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陶器的制造(1/3)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它既能改变物体的性质,又能比较容易地塑造便于使用的物体的形状。既具有新的技术意义,又具有新的经济意义,它一出现,就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品。

陶器,是人类留传下来的所有不朽的先古文化遗迹中最显著的标志,人类的陶器是对其文化进步的最好的反映并标志了其文化承续。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在世界陶器史上,在制陶人聚居的地方,渐渐地形成了陶器碎片的遗迹堆,那些陶器碎片与其他的瓦砾混在一起。这些遗迹堆通常在暴露地方被发现,而其中容易腐烂的材料大部分都消失了。除了在罕有的干燥气候或那些有遮盖的遗迹堆,在那些暴露的遗迹堆中仅仅可以找到那些不易损坏物体,例如:石头、贝壳、骨头以及对于断代纪录最重要的一些有考古价值的陶器碎片。这些遗迹堆总是位于其制造者居住地附近,通常深达数尺。这一沉积的横断面告诉我们,在碎片积累地附近居住的玛雅人有着一段悠久制陶历史。制陶艺术并不起源于玛雅低地。危地马拉高地形成期陶器所展现出来的精致表明在这一区域既可能是一个玉米农业的发源地,也是早期陶器发展的一个焦点区域。

在最早的形成期时代发现的陶器式样简单,图案色彩单一,一般是鞋型的煮壶,平底浅锅和有灶的碗状物,还有一种奇特的三足杯型陶器。这些陶器在中美洲的某些地方一直沿用至今。同时还发现圆

柱型或扁平的泥土印章,动物肖像的哨子,以及一些手工制成的小雕像。随后的下一个时期陶器采用了新颖的颜色和式样。漫长的后形成期时代,在危地马拉高地制陶业持续发展,例如三足钵及未经着色的图案的盛行,陶器的造型和装饰的极大丰富并善于变化。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手工小雕像。源于秘鲁的两种主要的样式——吹奏乐器及有嘴的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彩色陶器的出现是古典主义时期在玛雅中部区域的标志。形成期晚期时代在中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橙色上釉的陶器涂上红漆用以装饰,外部以刻线来勾勒轮廓。在最初的彩陶中,黑色或白色油漆构画出轮廓来代替刻线勾勒。更早的图案十分简单且大部分是几何图案。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我国发现的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700℃。

在仰韶文化时期,陶

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但制陶业已经比较发达,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当时有一种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到了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外形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原始村落中定居的人类产生了对盛装器皿的需要,这大概首先是从附近小溪或河流中向居住点取水的需要,其次是积存、烹饪食物的需要。人们发明了陶器。陶器虽然易碎,但比石器轻,可制成各种形状和不同规格,盛装水和食物无异味,它和木器同为家居生活的主要器皿。很明显,只有具有长期用火经验的人类才能发明制陶技术。而且,制陶技术也是冶铜炼铁技术的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