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莫斯科战役——意外的严寒笼罩德军;唤醒苏联巨人的一战(1/3)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并占有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而以勃劳希契元帅和哈尔德上将为首的德国陆军总部却认为,必须先消灭苏军主力才能彻底征服苏联。莫斯科是苏联的权力中心,而且还是苏联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第二大工业中心,它是苏军一定不能放弃的。因此,应以莫斯科为主要目标,这样可迫使苏军主力在莫斯科城下接受会战。但希特勒坚持认为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比莫斯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他斥责陆军将领们“头脑陈旧”,宣称:“莫斯科的确很重要,但在我看来,它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已。占领莫斯科应该是大戏的尾声,在此之前,应先在南方和北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941年7月16日,中央集团军群攻占斯莫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希特勒却坚令中央集团军群暂停东进,并抽调其主力去支援对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作战。而当基辅会战展开后,希特勒又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决定等基辅会战胜利结束后,将作战重点回到莫斯科轴线上,而只对列宁格勒实施围困。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10月2日发起莫斯科会战。训令规定,莫斯科攻势由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实施。正在乌克兰作战的原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最迟在9月30日北返;正在列宁格勒作战的原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加上北方集团军群的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最迟在9月15日南下,赶到斯莫棱斯克一带,与中央集团军群会合。至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已集中了74个师(其中包括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180余万人,1700辆坦克、14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

希特勒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攻打莫斯科之前,先以钳形攻势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其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克鲁格元帅指挥的第4集团军和赫普纳上将指挥的第4装甲兵团为中路,从斯莫棱斯克南面的罗斯拉夫利向维亚兹马包围;以施特劳斯上将指挥的第9集团军和霍特上将指挥的第3装甲兵团为北路,从斯莫棱斯克北面向维亚兹马包围。中、北两路德军在完成对维亚兹马地域的苏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合围后,北路德军将转向东北方向,进攻加里宁,从北面包围莫斯科;中路德军则由维亚兹马向东挺进,直取莫斯科。另以魏克斯上将指挥的第2集团军和古德里安上将指挥的第2装甲兵团为南路,提前2天向莫斯科以南的奥廖尔和图拉发动进攻。魏克斯第2集团军居左,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居右,对布良斯克地域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钳形合围并予以聚歼后,由南面包围莫斯科。

希特勒在“台风”行动前夕向全体德军官兵发表了一篇书面讲话。他呼吁德军“必须有破釜沉舟的气概”,一鼓作气,在冬季来临前把敌人彻底消灭。他说:“今年最后的一次大战将给敌国以及整个战争的煽动者英国以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消灭了这个敌国,就是消灭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一个盟国,同时我们将替德意志帝国和欧洲消灭一个危险,这个危险是自匈奴时代和蒙古入侵以来最可怕的。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德国人民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紧地跟你们在一起。”

苏军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惊慌失措中稳定下来,而且德军在斯莫棱斯克的暂停又给了苏军喘息的时间,苏军开始调集兵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并动员市民在莫斯科以西紧急修筑了数条防线。至9月底,苏军已在莫斯科以西部署了西方、预备队、布良斯克3个方面军计15个集团军,1个战役集群,计7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677架飞机。其中,科涅夫上将指挥的西方方面军部署在维亚兹马以西60英里处;布琼尼元帅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部署在西方方面军的后面,与西方方面军成纵深梯次配置;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部署在预备方面军的南面。苏军的企图是:阻止德军进攻,歼灭和消耗德军,争取时间集中预备队,为反攻创造条件。

1941年9月30日清晨,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德里安以3个坦克军为前锋,在极其狭窄的正面上,向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之叶尔马可夫战役集群的侧翼发起了凌厉攻势,当天就撕开了苏军防线,向前猛进了90多公里,直指叶廖缅科司令部驻地布良斯克。10月2日,中路和北路德军主力的攻击同时从斯莫棱斯克的南北两面发动。苏军没有意识到德军会将主要攻势突然转向中线,在德军的闪电式攻击下,苏军精心组织的维亚兹马防线当即被冲垮。当天,德军楔入苏军防线15—30公里。10月3日、4日,苏军发起反击,企图堵住德军打开的缺口,但未获成功。德军继续向苏军防御纵深推进。

10月3日,希特勒兴高采烈地在柏林体育馆发表了他一生中最能煽动人心的讲演。他先是勾画了德国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声言第三帝国英勇顽强的军队正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说:如果人们谈论闪电战,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样的进军,但是历史上还真有过几次闪电般的撤退,他嘲弄般地谈起了英军在敦克尔克的大撤退,称与英军的大撤退相比,德军的速度的确相形见绌。在谈到俄国时,他声称:“在我们的军队后方已经有了一块领土,比1933年的德国大一倍。今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宣告,东方的敌人已经被打倒,永远站不起来了。”

10月3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深入布良斯克后方200公里,攻占了奥廖尔,其左翼第47装甲军突然从这里调头向北,准备从后方包围苏布良斯克方面军。10月4日,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开始向维亚兹马的北面旋转逼进,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则从南面向维亚兹马进逼。10月6日,古德里的第17装甲师占领了布良斯克,与左翼迂回的魏克斯第2集团军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围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13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50集团军的部分兵力。10月7日,霍特和赫普纳两只装甲兵团在维亚兹马以东会师,封闭了包围圈。包围了苏西方方面军的第19、第20集团军和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第24、第32集

团军。至10月20日,德军完成了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这两个包围圈内苏军的清剿,共俘虏苏军66.3万人,缴获坦克1242辆,大炮和迫击炮5412门。

“台风”行动初战告捷,希特勒欢心鼓舞,他趾高气扬地宣布:“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最终赢得了战争。”10月7日,希特勒签署命令,要求包克不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使是主动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军也不要进入莫斯科,只对其实施包围,然后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哈尔德也在日记中写道:“只要会战能有相当良好的指导,再加上中等的好天气,则我们对于莫斯科的包围战是一定能成功的。”

莫斯科形势十分紧张,斯大林忧心如焚,他对大本营其他成员痛苦万分地说:“你们看,科涅夫把我们搞成什么样子?德国人再有三四天便能接收莫斯科了。更糟的是,他们连自己的部队在哪里,敌人在哪里,在干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严重失职,应该交军事法庭审判。莫洛托夫,你组织一个专们委员会,审查科涅夫,看看他有没有通敌行为。”10月5日,斯大林致电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要求其火速返回莫斯科,商讨首都的防御问题。10月7日,朱可夫飞抵莫斯科后,即刻赶往前线了解情况。朱可夫认为,现在最主要的危险来自莫扎伊斯克防线,应尽快设法从别处抽调部队增强该防线。10月10日,斯大林决定召回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布琼尼元帅,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并为新的西方方面军,由朱可夫任司令员。由于朱可夫极力为科涅夫求情,斯大林同意宽恕科涅夫,并任命他为西方方面军副司令员。

朱可夫立即着手在莫斯科近郊以西的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坚强的防线,加大防御纵深,建立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10月10日前后,苏军最高统帅部向莫扎伊斯克防线增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炮兵团和及其它部队。考虑到西部战线狭长,朱可夫又请求斯大林将科涅夫派往加里宁市,指挥方面军所属的第22、第29和第30集团军,以加强莫斯科西北的防御。

德中央集团军群留下部分步兵军团继续肃清包围圈内的苏军,主力部队则向莫斯科南、北、西三面围来。德军依仗甲坚器利,全然没有把苏军放在眼里,他们在坦克中间还夹了一辆吉普车,车顶上装着两个高音喇嘛,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瓦格纳的乐曲。坦克伴着悠扬的乐曲隆隆向莫斯科开进,像是在进行一场阅兵。苏军虽欲血奋战,仍然没能挡住德军的进攻。10月13日,中路德军占领了莫斯科西南100英里的卡卢加,接着又于18日占领莫斯科正西60英里的莫扎伊斯克。与此同时,北路德军也攻占了莫斯科西北98英里的加里宁。南路古得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10月6日升格为装甲集团军)则于10月24日占领了姆岑斯克。

德国陆军的钢铁洪流一步步逼进莫斯科,德国空军的容克飞机也开始轰炸莫斯科。10月15日,苏联政府机构和外交使团撤往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和大本营仍留在莫斯科继续指挥作战。10月20日,莫斯科开始全城戒严。为拯救首都,朱可夫在诺沃扎维多夫斯基—克林—伊斯特纳水库—伊斯特纳郊区—扎沃隆基—红帕赫拉—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线组织起新的防线。考虑到战线太长,不便于指挥,朱可夫请求斯大林将第22、第29和第30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任司令员,以缩短西方方面军的防御地带。莫斯科市民们也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保卫首都,组织了3个工人师,16个民兵师和几百个巷战小组,全市约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虽然对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的包围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天气的变坏使德军的攻势锐减。当10月18日中路德军突进到莫扎伊斯克时,天已开始下雨了,道路变成了泥河。坦克走不多远就陷入泥潭中,简直无法前进。第4集团军参谋长勃鲁门提特将军后来回忆说:“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每门大炮得用许多马队来拖拉才能前进。所有车辆都陷在泥坑里,一直陷到车轴部分,甚至连牵引机行动起来也十分困难。不过几天,很大一部分重炮就动弹不得了……这一切使得已疲惫不堪部队空前紧张。”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则坑陷在奥廖尔到图拉之间的公路上达几天之久,一切补给只好依赖空运。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

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到10月底,苏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此时,苏联潜伏在日本的间谍发来重要情报,内称:“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南进,无意对苏作战。”于是,斯大林又将部署在西伯利亚与日本关东军对峙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渐渐地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他们不仅有了招架之功,而且开始具备了还手之力。斯大林下令朱可夫先敌进行反突击以粉碎德军正在准备的突击。朱可夫接令后即以第16、第19集团军向德军发起反突击,但未能取得斯大林预期的效果。

11月3日至4日,第一次降霜,虽然骤冷的气温使泥泞的道路变硬,为德军的机动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又使身上仍着单衣的德军陷入了冻馁之中。由于没有冬季服装,部队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德军士气开始低落起来。就连一向骁勇善战、从不叫苦的钢铁汉子古德里安也情绪低沉,对德军的未来充满消极情绪,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的计划一再延期,严冬即将来临,我们只有坐等敌人争取更多的时间。这对于我军的官兵来说,才真是一件殊堪痛苦的事情。一切都使我十分伤心。虽有满腔热情,但却无补时艰。那个可以作具有决定性打击的时机已经错过,今后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更是不可知之数。”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没有以前那样乐观了,他在作战分析会上充满疑窦地说:“我们是不是在重蹈拿破仑的复辙?”但是,在希特勒看来,德军在莫斯科的北、南、西三面,已达到距目标二三十英里的地方,到莫斯科的这最后一程,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军队已前进了500英里,他们只要再走二三十英里便行了。

11月7日,虽然德军兵临城下,苏联政府仍然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传统的10月革命节庆祝大会和阅兵式,全副武装的苏军从列宁墓前经过,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英国《新闻纪事报》报道说:“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中央集团军

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其计划是: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中路,从西面对莫斯科发起正面攻击;以霍特的第3装甲兵团和赫普纳的第4装甲兵团为北翼,分别从北面和西北面包围莫斯科;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为南翼,从南面包围莫斯科。为此,中央集团军群共集中了51个师,其中31个步兵师、13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

11月16日,德军“秋季攻势”开始发动。在北面,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东南方向进击,23日占领了莫斯科西北的克林,28日突破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在河东岸建立了一座巩固的桥头堡,并占领了一座为莫斯科提供大部分电力的大型发电厂。在霍特的南面,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于27日占领了莫斯科西北的伊斯特腊镇,这里距莫斯科只有15英里,赫普纳从他的望眼镜里已能看见克里姆林宫塔顶的红星;在南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于11月18日开始向北推进,25日,其前卫团已接近莫斯科以南的卡希拉,其主力则包围了图拉。看来,莫斯科看来已指日可下了。

然而,两翼装甲兵力的成功还得依赖于克鲁格第4集团军在中央的前进。但是,克鲁格第4集团军在一开始便受到了强大苏军的正面抵抗。由于朱可夫将精锐部队都用在这个方向上,第4集团军的突击一开始就进展不快。22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亲自上阵指挥第4集团军作战,据哈尔德日记中记载,包克发挥出来了“巨大的精力”,把一切可抽调的兵力都投入了战斗,照他自己所说的,这个情况是与1914年的马恩河会战一样,“当最后一营兵力投入之后,也许就可以决定胜负。”但是,尽管包克拼了老命,第4集团军每前进一步都异常困难。当包克以为苏军预备队已用完的时侯,越来越多的苏军西伯利亚精锐师却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他面前。包克已经害怕这次会战将变成第二次“凡尔登会战”,即激烈的消耗战。12月1日,包克挥其疲惫之师,再次发起攻势,以作最后的努力。他的努力总算取得了一些进展。12月2日,德军第258步兵师的一支部队突入了莫斯科城郊。第4集团军参谋长勃鲁门提特将军回忆说:“第258步兵师的少数部队,实际上已冲入了莫斯科近郊。但是俄国工人从工厂中涌了出来,用他们的工具同德军搏斗,参加保卫首都的战争……在夜间,俄军对于这些已经透入他们防线的孤立单位,实行强烈反击。次日,我们的军长接到(第258步兵师)报告说,他们认为已经没有突破的可能性。克鲁格与我在那天黄昏时,曾作长时间的讨论,最后他决定撤回这些前进部队。很侥幸,俄国人并未发现他们是在运动中,所以我们很顺利的使他们保持着良好秩序,退回了原有的阵地。但在这两天的战斗中,却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此时,气温已跌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部分德军身无御寒之衣,数以千计的人员被冻伤,数以百计的人员被冻死。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与德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苏军有着充分的冬季作战装备,苏军新型坦克T-34、T-35在严寒下仍能照常发动。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德军再也不能作战了。古德里安怀着一颗沉重的心,他决定先撤退了。这是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劲旅自从踏平波兰以来的第一次撤退。12月5日,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顽强的抵抗阻止了。虽然莫斯科近在眼前,也已处于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但他们已经精疲力尽,锐气丧尽。而苏军已做好准备,将对疲惫不堪冻得半死的德军发起强大的反攻。

12月5日,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率先对莫斯科北面德军发起反攻。次日,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也向莫斯科南北两面德军发起了强大的反击攻势。长期处于攻势的德军一旦遭到苏军大规模的反攻,未免有些慌乱,但经过长期征战洗炼的德军表现出少有的应变能力,他们迅速从惊慌中稳定下来,且战且退。朱可夫要求部队:“不要与敌人的后卫部队纠缠,大部队要迅速绕过他们,尽可能深入地打到德军的后方去,不分昼夜地追击敌人。”在朱可夫的催促下,苏军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德军防线被接连突破,被迫向后撤退。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原有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撤退”。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评论说:“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俄国或是斯莫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

到1941年12月底,苏军已收复了克林、卡卢加、加里宁等城市,解出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至此,莫斯科会战结束。据苏军最高统帅部公布的数字,德军共伤亡50多万人,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汽车15000多辆。这是德军自开战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哈尔德哀叹道:“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化已经破灭了。”

关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失败的原因,古德里安等德军将领认为,希特勒在斯莫棱斯克叫停,将中央集团军群主力投入列宁格勒乌克兰作战,是造成1941年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多数西方军事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则认为,俄罗斯冬天的提前来临、严寒及德军对冬季战争毫无准备,才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要追问,在1941年战役中,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最适当的判词就是‘为自然因素所击败。’”

莫斯科会战具有巨大国际意义,它使反法西斯同盟更加巩固,法西斯国家集团更加削弱,迫使日本和土耳其统治集团不敢一味追随德国。在这次会战中,苏联军事学术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在复杂条件下善于筹建和隐蔽集中预备队以粉碎敌人,善于组织各方面军和各战略方向之间的密切协同,善于使用陆军、航空兵(见航空兵进攻)和游击队的力量共同粉碎“中央”集团军群。战后,100多万名城市保卫者被授予1944年颁发的“保卫莫斯科”奖章。362.6万名军人被授予勋章和奖章,110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1965年5月,为纪念苏联人民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二十周年,莫斯科被授予“英雄城市”荣誉称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