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拒绝

前队,在刘文静带领下,朱延平来到那辆马车前,马车帘子揭开,里面刘行孝与孙海盘坐,两人中间摆着小桌,桌上酒菜俱备,还有一炉炭火烧水。

翻身下马来到马车旁拱手道:“卑职朱延平奉令前来,拜见将军,先生。”

刘行孝放下酒杯,侧头看一眼朱延平,回头问:“这少年如何?”

“是个懂礼数的,更兼豪勇,是个可造之材。”

颔首,刘行孝扭头拍拍身旁的位置,道:“三郎不必多礼,孙先生不是外人,上来坐坐。”

“遵命。”

朱延平登上马车,他鞋底有冻土,担心化了弄脏毯子,便学鲁衍孟的姿态,跪坐在桌前,身姿挺正对面前的孙海拱拱手,随后双手交叠搭在腿上。

见他姿势讲究,还是古礼,孙海面露微笑拱手还礼,问:“后生也是读书人?”

“卫学败落不曾入学,后随山东兖州府来的鲁先生学习,粗通书经。勉强,能算读书人。”

孙海笑道:“巧了,咱是山东青州府乐安人。后生能投笔从戎,难得难得。”

刘行孝展臂介绍:“这位孙先生,名讳海,乃是乐安孙氏子弟。先生祖上,便是兵家武圣孙子、孙膑。而孙先生,举人功名,不好田产名禄,就爱军事,精通各家兵法,如今在杨国栋身边参赞军机。三郎若有心,可向先生虚心请教。”

朱延平心里奇怪,难道这位孙先生也看不起杨国栋为人,要跟着一起走?

奇怪归奇怪,拱手道:“久慕乐安孙氏大名,乐安九姓,以孙氏为尊,甚是久仰。”

孙海抚须,眼睛眯着看向刘行孝,刘行孝轻轻摇头表示这话自己没说过,也不是他授意的。孙海动容,看来眼前这个少年的师尊也是来历的,否则是不会说出乐安九姓这种话的。

房玄龄所属的房家就是乐安九姓之一,却也败落了。乐安九姓的说法是宋代的,因为抗元及明初刀兵以及山东不断的兵灾,导致乐安九姓的说法已经没了。

孙海也行古礼坐姿,这时炭火盆中陶壶水沸,孙海提水烹茶,道:“都是陈年旧事,不提也罢。且说今日之事,全在杨国栋胆小怕事。不过,这人却是欣赏小将军,愿以千总之职相待。并坦言,增援福建后,会谋操守一职以酬小将军。何去何从,小将军度量度量。”

“操守官?”

朱延平没听过这种官职,扭头去看刘行孝。

刘行孝轻咳两声道:“这是九边战兵差职,低守备一级,以千总分守一地,或是城镇,或是关卡,名曰防御操守官,自成一部。”

孙海过滤茶水,一人一小碗推过来,道:“我本是天启二年入京会考的举人,会考失利,本要参加吏部会选。后被恩公说动,这才来帮助杨国栋署理军务。小将军若留在杭州大营,上头有老夫照看着,小将军若能立下军功,休说操守官,一方守备也能谋得。”

朱延平与刘行孝端起茶碗,他想起这茶道第一碗似乎是漱口的,就漱口,瞅到孙海有样学样吐回了茶碗,而刘行孝却仰头一气喝干净,赞道:“好茶,爽口。这心肺,都轻畅了三分。”

余光看到朱延平将茶水吐出来,瞪目怒容,认为这小子不懂规矩,关键时刻犯糊涂,不爱喝茶你少喝,干嘛要吐出来?

孙海也将漱口的茶吐回茶碗,看了刘行孝土鳖的样子,轻轻发笑。

刘行孝回头望去,闹了个脸红。

孙海这回换小盅盛装茶汤,推来继续说:“这当上了将军,就要与文官打交道。该学的,将军也要学着点。否则被人笑话,恩公那里脸面也挂不住。”

“听先生的,在军里时都是直来直去,没这么多讲究。”

刘行孝端起茶盅,一饮而尽笑道:“这回,总该没错了吧?”

孙海笑了笑,扭头见朱延平缓缓饮茶,说:“这茶艺,过程繁简不一,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让人等待中静心思虑。小将军的心应该是静了,可否坦言。”

放下茶碗,朱延平点头:“如先生所言,不过将军提拔卑职于行伍之间,于卑职有知遇之恩。这位杨总兵行为,卑职并不喜欢,这才与弟兄们追随将军北归。”

“三郎莫要意气用事,连左三营的弟兄都敬重三郎,其他各营弟兄更是好说话。不如就回杭州大营,本将回去了也为三郎打点一下,他日你我掌军,共赴国事,何等快意?”

刘行孝劝着,眼睛之中掩藏不住的笑意,他自认对朱延平是很好的,朱延平能拒绝高位,没枉费他的投入。

孙海轻轻一叹道:“既如此,再饮一杯。”

三人共饮一杯,孙海说道:“三郎有情,甚是难得。何处投军不是报国?不过老夫有一言相劝。”

朱延平挺直腰背,拱手道:“请先生赐教。”

“这投军报国,不是最好的路子。如今卫所之军荒废,军户犹如贱役;朝廷招募之战兵,饥饱难测。这投军报国之谈,只能尽一人之力,报效之力浅薄。”

“三郎也是有根底的人,不如归乡参与科考。以进士身份领军,方能施展一身才华。别看那杨国栋贵为总兵,待监军赶来,他就是一提线木偶,不足一提。”

压低声音,孙海道:“待战事了却,老夫也将会在夏末赶赴京师参与会试。毕竟,如今兵权只能握于文官之手,这报国,无兵权如何能报?上有庸人指挥,身旁良莠不齐,下面军士朝秦暮楚心思不定,这仗难打。杭州此次兵变,如同儿戏,就是这般道理。”

若文官监军在,军士们会老实起来,武将不敢大肆镇压,而文官对待哗变问题,往往会祭起屠刀。

因为文官出身的将领有底气,开刀杀人后,朝中不会在意。而一个武将杀下面的将士,往往会被扣上清洗异己的奇怪帽子。

孙海的建议,让朱延平陷入沉思,鲁衍孟似乎以前真的很阔绰,或许真的能帮自己混个进士。

刘行孝见朱延平这模样,以为他有把握,便神情郑重道:“三郎,若真有这个决心与底气,咱的意思就是回乡科考。咱是棍棒之下读不进书,这才不得不出来当个兵头。哪怕三郎有个秀才功名,这晋升起来,也是方便的。”

“如今三郎还在孝期,要参与科考也要一年之后。如今与弟兄们朝夕相处,命运系于一舟之上,领军之余三郎手不释卷。此时放弃弟兄们独自归乡安享太平,三郎于心不忍。”

朱延平领悟到了刘行孝话里的意思,若他想专心读书,刘行孝会帮他解决应征问题。神情感激,对刘行孝拱手,以示承情。

孙海抚须,慢悠悠道:“于道理而言,三郎戴孝出征,一腔报国之心亦有恩报。戴孝是人之常情,戴孝不出征亦是常情。如今三郎戴孝出征已是定局,从军报国是夺情,三郎已被夺情,说明三郎孝期已过,如何不能科考?”

刘行孝想了想,想不通,疑惑道:“还有这种说法?”

“从法理人情来推敲,如何不能有此般说法?片刻老夫手书一封,劳烦将军送呈恩公。老夫看着三郎甚是合眼,劳烦恩公从中发力,这镇海卫子弟就回原籍立营操练。卫所军户军民一体,三郎掌军之际参与科考不违制,将军觉得如何?”

“多谢先生开解,回乡后三郎悬梁刺股,也要争上一争。”

朱延平拱手,孙海笑着颔首,将桌上碗碟撤掉,提笔手书,同时道:“听闻三郎与太仓二张有交际,这回回乡,不如先拜访二张,有此二位青年俊彦士林英杰为三郎张目,府县官亦会有ChéngRén之美。”

眉头轻皱,朱延平疑惑看向刘行孝,他有张薄名帖的事情他一直没宣传,怎么这位孙先生知道?孙先生能知道,说不定是刘行孝也知道,因为刘行孝对他太好了。

面对他的疑惑,刘行孝笑说:“镇海卫的陈佥事献宝一般,将三郎的家底抖了个干净。有天如先生青睐,三郎这回也是载誉回乡,想必天如先生也会助力一二。”

自己只是与张溥有点头之交,勉强是自己认识人家,人家还记不记得自己另说。朱延平没把握,但也知道这种家底藏着比较好,没必要抖出去。

可能刘行孝这么看重自己,还有这位孙先生,就是因为娄东二张的原因。他听说过娄东二张的名头,只是不知道除了张溥外,另一张是谁。

好生鼓励朱延平一番,孙海留下一册随身携带,写满了注解的《孙子兵法》送与朱延平,留下一车布匹就走了。

望着南去的马车,刘行孝感叹道:“孙先生性子孤僻,他看重三郎,是三郎的福气。就连我那堂兄,对孙先生也是敬重有加,堂兄说此人有巡抚之才。”

他不知道,孙海纯粹就是因为朱延平的古礼坐姿而好奇,随后才觉得朱延平值得投资,下了一笔人情注码。

春秋古礼,因为裆里没有裤裤,是相互跪坐遮掩的,而当时的士子又多是贵族子弟,读书又佩剑,能文能武。相互跪坐一起,双手交叠放在腿上,就是表示善意,不然跪着双手随意摆放的话,拔剑是非常方便的。

这与喝酒碰杯差不多,是一种友善的礼仪。当时西方流行酒里下毒暗杀,两拨人喝酒时就提杯碰击,让酒液飞溅彼此相融:有毒一起死,没毒好朋友。

告别刘行孝,朱延平牵着马与鲁衍孟等待后队的弟兄,他也想不通孙海那话,就问:“先生,咱真的能在今年参与科考?”

鲁衍孟斜眼瞟一目,笑问:“张溥若给面子,参与科考不难。难的是,三郎能考中……童生?”

“呃……先生不是说能让学生混个进士当当?”

“嘿嘿,先生牵马,学生骑马,这种事情你觉得正常?除了给皇帝牵马,咱还没听过有这种稀奇事。”

朱延平拿过马缰,一脸笑意拱腰展臂道:“先生上马,学生为先生牵马。”

鲁衍孟摇头一笑,给了朱延平胸口一拳:“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真把你家先生当皇帝了?”

朱延平脸色一僵,翻了个白眼道:“那先生还是牵马吧,那位孙先生说的有道理,确实该弄个功名傍身。若有个秀才身份,出入各地也不需为路引头疼。”

鲁衍孟却翻身上马,拍拍马脖子,俯首笑道:“瞧你那点出息,要沉稳,要有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度,否则怎么做一番事业?”

握着马缰一抖,鲁衍孟驱马向前,声音传来:“张溥那里你想法子疏通,算是个考验。若通畅了,童生、秀才、举人还有进士,咱豁出脸面,给你舞弊弄一个。”

鲁衍孟很清楚自己这个学生的水准,考个童生都是为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