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捷报入京

延绥镇报功公文走的是正常八百里加急,这些公文直接发入京师,还有一批副文发到陕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让他们过来验功,然后再发陕西三司的报功公文,佐证军功真实性。

地方报功,最难的就是分配军功,是个人物都会插一腿进来分润分润,私下交易、文武勾结,种种过程下来需要好一阵日子。

陕西巡抚、延绥巡抚都跑到京师述职去了,这一仗没他们什么事,更没其他军镇什么事,所以这份报奏军功在三军联合会议后,就完成了。

三军报奏后,闻讯赶来的其他人,面上笑吟吟,实际上能把牙咬碎。击破八万的军功,何等之大!竟然,一点都没捞到!

可谁敢发作?

别看三军主事的有些人现在职位比他们低,这回军功封赏下来,绝对能压住他们。

九月初四凌晨,报功飞骑抵达京师。厂卫系统有飞鸽传书,现在缺的就是正经的报功公文。

杨衰带着二百余骑盛装骑士,人人红袍红披风,背插赤旗。

接住公文的同时,还得到陈雄的秘奏,确认军功属实后,永定门开启,二百余骑如潮水一样涌进去,分散一条条大街、胡同里高声呼喊,将西北大捷的消息第一时间向京师百万士民通报。

“咚!咚!咚!”

南城兵马使司加入夸功行列,一些反应快的店铺点燃鞭炮劈哩啪啦,分管各街各坊的司吏组织父老敲锣打鼓,宣告这场久违的大胜。

南城鼓楼上,望着泛着青色的京师街坊,十余名壮汉仅穿单衣,两臂握着拳头大鼓槌,呼着白气奋力擂鼓。

随后北城鼓楼、皇城钟鼓都开始响彻,整个皇城运作起来。

今天不是朝会日,朝臣们听到鼓声赶紧收拾行装,准备入宫。

“西北大捷!骁骑将军朱延平大破河套八万!”

“三军联合!榆林一战俘斩三万七千之众!”

“诸将奋勇,西北大捷!”

锦衣缇骑鲜衣怒马,由南城入北城,人人手里握着一杆大旗疾驰在街道胡同里,高声宣告,不时有大户人家开门,给这些报捷军士打赏。

西北大捷,无数人可以过一个安心的年。

长安西街鲁府,孟府之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孟弘誉面色红润,只是不时轻咳着,登门道喜。朱延平是孟府的学生,得此大胜,孟府的声誉必然高涨。

鲁衍孟也是努力压住内心的喜悦,洗漱更衣准备迎接接下来一**的道贺人士。

东院,阿杏顾不得洗漱,与院中女眷集合在后房香堂,对着真武大帝神像上香还愿。

紫禁城乾清宫,天启更衣后拿湿布匆匆擦了把脸,就匆匆出殿登上轿子:“通报坤宁宫,让皇后前往武英殿。大捷奏报普天同庆,不能少了她。”

李永贞跟着进轿,一张老脸满是红润:“老爷,那个曹少钦也是能打的。下面小崽子的报奏里,这小子披甲提刀,督促战车跟着骁骑将军冲阵,据说斩贼两级。净军出去的那些小崽子,也没丢人,跟着一起砍了十七级。”

天启意气风发,坐在那里浑身都在打颤,抖着,哈哈笑着:“能让朱延平看得起,小曹自然也是能打的!对了,老魏现在进宫没?还有,三军奏报何在?”

“魏公刚去六科直房,奏报也在那里,等六科官们验证真伪后,魏公就拿着誊抄副文来报喜。”

“让他们快些,你也去做做准备,今日武英殿大宴群臣!”

天启挥臂,面容泛着喜色,打发了李永贞,他长长出一口气,双手搭在膝盖上,紧紧扣着,咬着下唇目光炯炯。

今日承天门直接开启,官员们陆陆续续赶来,所有人都泛着喜色,说话声音都大了不少。哪怕你心里想不通,现在你也要高兴起来。

左副都御史杨涟摸着短须,他是大胡子,要重新蓄出来,此时就是满脸的络腮胡,他本人性情本就刚毅,看着更像个狰狞武臣。

兵部新任的右侍郎李邦华抚须笑吟吟对询问的同僚们道:“河套贼虽有八万之众,可互不同属,旗号杂乱。有利同进,有害自然崩乱。这西北捷报,我们兵部早有预料。”

这位万历三十一年和父亲一起中举,第二年他中进士。一路走过来,各处都有建树。只是因为师承邹元标,自然而然成了东林人。

所有在京的东林人目前一个个陨落,体面致仕回乡养老。经袁可立保举,李邦华逆流而上,崔景荣也拉了一把,入中枢在兵部做事。

现在的西北捷报,完全就是崔景荣的宣大系和袁可立的登莱系拼命打下的。李邦华升职,就是双方合作的产物。

对待东林人,历史上天启也不是一网打尽,能做事的人他都会提拔,甚至让这些人拥有不下于魏党骨干的升迁速度。

最典型的就是李春烨,这位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在天启的看重下,五年时间从工部给事中一路升到兵部尚书。以至于崇祯上台,将这个东林人当作阉党处理了。

李春烨升迁太快,这明明是阉党的待遇,你说你不是阉党,东林人都不信。东林人嫉妒李春烨,自然不会听他的辩白,崇祯皇帝不会管你是阉党东林,你是天启一手扶起来的人,不整掉你,朕怎么睡的踏实?

此时李春烨就在李邦华身边,他现在是太仆寺少卿,西北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更让他坚定了自己强干弱枝的想法。

西北将门,此战中毫无寸功,要他们何用?

李春烨被天启看重,就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符合天启的胃口,那就是充实京营,京营强,朝廷权威就重。

群臣入武英殿,天启压住喜悦说了声赐宴,随后就与内阁等中枢大员去了里面用餐议事。

匆匆入宫的英国公张维贤摸着胡须,心事重重没心思吃,想着朱延平。他有个孙女不错,正好及笄待嫁。不如一会儿探探皇帝口风,允许的话两家联姻。

朱延平能打,虽然有背景,可鲁衍孟不是军界的人,崔景荣是文官,早晚要下台。而英国公府在军界的人脉,足以成为朱延平的羽翼。

而英国公一家,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物在军界真正立足。双方联合各取所需,这种事情也不算出格。不过,张维贤拿不准,因为他张家有黑历史,他本人也和势大时期的东林不清不楚,还仗着资格老,是移宫案的主导之一。

武英殿里头,天启翻着三军奏报,总共八份,这三军里头有八个人有资格上奏。

延绥镇的巡抚、陕西的巡抚都让朝廷给抽走了,免得他们拖杨肇基后腿,导致杨肇基和兵备道员徐日久有了独自上奏的权力。

宣大军的卢象升是监军,有资格上奏。

镇虏军里,朱延平有资格;王朴是京营下放也有资格;曹少钦和徐大相两个监军,自然也有资格。最后一个是陈雄,陈雄锦衣卫的身份暴露,不方便跟在朱延平左右,就在镇虏军军法队里藏着。

在场的都是明白人,西北之战的捷报,他们有这个心里准备,只是战局进展出乎意料。这让他们下一步的安排,出现了问题。

司礼监的人在天启右首,内阁的人在天启左首,放下奏报原文,天启环视一笑:“杨肇基这回亏了,不过朱延平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杨肇基四十岁,朱延平二十岁,这两人有了矛盾,你们说说,该如何封赏。”

皇帝的每一句话,都是要推敲的。

韩爌整理着手中奏报副文,道:“此战,全赖杨征西骄敌之计。好在朱骁骑是个明白人,推杨征西统筹大局之功。故而,可超擢杨征西,对朱骁骑不妨多给些厚赏。”

杨肇基是总兵,挂征西将军印,还能怎么超擢?

可以,按照制度谁说只能文官当督抚?明初时,各处督抚又有几个是文官?

次辅朱国桢道:“附议。此战不仅是杨征西骄敌之计光彩夺目,而朱骁骑的车骑战法,如陛下所言,确实是可圈可点。这类能冲阵、高机动的车骑部队,国朝不妨多建几支。让他们竞争,说不得会成为辽镇战事的最大助力。”

崔景荣摇头:“臣反对,朱延平身为大将,却率先冲阵。这种行为是对军士,对战事,对国朝信任的不负责。臣提议,夺朱延平将印,责其思过。”

这话引得众人侧目,顾秉谦道:“崔阁老要打磨朱骁骑,用意甚广,我不好评论。只是有功要赏,如此大功朝野瞩目,若此时罚过,恐会让天下人非议,诽谤朝廷赏罚不公。令有志报国之士,心寒意冷。”

天启看向沉默的成基命,他赞同崔景荣的意思,道:“成阁老,朱延平是成阁老的学生,阁老如何看待崔阁老提议?”

“回陛下,臣也是拿不定主意。朱延平有勇有谋,识破杨肇基之计,并抓住战机在河套贼立营未稳之际强袭突击。自然是良将之姿,可为国朝一方重将,能缓解东北、西南战局颓势。可臣怀私念,与崔阁老一样,想好生打磨一番,栽培成文武双全之辈。”

对杨肇基的封赏不能变,将西北交给杨肇基是内阁议定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封赏朱延平,必然是厚赏。是现在乘势重用,还是再历练几年,以后重用。

天启扭头看一眼魏忠贤,道:“车骑战法不适合于西南山地,在辽镇大有可为。最迟明年,建奴就会有所动静。辽镇休养三年,也该有所表示,给朝廷,给天下一个满意的答复。杨肇基在西北,三五年内不会调动。那么,此番延绥之战的良将,又有几个能调到东北参战?”

车骑战法不是进步,是一种倒退。可对付建奴的甲兵,既然更先进的火器战法不顶事,那就用老祖宗的车骑战法和建奴硬冲。

车骑战法这次能大胜,靠的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魏忠贤沉默,出乎天启的预料,这家伙最爱对军事指手划脚,怎么现在哑巴了?

崔景荣接过话题回答:“马祥麟、戚振宗、王朴与朱延平可赴辽东,另有徐日久久在边塞,精熟边事,可任用辽东。卢象升文武双全,亦可督军辽东;徐大相虽习兵事,确是初入军旅,委以大任有揠苗助长之嫌。”

如何封赏朱延平,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

所以,先把其他人确定了,再回头搞朱延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