别仅仅是花纹和地纹的着色互相转换,即正面花纹的颜色,在反面就是地纹的颜色,而正面地纹的颜色正是反面花纹的颜色,这还是现代“双层平纹变化组织”的织法,它的特点是正反两面都能使用,而且组织牢固,使用性能好。

缂丝织法是“通经断纬”,由彩纬显现花纹,以花纹为边界,以满幅透空针孔,悬而视之,犹如万缕晶珠,如雕似镂,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缂丝不受着色的影响,可以随心所欲地织造出各色图案,显得古朴而典雅,可以摸、擦、揉、洗,具有千年不坏的质地。阿斯塔那出土的舞俑缂丝,以及更早时期的楼兰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都足以说明这种独特丝织工艺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缂丝工艺一般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身价高昂,大多出现在贵族帝王的生活中。

在这一时期,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苏杭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我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绸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