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不从大势卢象升

十月二十五,在北直隶大名府完成政务交接,初步捋顺府衙系统的卢象升入京了。

这位天启二年的二甲进士,年不过二十四,就官居正五品知府,另有大军功在身,责令督练新军一营。将来的前途,最差也是个兵部尚书!

他以前就是冉冉升起的官场新星,结果上升势头不减,如今官场上天启二年,哪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中,也没几个能比的上卢象升。

他升的不仅快,脚步还非常的稳。军功就是最大的资历,他的升官速度比这两科的状元郎还要快。万历四十七年的状元庄际昌在翰林院修国史,天启二年的状元文震孟挂在翰林院混在文渊阁历练,都比不上卢象升。

而朱延平的军功更大,将来正式入仕,升迁速度将会更快更猛。别人也只能感叹一下,将嫉恨、诽谤的话藏在心里。谁让朱延平的背景太高,惹不起呢?

站着鲁衍孟一系的孟府势力,还有叶向高、成基命这一系的东林人马,而且与袁枢关系亲密,背后还有登莱系的友谊。至于东林孙承宗的辽系,孙承宗和成基命又是穿一条裤子的,两个人都是大器晚成,交情额外的好。

至于崔景荣,此时是内阁不假,可他性子太刚强,十八岁中进士至今四十二年,他根本没有培植多少根基。人走茶凉就是崔景荣将来的写照,而其他人门人子弟一茬茬涌上来,都是朱延平天然的伙伴。

所以眼红的人会给朱延平弄些小麻烦,这些小麻烦朱延平背后的人也是乐见其成。如果朱延平走的太顺,还要他们这些长辈扶持做什么?长辈是干什么的?不就是小的被欺负了,站出来撑腰的!

而卢象升……

没有强大的师承门派,行事作风与朱延平一样高傲,在户部当主事的时候,连同僚杨嗣昌都团结不好,唯一的朋友只是一个袁枢。

对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观赏什么的太无趣,染黑了,折断了,**一番才是很有乐趣的玩儿法,不是么?

卢象升回京,先前往吏部述职,谈谈明年大名府的赋税归处。他要奉旨练军,练军要烧银子。西北之战卢象升也有分润,也就分了三千两出头。可这是个人所得,是私款,是不能支做公用的。

个人为衙门掏钱兴修水利,整治灾害都没问题,可以涉及到硬件设施。唯独不能涉及到人,比如赈济灾民或练兵。

吏部可不会管户部的事情,走完流程卢象升又去娘家户部,怎么说他也是户部出去的人,户部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主管户部部堂事的侍郎毕懋良让他去拿兵部的公文。有兵部的公文,这事户部自然应允。

卢象升于是苦巴巴跑到兵部,兵部也是一副很为难的样子。如今年关前,诸镇使者入京活动,各处涉及到战事的军镇都在闹饷,想要明年更多的粮饷拨款。

大名府要练军,是兵部给皇帝的面子,准许卢象升这个毛头小子去练兵。

兵部也在和户部磋商明年的军费问题,还有各处军镇等着呢,你卢象升的军队连影子都无,现在就想拿到份额?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回去等着吧……

大名府的赋税要交到朝廷,卢象升要拿这赋税练兵,户部少了这笔用于练兵的赋税,自然要扣在兵部的总账上。

再加上,卢象升没有实际的练兵资历,他没从头练过一支军队,他是接手崔景荣旧部才有了当时的军队。一个没有练兵经验的人,有率军作战经验就想红嘴白牙拿走练军粮饷,世上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各处都在为难卢象升,原因很简单,卢象升背后没有师门支撑,欺负了也就欺负了。

是故意的,有默契的,让卢象升吃点苦头,想来认清形势后会投靠到某一方。让对手吸纳了卢象升,也好过卢象升成长下去,再出现一个派系要好得多。

若是朱延平,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待在大名府知府衙门,一封公函到京师,就能将明年的赋税截流用在练兵上。

什么练兵经验,都是借口托词。卢象升没有背景,大明官场上的背景可不只只是你的老大,他还要为你担责任!门人子弟犯了错,老大也要受牵连!

说白了,就算不难为卢象升,卢象升也缺少担保人。

所以拜师门要谨慎,关乎以后的成败;收徒弟更要谨慎,收个表里不一的混账货,本来已经成功了也会被牵连失败。

卢象升已经表现出了他的资质,无数大佬眼馋的流口水,都想将这个堪比朱延平的青年收入门下!

可都是大佬,这多少要保持体面,吃相不能太难看。更要矜持,等着卢象升自己靠上来。而且彼此牵制,也不好明目张胆过去拉拢。

再说,人家卢象升是皇帝一步步提上来的,自己急冲冲上去摘桃子,皇帝怎么想?

看看崔景荣,本来在内阁中他就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人物,用在平滑朝中诸党接替东林盘面的点缀。结果朱延平在西北打下那么精彩的战绩,崔景荣又管着兵部也是朱延平的支持者,如今地位稳固。

崔景荣是万历十一年三甲第二十二名进士,与方从哲同科。一个三甲进士出身,尽管资历非常老,功劳也很大,做内阁是不符合官场清流规矩的。法理上来讲,监生入仕、举人入仕都是有做内阁机会的,可清流势大,将内阁的入门券限制在翰林院出身,六科屡历上。

要入翰林院,规矩上只能是二甲进士。所以崔景荣当时上去,大伙都明白这就是个过度的。可谁都想到,朱延平那么能打,而崔景荣根子也硬,将兵部整理的规规矩矩,挑不出毛病。

于是,大伙不敢收拾朱延平,也不奢望能将朱延平收入门下。那你卢象升,就没的跑了,先在京里跑跑腿吃吃苦,然后就从了大势吧!

大势……势,大伙还记得啥意思不?

朱延平昨夜悄悄离京,全队人马打着各家勋戚的旗号扮作商队走向居庸关;鲁府家将孔有奇带着弟兄扮成塞外行商,冒充崔景荣门下的人走紫荆关。

寇青桐也出城去垂柳庄查看各个作坊,一帮秦淮河出来的老姐妹围在一起询问一些闺房私密取笑着,寇青桐则表示家里那位‘势大雄伟’,引得一帮从良的可怜名妓惊呼,一帮子最大才不过二十四的女子挤在火炕上笑的花枝招展,相互摸着,也给寇青桐科普伺候男人的秘籍心得。

卢象升是个纯粹的人,能在二十二岁,毫无背景的情况下考中一个二甲进士,脑袋里自然知道问题所在。至今已有三年,他守身如玉,如今他会屈服吗?

一旦入了师门,那就无法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要跟着师门同进退,师门中一个卷进党争,那其他的就跑不了。

他最厌恶的就两种,宦官还排不上号,最恨的是党争误国,其次是言官御史毫无大局观,为小节而丢大义的御史,背后伤人的御史,卢象升的立场与退休的首辅刘一燝有相同的立场,都想掐死这些只会乱叫的唧唧喳喳笼中鸟雀。

于是,他来找闭门思过的朱延平,欠朱延平人情好还,若拜入师门那就是签了卖身契。宁愿让朱延平笑话他被欺负,也好过把自己卖了强。

秦朗接待卢象升,连门都不让卢象升进,指着门前刻成木匾的四个字,道:“闭门思过,东家着实不方便见面。府里的家丁都遣送军营操练,空落落的留下东家专心读书。”

卢象升想到这一茬,苦笑:“宗柔这事做的哪一出,怎么和毕府丞起了冲突?”

朱延平被罚闭门思过,毕懋康也没好受,夺职后继续司官顺天府,命他戴罪立功,还是顺天府实际上的一把手,只是颜面受损。当然,将朱延平给踩了一脚,毕懋康一时威风无两,京中这两日环境大好,勋戚子弟醉酒闹事的事情几乎绝迹。

那朱延平多凶残?五百家丁在永定门前杀俘,杀的那叫一个井然有序,跟杀鸡似的。多凶残的一个主?背后的关系硬不硬?结果呢?惹了毕懋康这个自家人,还不是被收拾了?

看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别说勋戚子弟,就连文官二代们,各地重臣文武留京的子侄,也都夹紧了尾巴,生怕被毕懋康揪住。

别以为士林的青年俊彦举行聚会就是一派祥和的,酗酒、玩女人、玩火铳、斗剑技、比马术,就连玩捶丸,一棍打出去的石球,飞出去砸死个人也是可能的。总之,这帮人闹出人命也是常有的。

如果士林的青年俊彦都是道德楷模,那官场怎么会堕落成那副德行?

在鼓楼大街的一处卤菜馆子里,秦朗与卢象升对坐,饮酒吃着金灿灿香脆的耳朵,秦朗嚼着清脆作响,不时饮一口酒说着:“卢知府与敝人东家,都是宫里那位看重的。东家做事,守住大节不亏,从不拘泥于小节。拖泥带水,束手束脚,浑身上下被束缚着,这还怎么放手放脚做事情?”

卢象升静静听着,他认为朱延平不好见他,是派秦朗来转述。朱延平在京里根基深厚,吏部是他师尊管的,兵部更别说了,一老一少见面就吵,可在大事上不会闹别扭。还有户部,毕懋良管着这一茬,他遇到的难题,恰好都是朱延平能摆平的事情。

他遇到这些难题,可能朱延平早就知道。

秦朗从哪去找朱延平去?他只是将朱延平的行事作风讲出来,给卢象升鼓励一番,让他胆子大一些,步子大一些,面对趟不过去的泥沼,一步跨过去就成。

接着秦朗开始说镇虏军的难处,卢象升更是面色古怪,军饷竟然是朱延平掏的,还做了帐要和户部收利息……

抓了一把黄豆,秦朗嚼着:“卢知府知道部里难为人的用意,理他们作甚?将公私账目做好,做事秉公,为人端正,做的问心无愧,不怕他们查,那还怕他们作甚?”

“当今天子圣明,这还有说理的地方。大不了我们就打官司,六部说不通就三法司大堂去说,再说不通咱就到朝堂上去说,这理在手里,总有能说通的地方。咱大明朝,做些实事难道还错了不成?”

秦朗完全就是将朱延平的风范转述,卢象升则听的心胸舒畅。

这大明朝,还是能有地方讲道理的。

他看来这是朱延平的承诺,让他放心去搞,打官司了,咱朱延平挺你!

朱延平挺你,这不就是成、崔二位阁老力顶?

卢象升本就一直有与朱延平争高下的雄心,他怎么会自缚手脚投入各处师门?

而秦朗觉得自家太过招摇,多拉一个人一起招摇,也能为自家减轻压力。反正大伙都是皇帝看重委以重任的,出了事情还有皇帝担着不是?

至于天启,估计知道了秦朗这心里话,会很憋屈,搞的跟保姆奶娘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