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一带一路”建设

46. 共建“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共建“一带一路”,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好合作方向。“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合作方向有三个,分别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合作方向有两个,分别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

二是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将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要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尽早建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实现区域互联互通,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达到一个新水平,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使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47. 共建“一带一路”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将继续秉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在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二是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三是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四是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48. 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理好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沿线各国的关系?

(1)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最为关键的一环。我们应充分发挥中俄高层交往的引领作用,扩大中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利益融合,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与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方和推动者,进而带动与之关系密切的中亚各国积极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来。

(2)自美方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任何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行为均将被美国视为潜在威胁。因此,美国因素将成为影响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美政界、学界、商界等开展公共外交,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性、合作性和互利共赢性,淡化零和博弈及对抗色彩。另一方面要在能源、反恐、维护地区稳定等领域探索和加强中美务实合作的基础,使中美关系在亚太地区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3)相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互补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中欧合作前景广阔。我们应继续深化与欧盟的沟通与合作,拓展合作渠道,争取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一带一路”与欧盟投资计划相结合。

(4)由于沿线国家存在着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差异性大,有些国家国内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国家间关系、民族宗教状况错综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诸多消极因素,势必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间合作。要加强高层互访,建立双边为主、多边为辅的政府间交流机制,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高层互访和双边交流的重要内容,增强政治互信,形成政治推动力;提升双边各领域合作水平,丰富合作内容,深化利益融合,调动沿线国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分国施策,不急于大面积铺开,成熟一个,推进一个,通过成功示范,逐步与沿线国家形成共识;要加强对外宣传,尽可能消除沿线国家的安全疑虑;要加大对沿线受援国家的援助力度,发挥援外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增强对外援助的战略性和实效性。

49. “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哪些亚欧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

(1)中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谈时表示:“哈方积极支持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拉动经贸、交通和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领域合作。”同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乌方愿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经贸往来和互联互通,把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同中国的繁荣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2)南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2014年5月,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巴中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巴方愿为加快实施有关项目提供便利,希望双方加强电力合作。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重要组成部分。”6月,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表示:“孟方赞同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孟方愿积极参与。”

(3)欧盟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中欧加强交通运输关系潜力巨大,双方决定共同挖掘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盟政策的契合点,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

(4)阿拉伯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阿方欢迎中方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愿进一步扩大中阿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并重点在以下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阿产业合作发展,特别是深化能源、金融、人力资源领域合作。”

50. 我国怎样与中亚、南亚、俄罗斯、欧盟共同建设“一带一路”?

我国与中亚、南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应以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应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

我国和俄罗斯要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东亚峰会、亚信峰会等框架内的合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双方要积极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推进油气、核能、电力、高铁、航空、通信、金融等领域合作,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

我国和欧盟国家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51.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怎样坚实的合作基础?

我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基础坚实。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之间加强了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促进了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游、安全等领域有效合作。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早期收获。

我国与东盟之间合作基础坚实。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已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合作文件,建立了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对话合作机制,正在着力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

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合作基础坚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已成为双方在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基础上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合作论坛已完成了正规化、机制化建设,建立起部长级会议、高官会、企业家大会等10余个合作机制,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各领域合作。

52. 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特点是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不断深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进出口商品体现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进口商品集中度高于出口商品。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我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商品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总体来看,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纺织品等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能源类、矿产类、农产品等资源类产品为主。我国进口商品的集中度高于出口商品。从不同区域看,我国从西亚北非,俄罗斯、蒙古及中亚,独联体其他5国及格鲁吉亚进口商品集中度高,对中东欧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第二,主要贸易伙伴、区域内核心经济体对双边经贸往来的贡献较为突出。我国与东盟10国、海合会、俄罗斯、印度等传统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沿线国家贸易总量的73.4%。从区域看,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对我国贸易占到其所在区域对我国贸易总量的60%以上,处于本区域的绝对支配地位。马来西亚、沙特、波兰分别作为东南亚、西亚北非和中东欧地区对我国最大贸易国,在本区域对华贸易的比重都在四分之一左右。

第三,沿线国家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沿线国家经济实力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

53. 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发展有哪些瓶颈?

一是地缘政治局势动**。受民族、宗教矛盾与大国政治博弈影响,西亚北非、南亚、独联体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缘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内战、局部区域冲突不断,政权颠覆时有发生,加之个别地区恐怖主义盛行,都对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是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一些国家市场化程度不高,法律制度不健全,对贸易、投资保护不足;企业乃至银行经营缺乏规范的行业准则,违反国际惯例与商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国家文化习俗独特,进出口贸易开展必须满足特殊的条件,这些都加剧了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风险。

三是区域贸易保护严密,大国博弈加剧。出于对本区域贸易的保护,“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共同体、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较多,外国商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同时,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出于战略考虑,力图通过加强对沿线国家的控制保护本国贸易利益和战略诉求,也增加了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压力。

四是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加快推动出口商品转型升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套设备等的出口比例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越发相似,与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地区贸易市场竞争不可避免。

五是贸易制裁愈发严厉。国际商会《2014ICC全球贸易融资调查》指出,反洗钱和客户尽职调查的要求是制约贸易融资供应的首要阻碍因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制裁国家较多,且多数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商业银行提供贸易服务的反洗钱工作压力较大,如何妥善应对制裁也是双边经贸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54. 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哪些疑虑?

沿线有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还存有疑虑。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经济扩张、谋求海洋霸权的表现,是中国想进一步谋求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势力。印度特别关注“西南战略大通道”,尤其担心中国会损坏他们的利益。东盟国家则是非常关注“桥头堡”,因为这其中涵盖了很多的军事化因素。这些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错误的言论是国际上某些国家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当然,也是由于我们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与国内外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所造成。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话语体系与传播方式向国内外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需要搭设与国内外观众交流的平台,减少他们的疑虑,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55. 我国应在哪些领域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

一是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加快形成中国—波罗的海、中国—波斯湾、中国—印度洋三个通道。

二是提升经贸合作的水平、优化贸易结构、培育贸易新增长点。把对外贸易和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三是大力拓展产业投资。加强产业投资契合了沿线国家实现自己工业化的诉求,对中国产业升级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四是深化能源资源合作。陆上的重点是做大做实中国与中亚、西亚、俄罗斯的资源合作,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能源战略运输通道。海上共同谋求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同时拓宽境外矿产资源的合作水平。

五是拓宽金融合作领域,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六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坚持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深化合作。

七是加强生态环境合作,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健全有效对话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八是全面推进海上合作。

56. 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下一步将与沿线各国推动建立和完善哪些合作机制和平台?

当前,世界经济融合加速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我国要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

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发挥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

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57. 如何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加强政策沟通?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多元,加强政府间合作、做好政策交流对接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政策沟通将以高层互访为引领,加强政府间合作,着力推进双多边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对话和协商,深化经济合作,增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本着求同存异理念,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8. 如何加强与沿线各国在设施联通领域的合作?

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各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合作。

在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设施建设和港口合作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

在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加强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俄罗斯等能源通道建设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在通信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要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区域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大幅度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畅通便捷的信息丝绸之路。

59. 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面临哪些困境?

(1)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缺乏双向互动。我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但一直以来主要采用的都是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这种传播方式操作简单、易于传达,但也存在某些弊端:把主动变为被动,让观众有一种“被灌输”的感觉;缺乏双向互动,传播效果差;缺乏互动与交流,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2)沿线有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还存有疑虑。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经济扩张、谋求海洋霸权的表现,是中国想进一步谋求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势力。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同感缺失。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传播中,“以我为主”的传播意识比较强,没有更多报道当地居民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沿线的很多国家地区和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认识不全,有些甚至是排斥和不愿意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

(4)“一带一路”沿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各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一样,国家之间常常因为边界、能源争端等问题存在难以解决的民族矛盾。此外,我国在东南亚的舆论环境比较差,原因在于领海主权问题、贸易发展失衡、越南等国的小国心态,以及西方背景非政府组织的舆论操纵。因而我国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千差万别的情况,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地域人们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展开工作。

(5)注重经济,忽略文化传播力。全球化不仅是商品、资本等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流动,还指向文化方面,呈现出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指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结构也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亚欧等国家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更需要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强调经济贸易的同时,却忽略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60. 全球化背景下怎样对外传播“一带一路”战略?

(1)双向沟通,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吸引力。双向沟通原则是指传播双方互相传递信息、互动交流的互助原则。沟通双方互为传播者与接受者,既可传递信息,也可接收信息,并且在相互的理解上有所交流。我国以往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传播主要是单向度的“灌输式”传播,没有与相关国家进行很好地沟通交流,以至于很多人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质疑。

(2)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合作共赢。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较强的“以我为主”理念,缺少报道关于沿线国家地区人民的情况,以至于相关国家地区和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同感缺失。所以,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循序渐进,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合作共赢。

(3)开放特色文化,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一个国家、民族只有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展开文化交流,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获得更快的发展。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文化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求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交往与经济贸易合作,也要更好地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开放自身特色文化,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

(4)避免以相同的内容和语言,向不同国家传播。“一带一路”沿线至少包括四种文明,近百个国家和上百种语言,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宗教、语言、民族和政治制度不大一样,对外来传播的接受条件、接受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外传播应该考虑受众最基本的认知逻辑,选择好传播语言、传播途径进行分类传播。

(5)重视青年人的力量。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不能忽视青年人的力量,应积极借助facebook、twitter、line等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来开展宣传。

61. “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区别在哪里?

“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没有可比性,存在本质区别。从时代背景来看,美苏全面对立导致冷战,而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加深导致国家间对合作共赢的诉求上升;从目的来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经济援助、实现欧洲复兴以遏制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计划,而“一带一路”则是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的经济合作倡议;从方式来看,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是以联合援助等做为附加条件,而中国在《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表示将不干涉他国内政作为共建原则之一;从实施主体来看,“马歇尔计划”由政府主导,而“一带一路”坚持企业主体的市场运作。

62. 为什么我国将哈萨克斯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合作对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的国家众多,每一个国家都是我们合作的对象,但同时大规模全面铺开尚力所不及。各国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结构不一样,与中国的关系有不同特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也不会一样。根据这些情况,“丝绸之路经济带”应选择重点国家重点投入,以求取得能带动全局的重点突破。就中亚而言,哈萨克斯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经济体,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其他中亚四国总和的两倍之多。它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哈贸易占中国与中亚贸易量的一半以上。哈萨克斯坦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伙伴,位列中国前十大石油来源国。哈萨克斯坦地理位置对中国也极其重要。它是中国西出的主要陆路通道,而且经哈萨克斯坦可直达里海、高加索和欧亚地区。由于地理和气象的原因,其他中亚国家无法替代。中国目前通向中亚的两条铁路都经过哈萨克斯坦。可以说,哈萨克斯坦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通道的主轴线上,这条通道如果不畅通,则“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难以畅通。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哈萨克斯坦的突破口是什么?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是全面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每个领域都适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突破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哈萨克斯坦最可能的突破口应是交通运输,这是最有希望得到快速发展的领域。2012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提出了哈萨克斯坦版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它的目标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优势,把哈萨克斯坦建成类似新加坡那样的国际枢纽港,它应具有贸易服务、金融商务、科技创新、旅游等功能。根据这一战略,哈萨克斯坦计划展开大规模的交通、港口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

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交通建设上不谋而合,两者不仅兴趣一致,而且互为依赖。没有哈萨克斯坦,“丝绸之路经济带”就会通道堵塞;而没有进出中国的货物,哈萨克斯坦的“新丝绸之路”也将失去意义。这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和基础。交通合作不是自贸区,与海关联盟无关,政治上没有压力,经济上有共同利益,战略上符合双方的规划,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哈萨克斯坦最为有利的切入点。

64.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将推动中巴关系迈向新台阶?

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人口仅次于印度的重要大国,但是,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能源、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匮乏的限制,增长比较缓慢,而众多的人口,又使国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具有优越的技术,优势的产能,庞大和富裕的资金,全面成熟的经济力量。如果中国的这些经济力量和经济潜能与巴基斯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巴基斯坦的经济层次将得到巨大的提升,经济活力将得到极大的焕发。同时,中国的成熟和优势产能,也将找到可以发挥的场所,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成长能量。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建设陆上和海上两个丝绸之路的重点。中巴将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为重点,打造“1+4”的中巴战略合作布局。这条经济走廊,可以盘活整个巴基斯坦的经济潜力,提升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品质。同时,也使中国的战略资源与货物贸易,缩短了海洋运输道路,以及通过马六甲海峡的障碍瓶颈,极大地降低了中巴两国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了战略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巴基斯坦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国家,又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沿岸国家。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合作,必将推动中巴两国关系迈向一个新台阶。

65. 中国与中亚五国有着哪些密切联系?

中亚地处连通中国与欧洲的枢纽位置,无论是从地理、历史还是当前合作关系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都有紧密联系,这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在地理联系方面,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山水相连,共同享有长达3300公里的边界线,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已开辟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地利之便。

二是在历史联系方面,中亚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和重要区间,中国历代都与中亚地区有着密切交流,各民族在这一区域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历史基础。

三是在当前合作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强了中国西部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联系。近年来中国把中亚作为外交优先方向,通过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在经贸往来、能源合作、交通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已与哈萨克斯坦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能源为中心的经贸往来方兴未艾,中国已成为中亚各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或投资来源国,这是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基础。此外,中亚及其周边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国外投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在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式,可以促进亚欧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66. 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面临哪些民族宗教问题?

中亚五国为多民族国家,并在中国新疆均有跨境民族,而中国的维吾尔人、回族、蒙古人在中亚地区也有跨境民族。历史遗留的跨境民族问题和边界争议,今后有可能成为中亚各国间发生民族冲突的根源。

一是独立主权国家的主体民族对生活在中国新疆的同名跨境民族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他们独立自主意识和民族自我意识。

二是中亚五国独立后都奉行民族复兴政策,尤其是某些国家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打出“民族回归故乡”口号,这种做法无疑会给有跨境民族居住的国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到双边关系。

三是早期流亡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中国民族分裂分子,一直在这些国家长期从事民族分裂活动。中亚有关国家虽然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但要缓解这些跨境民族的矛盾,还需要双方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做出更大努力。

67. 中阿文化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一是增进互信及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文化经贸往来是两国及两地区相互了解和学习交流的窗口。中阿经贸合作以来,中阿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商界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接触,政府层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和手段,建立了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使得中阿在经济领域投资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所以,文化经贸深化可以增进商界、政界多方面的互信,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使得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发展。

二是增强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阿经贸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友好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也不断加深,中高层交流频繁,但文化贸易在民间基础相对非常薄弱,市场发展潜力有待加强。因此,进一步深化中阿文化经贸的发展,就需要增加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这是中阿文明发展和经贸关系深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是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结构和发展方式。中阿同属两个发展中经济体,开展双边贸易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大部分能源靠进口完成,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制造业、纺织业等主要轻工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中阿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中阿商品贸易的商品结构需要调整优化,要从消费关系向投资关系发展,并实现贸易的多样化,因此文化经贸深化就是重要的选择,也是优化和完善中阿双边贸易深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四是提升中阿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目前中阿文化经贸的发展,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成中阿贸易深化的软实力,中国对阿拉伯语地区的文化传播方式非常匮乏,能展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传播途径非常有限,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中阿经贸发展中也很难形成优势,因此中阿文化经贸深化发展潜力巨大。

68. 怎样不断深化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

一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要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

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在中阿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是要深化合作论坛建设。依托合作论坛支点,增进中阿传统友谊,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务实合作,不断开拓创新。

69. 为什么中阿合作应重视文化交流?

中阿贸易合作的发展离不开非金融经济的合作,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国与国之间发展经贸合作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礼仪及信仰等,有效地沟通交流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华民族跟阿拉伯语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信仰,语言区别非常大。有27个亚非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把阿语作为官方语言,阿语即阿拉伯民族语言,主要通行于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使用人数超过2亿多,且分布广泛,所以在文化经贸合作中,有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中阿经贸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提升,中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活动必将密不可分,人员往来也必将频繁,文化交流也会日趋活跃,这也是经济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对两个地区的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阿文化贸易的发展最早可以从丝绸之路开始探究,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使两个地区的文明进一步融合有了充分的依据,发展中阿经贸合作也需要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基础和铺垫,因此,文化交融会为中阿经贸注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70. 如何发挥经贸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基础与纽带作用?

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有共同开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又有中国—东盟对话合作20多年来,在机制、领域、成果方面积累的坚实基础,更有通过互利合作、实现更大发展的共同需求。

应充分发挥经贸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基础与纽带作用。一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二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泛亚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双方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三是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提高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四是利用双边货币互换、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双、多边金融安排,扩大本币结算,开展相互融资,共同抵御金融风险。五是通过经贸合作,带动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与民间友好。

71. “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将会在哪些领域加强与东盟十国及相关国家的合作?

中国与东盟应在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上危机管控等三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海上互联互通。基于东盟大部分国家的需求现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上互联互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方已提出建立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并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同时一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项目也正在研究设计中。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水平上来看,东盟国家之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将会成为双方合作的全新亮点和重要领域。

三是海上危机管控。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存在南海岛礁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争议,由于近年来个别争端国的肆意挑衅,南海问题存在滑向国际化的风险。中国和东盟加强关于海上危机管控的合作,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72. 怎样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和东盟国家要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一是坚持讲信修睦。双方应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在对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二是坚持合作共赢。双方应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水平,努力发展好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三是坚持守望相助。双方应树立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对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四是坚持心心相印。双方要促进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的友好交流,夯实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

73. 怎样优化欧亚发展空间格局?

一是依托大国辐射效应,塑造欧亚“两轴两带”空间格局。重点依托大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引领地位,重塑欧亚经济、资源等方面的统一空间,利用欧盟、中国、俄罗斯三大经济体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轴线的“两轴两带”空间发展轴,驱动周边国家优势提升与经济开发。

二是区域合作共赢,形成国际合理梯度分工。创新区域合作共赢模式,提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合作与交流,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成果,最终形成合理的国际梯度分工。

74. 如何运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第一,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吸引中东欧国家的注意力,激起它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趣,加深双边经贸合作。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虽然正处于积极发展时期,但是应当看到中东欧国家仍然强调自身的欧洲属性,依仗欧盟的力量来发展经济。

第二,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战略关联度和依存度。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面临缺乏战略关联度和依存度的问题,即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还无法融入中国主要的对外战略框架中。

第三,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向中东欧国家推广中国的软实力与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增加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同。

第四,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势,吸引中东欧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实现各种资源有效流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东西方的文明交流。

75. 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中,有哪些有利因素可以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第一,近年来,中国与欧洲保持了较好较快的发展。虽然中欧贸易摩擦不断,但双方都能本着互相理解、共同协商的原则解决争端。

第二,从基础设施和联接条件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构建联通欧亚的陆路交通线,交通条件便利,能为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平台。

第三,中国和中东欧、中亚国家均已建立起合作机制和组织。中国与多数中亚国家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上合组织这一框架下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76.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第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东欧国家的现实影响力有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要分阶段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先期建设将放在中亚地区,而向中东欧地区延伸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二,中亚地区出于宗教文化上的原因与西亚伊斯兰世界的联系要强于中东欧的联系,中亚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关系还有待开发。

77.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区域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经济重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外通道的路线选择,丝绸之路的选择体现了我国的经济重心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把发展潜力和空间有效释放出来,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发展畅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北地区突破向西开放的经济凹陷带的制约,降低对沿海地区的经济重心关注度,将重心转移到向西的开放与发展,开拓中亚市场,开发中亚国家的资源;有利于沿线各国开展丝绸外交,进行多边合作,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有利于加强西北地区与中亚经济的联系,促使区域经济相互协作,提升该经济带或者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78.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区域合作新思路有哪些特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欧亚大陆、涵盖人口近30亿,在其构想之初即坚持以“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为着力点,以创新的合作模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这种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法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首倡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方也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强调尊重各国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上的自主权,这一点为在丝绸之路这个民族、文化、宗教、政治复杂的地区寻求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调灵活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国间一体化水平和参与国际分工层次不同。面对各国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契合点,中方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创新合作模式,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强调与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海合组织等现有合作机制的协调合作,充分体现了讲求实际的高度灵活性。

第三,坚持务实开展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中方提出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政策主张,并针对本区域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先后出资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助力丝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中方还在能源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与丝绸之路国家开展不同程度的务实合作,努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79. “丝绸之路经济带”会成为世界新兴增长区域吗?

近年来,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急需通过建设新兴增长区域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侧是经济繁荣的东亚经济圈,西侧是经济发达的欧盟经济圈,中间是中国和泛中亚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区域。近年来,日本、韩国及欧盟经济增长乏力,而处于凹陷区域的发展中国家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及泛中亚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熨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凹陷区域;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世界新兴增长区域,有助于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经济凹陷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亚地区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潜力。

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中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储量较大,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从经济发展基础来看,中亚地区采矿业、冶金业和加工业发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农业发展条件优越,这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从国外投资情况来看,中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这为中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中亚地区经济增长空间广阔,通过中国与中亚及其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有望形成世界新兴经济增长区域,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助推世界经济摆脱低迷发展状态。

80. 为什么说“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操作框架上超越了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上合组织一直是中国在中亚区域合作的基本框架,今后它仍将承担这一功能。不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操作主要在上合组织框架之外。在积极使用上合组织平台的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运用其他的途径和形式,包括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操作框架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运作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它的发展也可不受上合组织区域合作进程的限制。

上合组织的区域合作是整体性的,在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难以推动,这制约了上合组织区域合作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操作框架上的自主性使它有可能绕开这一困难。而且,这也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不必与上合组织区域合作同步,它可建设低于上合组织进程的项目,也可建设高于上合组织进程的项目。例如,在上合组织的自贸区建设难以启动的情况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可能先于上合组织推动局部的自贸区建设。

81.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支撑?

“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巩固和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命运共同体”主要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即“讲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赢(经济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开放包容(对外关系上)”。

“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所谓“命运”,包括双方过往历史的共同经历和未来发展的共同追求,“共同体”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安全、文化等领域。而“一带一路”强调的是“互联互通”,主要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突出务实合作和项目合作。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和支撑、桥梁和纽带,而“命运共同体”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宗旨和发展方向。“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兼容的历史传统,同时也吸纳了亚洲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加快与周边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需求。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战略支撑,也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体现。

82. “一带一路”建设将在哪些方面促进“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1)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一体化是利益共同体的基本前提。“一带一路”涉及范围极广,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条国际经济大走廊。它将中国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将切实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有助于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将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的发展,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2)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通过建设新丝绸之路构建中国周边的“睦邻友好带”,实现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既是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对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国际秩序的重要贡献。“睦邻友好带”的基本内涵包括:加强政治沟通和战略互信,尊重各成员国的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选择,营造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模式、文明属性、制度差异、发展差距的新型国家关系,成为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进而将我国西部大周边链接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缘战略板块。

(3)以人文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人文交流与商贸交流并进,是古丝绸之路给予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未来发展需要发挥多样化优势,走多样化道路,和而不同,因此人员沟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至关重要。应将人文交流作为新丝绸之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人际交往,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以及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4)从多边和双边各个层面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均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并形成互动。

(本章完)