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罗斯巴赫 洛伊滕会战——欧洲奋力阻止德意志的崛起,并惨遭失败(1/3)

1757年罗斯巴赫会战(Rosach)和洛伊滕会战(Leuthen这两场会战在一个月内接连发生,是德国人重新崛起的关键战役,也是腓特烈军事艺术辉煌的顶点,使腓特烈跻身于欧洲军事史上最伟大名将之列。

战役最大的背景是:欧洲没有人希望普鲁士再度形成大帝国。

1757年,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普鲁士本土正南的萨克森、西里西亚有奥地利主力,与腓特烈的普军主力对峙,正东有8万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由普鲁士列瓦尔德元帅(Lehwaldt) 挡住,但是9月大杰格斯道夫(Gross -Jagersdorf)一战,惨败于阿普拉什金元帅的俄军。所幸阿普拉什金也吃惊不小,再加上补给困难,战后反而向后撤,他本人因此被女沙皇解除了指挥职务。正西是黎塞留公爵元帅的法军(当年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侄孙) ,在8月迫使英国王弟坎伯兰(Cumberland)公爵指挥的英国汉诺威联军投降,柏林以西汉堡--不莱梅--汉诺威方向门户洞开。所幸法军作战并不积极,黎塞留本人是个花花公子,浪费了乘胜前进的机会。腓特烈向西方向派去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从此以后,斐迪南一直独当一面,仅凭着一支小小的各国联合部队,化解西方方向法军的所有进攻,西方向在1757年以后,再也没有成为腓特烈的麻烦。不能不说,布伦斯威克亲王斐迪南元帅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帅才。

另外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国将军苏贝斯(Soubise)会合了德意志诸侯联军(他们是集合在奥地利皇室神圣罗马帝国旗下的) ,总兵力6万以上,穿过萨克森前来夹击腓特烈。腓特烈现在是四面楚歌,只是他占有内线作战优势,希望可以利用各路联军配合上的失误,集中兵力快速各个击破。

(1) 罗斯巴赫会战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於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

面对四方大军云集,腓特烈留下贝文公爵的4万1千人,命令他在西里西亚境内进行防御,牵制住奥地利道恩元帅的10万大军。自己带少量普军,以塞德利茨为骑兵总指挥,星夜赶去迎击西南方向的苏贝斯。同时,腓特烈给西方向的法军黎塞留元帅送去一笔贿赂,买得他按兵不动,将斐迪南亲王的部队也抽调回来集中。正当苏贝斯和腓特烈之间的大战将要开始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道恩元帅分出哈迪克(Haddik) 中将的一支3千4百人的小部队,偷袭柏林得手,腓特烈连忙去救,所幸哈迪克只占领柏林一天就撤退了,腓特烈反正赶不上救援,又回到苏贝斯指挥的联军正面。联军4万1千人对2万1千普军,几乎占有2比1的优势,苏贝斯决定发动进攻,以求一战定乾坤。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开始。

罗斯巴赫是为数极少的腓特烈取守势的战役之一。战场在萨尔河(Saar)北面,普军防线成南北走向,面向西方。联军上午上午11点走出营帐,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意图是插入普军阵地和萨尔河之间。因为普军人数占绝对劣势,联军统帅部判断腓特烈有可能后撤避免会战,下午腓特烈判明法军进攻方向之后,才命令军队收拾营帐准备迎战,而法军正好以为普军开始撤退,加紧以纵队前进接敌。实际上,腓特烈计划以阵线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于右翼,把左翼回缩,将法军引诱到普鲁士阵地南端和萨尔河之间的陷阱,加以歼灭。法军还蒙在鼓里,三路行军纵队还没有等到展开,就遭到普鲁士前锋塞德利茨4千骑兵的迎头痛击,先锋被击溃。但是塞德利茨初战告捷并不穷追,收拢部队,因为法军毕竟势大,一旦把敌人挤压得太紧,反而容易形成僵持。真正的打击来自普鲁士步兵主力,他们已经完成了旋转运动,把向西的正面改为向南,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掩护下,腓特烈的弟弟,普鲁士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杀进乱成一团的法军,而经过休整的塞德利茨骑兵同时迂回到法军背后,把战斗变成一场屠杀。激战中,德国北方骑兵用方言喊出的呼号“Gah To” ,竟然被法军错听成法语“蛋糕”的谐音,官兵更加摸不着头脑。罗斯巴赫战役下午3点半才开火,但是一个半小时之内,法军已经溃不成军,死伤3千人,被俘5千人。而普鲁士的损失,仅仅是165人阵亡,376人受伤。但是塞德利茨中将也在受伤之列,回国修养,没有能参加下一场洛伊滕会战。

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经此一战,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早期法军勇敢善战的形像被毁坏殆尽,路易十五竟然还在战后授予苏贝斯元帅军衔,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当年杜伦尼和孔代屡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时代,给德意志诸邦留下痛苦的记忆,而这次胜利大大振奋了德国人的民族精神。而且罗斯巴赫战役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

(2) 洛伊滕会战

11月 28曰,弗里德里希到达帕尔西维茨。得知贝沃恩公爵的军队在布雷斯劳战败的消息后他立即命令这支部队的余部到帕尔西维茨与自己会合,并把它交由齐滕将军指挥。但即使在两军会合后,弗里德里希也只能集中2.4万名步兵(48个营),1.2万名骑兵(128个中队)和167门炮(其中重炮71门)。弗里德里希知道奥军兵力很可能两倍于己,但在洛伊滕战役中他几乎没使用任何外国雇佣兵。在普鲁士士兵中间,他有一群坚定、果敢的人作后盾,他们绝不亚于其他的欧洲人。尽管弗里德里希在罗斯巴赫取得了胜利,但形势对普鲁士人仍很不利。然而,弗里德里希从不绝望,他召集其部将,用激动人心的演说激励士气,12月4日,普军继续向诺伊马克特开进。

在这个小镇,弗里德里希发现

了1000名克罗地亚士兵,他们挡住了他的前卫部队,后又企图沿这个小镇靠近布雷斯劳的一侧逃跑。普鲁士骑兵冲入他们当中,杀死了300人,俘获600人。更为重要的是,一座完整的战地面包房落入普鲁士人之手,这是奥地利人难以承受的损失。普军从那里得到了许多必需的食品。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从俘虏口中获得一了有关敌军位置的重要情报。

奥地利军队有84个步兵营,144个骑兵中队和210门炮;奥军的准确人数我们不得而知,但不会比8万人的数字相差很远。洛林的查尔斯亲王,即玛利亚-特里莎的小叔子,任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他在战场上的纪录不佳,因而不可能建立起自信。1742年在乔图西茨、1745年在霍恩弗里德贝格和索尔、1757年在布拉格,他都战败了。他只在布雷斯劳对付一个弱小的对手时才部分地洗刷了自己的耻辱。查尔斯身边有科林战役的胜利者道恩元帅,但是他宁愿听鲁齐兹将军的奉承,也不听从这位元帅的忠告。他率领奥军从一个安全的基地出发,去占领一个新的阵地。虽然这个新的阵地很坚固,但奥军的行动却使弗里德里希的进攻行动变得容易多了。过了不久,当弗里德里希眺望奥军阵地时,他对布伦兹维克的弗朗西斯说:“狐狸爬出了洞穴,看我怎么教训它。”尽管普军数量上居于劣势,他的将军们也还有疑虑,但他仍决定出击。

奥地利人由从布雷斯劳西面流过的罗赫河的后面出发,越过施韦德尼茨河,前去占领可控制这一地区的主要道路(该道路从诺伊马克特通往布雷斯劳)的阵地。他们的右翼是位于道路以北大约2英里的尼培恩村。在那里,鲁齐兹伯爵统领8个营在无法通行的泥炭沼泽地后面扎营坚守。他们的左翼原来只延伸到尼培恩以南约4英里处的洛伊滕,但是在战斗开始前,查尔斯亲王命令纳达斯提将军把他的部队南移至撒格舒兹村。这一侧尽管不如鲁齐兹的那一侧安全,但也被沼泽地保护起来。奥军阵地前方的地形微起伏,有一两个小高地和一个较大的高地,这个较大的高地位于波尔诺村,奥军的诺斯蒂茨将军指挥的5个团战前曾占领了这一高地。弗里德里希占有一个相当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对这一带的地形相当熟悉,因为这里是他在和平时期最喜欢用于进行军事演习的地方。拿下波尔诺村后,他又占有了一个甚至更大的优势,因为拿下这个前沿阵地后,普军的接敌行动受到了地形的掩护。

12月5日凌晨5时,普鲁士军队从诺伊马克特以4路纵队行进。当他们到达波尔诺村时,天依然未放亮,此外,冷雾也遮蔽了他们的行动。部署在大道两边的诺斯蒂茨将军的3个萨克森龙骑兵团和2个轻骑兵团遭到普军的突然袭击。在寒冷、暗淡的黎明,普鲁士骑兵冲向奥军正面和翼侧。敌方骑兵旋风般的冲击使萨克森人魂飞魄散,他们跟着自己的指挥官诺斯蒂茨仓皇败退到尼培恩村。诺斯蒂茨受了致命伤,600名奥军士兵落入了普军之手。弗里德里希命令他的骑兵进行了有限的追击。

当他的其他部队逼近波尔诺时,弗里德里希策马登上那个主要高地。由于晨雾已经消散,从那里他能够看到奥军的整个部署。奥军现在成两线配置。因为纳达斯提的军队虽在此之前曾形成了第三条防线,但这时他的部队已调整其左翼,使之从洛伊滕延伸到撒格舒兹附近、的骑兵驻防地。在这一翼支援骑兵的步兵团是符滕堡,匈牙利、巴伐利亚的军队——他们中没有一个团是可以信赖的。弗里德里希十分清楚,险情难测的沼泽地使得敌人的右翼难以攻破,但其左翼却有被迂回包抄的某种机会。尽管敌左翼防线位于令人讨厌的泥淖地。因此他判定,取得成功的唯一办法是对敌人左翼和左翼中心实施攻击,尤其要猛击左翼末端和撒格舒兹与洛伊滕之间的要点。

为了实现这一决心,普军计划从波尔诺以4路纵队前进;随时准备冲击敌人的防线。前卫部队的3个营和拥有10门12磅重炮的1个炮连,由韦德尔将军指挥;右翼部队(稍稍提前行动)的43个骑兵中队和德绍的莫里斯亲王率领的6个营由齐滕指挥;其余的步兵部队为左翼,由雷佐夫将军指挥,其翼侧由德里森将军统辖的40个骑兵中队掩护;后卫部队由符滕堡的欧根亲王指挥(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普军的南下行动未被奥军察觉。道恩显然对形势缺乏了解。他认定弗里德里希的目标是要切断奥军在波希米亚的交通线,所以普军已经溜走了。但是右翼的鲁齐兹没有这种错觉,因为他能够看到弗里德里希的一些骑兵。这些骑兵是弗里德里希为了欺骗对方而留在波尔诺的山丘上的。鲁齐兹不但认为普军肯定会发动进攻,而且认为进攻矛头是对着他的,于是他立即请求增援。起初这一要求被拒绝,但是经再三请求,查尔斯亲王终于同意从战线中部抽调一些预备队,从左翼抽调一些骑兵去增援他。因此,当弗里德里希准备展开一个典型的“斜击”队形攻击查尔斯亲王的左翼时,奥军左翼的一部分和预备队的很大一部分却远在4英里之外。

普鲁士军队能够在他们的意图被发现以前充分地接近攻击目标。午后不久,韦德尔的几个营在骑兵和10门12磅重炮支援下,成梯队前进到罗贝亭兹和撒格舒兹之间。这时轮到纳达斯提发出救援的叫喊了,但为时已晚,因为下午1时,韦德尔的部队正在分割其左翼。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韦德尔的主力营向纳达斯提的防线右翼迂回。为穿过沼泽和森林、他们不仅绕过他的翼侧,而且绕到防线上被“放弃”的一翼的背后。在那里,他们冲入一个炮兵阵地,将巴伐利亚、和符滕堡军队赶往洛伊滕,并抓了2000俘虏。

同时,莫里斯亲王迅速占领了撒格舒兹那边的坡地,朝普军前卫部队方向驱赶敌人。而齐滕则指挥他的骑兵设法通过沼泽地,进攻纳达斯提。纳达斯提的部队被击溃,纷纷逃往战线后面约2英里的拉特纳尔森林。奥军左翼防线被攻破,但由于炮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并得到右翼的增援,奥军又试图在葛特劳后面重整旗鼓,建立新防线。但是形势的发展迫使查尔斯逐步放弃新防线。他很快被敌人包围(在这一局部,奥军在数量上远少于普军),整个防线再次被迫后移。大炮被安全撤至洛伊滕。少量德意志军队仍然不顾倾泄而来的弹丸和铁片勇敢冲锋,但是他们很快被淹没在战场的硝烟和残杀之中。

这一切更多地是偶然结果而非事先计划,因为奥地利军队的左翼和中央现在混乱不堪,使得下达命令和接受指令都极其困难。整个战线横转75度,形成了新的态势。战线的支点在洛伊滕的中央。鲁齐兹朝西南方向转,而纳达斯提被迫北移。由于洛伊滕提供了坚固的天然屏障,奥军炮兵又配置良好,两军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不分胜负。

正是在这个时刻,弗里德里希调来了他的左翼部队。在这之前,他们还没怎么同敌人交火。他们行进到洛伊滕后遭到奥地利炮兵的猛烈射击。尽管洛伊滕拥挤不堪,尸横遍地,但奥军仍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的阵地。弗里德里希配置在布特贝格高地的重炮的炮火准确有效,近卫军异常勇敢地向洛伊滕发起猛攻,以操练时一样的准确性打击防守的奥军。普军重炮的配合和近卫军的坚决进击在此时此地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胜利还未到来。

这时仍未与敌交火的鲁齐兹的部队,如果包抄普军战线的翼侧,奥军本来是可以围歼普军的。下午4时许,鲁齐兹率部发起进攻,但地形再次欺骗了奥地利人。弗里德里希从他的左翼抽调求个骑兵中队防备奥军的翼侧包围,并把它交由德里森将军指挥。而拉达克斯多夫和洛伊滕之间较高的地势使奥军没能发现德里森的这支骑兵部队。德里森在来自布特贝格高地的炮火的掩护下发起攻击。拜罗伊特龙骑兵冲击正面和翼侧,普特卡默尔的轻骑兵冲向后方,鲁齐兹的部队大部被歼,他本人也被击毙。接着,德里森迂回攻击敌后方的步兵。

当夜幕快要降临时,奥地利军队受到重创;趋于瓦解,但还没有彻底溃败。他们企图在萨拉-里萨轴线上建立第二条防线,顶住普鲁士人的猛烈进攻,进行最后一搏。但是这条战线还没形成就扭曲、崩溃了。在普鲁士骑兵的追击下,整个奥军部队仓皇后退,经施韦德尼茨河上的4座桥溃逃。洛伊滕之战;奥军伤亡约1万人,2.1万人被俘,116门大炮被缴。普军共伤亡6250人,其中阵亡1141人。这是普军的一个巨大胜利。弗里德里希后来曾说,要是白昼再延长两个小时,洛伊滕战役就可能成为那个世纪最具决定性的战役。

尽管普军在这场漫长而悲惨的战争中还取得了其他一些胜利,如1760年的利格尼茨和托尔高之战的胜利,但无疑,洛伊滕战役是弗里德里希运用战术和计谋最为成功的一次。拿破仑曾说过:“这次战役是运动、机动的决断的杰作。仅此一战就足以使弗里德里希名垂千古,并使他跻身于世界伟大将领的行列。”他这么说是完全正确的,洛伊滕之战的胜利确保了普鲁士的生存,为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在拿破仑入侵的黑暗岁月中,当国土被恐惧和凶兆笼罩的时候,正是这种民族的统一增强了人民的力量。

在这场十分重要的战役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无疑是对“斜击”战术的出色运用。由于查尔斯亲王的无能,弗里德里希的成功来得更为容易。

“斜击”战术的原则十分简单,但是只有在士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指挥官卓有才干时才能实行。甚至作战计划也必须是灵活的,指挥官要准备在最后一刻随机应变。弗里德里希设计的这种战术有两个目标。首先是集中压倒优势的兵力,打击敌人脆弱的翼侧或后方,这样就使他那支相对弱小的军队在局部取得优势;其次要能够尽最大可能控制整个作战行动。在18世纪的战争中,后者是不易达到的。由于展开成斜形攻击队形,一旦部队投入战斗。统帅就会失去对进攻部队的直接控制。但是“被放弃的”一翼的骑兵(缺乏机动力的步兵是另一回事)却能够在必要时对命令的任何变化作出反应。

由于总是比敌人弱小,能展开的正面也较小,普鲁士军队易受翼侧攻击,并难以对敌实施翼侧攻击“斜击”战术旨在克服这个弱点。为了使这种战法取得成功,必须以夜行军或精心的欺骗,或通过隐蔽的途径,掩盖作战企图,然后依靠气势和速度实现意图,否则,敌人就有时间去增援受威胁的一翼,整个作战行动就可能归于失败。

为了对攻击点施加最大的压力,加强进攻一翼(在洛伊滕战役中为右翼)是必要的。然而,另一翼会遇到困难,因为开始时它是“被放弃的”一翼,它希望得到成梯形展开的进攻一翼的支援。这一翼通常展开成一条长而浅的作战线,主要任务是把敌人吸引在固定的阵地上。假如这一翼在战斗中不起作用,敌人就能够把兵力转移到受威胁的一翼。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这一翼打得过狠,战役的总目标也无法实现。

很明显,进攻角度的正确、作战时机与阶段的恰当,要求有很高的技巧,而且难以把握。进攻中,前线指挥官可以而且确实需要对攻击目标进行细微调整。但是,假如主攻方向的首次攻击失利,那么再组织和发起攻击常常是不可能的。对“斜形攻击队形”可以视情况作一些调整,例如在洛伊滕,对敌攻击线为对角线,而在库纳尔斯道夫(两年以后的一场灾难)攻击线是垂直的;但是把一翼“放弃”给敌人和加强进攻一翼的原则仍然不能违反。

“斜击”战术看上去很简单,但假如忽视其原则,它很容易误入歧途。在洛伊滕战役之前6个月的科林战役中就发生了这种情况。在科林战役中,普军的接放运动完全暴露在敌面前,进攻一翼的指挥官没有得到有力的加强;而“被遗弃”一翼的指挥官却以过大的力量与敌交战,结果导致进攻的失败。但是在洛伊滕,快速运动、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和坚决打击这些成功的诀窍被严格坚持,整个作战行动得到完美的实施,这使弗里德里希取得了大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