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内战分出胜负,超级工业帝国的方向被确认(1/3)

1863年7月1—4日,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两军在葛底斯堡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役。这一仗的结局,决定了整个南北战争的胜负。

7月1日,希尔和尤厄尔指挥的南军第一军到达葛底斯堡,兵力处于优势。他们面前是刚刚被打垮的北方军汉考克的部队。他集合逃散的士兵,驻守公墓岭抵抗。此公墓岭是个利于防守的阵地,露出地面的石灰石岩层,呈鱼钩形,凸出的那一面朝向西方和北方,正对着南军。从南面和东面赶来支援的北军正好沿岭布防。南军采取包围态势,其右翼位于半是森林的学堂岭,与公墓岭平行。南军猛攻联邦军左翼,北军据险抵抗未能攻克,南方主将罗伯特?李决定第二天发动攻击。

7月2日傍晚,尤厄尔率领南军又猛攻联邦军右翼,冲上卡尔普斯山的斜坡,北军一时出现险境。但是南军援军尚未赶到,尤厄尔不出一个小时便被击退。7月3日,罗伯特?李向米德军的中央猛扑过来。午后1时,南军向公墓岭发炮,联邦炮兵加以还击,双方大炮对击了一个多小时,接着罗伯特?李命令皮克特率大约三个师向联邦军中央阵地进攻。皮克特的身穿灰色军装的南军越过旷野和草地,稳步向前推进。穿着蓝色军服的联邦军则用密集的炮火和雨点般的子弹射向敌军。南军士兵要穿过一块将近1英里宽的开阔地,他们就成了隐蔽在工事后面的联邦军的炮击活靶子。等到南军冲到公墓岭山脊的联军防线时,他们的人数已伤亡了一半。但整个南北战争中南方军人总是比北方人更不怕死,他们继续推进,用短兵相接的白刃战逼退北军,到达石墙。这是北军最坚固、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北军的伤亡很大,几乎有些支持不住了。南军将领阿米斯特德把军帽挑在指挥刀的刀尖上,跃过石墙跳进联邦军的工事,但跟在他后面的只剩下100多人。蓝色的弗吉尼亚军旗

在公墓脊峰上飘扬了一小会儿。联邦军迅速向被攻破的缺口合拢过来,将这100多人包围在里面,那些南方士兵不是被打死就是作了俘虏。公墓岭阵地终于守住了。皮科特回到李将军身边,告诉他,进攻部队已经全军覆没。

7月4日夜间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波托马克河水位上涨,使罗伯特?李无法撤过河去。林肯曾要求米德赶紧抓住这个时机,歼灭敌军。但米德召开丁一夜作战会议,坐视波托马克河水位退落,李将军带领余部顺利撤退。这使林肯深为懊恼,不过他还是称赞米德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的贡献。罗伯特?李以为战役失败的责任全在自己,提出辞去弗吉尼亚兵团司令职务,未被批准。

此战是南北战争最大规模的战斗,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米德将军在三天的激战中击败李将军,双方共160,000人的兵员中,共有51,000人阵亡。联邦军第六兵团连同第一兵团,于墓园岭经寇普岭至墓园山脊一线布防。双方于小圆顶、魔鬼穴、麦田、桃园、东墓园岭、及寇普岭各处展开激战。米德靠著内线作战的优势移防守军,不断打退南军的进击。他用防守消耗掉了南军的精锐。

李将军撤向波多马克河,米德司令在后面追赶,但未能在其潜渡波多马克河之前集结重兵进行攻击。道路对双方而言皆泥泞难行,但李将军所部机动性较高,总是赶在米德司令的部队前头。7月24日,李将军的大军安全地脱离追击。

葛底斯堡战役是到那时为止的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联邦军死伤和失踪2.3万人,南军2.8万人。米德将军在战斗期间向各军下达了一道道重要命令,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南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再也未能向北进军。

葛底斯堡战役后,决定为死难烈士举行盛大葬礼。掩

葬委员会发给总统一张普通的请帖,他们以为他是不会来的,但林肯答应了。既然总统来,那一定要讲演的,但他们已经请了著名演说家艾佛瑞特来做这件事,因此,他们又给林肯写了信,说在艾佛瑞特演说完毕之后,他们希望他“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这是一个侮辱,但林肯平静地接受了。两星期内,他在穿衣、刮脸、吃点心时也想着怎样演说。演说稿改了两三次,他仍不满意。到了葬礼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做最后的修改,然后半夜找到他的同僚高声朗诵。走进会场时,他骑在马上仍把头低到胸前默想着演说辞。

那位艾佛瑞特讲演了两个多小时,将近结束时,林肯不安地掏出旧式眼镜,又一次看他的讲稿。他的演说开始了,一位记者支上三角架准备拍摄照片,等一切就绪的时候,林肯已走下讲台。这段时间只有两分钟,而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后人给以极高评价的那份演说辞,在今天译成中文,也不过400字。

林肯的这篇演说是演说史上著名的篇章,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严谨,语言的冼练,确实是不愧彪炳青史的大手笔。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段,建议加以仔细分析,其语义的承转,结构的安排,甚至包括其句式的使用,无一不是极尽推敲之作:

“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