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炮的发明(1/3)

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源远流长。 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顾名思义,一定与石头有关。这种石字旁的炮叫抛石机, 是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动杠杆,将石头抛出去的作战器械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使用抛石机了。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逐渐用于军事。火炮则是用一种名为“抛石机”的工具改装的。“抛石机”最初装的是大石球,把大石球抛向敌人营垒;后来,把火药做成火药包代替大石球。由于火药包比大石球轻,不但抛得远,而且落地能燃烧,因此杀伤力也较大。

公元12世纪初,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开始南进。南宋不断与金发生战争,所用的武器,除了“火毬”、“火蒺藜”等外,又有了火枪。火枪是在一根竹管里面装上火药,临阵时点放。这种火枪是原始的步枪,也是管形武器的始祖。1259年,南宋寿春地区又有人制造了“突火枪”。枪管也是毛竹筒做的,竹筒中除了装有火药外,还有“子窠”。“子窠”发射时还会发出炮一样的声音。所以,“子窠”实际上就是人们初期使用的一种子弹,“突火枪”则是初期的原始的枪炮。

到了明代,火药武器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飞弹”。“飞弹”,也叫“震天雷炮”,球形,用竹木扎成,再在表面糊以纸,球身装上两个像鸟翅膀一样的东西,球内装上火药和引火线,引火线烧完,火药就会爆炸,杀伤力很大。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突火枪,这是一种竹子做的管状火器,内安“子巢”,战时点燃火药,用火烧敌人。能够起到震撼敌人的作用。这种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出现了金属管状火器——火铳,并逐步发展成为青铜火炮。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炮,是我国宁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时期(与宋代同期)的火炮,该炮口径为100毫米,使用铁弹丸,这一发现,使铁弹丸使用的历史提前了近一个世纪。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早在1332年,中国的元朝就在部队中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口径105毫米

,滑膛前装式火炮)。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

13世纪初,我国的造炮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青铜和熟铁制造的长管炮,亦称长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在此期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

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嘉靖初,中国开始成批仿制佛朗机铳,形制很多。《明会典》记载有大样、中样、小样佛朗机铜铳。《武备志》又把佛朗机铳分为 1~5号。北京首都博物馆现藏有6门佛朗机样式的火炮,均为铜质,有两种类型:一种名为“流星”,腹部为方形;另一种“胜”字号火炮,腹部为圆柱形。其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制造的“胜字四十二号”火炮,母铳口径38毫米,全长91厘米,子铳口径35毫米,全长23厘米。由于子铳装药量小,母铳口径不大,威力有限。

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明史.兵志》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二丈约合6.22米,三千斤约合1600千克)。炮身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与佛朗机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压,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明末,

明政府为了抵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大量仿制红夷炮。天启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祯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 500门。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当时的制品。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门崇祯十年铁铸“西洋炮”,口径100毫米,长233厘米。其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更大于万历二十年造的铁炮。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 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了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该役中中炮受重伤,不久死去。

火药发明于中国,大约在13世纪时传入欧洲。15-17 世纪频仍不断的陆战、海战和海外征服,使欧洲迅速地发展了利用火药的近代武器——火炮。

15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制造出了滑膛炮,出现了用铸铁制成的炮弹。不久,根据用途、口径、炮筒长度的不同,炮的种类进一步划分。火炮除了用于陆战,也开始用于海战。15世纪中叶时,欧洲各海洋国家的大型战舰大多已安装了火炮。起先,这种铜制火炮安装在舰首或舰尾的甲板上,可以移动。到这个世纪末,出现了舷炮,即把火炮安装在战舰的两侧,在船的舷侧开一些用于射击的炮孔。当时,大型战舰装备的火炮已达100 多门。舷炮的使用,对海战的战术及船舰的构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6世纪初,纽伦堡的制炮工匠们开始采用标准口径。炮弹的弹头被制成空心的,内部装填炸药;而装发射药的弹筒用纸板和皮革制成。把数门小口径炮紧密排列而组成的多管炮,也已出现。

1846年,意大利制成了后装线膛炮,其精度和发射速度都有明显提高。后装线膛炮是火炮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火炮的基本结构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